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亸”证析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曰:“人之(享单)者,何气使然”?歧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享单)。因其所在,补分肉间。”这里所说的“(享单)”证的病因病理及治法,说明“(享单)”证是由于胃气虚而不实,不能发挥补给营养的作用,使全身的脉虚而引起筋脉松弛。在这种情况下,再行房用力,元气得不到复元,就产生了“(享单)”证。其治疗方法是根据辨证,认为此为虚证,应用补法,而且要随其症状所在的部位不同,给予补之。皇甫谧的《甲乙经》卷之十二中也作了同样的叙述。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亦载有“风(享单)曳候”条,该条细叙:“(享单)候者,肢体弛缓不收撮也。人于胃气于肌肉经络也。胃若衰损,其气不实,经脉虚。则筋肉懈惰,故风邪搏于筋,而使(享单)曳也”  相似文献   

2.
“风亸曳”为中医病名,《诸病源侯论·卷一》指出:“风亸曳者,肢体弛缓不收摄也。人以胃气养于肌肉经络也,胃若衰损,其气不实,经脉虚,则筋肉懈惰,故风邪搏于筋,而使亸曳也。”说明“风亸曳”为脾胃气虚,经脉肌肉失养,加之风邪入内搏于筋脉而致。其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是治疗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的方剂。根据本方益气升陷的特点,在临床上不仅可用于内科病证,而且可用于男科。因男子以气为本,气属阳,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以及血、精、津液等方面的新陈代谢,无不与气的生理功能活动有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以煦四傍,故一旦脾气虚弱,化源不足,则各脏腑组织器官之机能活动衰减,清阳为之不举而下陷,导  相似文献   

4.
针灸升提法的临床应用210029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邱仙灵针灸升提法是用针灸以升阳益气,提举下陷的治疗方法,应用于清阳不振、气虚下陷的各种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下者举之”。《灵枢·经脉》篇谓:“陷下则灸之”。《官针》篇说:“上气不足,推而扬之...  相似文献   

5.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6.
1 脾胃与人体阴阳平衡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作用,称为"仓廪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仓廪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脏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脾之阴阳.如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则不能纳,脾阴亏则不能消".万密斋《养生四要》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气而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血证论》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物在胃中,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将精微物质游行布散,上输于脾,通过脾之运化,散精归肺,供养周身.  相似文献   

7.
大气下陷即宗气下陷,而脾气下陷则包括了上气不足和中气下陷。大气下陷既有宗气的生成和功能不足,又常有脾气下陷、升举无力之证,而脾气下陷重证亦可导致大气下陷证。大气下陷证与脾气下陷证有明显的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临床须详加辨证,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8.
论胃气宜降     
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胃气降则和,脾气升则健,此乃相反相成,相互为用之理。《素问·五藏别论篇》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又云:“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说胃气宜降,  相似文献   

9.
脾阴虚临证辨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脾胃学说应用于临床,多侧重脾阳、胃阴的辨治。然笔者认为脾阴有它的特殊性,与胃阴有明显的不同。1脾阴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脾之运化多指脾气(阳)而言,然实则有脾阴参与也。万密斋在《养生四要》中说:“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茸攵水谷之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周慎斋在《慎斋遗书》中亦指出:“胃不得脾气之阴,则无运转,而不能输(精)于五脏”。唐容川《血证论》亦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由此认为,水谷入胃,将其腐熟蒸…  相似文献   

10.
赵军  师建平  段迎喜 《河南中医》2020,40(3):344-347
脾胃之气的充足和清气的正常升发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决定意义,饮食、劳倦、情志、外感对脾胃的损伤往往影响中焦脾胃清阳的生成及升发,脾胃病以本虚为主,多由虚致实,虚实兼有,病机关键为升降失常,脾气不升。肝对人体气机具有升宣调畅作用,脾气的升清有赖于肝气升发促进。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要补肝益气。同时,肾精气充盈,元气方能充沛,肾阳又主气化,肾精不封、肾气不固者必致肾气下陷。治疗须温肾壮阳、升阳举陷。脾胃中气不足,气机郁滞而化火,并脾之清气下流而生泄泻,相火乘其土位更加耗伤中焦清阳之气。段老师特别注重脾气生长、升发,只有清阳升发,脾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阴火才会收敛潜藏。治疗时运用辛甘之药以补益中气,借升阳风药以助肝胆之用,补其中而升其阳,升浮变通,使生长之气健旺。段老师善于运用甘温之品,温补中气,升发清阳。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历代部分医家对脾胃功能的认识祖国医学关于脾胃升降功能的论述颇详。如《内经》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指脾气升发胃气下降的作用。历代医家对脾升胃降的侧重面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李东垣认为只有脾气升发,六气才能充沛,特别强调升的一面,故重视升发脾气,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等大升阳气之剂。张子和则认为胃气下降,邪气则祛,脏腑自安,故强调胃降的一面,甚赞大承气汤之剂。以后各医家对脾胃升降的  相似文献   

12.
杨晓明 《光明中医》2001,16(1):25-26
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笔者20年的临床体验,本文就升降疏三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总结如下。1 升法脾位中焦,主司运化,其气主升,脾气司运化消磨,脾阳主温化腐熟,运水谷循常道,化水谷为精微,升气血以奉养周身。若因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或久病不愈,均可损伤脾气,进而脾阳损伤,失其升清功能,后果常见两类病变:一为中气下陷;二为清阳不升,均可变生诸多疾病。在治疗上首先运用升法,一是升脾气,二是升脾阳。11 升气法: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则要以升气为主。升举脾气:若脾气虚弱,升提无力,气虚下陷而见头昏肢倦,饮食无味,少气懒言,食后胃脘坠痛…  相似文献   

13.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产生,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上升,且喜燥恶湿,若脾气虚弱或为湿邪所困着,升动失常,则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气血的化生和输布出现障碍,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养,继而出现各种代谢失常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即是如此,若脾气虚弱而不能升清,浊气亦不得下降,则上不得精微之滋养而见头目眩晕、精神疲惫,中有浊气停滞而见腹胀满闷,下有精微下流而见便溏、泄泻.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说,创立了著名方剂补中益气汤。其证治主证表现在寒热两个方面,寒者中气下陷,表现为气短、神疲肢冷、嗜睡、大便泄泻等真寒之证;热者表现为头痛面热、胃中热、脉大等假热之象,此与外感阳明病之日哺发热似同而实异。方由黄茂、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其中黄茂、白术、人参、炙甘草大补脾胃元气,当归补血润肠,陈皮健脾理气降胃中浊气,升麻、柴胡升脾之清气,脾气健旺,有升有降,脾胃升降功能得以调和矣。放本方有调理脾胃、益气助阳之功,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相似文献   

15.
脾胃能腐熟水谷,化生气血,排泄糟粕。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靠脾气上升,胃气下降来完成。脾气升,则水谷精微上输心肺,通过肺朝百脉,供养全身;胃气降,则浊阴归六腑,糟粕下行,经小肠分清别浊,由大肠排出体外,反此则为病态。所谓中气下陷、胃气上逆、脾不运化、气不统血等等,皆是脾胃升降失常。正如《吴氏汇讲》所说:“……治脾之  相似文献   

16.
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通过脾胃的斡旋,水谷精微能清升浊降,以保证营卫气血的生成与正常输布。可见,清浊升降与脏腑功能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黄坤载说:“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莫不由此。”《脾胃论》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若七情、六淫、饮邪中阻,食积不化,湿热痰火,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脾胃功能,致使运化失职、转输不利、升降失调,诸病之由所生。  相似文献   

17.
升清降浊法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升清降浊法治疗便秘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颇多 ,我们认为在肺、脾、肝、肾四脏。1 1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 ,主宣发肃降 ,肺实气壅 ,气机郁滞或肺虚气陷 ,升降失调 ,致清阳不能升 ,浊阴不能降 ,从而影响大肠传导功能 ,形成上窍塞而下窍闭。1 2 脾主升 ,胃主降 ,脾胃互为表里脾喜阳 ,胃喜阴 ;或感受外邪 ,或内伤湿邪 ,脾胃阴阳失调 ,则脾升胃降机能失常 ,脾气不升 ,则生胀 ,浊气不降 ,则大便秘结。《内经》中就认为 ,便秘与脾受寒湿侵袭有关。如《素问·厥论》云“太阴之厥 ,则腹胀后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太…  相似文献   

18.
凡人体患病有新久之分,受邪有轻重之殊,发病有缓急之别,在辨证施治中,对于急性病可以针对病情使用“八法”,一鼓作气,克邪制胜;而对于杂症久病和年老患者,则当以顾护“后天之本”为要务。如果忽视了脾胃这对关键脏腑,处方用药欲求满意的疗效,则恐比之“缘木求鱼”,难以达到目的。现就杂症久病必须重视脾胃,处方用药务宜平和的问题,陈述于下。l杂症久病在脾胃《内经》有关脾胃的生理活动,论述精辟。例如《灵枢·五味篇》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  相似文献   

19.
梁文慧 《河北中医》2006,28(7):523-524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脾胃居于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出入之枢。脾主升主运,胃主降主纳。突出脾胃,始于金元。金代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  相似文献   

20.
申琪  马潇瑶 《新中医》2021,53(1):201-204
总结分析分泌性中耳炎(OME)与胃食管反流(GER)的病因病理,认为中医学"脾胃"与儿童GER相关性OME发病密切相关。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不及则阻碍清阳之气上达耳窍,湿邪停聚,耳窍被阻。又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司运化,脾气强则肌肉开合有力,脾气不及则脏腑功能失调,咽鼓管与食管括约肌开合不利出现反流。再者,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脾胃气机不畅,则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出现反酸导致浊邪上泛耳窍。此外,小儿因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强弱不均,多脾虚肝旺之象,加之其易受饮食不节等影响更容易损伤脾胃,进而影响脾胃运化及其气机运行,诱发或加重OME。提出治疗本类疾病可从脾胃着手,总以健脾和胃为原则进行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