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3年10月开展血液透析以来,在院维持性血液透析(MHD)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首次血液透析及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不同类型血管通路的分布,针对科内现有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和深静脉置管的两组患者的使用功能及并发症给予个体化的护理措施。结果新入首次透析患者65例(58%),首次使用各种血管通路的例数及比例为:5例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占7.7%,10例带涤纶套的深静脉透析导管(TCC)占15.4%,50例临时透析导管(NCC)占76.9%。112例MHD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分别为AVF(85例)75.9%,TCC(17例)15.2%,NCC(10例)8.9%。本组患者AVF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4%,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55.5%。中途因并发症改变通路的患者为12例,占总数的10.7%。AVF患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三大原发病的比例与TC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深静脉临时置管目前仍是本院首透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MHD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深静脉置管患者的并发症,但适应证有一定差,如何根据患者血管条件灵活选择血管通路减少并发症,是临床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自体动静脉内瘘与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及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3月于我院接受MHD的174例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作血管通路的112例患者为内瘘组,以采用TCC作血管通路的62例患者为导管组.比较两组透析前空腹外周静脉血血常...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的基本资料、首次血液透析( HD)不同血管通路( VA)的选择及动静脉内瘘( AVF)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对比分析首次HD时使用AVF与临时静脉置管( TCVC)患者的文化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及 AVF 使用寿命情况。首次 HD 使用 TCVC 占72.9%,AVF占25.7%。自体AVF是本透析中心MHD患者最主要的 VA (96.2%),但首次 HD采用自体 AVF的比例(25.7%)仍低于指南要求。提前建立AVF与其所受文化教育水平、经济状况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利于减少患者AVF远期并发症的发生;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及后期内瘘血流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人造血管内瘘(AVG)和中心静脉导管(CVC)3种血管通路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老年MHD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行MHD的老年患者127例,根据采用的血管通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AVF组62例、AVG组25例和CVC组40例。比较3组患者持续透析1年后的透析效能(尿素氮下降率、尿素氮清除率、血管通路血流量)、心脏结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心功能(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并发症(感染、血流不畅、血栓栓塞、肌肉痉挛、心衰)以及贫血相关指标差异。结果 AVF组的尿素氮下降率、清除率、血管通路血流量、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以及LVDd、LVPWT和IVSTd值均明显高于CVC组(t=2.512、2.366、2.582、2.644、2.723、3.113、2.603、2.833、3.559、2.932,P均<...  相似文献   

5.
肖祥  马荣  奉娅  李琴  王少清 《西部医学》2020,32(10):1504-1508
目的 评估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透中心2014年1月~2019年1月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血管通路类型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 纳入179名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之前无其他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起始使用无涤纶套导管透析治疗患者的平均比例为4804%(86/179),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平均比例为1955%(35/179),动静脉内瘘平均比例3241%(59/179)。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带隧道导管比例2905%(53/179),动静脉内瘘比例7095%(127/179)。使用不同血管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相比较,通过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提示:与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患者相比较,使用内瘘维持性透析的患者具有更高的生存率。通过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透析患者的死亡风险较使用内瘘透析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176倍。结论 患者初次血液透析及维持血液透析的动静脉内瘘使用率较低,提高初次血液透析及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比例将是血透医生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临床应将动静脉内瘘作为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要选择”,在此基础之上兼顾“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方法选择尿毒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8例,经动静脉内瘘(AVF)透析的患者64例,经深静脉长期导管透析的患者64例。随访12~36个月,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和深静脉长期导管为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的 Kt/V 值、最大血流量、使用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内瘘组的最大血流量、Kt/V 值均高于导管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内瘘组通路使用时间长于导管组(P <0.05);内瘘组感染率、血流不畅和血栓均低于导管组(P<0.05)。结论经 AVF 透析的患者通路使用时间长,感染、血流不畅和栓塞的发生率均低,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在 AVF 无法建立时,深静脉长期导管也是理想的血管通路,两种透析通路均能达到较好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4 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新导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tiovenous fistula,AVF)的患者占87.60%、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12.40%。新导入 患者61例,首次透析采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患者占80.33%,AVF占8.19%,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9.84%,动静脉 穿刺占1.64%。AVF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腕桡动脉-头静脉(76.55%)、肱动脉-头静脉(11.06%)、前臂中段桡动脉-头静脉 (7.08%)、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和肱动脉-贵要静脉(5.31%)。AVF发生并发症占总AVF透析人数的 34.07%,其中动脉瘤占 24.34%。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采用 AVF,而新导入透析患者中使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者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8.
赵晓雯  祖潇然 《微创医学》2021,(1):99-103,117
良好可靠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公认的首选血管通路,其功能质量直接影响患者透析效率和预后情况.AVF并发症通常包括内瘘狭窄和急性血栓形成等,如未得到及时有效干预甚至会出现内瘘失功,故常规监测、识别、评估、处理AVF并发症对MHD极为重要.对于功能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和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通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对患者营养状况、炎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VF组和TCC组,各46例,分别经AVF、TCC通路进行MHD治疗。比较二组MHD治疗12个月后透析质量[透析血流量、尿素清除率(Kt/V)、再循环率]、营养状况[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心功能(左室肥厚、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及MHD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VF组的透析血流量、Kt/V、再循环率均明显高于TCC组(P<0.05)。AVF组外周血中Hb、Alb、TP水平均明显高于TCC组(P<0.05)。AVF组血清CRP、IL-6水平均明显低于TCC组(P<0.05)。AVF组左室肥厚占比明显高于TCC组(P<0.05);AVF组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室舒张功能障碍占比虽高于TCC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永久导管和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对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管内膜和体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1-2018.12我院68例老年MH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管通路不同分成观察组(予以AVF)与对照组(予以半永久导管)各有34例,对两组透析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反应蛋白(CRP)与阻力指数(RI)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透析前,两组CRP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透析后3个月及12个月,观察组CRP水平较透析前下降,对照组CRP水平较透析前上升,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12个月后,观察组最大IMT、RI与易损斑块比例与透析前相比略微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最大IMT、RI与易损斑块比例与透析前相比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AVF相比,半永久导管更容易使老年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加重,同时长期使用导管易使血管功能下降,造成斑块阳性率升高与IMT增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TCC)在血液透析中的可行性。方法:30例无法建立血管内瘘的患者,采用Permcath双腔导管作右侧颈内静脉内置入。结果:30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期间发生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2例,感染2例,出血2例,经处理后消失。除4例死亡外(非导管因素),其余均在继续透析中,血流量在200~300 mL/min之间。透析充分性与动静脉内瘘(AVF)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C长期导管安全性能高,能满足临床透析需要,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2.
张一帆  郑约楠  邵国建 《浙江医学》2014,(14):1265-1266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K/DOQI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首选动静脉内瘘,其次可选用带涤纶套长期透析导管透析.部分患者由于高龄、糖尿病、心功能差等因素使血管条件受限或无法建立长期动静脉内瘘,导致长期透析导管使用率较高.但血液透析长期导管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笔者分析了9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感染情况,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静脉穿刺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替代选择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4例.血管通路建立的优先级依次为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CC)、双静脉穿刺(VVP),根据通路建立情况将患者分为VVP组、TCC组及AVF组,每组均28例.对3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通路再循环阳性率及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结果 通过6个月的随访比较,发现透析0、3、6个月时3组患者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Kt/V)、平衡后尿素清除指数(eKt/V)、尿素下降率(UR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VVP组患者通路再循环阳性率低于TCC组和AVF组(0 vs 14.28%、21.43%,P<0.05),通路通畅性不良发生率低于TCC组(0 vs 21.43%,P<0.05);3组患者通路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VP操作简单,并发症及通路再循环阳性率低,透析充分性与常规通路无明显差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作为AVF无法建立且无法或不愿置入TCC患者的血管通路替代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使用气囊导管扩张血管的方法,提高血管条件不良的血透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及使用率。方法:总结分析23例血管纤细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及经气囊导管扩张后行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资料。结果:常规手术方式建立的动静脉内瘘平均成熟时间大于4周,一年内内瘘失功率达40%,而经气囊导管扩张后的内瘘成熟时间4周,一年内未发生内瘘失功。结论:终末期肾脏病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完成维持生命的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在血管条件不理想时,使用气囊导管扩张血管,仔细吻合血管,能够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5.
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尿毒症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1]。但对于一些血管条件较差、不适宜行动静脉内瘘或曾行动静脉内瘘但堵塞或发生血栓的透析患者,  相似文献   

16.
黎琦  石宏斌  张劲  廖兵 《微创医学》2012,7(5):512-514
目的对比长期中心静脉导管(CVC)与动静脉内瘘(AVF)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带涤纶套双腔中心静脉导管(Bard)(CVC组)与动静脉内瘘透析(AVF组)病人,各40例,观察两组血管通路的使用寿命及并发症,比较透析前后肾功能,计算Kt/V和尿素下降率来评价透析充分性,观察两组病人的血管栓塞和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CVC组原发病以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多见,AVF组以慢性肾炎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VF的使用寿命较CVC长(P<0.01),障碍率AVF组较CVC组明显减少(P<0.05)。血管通路并发症:AVF组8例,其中3例AVF血栓形成,1例AVF感染,4例AVF瘢痕硬结;CVC组15例,其中11例为导管相关性感染(糖尿病肾病7例,非糖尿病肾病4例),2例导管内血栓形成,1例导管外纤维蛋白鞘形成,1例导管壁出现裂缝,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在导管留置2年以上9例,2年以下2例。两组病人Kt/V均>1.2,尿素下降率>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VF使用寿命长,感染机会少,为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对于自身血管条件不好不能行AVF的患者,CVC是较好的选择,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是导管功能维护的重要条件,CVC组与AVF组比较可达到充分透析。  相似文献   

17.
<正>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1]。AVF失功是MHD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仅60%患者AVF在1年后仍保持通畅且功能良好,严重影响患者的透析质量和预期寿命[2]。AVF失功的主要病理基础为血管内膜增生[3]。为了维护内瘘流量及功能正常,降低其并发症,临床上常采用适当的内瘘侧肢体功能锻练、局部外用喜疗妥等药膏以及局部  相似文献   

18.
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的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之一,最理想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通路为动静脉内瘘,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周围血管条件限制,无法行自体血管造瘘手术,且有些内瘘经过长期使用后会发生血流量减少和闭塞。我科自2004年2月开始采取颈内静脉留置单针双腔静脉导管建立永久透析通路,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最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而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先决条件。目前,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最主要的血管通路类型~([1])。在临床工作中,MHD患者常因严重并发症和(或)合并症需入住专科监护室接受专科治疗,这部  相似文献   

20.
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血管通路是他们的命脉,动静脉内瘘是目前透析患者最安全的血管通路,其创伤小,使用时间长、感染率低,被喻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延长其使用寿命,就是延长患者的生命。因此,对AVF的精心护理、正确使用、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血透护士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