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眼眶炎性假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眼眶炎性假瘤的MRI表现特征与类型,探讨眶内炎性假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21例患者为手术病理或随访结果证实,均行MRI普通扫描与脂肪抑制下增强扫描。结果 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可分为4型。(1)眼肌型,炎性假瘤主要累及眼外肌与眶壁,使眼外肌肥厚,眶壁骨质受压变形变薄;(2)肿块型,炎性假瘤呈均匀信号椭圆形肿块,位于肌锥内,常包绕视神经,但视神经清晰可见;(3)弥漫型,炎性肿块呈广泛充填球后部分,形成“眼眶铸型”外观,并使患侧眼眶增大,但视神经仍可见;(4)眶尖型,炎性肿块呈锥形充填眶尖,并使其扩大,部分肿块呈短T2等T1信号,增强压脂扫描;所有炎性肿块均明显均匀性强化。结论 MRI能够准确而清晰地显示眼眶炎性假瘤的信号特征,发生部位,与视神经,眼外肌的关系,结合病史,能够做出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眶沟通性肿瘤的MRI表现特征与诊断依据.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眶沟通性肿瘤18例,行MRI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与增强扫描.结果脑膜瘤10例,T1WI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等信号或略低信号,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常合并蝶骨增生.视神经鞘脑膜瘤3例,视神经不规则管状或梭形增粗,T1WI等信号,T2WI为等或略低信号,增强后呈"双轨征".视神经胶质瘤1例,眶内见纺锤形肿块,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肿块明显强化呈"哑铃征".炎性假瘤3例,T1WI低信号,T2WI低信号,肿块明显强化,眼外肌及眼睑常明显强化.黄色肉芽肿1例, 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眼外肌明显增粗,小脑幕对称性等T1短T2信号,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结论 MRI在诊断颅眶沟通性肿瘤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颅眶沟通性肿瘤的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眶炎性假瘤的CT、MR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眼眶炎性假瘤CT、MR表现.结果:MRI诊断符合率92.3%,CT诊断符合率75.9%.其中肿块型7例,位于肌锥内,包绕视神经,但视神经清晰可见;泪腺型11例,为泪腺区软组织肿块,11例泪腺型中合并眼外肌肥大8例,合并巩膜周围炎5例;肌炎型21例,累及眼外肌与眶壁,眼外肌肥厚;弥漫型8例,呈广泛性充填球后部分,密度、信号不均,边界不清.结论:眼眶炎性假瘤CT、MRI表现有一定特点,CT、MRI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分型,并对眼眶炎性假瘤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MRI的定性诊断能力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25岁,主因"3年前出现右眼下方红肿,无疼痛,间歇加重"入院.查体:右眼视力1.0,下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可见紫红色扁平肿物,按压质硬,肿块大小约2.0 cm×1.5 cm,无明显边界.MR检查:右眶下眼睑及内眦区见团块状等T1等T2均匀信号,边界不清,右眶眼直肌及视神经走行、结构正常,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抑脂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轻度强化.MR检查印象:右眶下眼睑及内眦良性占位性病变,考虑为炎性假瘤.病理诊断:淀粉样变性.  相似文献   

5.
眼眶炎性假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眼眶炎性假瘤的 CT特征。方法 对 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诊证实的眼眶炎性假瘤的 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块型 4例 ,3例单侧发病 ,1例双侧发病 ,位于眼球后方 ,密度不均 ,边界不清 ;泪腺炎型 2例 ,均为泪腺区软组织肿块 ,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 ;肌炎型 1例 ,单侧发病 ,左内直肌增粗伴同侧副鼻窦炎 ;弥漫型 1例 ,左侧眶内球后弥漫性病变 ,密度不均 ,眶内结构分界不清。结论 眼眶炎性假瘤的 CT表现有一定的特点 ,CT能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对炎性假瘤的分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泪腺炎性假瘤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总结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泪腺炎性假瘤的临床及MRI资料,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 12例泪腺炎性假瘤MRI均表现为泪腺体积增大,位于眶缘塑形生长,T1WI与脑白质呈等信号9例,稍低信号3例,T2WI表现为等信号4例,稍高信号8例,压脂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3例病变强化明显;其中2例沿眶外侧壁向后延时至眶尖处,1例在球后部分包绕眼球,2例伴有外直肌增厚,伴有眼睑肿胀4例。结论 MRI能明确显示泪腺炎性假瘤的形态、位置及其周围关系,结合炎性假瘤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等临床特点,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采用平片、CT或MRI检查及复习相关文献所见,描述4例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所有4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多发脑内和皮肤病灶。脑内病灶CT检查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内多发结节状高密度病灶,并见多个囊状低密度灶,部分病灶边缘可见小点状高密度影;MR表现为:双侧大脑实质内多个长T1WI、长T2WI信号的圆形或卵圆形小囊状影,部分壁内见偏心性小点状影,呈短T1WI、稍短T2WI信号改变,病灶边缘可见水肿带,Gd-DTPA增强扫描,囊壁环状强化,头节点状强化;X线均表现为躯干、四肢及头皮软组织内弥漫性多发梭形钙化影,边界清楚,长径约0.5~1.5cm不等。结论全身皮下多发性结节,平片显示皮下梭形钙化,且头颅CT或MRI检查提示脑囊虫改变,是弥漫性脑型合并皮肌型猪囊尾蚴病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骼肌内黏液瘤的临床及核磁共振(MRI)影像表现,着重分析MRI检查对肌内黏液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历年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肌内黏液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9例患者,临床表现均为臀部及四肢局部包块,大小不等,缓慢生长,症状较轻。MRI表现为平扫可见肌内占位病变,边界清楚,T1WI呈低信号,T2WI及脂肪抑制成像呈显著高信号,顺磁性造影剂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后,病灶出现不均匀强化,并可见病灶周围脂肪信号带("周围脂肪带"征),部分病灶周围肌肉内呈水肿信号。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诊断均为肌内黏液瘤。结论骨骼肌内黏液瘤临床较少见,其特征性不明显,鉴别诊断相对较困难,MRI检查其表现具有较明显特征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卵巢纤维卵泡膜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患者年龄、病变部位、病灶大小CT特点及MRI信号特征。结果:24例患者中,共27个病灶,发病平均年龄55岁,11例左侧,10例右侧,3例双侧发病,肿块最大径2.9-20.0cm,平均值9.9cm,病灶实性为主22例,囊性为主5例。瘤内伴出血2例,钙化2例,瘤内小囊变2例。CT扫描多数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平扫等密度,囊变低密度,伴出血高密度。MRI实性部分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内可见囊变信号。结论:纤维卵泡膜细胞瘤多发生于绝经期女性,单侧发病多见,偶有双侧。需依据病理明确诊断,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瘤与子宫平滑肌瘤3.0T MRI征象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3.0T MRI对子宫平滑肌瘤与子宫腺肌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比较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6例子宫平滑肌瘤与25例子宫腺肌瘤患者的3.0T MRI特征。 结果 肌壁间子宫平滑肌瘤26例, 共36个病灶,边界清晰,T2WI及T1WI显示均匀低信号32个; 4个肌瘤变性,T2WI信号不均匀;11例增强扫描见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1例DWI呈等、低信号。子宫腺肌瘤25例,共28个病灶,呈T2WI低信号、T1WI等信号,边界不清。所有肿块内见到斑点状长T2信号;6例行增强扫描见病灶均匀强化,内散在点状低信号;6例行DWI示病灶呈低信号,内见散在点状高信号。结论 3.0T MRI对于精确鉴别子宫腺肌瘤与子宫平滑肌瘤具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11.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CT及MRI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眼眶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SFT的CT及MRI资料.结果 7例SFT均为单发,边缘界限清晰,病灶最大直径17~4 5 mm;跨肌锥内、外生长1例,肌锥外2例,肌锥内4例. 6例接受CT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肿块,内未见出血、囊变及钙化. 4例接受MR平扫,其中3例T1WI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3例T2WI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2例于T2Wl可见小囊样高信号囊变区;4例于T1WI或T2WI可见管状或分支状的血管流空信号. 6例CT或MRI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3例CT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结论 增强后病灶呈快进快出的强化方式及MR见流空信号是眼眶SFT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和总结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AWE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均行MRI检查。结果:10例患者均发现下腹壁横切口处扪及结节,经期疼痛不适明显;MRI表现为肿块T1WI呈略高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6例病变与邻近腹直肌局部分界欠清。结论:AWE具有一定特征性的MRI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常规MRI纹理分析在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治疗随访证实的15例眼眶淋巴瘤及17例炎性假瘤患者的MRI资料。应用MaZda软件手工勾画ROI,并提取T1WI、脂肪抑制T2WI及脂肪抑制T1WI增强扫描图像中病变的纹理特征。通过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联合平均相关系数(POE+ACC)、交互信息(MI)及三者联合(FPM)的方法选择最佳纹理参数集合。使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非线性判别分析(NDA)进行纹理分类。比较最佳分类序列上两种病变的纹理特征差异。结果 T1WI及T2WI最佳纹理参数主要源于共生矩阵及游程矩阵,增强T1WI最佳纹理参数主要源于共生矩阵及直方图。T2WI纹理特征鉴别眼眶淋巴瘤及炎性假瘤能力最佳,其中FPM选择纹理特征联合NDA分类的误判率最低,为1.56%。眼眶淋巴瘤T2WI纹理特征参数中的能量及长游程补偿均高于炎性假瘤(P均<0.005),而熵及短游程补偿均低于炎性假瘤(P均<0.005)。结论 常规MR图像纹理分析可用于鉴别眼眶淋巴瘤和炎性假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I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和/或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CT及MRI平扫共8个病灶,CT显示6个病灶中,5个呈稍低密度,1个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其内可见小片状等密度。MR显示的4个病灶中,2个脂肪抑制T2WI呈低信号,T1WI呈较均匀低信号,1病灶未显示脂肪信号特点,病灶内未见囊变、血肿、坏死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7个病灶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呈均匀强化;3个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改变,5个病灶呈持续强化改变;3个病灶内部见粗大畸形血管,5个病灶可见引流静脉。结论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MT(软组织6例,右肾1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例接受CT检查,5例接受MR检查.结果 纵隔IMT呈条状分布,边界不清,平扫CT呈低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腹膜后IMT平扫CT呈等密度,中心有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4例软组织IMT在T1WI上2例呈等信号,1例呈稍低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T2WI上2例呈稍高信号,1例呈低信号,1例呈不均匀等信号;增强扫描均较明显强化;其中3例合并黏液变或囊变坏死区,1例合并低信号分隔样结构.右肾IMT呈囊实性,囊性部分呈T1WI稍高信号、T2WI高信号,实性部分呈T1WI等信号、T2WI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论 IM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定性诊断较难,在临床工作中若涉及到各部位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76岁(平均56岁)。6例均行MRI检查,增强扫描4例。结果:6例均为单发,躯干和四肢皮下各3例;4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边界欠清的分叶状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与肌肉信号相比,T1WI表现为等(n=3)或稍高信号(n=3),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均表现为略不均匀的高信号,其内可见少许条片状的稍低信号。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4例内部可见不规则弱强化区。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RI对病灶的术前评估及术后复发的检测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假囊肿型胎粪性腹膜炎(MPC)胎儿期MRI和婴儿期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产后病理证实的MPC胎儿期及婴儿期影像资料,4例产前行胎儿MR平扫,4例出生后行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2例序贯行胎儿MR和产后腹部CT检查。观察其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3例病灶位于中上腹,右上腹肝下缘4例,右中下腹1例,左腹2例。MR检查的6胎中病灶T2WI均呈稍高/高信号,T1WI呈高信号1胎,低信号3胎,等/稍低信号2胎。CT检查的6例中5例壁囊薄,1例囊壁较厚;6例病灶囊壁均呈轻-中度强化;5例CT示病灶与邻近肠管关系密切、分界不清;4例囊壁及内部见多发钙化。具有产前及产后影像资料的2例中1例胎儿期腹腔积液于产后消失;2例产后CT检查囊壁及囊内出现多发钙化。结论 MPC的产前MRI及产后CT表现均具有一定特征性;认识MPC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影像特征,有助于准确诊断胎儿或婴儿MPC。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儿童疣状血管瘤(VH)特征性超声、MRI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VH患儿,观察VH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性表现。结果25例VH患儿皮肤见不规则红色、青紫色斑块,斑块边缘皮肤呈暗红色,范围较广时呈“铠甲样”外观,周边见“卫星状”病灶。15例仅接受超声检查,体表疣状物多呈低回声、后方伴声影,深部皮下组织以高回声为主;其中10例病灶呈均匀高回声、4例高低混杂回声、1例均匀低回声;13例病灶边界不清,2例边界清晰;12例病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3例见少量血流信号。10例仅接受MR检查;其中9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FS)-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病灶呈等T1WI信号、FS-T2WI高信号。结论儿童VH皮肤病变多呈不规则红色、青紫色斑块,斑块边缘皮肤呈暗红色,可形成“铠甲样”外观,伴周边“卫星状”病灶;超声多表现为均匀高回声且边界不清;MRI多呈T1WI低信号、FS-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检查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价值,为提高临床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36例眼眶炎性假瘤患者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眼眶炎性假瘤患者CT检查主要表现:(1)均出现眼球突出;(2)按影像表现分为5种类型:肿块型(11.1%)、弥漫型(8.3%)、肌炎型(38.9%)、泪腺型(8.3%)、混合型(33.3%);(3)36.1%的患者出现视神经增粗、眼环增厚、病变不同程度强化,伴发鼻窦炎等。结论CT检查对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