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36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患者的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36例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龄(58.44±7.29)岁,体重(63.64±8.95)kg,平均CPB时间(135.28±38.74)min,平均阻断时间(79.36±26.04)min,术前均合并中、重度高血压。2例行主动脉瓣置换(AVR)加(CABG)术,5例行二尖瓣置换(MVR)加(CABG)术。采用中度低温CPB,中度血液稀释,冷、温血停搏液顺灌、逆灌、桥灌,取得较好心肌保护效果。结果33例患者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1例死于呼吸衰竭,其余均康复出院,无神经系统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合理的CPB管理是提高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总结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25例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或成形术),同期行CABG术。ECC中心肌保护采用4∶1含血冷停搏灌注液,每间隔20~30 min以冷血半钾停搏液重复灌注,开放升主动脉前主动脉根部温血灌注3~5 min。根据患者病情应用顺灌、逆灌、直视灌、桥灌等多种方法结合。常规应用超滤。25例患者中,二尖瓣置换(MVR)+CABG术12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术8例(同期行室壁瘤切除术1例);MVR合并三尖瓣成形(TVP)+CABG术2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CABG术3例。结果 ECC时间124~348(182.6±45.9)min,阻断主动脉时间87~256(136.3±38.7)min。心脏自动复跳20例(80%),术后死亡1例(4.0%),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根据手术方式,选择联合应用多种心肌保护灌注方法和超滤技术,可提高心脏自动复跳率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龄(≥70岁)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近1年高龄(≥70岁)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包括介入治疗术后3例(心内支架术后急诊搭桥1例),体外循环中运用冷血停搏液顺灌-冷血持续逆灌-开升主动脉前温血顺灌的心肌保护方法。结果全组20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16例,占80%;电击复律4例,占20%。术后胸骨感染1例,围术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高龄(≥70岁)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体外循环中运用冷血停搏液顺灌-冷血持续逆灌-开升主动脉前温血顺灌为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自动复跳率高。  相似文献   

4.
《沈阳医学》2003,23(4):148-150
目的 回顾我院104例冠脉搭桥术(CABG)患的体外循环(CPB)状况,总结CABG术中的灌注技术。方法 对我院1999年至2002年12月的104例CABG手术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种类)及CPB(预充液组成、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肌保护等)情况做一回顾性的总结。结果 104例患男性79例(75.96%),女性25例(24.04%)。年龄37~76岁,体重39~115kg。CPB时间56~362分钟,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0~232分钟。4:1温血停跳液顺灌、逆灌和桥灌相结合,在CABG术中较好地保护了心肌。应用抑肽酶、回收剩余机血,减少了库血的应用。结论 顺灌、逆灌和桥灌相结合,应用综合血液保护措施在CABG手术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冠脉搭桥术主动脉开放前不同温血灌注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开放前不同方法的终末温血灌注在冠脉搭桥手术(CABG)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例首次体外循环(CPB)下CABG患者随机分为终末低钾温血灌注组(Ⅰ组)和终末CPB温血灌注组(Ⅱ组),每组各20例。升主动脉开放前3~5min,Ⅰ组用4:1温血低钾停搏液、Ⅱ组用不含停搏液的CPB温血行主动脉根部加血管桥灌注。结果两组升主动脉开放后的心脏复跳率,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24h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血低钾停搏液和CPB温血终末灌注均有利于CABG患者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时行瓣膜手术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体外循环(ECC)中的心肌保护策略。方法总结2000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96例瓣膜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实施瓣膜手术及CABG ECC中的心肌保护经验。ECC中及时的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并根据患者病情采用顺行灌注(顺灌)、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逆灌)、左右冠状动脉窦直视灌注(直视灌)、血管桥灌注(桥灌)多种方法结合,4∶1冷血(15~20℃)停搏液灌注-冷血(10~15℃)半钾停搏液维持-开放主动脉前温血(30~32℃)灌注的方式进行心肌保护。96例患者中单纯二尖瓣成形(MVP)+CABG 2例;二尖瓣置换(MVR)+CABG 18例(同期行血栓清除5例);MVR合并三尖瓣成形(TVP)+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右房血栓清除各1例);主动脉瓣置换(AVR)+CABG 24例(同期行瓦氏窦瘤修补1例,行室壁瘤切除1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CABG 20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成形(DVR+TVP)+CABG 8例(同期行左房血栓清除3例);双瓣膜置换合并三尖瓣置换(DVR+TVR)+CABG 1例;马凡氏综合征行Bentall术+CABG3例。结果 ECC时间101~360 min,阻断主动脉时间67~241 min。全组96例患者自动复跳58例,自动复跳率60.4%。死亡5例,死亡率5.21%。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 ECC中及时心脏减压,维持适当的灌注压;针对手术方式,选择多种灌注方法可以较好的保护心肌,提高自动复跳率,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7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体会。方法 对7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的冠心病患者进行CABG,其中在体外循环(CPB)心脏停搏下行CABG63例。CABG 二尖瓣置换术1例,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14例;每例搭桥1-5支,平均3.1支,共搭桥248支;血管桥材料为内乳动脉(IMA)74支(LIMA73支,RIMA1支),余均为大隐静脉。结果无1例患者死亡,术后并发围术期心肌梗死2例,术后因出血行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哆开3例。应激性溃疡5例;术后随访13-62个月,2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及14个月心绞痛症状复发需服药治疗,其余心绞痛症状均消失,心功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技巧。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早期监护是开展CABG,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体外循环164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本院164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本组98%使用膜肺,均浅低温高流量灌注,经主动脉根部、移植血管桥或冠状静脉窦持续或间断灌注1:4冷含血停搏液,根据病情特点术中注重心、脑、肾及血液保护并加强糖尿病人血糖的监测和处理.结果单纯CABG手术148例,同期行瓣膜置换等其他手术16例.CPB时间165.7±93.5分;升主动脉阻断时间81.6±33.2分;心脏自动复跳102例(62.1%);术中用IABP5例,左心辅助2例,2例未脱机.全组院内死亡10例,死因与CPB无明显关系.结论根据病情特点设计CPB管理方案,积极处理合并症,是CABG手术中CP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王喆妍  骆璇  姚昊  刘畅  王东进 《现代医学》2011,39(4):446-44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合并瓣膜手术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策略。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185例CABG合并瓣膜手术患者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经验进行总结。185例患者中,CABG+单纯二尖瓣成形(MVP)19例,CABG+二尖瓣置换(MVR)68例,CABG+主动脉瓣置换(AVR)43例,CABG+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置换(DVR)55例。根据病情采用顺灌、逆灌、直视灌等多种方法。体外转流过程中常规应用乌司他丁、门冬氨酸钾镁(PMA);常规实施超滤;对于心功能Ⅲ级及以上,或明显心脏肥大者,常规在停搏液中加入磷酸肌酸钠(里尔统)。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为118~320 m in,阻断主动脉时间为75~231 m in;心脏自动复跳129例(69.7%)。术后24 h内发生心律失常41例(22%)。入住ICU时间为30~62 h。术后死亡5例,死亡率为2.7%,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对于CABG术同时行瓣膜手术的患者,选择多种灌注方法,同时应用乌司他丁、PMA、里尔统等多种药物以及超滤技术,可以较好地保护心肌,提高心脏自动复跳率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CABG)的体外循环 (CPB)方法。方法 :对我院 2 3例不阻断升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临床资料及体外循环情况 (人工心肺机类型、预充液组成、CPB操作步骤、CPB时间及心肌保护等 )做一回顾性总结。结果 :CPB时间 5 0~ 1 80min(平均 85min)。转流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不灌注停跳液、在低温心室颤动下行心室部位的血管桥吻合 ,并结合多头灌注管的桥灌注的方法较好地保护了心肌。结论 :CPB方法采用不阻断升主动脉 ,不灌注停跳液 ,低温 ,室颤 ,结合多头灌注管的桥灌注的CABG手术可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现象。  相似文献   

11.
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功能恢复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NEC-CABG)心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连续1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EC-CABG组69例,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NEC-CABG组51例,不用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完成旁路移植手术。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连续监测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左心室每搏功指数(LVSWI),记录围术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使用情况、机械通气时间、正性肌力药物用量、血液超滤的使用情况、手术时间、输血量等。结果:NEC-CABG组CO、CI、LVSWI较EC-CABG组恢复快;NEC-CABG组使用IABP(1.9%)较EC-CABG组(8.6%)明显降低(P<0.05);NEC-CABG组机械通气时间较EC-CABG组短,正性肌力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且EC-CABG组多需要进行血液超滤。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显示了良好的心功能恢复效果,加快了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IABP对CABG术后冠脉近侧段血流速度和左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冠状动脉旁移植术(CABG)后冠状动脉近侧段血流速度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11例患者CABG术后应用IABP在1:1气囊搏动情况下冠状动脉近侧段血流速度的变化,同时应用持续左心功能监测仪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应用IABP后冠状动脉血流均值和峰相血流速度明显增加,舒张期流速和主动脉内平均流速明显加快(P〈0.05);应用IABP  相似文献   

13.
R啨sum啨   Objectif  valuerler啨sultatdes pontagescoronariensr啨p啨t啨schez 312 patients.M啨thodes Lesdonn啨esde 312malades ( gemoyen :6 5± 9ans)ayantsubidespontagescoronariensr啨p啨t啨s劋l ho^pitalHartford ,o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心功能不全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对10例CABG术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IABP和ECMO辅助.通过观察患者血压(M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间接评估辅助效果.结果 IABP 辅助时间48~200(78.16±27.78...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分析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心脏外科围术期使用的适应证选择与效果.方法:2004年6月至2007年8月,对38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其中冠心病28例,瓣膜病10例;术中预防性植入球囊反搏5例,因为无法停机植入球囊22例,其余均为术后在监护室紧急植入.均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控制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150~170 s.结果:38例患者中死亡13例,总成功率66%,冠心病成功率82%,瓣膜病为20%.术中预防性植入球囊反搏患者均顺利恢复,无1例死亡;术中因为无法停机植入的患者中16例顺利停机,6例血压无法维持而死亡;术后11例中,6例抢救成功,5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无法纠正而死亡.无1例出现与球囊反搏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于冠心病患者效果明显优于瓣膜病.术中预防性植入球囊反搏的效果明显优于无法停机时紧急植入以及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可以替代常规肝素抗凝,ACT控制在较低的150~170 s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评价体外循环中辅酶复合物(贝科能)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20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术前无心脏传导阻滞)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开胸前静脉滴注辅酶复合物(1支/10kg),术后1d起静脉滴注2支/d,共3d;对照组不用药。分别在麻醉期(基线值)、主动脉阻断后30min、开放后10min、停机时及术后24、72、120h采集动脉血检测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在缺血再灌注后,cTnI含量均明显升高,24h达到峰值,术后120h高于正常值;试验组cTnI含量在开放后10min、停机时及术后24、72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再灌注后CK-MB含量均较基线值明显升高,24h达到峰值,术后120h降至正常值;试验组在开放后10min、停机时及术后24h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TnI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辅酶复合物可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减少cTnI及CK-MB的释放,在细胞水平起到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cTnI是预测心肌损伤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冠脉搭桥合并严重左室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植入,探讨积极植入IABP能否减少此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的冠脉搭桥患者给予IABP辅助治疗,分为术前植入和术后植入两组,术前植入14例,术后植入12例,并对这两组进行术后心脏指数及各种术后并发症等重要指标监测。结果:在术后心脏指数、肾功能不全、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脱机时间、术后ICU时间,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发生率则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冠脉搭桥合并严重左室功能低下患者应积极植入IABP,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并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下急性重症心肌梗死患者行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5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应用IABP治疗1~9 d,平均(3.28±2.31)d,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的改变。结果本组25例患者应用IABP治疗后血压均明显增高(P<0.05),心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急性重症心肌梗死患者在IABP支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增加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