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神经营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电针及神经肌腱滑行训练,对照组则辅以CTS健康教育宣教。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其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AMP)等。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电生理指标(包括拇指-腕和中指-腕SCV、SNAP、正中神经DML及拇短展肌CMAP)、疼痛VAS及BCTQ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拇指-腕SCV[(45.77±6.24)m/s]、中指-腕SCV[(49.15±8.26)m/s]、拇指-腕SNAP[(13.48±4.21)μV]、中指-腕SNAP[(12.83±4.37)μV]、正中神经DML[(3.58±1.02)ms]、拇短展肌CMAP[(8.78±2.98)mV]、疼痛VAS评分[(2.80±1.01)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BCTQ症状评分[(1.99±0.81)分]、功能评分[(1.62±0.7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仅发现正中神经DML[(4.34±1.08)ms]、拇指-腕SCV[(40.24±6.76)m/s]及疼痛VAS评分[(3.67±1.11)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轻中度CTS患者手功能及临床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早期CTS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神经松动组。对照组单纯给予甲钴胺口服治疗,神经松动组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整体症状评分(GS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2组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MAP)及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等。 结果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3.95±1.87)分、(3.29±1.51)分]、GSS评分[分别为(14.63±4.76)分、(11.62±4.21)分]、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GSS评分及正中神经各项电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CTS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甲钴胺口服治疗,电生理检查能客观评价神经松动术治疗轻、中度CTS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正中神经注射治疗早期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早期腕管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冲击波组、神经注射组及联合治疗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甲钴胺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神经注射组则辅以正中神经注射治疗;联合治疗组则辅以体外冲击波及正中神经注射联合干预。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观察对比各组患者疼痛病情、腕管电生理检查结果及腕部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期(DML)、腕部正中神经至拇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腕部正中神经-拇短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症状评分、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冲击波组、神经注射组及联合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治疗2周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DML、SCV、CMAP波幅、BCTQ症状评分、BCTQ功能评分及QOL-SF36量表评分[分别为(0.70±1.08)分、(3.98±0.65)ms、(49.43±6.85)m/s、(8.61±2.90)mV、(1.25±1.07)分、(1.21±0.98)分、(94.4±28.18)分]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正中神经注射治疗早期腕管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外科手术实施率,且患者易于接受,治疗依从性高,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60例轻中度CT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冲击波组和超声波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口服甲钴胺,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共3周;超声波组在口服甲钴胺基础上接受超声波治疗,每周5次,共3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中文版波士顿腕管量表(BCT)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行正中神经神经传导检查,记录相应电生理参数。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及评估,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治疗前,2组患者BCT症状维度评分、功能维度评分、CMAP、DML、拇指SNCV、拇指SNAP、中指SNCV与中指SN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冲击波组治疗后BCT症状维度评分[(26.00±8.09)分]显著低于超声波组[(29.63±8.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与超声波均能有效治疗轻中度CTS,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体外冲击波优于超声波。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与艾灸对腕管综合征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4年9月中医科门诊就诊的7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根据患者自愿的方式分为针刺组、艾灸组及刺灸结合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的数字疼痛评估量表(NRS)评分、整体症状分数表(GSS)评分、电生理相关指标以及解剖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好转(P0.05)。刺灸结合组NRS、GSS评分均低于针刺组、艾灸组(P0.05);刺灸结合组正中神经末端运动潜伏时(DML)低于艾灸组和针刺组;拇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感觉神经动作单位(SNAP)及中指-腕SNAP高于艾灸组和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灸结合组豌豆骨正中神经横切面积(MNTA)、桡尺关节平面MNTA及扁平率(FRMN)均优于艾灸组和针刺组(P0.05)。结论艾灸、针刺可有效改善腕管综合征患者周围神经电生理相关指标,而针刺配合艾灸对于腕管综合征患者中神经DML、拇指-腕SCV、拇指-腕SNAP及中指-腕SNAP方面等电生理指标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析改良小切口手术松解与传统腕掌部开放手术在治疗中、重度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7例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CTS患者作为对照组(传统腕掌部开放手术),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23例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CTS患者作为观察组(改良小切口手术松解)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结果 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在术后6个月后两点辨别觉距离、疼痛评分、Levine评分、DASH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时肌电图指标CMAP、SNAP、SCV结果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的有效率上,观察组比对照组更具优效性(P<0.05),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两组术后腕部柱状痛发生率比较分析,观察组更具优效性(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与传统腕掌部开放手术治疗中重度迟发性正中神经麻痹CTS比较,改良...  相似文献   

7.
许惊飞  王劲松  何成奇 《华西医学》2011,(12):1839-1841
目的比较正中神经压迫试验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设置CTS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共29例受试者纳入研究。CTS组为14例CTS患者,对照组为15例健康受试者。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包括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传导末端潜伏期(distal sensory latency,DSL)、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跨腕关节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先测感觉传导,再测运动传导。正中神经压迫试验5min后再次测量上述指标。结果正中神经压迫试验前后电生理检查考虑诊断CTS分别为22侧和24侧。压迫正中神经后,CTS组正中神经DSL较压迫前显著延长(P〈0.05)。CTS组尺神经和对照组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各参数在压迫前后均无显著改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压迫试验前后CTS组的正中神经DSL和DML均明显延长(P〈0.05),尺神经DSL和DML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正中神经压迫试验5min能使CTS患者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末端潜伏时明显延长,有助于提高神经传导测定对早期CTS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治疗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 方法选取轻、中度CTS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进行治疗,每天照射1次,连续照射10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0d后(治疗后),采用中文版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估3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测。 结果治疗后,30例患者BCTQ评分为(19.73±2.90)分,与治疗前的(23.36±3.0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例患者指3至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波幅(AM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分析,神经电生理各项指标与BCTQ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半导体激光治疗可有效缓解CTS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DPN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2型糖尿病合并DPN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降糖、降压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磁刺激部位选择非优势侧手对应的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磁刺激频率为10 Hz,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对照组则辅以假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患者整体印象变化量表(PGIC)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CV)。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3.05±0.48)分]、PGIC评分[(2.98±0.45)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治疗有效率(79.07%)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23.26%),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MCV[分别为(47.65±1.94 )m/s和(46.98±3.26 )m/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快,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rTMS治疗,能显著缓解DPNP患者疼痛,加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病情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廖家权  吴波  唐昌敏  何建华 《中国康复》2022,37(12):727-731
目的:观察联合运用体外冲击波和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腕管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和注射组3组,每组20例。其中冲击波组1例脱落,共19例完成研究,注射组3例脱落,共17例完成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冲击波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注射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类固醇药物的局部注射,联合组患者联合采用体外冲击波和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3组患者均治疗满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进行VAS评定和波士顿腕管综合征评分量表(BCTQ)症状及功能评定,应用肌电图进行患侧正中神经诱发电位测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及DML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CMAP、SCV及SNAP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VAS评分、BCTQ功能评分低于其他2组(P<0.05),SNAP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CMAP指标明显高于冲击波组(P<0.05)。治疗8周后,联合组VAS评分、BCTQ症状及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MAP、SCV结果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冲击波组VAS评分、BCTQ症状评分、D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注射组VAS评分、DML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SNA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此外注射组VAS评分、BCTQ功能评分较治疗4周后有明显回升(P<0.05),SCV、SNAP较治疗4周后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CMAP、SCV、SNAP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VAS评分、BCTQ症状评分和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注射组(P<0.05)。结论:联合使用冲击波治疗和局部注射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症状及功能改善,与单独应用其中一种治疗方法比较也拥有更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症(CTS)患者神经传导检测特征。方法对临床症状、体征符合CTS的47例行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检测。结果47例cTs患者中女性占76.6%,其中共有82侧腕管神经出现病变,双侧病变占74.5%。82侧腕正中神经指3-腕感觉潜伏期、SCV、感觉诱发波幅及DML与正常参考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传导检测对CTS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对照组。3组患者均给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治疗,冲击波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及腰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周、4周及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下背痛功能障碍调查问卷(RMDQ)以及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ODI、RMDQ及QOL-SF36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在治疗1周时,发现联合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6±1.4)分]、ODI评分[(15.9±8.3)分]、RMDQ评分[(9.9±5.4)分]及QOL-SF36评分[(74.6±17.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这种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在治疗4周时冲击波组患者疼痛VAS评分[(2.5±1.3)分]、ODI评分[(15.1±7.3)分]、RMDQ评分[(9.8±5.1)分]及QOL-SF36评分[(76.8±16.8)分]与对照组间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差异持续保持至治疗8周观察结束时。 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腰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小关节综合征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增强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膈神经电刺激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肺功能、躯干稳定性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物理因子治疗及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每天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呼气峰流速(PEF)评估患者肺功能,采用Sheikh躯干控制评分量表(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估患者躯干功能及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FVC[(4.21±0.49)L]、FEV1[(3.78±0.49)L/s]及PEF[(6.44±0.69)L/s]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后2组患者TCT评分、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评分[(71.88±14.86)分]、BBS评分[(50.44±4.72)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传统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膈神经电刺激及呼吸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肺功能及平衡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M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成对照组、电刺激组及磁刺激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磁刺激组则辅以外周磁刺激,上述干预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包括渗透-误吸量表评分(PAS)和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在内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3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4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评分及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刺激组、磁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6±3.2)分、(24.1±2.8)分]、VDS评分[分别为(24.4±5.6)分、(18.2±8.2)分]、PAS评分[分别为(3.25±1.12)分、(2.56±0.66)分]及FOIS评分[分别为(4.31±0.97)分、(4.94±0.81)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磁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周磁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的下肢功能、安全性及关节软骨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KOA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T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膝关节肌力训练,每日3组训练,每组10次,连续训练4周;ESWT组辅以体外冲击波疗法,压力2.5 bar,频率8.0 Hz,频次2000,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患者除冲击波压力设置为0.2 bar,其余治疗步骤及治疗参数与ESWT组保持一致,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第5周及第12周,测评和比较2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WOMAC)指数、奎森指数评分及膝关节软骨磁共振检查T2值,并记录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 ESWT组在第12周的VAS分值[(2.3±1.1)分],WOMAC指数[(11.3±6.8)分]和奎森指数[(3.9±2.7)分]分别较组内治疗前[(5.3±0.8)、(31.6±7.2)和(10.6±2.4)分]有明显改善(P<0.05),亦显著优于对照组在第12周时的各个评分[(4.3±1.1)、(24.5±10.1)和(8.7±3.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WT组在第12周的T2值[(49.2±5.6)ms]与组内治疗前[(49.1±5.5)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第12周的T2值[(49.1±5.8)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过程中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2组出现不良反应的频次没有明显差异(P>0.05)且均在第12周时前消失。 结论 ESWT可明显改善KOA患者的下肢功能,且其对膝关节软骨的影响在安全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肩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侧控制型电刺激(CCNMES)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初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侧控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科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直立床训练、关节活动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等。对侧控制组在患侧腕背伸肌、患侧胫前肌给予CCNMES。对照组接受患侧腕背伸肌群、患侧胫前肌常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运动力指数(MI)、患侧腕部背伸主动活动度(AROM)、患侧踝部背伸AROM对患者的功能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功能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对侧控制组患者NIHSS[(11.24±6.36)分]、FMA[(41.14±13.45)分]、MI[(32.14±9.36)分]、患侧腕部背伸AROM[(15.68±4.51)°]、患侧踝部背伸AROM[(11.57±5.61)°]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NIHSS[(13.34±4.43)分]、FMA[(37.84±14.13)分]、MI[(27.76±11.63)分]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对侧控制组患侧腕部及踝部的背伸ARO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CCNMES能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在腕部及踝部AROM方面的治疗效果优于NM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腕管综合征神经传导特点。方法选取合并腕管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120例(试验组)及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神经肌电图仪测定所有受试者神经传导速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正中神经MCV末梢潜伏期及其拇指-腕、食指-腕、中指-腕SCV潜伏期以及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MCV末梢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尺神经MCV末梢潜伏期及其小指-腕的SCV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神经传导的测定及时地诊断和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腕管综合征,可避免病症对患者的困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方法 选择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出现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及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Kegel运动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会阴部肌力分级、尿动力学特征及焦虑、抑郁程度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8周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36.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会阴部肌力分级、尿道最大测量压[(9.17±1.06)kPa]、尿道最大闭合压[(8.29±1.01)kPa]、Valsalva漏尿点压[(12.26±2.12)kPa]、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22.63±2.35)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29.36±4.42)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会阴部肌力分级及尿动力学特征,缓解焦虑、抑郁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每组2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首先抽取移植组患者骨髓并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待培养细胞达到治疗要求时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共进行4次细胞移植治疗,每次间隔5~10d。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2组患者CNS、NIHSS、MBI、上肢FMA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移植组患者CNS评分[分别为(26.20±1.39)分、(17.14±1.64)分]、NIHSS评分[分别为(11.52±1.23)分、(9.51±1.05)分]、MBI评分[分别为(53.55±1.75)分、(60.09±2.17)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4.60±2.08)分、(48.49±2.76)分]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23.70±2.05)分、(30.41±2.32)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移植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