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型胃肠道间质瘤标记物DOG1的应用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标记物DOG1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收集5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完整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复读切片,行免疫组化CD117、PDGFRA、DOG1标记,进行比较。另收集20例非GIST而CD117阳性的病例行DOG1标记。结果 在不同危险程度分级,CD117、PDGFRA阴性、弱阳性、阳性的病例,DOG1均呈较强的阳性表达。另20例非GIST而CD117阳性病例,DOG1则多为阴性或弱阳性。结论 DOG1是敏感、特异的胃肠道间质瘤标记物。DOG1与CD117、PDGFRA的联合使用进一步完善了诊断依据,不论对明确诊断或术后个性化靶向治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DOG1和PDGFRA在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用DOG1和PDGFRA抗体对46例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DOG1和PDGFRA在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中呈阳性表达,分别为95.7%(44/46)和91.3%(42/46)。结论:DOG1和PDGFRA可以成为一种辅助诊断GIST的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与CD117表达比较,为进一步提高GIST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收集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102例,其中47例GIST肿瘤组织及55例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DOG1在所有GIMT和CD117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DOG1的表达与GIST临床病理参数、CD117表达及其他间叶源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关系.结果 (1)GIST中DOG1和CD117蛋白表达率分别为95.73%(45/47),93.6%(44/47),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细胞形态及Fletcher危险程度分级均无显著相关(P>0.05),2例CD117阴性GIST DOG1蛋白均强阳性表达,但两者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DOG1在其他间叶源性肿瘤表达率为1.8%(1/55),与其在GIST中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OG1是 GIST敏感而特异性标记物,与CD117联合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GIST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OG1和CD117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方法检测50例GIST患者DOG1、CD117、CD34的表达情况。结果 50例GIST患者DOG1、CD117、CD34阳性率分别为98%、90%、74%,DOG1阳性率明显高于CD117和CD34(均P〈0.05)。结论 DOG1和CD117的联合应用在GIST的诊断中可以增加敏感性,但是DOG1和CD117表达与GIST的侵袭危险度无关。DOG1蛋白是一种较为敏感和特异的GIST辅助诊断抗体,对于明确诊断GIST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靳君华 《中国医药导报》2012,9(36):16-17,21
目的观察DOG1蛋白存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其意义。方法选取30例确诊为直肠癌且以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取肿瘤组织及瘤旁间质组织进行常规包埋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DOG1、CD117检测,观察分析检测结果.同时对DOG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细胞核异形性等的关系进行分析.随访患者3年,观察DOG1阳性表达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肿瘤组织中DOG1蛋白多呈弥漫性表达,肿瘤组织DOGI阳性表达率为23.33%.瘤旁间质组织DOGI阳性表达率为10.00%,肿瘤组织DOG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瘤旁间质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CD117阳性表达率为80.00%,瘤旁间质组织DOG1阳性表达率为33.33%,肿瘤组织CD11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瘤旁间质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OG1蛋白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丰富程度及细胞核异形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OG1表达阳性者1年生存率与表达阴性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DOG1表达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OG1蛋白在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高于瘤旁间质组织,且阳性表达率与肿瘤细胞丰富程度及核异彤性程度有父,而且其阳性表达与患者预后有关,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与CD117表达比较,为进一步提高GIST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收集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102例,其中47例GIST肿瘤组织及55例其它间叶源性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DOG1在所有GIMT和CD117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DOG1的表达与GIST临床病理参数、CD117表达及其它间叶源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关系。结果 (1)GIST中DOG1和CD117蛋白表达率分别为95.73%(45/47),93.6(44/47),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细胞形态及Fletcher危险程度分级均无显著相关(P>0.05),2例CD117阴性GIST DOG1蛋白均强阳性表达,但二者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DOG1在其它间叶源性肿瘤表达率为1.8% (1/55).与其在GIST中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DOG1是 GIST敏感而特异性标记物,与CD117联合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GIST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DOG1;CD11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17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GIST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9.2岁。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2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6例。瘤细胞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39例表达CD117,36例表达CD34,9例表达SMA,6例表达S-100蛋白。50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为:GIST 13例,潜在恶性GIST 14例,恶性GIST 23例。17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率34%,随访时间10~42个月,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P=0.361 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87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合62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免疫组化方法采用EnVision法。结果87例GIST中,CD117表达阳性72例(82.8%),CD34表达阳性62例(71.3%)。其生物学行为评价分为:极低度侵袭危险性17例,低度侵袭危险性23例,中度侵袭危险性23例,高度侵袭危险性24例,随侵袭危险性级别升高,其进展性疾病(PD)发生率升高。结论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CD117阳性具有诊断意义,但无预后意义。GIST组织学形态多样,不同组织学类型预后不同。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评价该肿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凝固性坏死也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34、CD117和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006年6月到2012年11月收治并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66例)及非GIST患者(35例)的肿瘤标本进行CD34、CD117和DOG1蛋白表达检测。比较两组患者上述蛋白表达是否存在差别以及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GIST组患者CD34、CD117及DOG1阳性率分别为71.2%,93.9%和90.9%,非GIST组分别为9.1%,8.6%和11.4%,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T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危险度分级等临床特征与CD34、CD117及DOG1表达无相关性(P>0.05)。CD117、DOG1及两组联合检测判断GIST的敏感性分别为0.94(95%CI:0.85~0.98)、0.91(95%CI:0.81~0.97)和0.86(95%CI:0.76~0.94);特异性分别为0.91(95%CI:0.77~0.98)、0.89(95%CI:0.73~0.97)和1.00(95%CI:0.90~1.00),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0.84和0.97。结论 GIST患者CD34、CD117及DOG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联合检测CD117和DOG1可提高对GIST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30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24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系膜5例.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32例肿瘤均为单发,良性5例,潜在恶性10例,恶性17例.CT表现:黏膜下富血供性肿块,形态类圆形或不规则,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良性者强化均匀,边界清楚,恶性及潜在恶性者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结构侵犯.结论 CT能较好的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该病的鉴别诊断、指导制订治疗方案、检出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或增强扫描特征。结果:23例瘤体中高度恶性14例,低度恶性9例;位于十二指肠9例,空肠8例,回肠6例;低度恶性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高度恶性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模糊,瘤体内常见坏死区。双期增强低度恶性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高度恶性多不均匀强化,双期强化程度稍低于低度恶性。结论: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病灶定位准确,对定性瘤体的恶性程度提供帮助,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18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血管添加技术(AV)显示肿瘤及其供血动脉,从而判断肿瘤的起源,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18例GIST患者中,肿瘤起源于胃8例,空肠2例,回肠5例,结肠2例,1例来源于肠壁或肠系膜,未能明确其具体起源。MSCTA均清晰显示肿瘤主要供血动脉,显示率100%(18/18),定位诊断准确度为94.4%(17/18)。结论多层螺旋血管造影(MSCTA)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率高,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是判断GIST起源的主要依据,有重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小的胃间质瘤(≤5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大的胃间质瘤(≥10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趋于模糊,出血、囊变、坏死显著.病变侵犯邻近器官或出现转移(肝、网膜、肠系膜)是最肯定的恶性征象.肿块的大小及有无坏死在良恶性鉴别方面有高度的相关性:肿块越大,坏死成分越多,恶性程度越高.而增强后是否强化与肿瘤的良恶性无明显关系.结论 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CT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1 概述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ln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一种特殊的肿瘤.近年来随着对GIST分子病理的深入研究和靶向药物的应用,GIST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在GIST传统治疗中,手术切除至今仍是GIST惟一根治性治疗手段.但复发率极高.  相似文献   

16.
李彤  杨文杰 《中外医疗》2011,30(19):164-16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6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7例,小肠4例,十二指肠2例,肠系膜2例,食管1例。无论良恶性,CT表现15例边界清楚,瘤体内多发囊变坏死10例,无囊变者密度均匀,为软组织密度。肿瘤边缘分叶10例,钙化2例,转移1例。增强:肿瘤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敏感性高,对肿瘤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可能起源于胃肠壁的Cajal间质细胞或向Cajal细胞分化的干细胞。GIST中c-kit基因突变,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增殖分化失控,最终形成肿瘤,与疾病的复发和预后相关。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学诊断。肿瘤的大小和有丝分裂指数是评价良恶性或危险度的最主要指标。联合检测CD117(KIT蛋白)和CD34的表达,对GIS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KI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手术为治疗的首选方法。STI571(imatinib)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于手术无法切除或已发生转移的GIST患者,已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可能起源于胃肠壁的Cajal间质细胞或向Cajal细胞分化的干细胞.GIST中c-kit基因突变,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增殖分化失控,最终形成肿瘤,与疾病的复发和预后相关.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学诊断.肿瘤的大小和有丝分裂指数是评价良恶性或危险度的最主要指标.联合检测CD117(KIT蛋白)和CD34的表达,对GIS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KI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手术为治疗的首选方法.STI571(imatinib)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于手术无法切除或已发生转移的GIST患者,已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山  许庆文 《医学综述》2008,14(15):2274-2277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肿瘤,可能起源于胃肠壁的Cajal间质细胞或向细胞分化的干细胞,GIST中c-kit基因突变,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增殖分化失控,最终形成肿瘤,与疾病的复发和预后相关。肿瘤的大小和核有丝分裂指数是评价恶性潜能或危险性的最主要指标。确诊需要病理学诊断,联合检测CD117(KIT蛋白)和CD34的表达对GIS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KIT蛋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手术为治疗的首选方法。STI-571(imatinib mesylate)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于手术无法切除或已发生转移的GIST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王霖 《中外医疗》2010,29(11):5-6,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标记42例消化道及腹腔胃肠道间质瘤(GISTS)。结果42例GISTS中Des(+)4例(9.5%),SMA(+)14例(33%),Actin(+)12例(28.6%),CD34(+)36例(85.7%),CD117(+)40例(95.2%),S-100(+)12例(28.6%),Ki-67(+)22例(52.4%),bcl-2(+)28例(66.7%)。结论GISTS的诊断CD117阳性率高于CD34,但在诊断中应两者结合以提高诊断率;肿瘤的大小及核分裂的多少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而所有间质瘤具有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