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2月经手术与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信息,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发生在胃部14例,小肠6例,结肠3例,直肠3例,食2道,肠系膜1例;良性6例,恶性18例,潜在恶性5例;CT增强扫描良性者多呈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者强化多不均匀.结论:螺旋CT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是一种无创、安全、高效的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技术,对GIST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期收治的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CT表现临床资料.结果 30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24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系膜5例.CT表现为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 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20例胃间质瘤中16例为恶性,4例为良性.病灶多呈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5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5例;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坏死15例.结论:螺旋CT是目前胃间质瘤检查的最佳选择,可以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扫描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CT扫描的方法和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食道2例,胃部10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3例,结肠4例,胃肠外腹腔肠系膜3例.良性肿瘤3例,恶性肿瘤27例.有2例小肠间质瘤漏诊,均未口服对比剂充盈肠道.结论检查前恰当的肠道准备能提高检出率,利于病变定位和定性,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检出、诊断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玉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666-166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2例临床表现及CT表现(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和生长方式、增强特点等)。结果:12例胃肠道间质瘤均为单发,7例恶性,5例为良性。发生于胃部的8例,小肠的2例,结肠的1例,小网膜的1例。肿瘤直径在2.8 cm~13.6 cm,平均直径为7.6 cm,8例呈圆形或类圆形,5例呈不规则或分叶状,边缘较清楚,2例有肝转移。结论:良性胃肠道间质瘤大多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瘤体较小、圆形、边缘较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性强化。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瘤体较大、分叶、中心液化坏死,增强扫描后呈明显不均匀性强化等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影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的5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检查,以手术组织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的影像诊断价值。结果:对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发现恶性肿瘤27例,潜在恶性肿瘤13例,良性肿瘤13例。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肿瘤、潜在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45%、92.45%和100.00%,敏感度为88.89%、92.31%和100.00%,特异度为96.15%、92.50%和100.0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MSCT影像诊断价值较高,有利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且影像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进行探讨,进一步明确CT对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分析及对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6月在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通过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小肠处17例、胃部14例、直肠与食管部分别为5例和8例、肠系膜6例。全部患者恶性肿瘤27例,良性23例;CT主要表现:肿块直径>5cm15例、瘤体内伴低密度坏死现象9例,肿瘤边缘出现分叶6例;5例CT值高于40Hu,6例患者的瘤体内出现簇状血管;患者肿块直径<5cm9例,且肿瘤边界清楚、密度较为均匀。CT检查敏感性较高,定性准确率达54%(27/50)。结论运用CT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诊断,可以很好的将患者体内的肿瘤范围及结构显示出来,提高了临床诊断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螺旋CT影像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螺旋CT表现。使用GEPROSPEEDF1I双层螺旋CT检查,12例平扫+增强,1例仅平扫。结果:胃间质瘤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4例,肠系膜1例。直径5cm以下者7例,直径6-10cm者4例,直径大于10cm者2例。术前CT定性正确11例,定位正确10例。手术病理报告:高度侵袭风险5例,中度侵袭风险3例,低度侵袭风险3例,极低度侵袭风险2例。结论:GIST的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帮助术前定位、定性和分级。  相似文献   

9.
沈昌山  胡元成  郑桥如 《安徽医学》2012,33(10):1361-136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资料,对肿瘤大小、密度、强化程度进行比较。结果病灶分布于食管1例,胃7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3例,肠系膜根部1例。MSCT主要表现为圆形、类圆形及不规则肿块,具有跨腔内外生长或腔外生长为主的特征。良性4例,肿瘤平扫密度均匀,增强肿瘤明显均匀强化。交界性3例,恶性8例,其中有7例直径大于8 cm,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局部无淋巴结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MSCT检查对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以提高对GIST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结果:病灶发生在胃部7例,空肠2例,回肠2例,十二指肠1例。圆形或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或分叶状5例。肿块长径1.5~20cm,直径≤5cm者3例,≥5cm者9例。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2例,不均匀10例。病灶内出现坏死、囊变8例,3例轮廓不光滑,1例瘤内出血,1例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均匀强化3例,肿块不均匀强化或边缘强化9例,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检查对GIST的诊断有着重要价值,且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最终诊断仍需依赖免疫组化和病理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MSCT资料。结果CT能够准确显示所有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并能判断肿瘤对周围组织结构有无侵犯、有无远处转移。27例GIST中发生于胃19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6例。肿块多呈圆形或类圆形(2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有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低度恶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后多均匀强化;中高度恶性16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多不清楚,15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瘤内点状钙化1例,4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定位准确,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为肿瘤恶性的判断提供依据,为GIST的治疗方案及手术后或化疗后患者的随访提供重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结果 CT主要表现为胃或肠腔的偏心性狭窄、局部倾向于向外生长的肿块、肿块内见出血或不规则坏死区,CT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CT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特点一致,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应用于胃肠道穿孔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胃肠道穿孔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前均行数字化X线摄影(DR)与MSCT检查,以手术-病检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DR与MSCT的检查结果。结果共55例胃肠道穿孔患者(其中:胃窦穿孔14例,十二指肠球部前壁穿孔21例,空肠5例,回肠10例,阑尾3例,乙状结肠2例)。MSCT检出腹腔游离气体54例,准确率约为98.2%,而DR检出腹腔游离气体31例,检出率约为56.4%,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准确判定穿孔部位44例,准确率约为80.0%,而DR未能够提示穿孔部位,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技术在胃肠道穿孔的诊断中相较于DR技术,具有极高的准确率,能正确显示大致穿孔部位,对临床治疗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大多数是平滑肌源性肿瘤,通常被认为是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极少部分为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这一概念,认为胃肠道间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病理诊断对其有较多的认识,而在影像诊断中这一方面的报道则较少。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3例,探讨GI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16排螺旋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术后并经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19例,小肠5例,直肠2例,肠系膜1例;其中恶性17例,潜在恶性5例,良性5例。恶性呈类圆形或分叶状,直径〉5 cm,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潜在恶性瘤体较均匀;良性瘤体呈类圆形,直径〈5 cm,边界清,密度尚均匀,增强后呈均匀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志刚 《吉林医学》2011,32(28):5889-5891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33例经手术和临床综合治诊断证实的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结果: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准确率100%,对肠梗阻部位判断的准确率93.9%,肠梗阻病因诊断准确率90.9%,绞窄性肠梗阻诊断准确率100%。结论:螺旋CT在评价肠梗阻的诊断、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有无缺血坏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问质瘤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9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9例患者中食管间质瘤2例,胃间质瘤23例,十二指肠间质瘤7例,空肠间质瘤4例,回肠间质瘤2例,结肠间质瘤1例.39例中高度恶性25例,低度恶性11例,不能确定良恶性者3例.39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最大径线范围约3~45cm,<5cm者12例,≥5cm者27例,27例直径大于5cm肿瘤中23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密度不均匀,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实性成分轻到中度强化,瘤内点状钙化灶6例,17例高度恶性肿物表现为边缘强化,实性成份增强扫描后出现延迟强化.其中6例不能手术切除的间质瘤经化疗后肿块明显缩小伴有肿瘤坏死囊变.结论 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定位、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s)的螺旋CT征象与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回顾性分析其在CT扫描中的特征。术前均行平扫、增强双期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位于胃14例,小肠5例,十二指肠3例,直肠2例,食管、肠系膜、腹膜后各1例。肿块多呈类圆形或浅分叶状,良性5例,直径在3~5 cm,增强强化均匀;交界性5例,直径在4~7 cm,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恶性17例,肿块直径均〉5 cm,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域。螺旋CT对该组病灶的定位准确度为93%,定性为78%。结论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良恶性判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32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的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结果 32例患者均被确诊,并显示明确的真假腔,DeBakey分型属于Ⅰ型12例,Ⅱ型2例,Ⅲ型18例。结论 MSCT具有可靠、安全无创的优点,对AD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作为检查AD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4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良性12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23例。肿瘤直径<5 cm组19例,恶性3例,肿瘤直径≥5 cm组29例,恶性20例;有囊变坏死或溃疡改变31例,其中恶性22例,无囊变坏死共17例,其中恶性1例;14例有转移改变者病理均为恶性。样本中肿瘤大小≥5 cm组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程度亦相对越高,呈一定的正相关改变,合并有囊变坏死、溃疡或转移者,其恶性程度亦显著增高(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