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老年男性尘肺患者的五脏相音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尘肺时声音的改变以证明《黄帝内经》五脏相音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相符性。方法:利用二十五音分析仪,采用对健康男性相同的检测方法,检测明确诊断为尘肺0、Ⅰ和Ⅱ期的老年男性患者。结果:尘肺0期的患者与健康老年男性相比,无明显声音频率改变,而Ⅰ和Ⅱ期的患者,均有发音偏向于商音为多的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按照传统中医理念,商音对应于肺脏,健康老年男性的检测提示应当以对应于肾脏的羽音增多,可患有尘肺,肺部有病态表现后,且这种改变对应于肺部X线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张登本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4(2):1-3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且在整体活动中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就五脏关系而言,可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加以认识;五脏与六腑的关系,通过经脉的络属而构成阴阳表里关系;六腑之间,则在饮食物的消化,以及糟粕的清除过程中虚实更替,相互传化;奇恒之府虽然功同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但却隶属于五脏。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被后世医家奉为中医学的经典。在《内经》中建立了以五脏阴阳为核心的医学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理论根基,后世历代医家虽各有创见,流派纷呈,而究其本源,莫不由此。东汉年间,伤寒大疫流行,医学家张仲景以悲天悯人之心、济危扶厄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该书在流传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伤寒论》中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体系是仲景先师在五脏阴… 相似文献
4.
在《黄帝内经》五脏的精气神3个层次基础上,探讨睡眠障碍的3种类型,即神志不和之睡眠障碍、气扰神乱之睡眠障碍以及精衰神败之睡眠障碍,并从精气神3个病理层次对失眠、嗜睡以及梦寐不宁等睡眠障碍的基本类型进行分析。这些认识可为辨治睡眠障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总结《黄帝内经》中五音疗病的经文,分析音乐治疗的国内外现状,探讨分析了基于《辅行诀》所体现的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复原黄帝内经五音疗病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即依据经典逐渐完善音乐治疗的"理、法、方、药"四要素,使之成为一门成熟的治疗学分支学科。"理"存于内经,即五藏相音,五音应五藏;"法"可依据整理总结《辅行诀》五行规律;"药"部分可以应用电脑软件生成、修饰乐音;"方随法立",参照《辅行诀》五行规律辨证组方。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成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梳理先秦及西汉早期诸子著作有关藏象学说的内容,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认识<内经>藏象学说.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五音疗法思想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疗法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中医整体观哲学思想影响下,以五行理论为指导,把五行与五音、五脏、五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五音养生保健、五音调治五脏、五音调节五志“三位一体”的中医五音疗法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医音乐疗法的临床实践基础,促进了中华音乐疗法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五脏浊气"一词出自《素问·五脏别论》,然而后世注家对此诠释无多,历版《内经选读》教材亦无阐述。经多方考查,本文作者认为,五脏浊气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五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诸如水、湿、痰(脂)、饮、热(火)、毒、瘀等有害物质蕴积于五脏,进而引发各科疾病的病理产物,还包括五脏精气经代谢后形成的终末产物。五脏浊气的排泄途径,一是通利小便以袪除水湿痰饮类浊气,二是畅利大便以泻出糟粕热毒类浊气。同时,本文还结合中药药理研究,归纳总结出排泄五脏浊气的有效药物,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柴瑞震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25(3)
"病机十九条"见于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对疾病所在部位与机理的赅括,是对导致疾病发生原因的囊缩,也是对中医所有疾病种类与名目的简洁表述."病机十九条"首先指出了疾病发生的部位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系统,在这五大系统中包罗了诸多的病种,但严格地说它只包括<内经>里的有关病机方面的一些论点,不包涵后世的病机学说,其病机都在阴阳气血的逆乱不序;其次,指出了引发诸病的原因是风、火、热、湿、寒,其中火与热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几乎占所有疾病的一多半,阐明了在我国所发生的疾病是以热性病为主.我们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指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方向.所以."病机十九条"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最先把五音理论引入医学领域,并结合五行理论,将五音纳入了其特有的五行系统。《黄帝内经》对五音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五音与五脏对应、五音与运气规律对应以及借助五音进行体质分型三个方面。五音与五脏对应:《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五脏相音"一词,通过辨别五音的长短、大小、清浊的变化,推测五脏的生理状况以及病理异常情况,进而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以及养生。五音与运气规律:角、徵、宫、商、羽五音可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运,根据五音中每一音的太、少,描述推定五运的太过或不及,阐释天地阴阳以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借助五音进行体质分型:在五行分类的基础上,借助五音中每一音在原音基础上的高低将人的体质细分为25种。 相似文献
11.
论《黄帝内经》脏腑的实体解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中医学人士往往根据传统中医理论中“肝生于左”的记载,认为中医学的人体解剖观不正确。我们认为,传统中医理论中的脏腑指的是某一种特定的功能系统,而并非现代医学所谓的只是一种实体解剖器官。因此,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对于脏器的概念不是完全相同的。通过研究《黄帝内经》,我们发现“肝生于左”实际上是指肝在中国传统文化卦象中的相对位置,而非人体脏腑的解剖学或形态学位置。脏腑的本义是指实体解剖器官,其解剖位置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其功能也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有某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灵枢·本神》是《内经》中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藏象精神现象及其与人体健康、疾病、死亡密切关联的篇章。本文试从分析原文中的藏象精神理论着手,联系《内经》其他篇章中的相关理论和临床实践归纳、整理其在临床诊疗中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者结合《黄帝内经》原文及历代医家的认识提出"肝主卫气"之论,认为卫气的生成、性质、功能及运行都与肝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关于《黄帝内经》中脏时的配属关系主要有2种说法:①五脏四时论,即脾不主时或脾主四时,其他四脏肝、心、肺、肾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时;②五脏五时论:即1年分为5季(春、夏、长夏、秋、冬),令脾主长夏。在以上2种不同的脏时相配关系中,脾不主时或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说法明显存在矛盾。之所以会有这2种不一致的理论,是因为其采取了2种不同的五行模式,即河图五行模式与五行生克模式。河图五行模式对应的是脾主四时说,强调“土居中”的观念;五行生克模式对应脾主长夏说,《淮南子·时则训》令季夏属土,从而最终产生了脾属土主长夏的说法。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脏时相配的矛盾源于古代哲学五行与四时相配的不周延,《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当与《淮南子》相近。然而,《淮南子》虽解决了五行与四时的相配问题,但五行配脏关系则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与《黄帝内经》不一致。因此,从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而言,《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应晚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16.
《内经》睡眠理论,从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等人与自然相应论及睡眠的生理、病理以及睡眠异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药等.这些理论对于当今睡眠养生及预防和治疗睡眠障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分类系统地整理了《内经》中的睡眠理论,并列举了临床典型失眠治愈病例以说明《内经》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梦的内涵、外延及其在人类的意义,古今中外论述与专著繁多,现通过整理《内经》相关原文,并在《内经》藏象理论指导下,揭示《内经》梦理论是以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作为物质基础,以病因病机和临床诊断、治疗作为阐释对象,在分析整理《内经》梦理论的同时,将其临床意义一一陈述,并附有临床实践病例。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基于"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科学理论,融合天人、形神、气、阴阳、五行等理论与思维方法,系统阐释了人的存在与发展、健康与疾病、预防与养生等理论,始终坚持整体辨证、致和守中、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建构出科学、哲学、文化三维同构的理论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为... 相似文献
19.
经络没有特殊的形态组织结构,是未知的特殊的功能系统,这个功能系统可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大脑为主导的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经脉循经感传导方面;第二个层面是以心血管为主导的脏腑谐波共振调控系统,主要表现在脉动和脉象两个方面。经络信息网络调控系统通过经气调控心血管脏腑的生理功能,心血管脏腑共振调控系统通过共振调控的方式,保障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血液供给,以维持人脑及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这两个功能系统来源于《黄帝内经》,并于后世进一步发展,是最具中医特色的理论,应当认真研究,加于提高。 相似文献
20.
从论文总数、时间、地点和机构分布及其文献来源等方面分析了近26年来《黄帝内经》临床研究文献。《内经》临床文献是国家中医药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理论对临床医师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好《内经》等经典医籍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