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固定正畸治疗后患儿的疼痛程度及其变化规律,为正畸患儿的术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308例正畸儿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治疗后2 h、6 h、夜间、24 h、第2天、第3天以及第7天分别测量其疼痛情况.结果 戴上固定矫治器后,患儿从治疗后2 h开始感觉疼痛,在随后的6 h、夜间及24 h疼痛最为明显,第2天开始逐渐减轻,咀嚼时及前牙、后牙的疼痛规律基本相似.结论 应在患儿戴上矫治器后与其进行很好的沟通,告诉患儿及家长可能发生的疼痛程度及其时间规律,使患儿及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可根据情况在疼痛最剧烈时服用镇痛药,或采取措施分散其注意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自锁托槽进行矫治的正畸治疗患者初始阶段的疼痛程度。 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12月在贵港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正畸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 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自锁托槽,研究组采用无托槽隐形,比较两组治疗后4 h、12 h、 24 h、3 d、5 d、7 d的疼痛程度及溃疡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均出现疼痛,疼痛在12~24 h达到高峰, 3 d后逐渐减轻;研究组6个观测时间段疼痛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研究组溃 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在正畸治疗的初始阶段两种矫治器都会产生 疼痛不适,但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疼痛感及溃疡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托槽对患者的初戴适应程度、牙龈健康、托槽脱落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2008年来我科就诊的正畸患者30例,年龄12~16岁,自锁托槽15例,MBT托槽15例,分别记录戴矫治器后的前7天疼痛和/或不适的发生强度;戴矫治器后1、3、6个月下切牙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记录开始治疗1年内两组患者托槽脱落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戴固定矫治器后前7天疼痛和/或不适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锁托槽组牙周指数明显低于传统直丝托槽组(P〈0.05);自锁托槽组的托槽脱落率远低于传统托槽(P〈0.05)。结论:与传统直丝托槽比较,自锁托槽矫治器初戴适应性无差别,但更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并降低了托槽脱落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器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对正畸患者咬合功能及牙周健康的影响。方法:将102例正畸患者随机均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1例,给予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矫治;观察组:51例,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观察两组装配固定矫治器前及装配后24h的咬合功能和治疗前及矫治6个月后的牙周健康状况,评估两组矫治满意度。结果:粘戴托槽24h后,两组患者口腔咬合功能指标中咀嚼效能(ME)、去皮花生仁的咀嚼次数(MT)、最大咬合力(MF)及咬合速率(SO)值显著降低(P0.05),最大合力时间(MFT)值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矫治6个月后,两组间牙龈指数(GI)、龈沟探诊深度(SPD)、龈沟出血指数(SBI)及菌斑指数(PLI)值较矫治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6个月后,两组龈沟液中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上升幅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矫治后对咀嚼功能、固定功能、美观程度、舒适性、方便程度及语言功能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能缓解正畸患者口腔咬合功能障碍,利于牙周组织健康,患者满意度高,效果优于传统直丝弓固定矫治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正畸患者的口腔保健情况。方法:随机选取接受固定矫治器治疗的儿童370名,其中男151,女219,分别在戴上固定矫治器后的3个月和半年,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判断口腔健康状况。结果:口腔卫生状况差以及没有基本的口腔保健意识的儿童在戴上矫治器后牙石指数、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均显著增高(P<0.01)。儿童正畸患者口腔健康状况与正畸时间长短和其口腔卫生维护意识有关。结论:对于儿童正畸患者必须要同时开展针对性的卫生宣教工作并加强综合防治措施以维护其口腔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正畸固定矫治中牙龈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固定矫治治疗的60例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由专职护士采用语言、示范、文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并结合以随访、健康指导为主的家庭干预;对照组仅按常规向患者交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一般知识宣教。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方法,分别比较戴固定矫治器3个月和6个月时牙龈炎的发生率。结果:戴固定矫治器3个月时两组间的牙龈炎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固定矫治器6个月时实验组牙龈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有计划的专科护理干预,结合以随访、健康指导为主的家庭干预,对接受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实施口腔卫生宣教,有助于减少其在固定矫治中牙龈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固定正畸治疗中发生牙釉质脱矿的影响。方法:将60例进行固定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由专职护士采用语言、示范、文字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长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并结合以随访、健康指导为主的家庭干预;对照组仅按常规向患者交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一般知识宣教。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方法,分别比较戴固定矫治器12个月时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结果:患者戴固定矫治器12个月时实验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5.13%,对照组牙釉质脱矿发生率为10.95%,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专科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固定矫治中牙釉质脱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如何便捷识别3岁以下低龄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护理。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2.5个月~3岁低龄唇腭裂患儿134例,结合FLACC疼痛评估量表与家长主观问卷评分,对低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进行研究。结果:依据术后6h内哭闹次数将患儿归为四组:第1组(0~3次),第2组(4~6次),第3组(7~10次),第4组(10次以上)。依据FLACC疼痛评估量表评分,第1~3组疼痛程度递增,但第4组与第1组疼痛程度接近,均较低,认为第4组患儿具有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术后24h睡眠时间,第1组(8.43±2.88)h、第2组(10.15±3.41)h、第3组(10.42±2.97)h均相近,并显著高于第4组(6.67±1.67),与第4组患儿存在不良情绪相一致;在睡眠质量评分上,除第4组(2.17±0.83)分外,第1组(1.71±0.95)分也处于较低水平,体现出第1组虽然疼痛程度较轻哭闹次数少,但也可能存在心理情绪问题,需要关注。结论:本研究提出针对0~3岁低龄唇腭裂患儿术后依据哭闹次数来辨别疼痛及护理问题的便捷归类方法,归纳了不同分组患儿护理侧重...  相似文献   

9.
陈娜  李行懿  刘聪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435-436
目的:探讨正畸矫治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对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2010年来我院正畸门诊就诊的50例正畸患者,初次戴上直丝弓矫治器,观察5天内的正畸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在第二次复诊加力之前,对50例患者逐一进行心理护理,等量加力之后,观察其5天内的正畸疼痛程度的变化情况。调查两次患者在治疗中对疼痛的耐受情况及对治疗的接受、配合情况。结果:两次治疗后相比,心理护理干预后正畸疼痛程度(自发痛、咀嚼痛)明显低于初次(未做心理护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初次发生疼痛的分值比较男女性别之差对疼痛耐受力的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正畸治疗患者,治疗时进行心理护理可提高患者在治疗中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患者在治疗中的痛苦,确保治疗过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固定正畸青少年患者120名,在戴固定矫正器前后分别以牙龈指数(GI)、出血指数(BI)和菌斑指数(PLI)测定上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和牙周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固定正畸治疗1个月后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开始升高,治疗5个月后,牙周临床指标GI、PLI和BI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固定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健康有不利影响,应加强对固定正畸患者牙周炎症的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成人牙颌畸形患者接受正畸治疗。然而在成人正畸治疗过程中,由于矫治力导致牙周膜缺血、炎症、水肿,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周疼痛,尤其是初戴固定矫治器,放置首根弓丝或者更换粗弓丝后几天内疼痛较为严重。有些患者由于疼痛不敢刷牙,影响合作,严重者影响说话、进食、情绪、睡眠等,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烦躁、焦虑影响生活质量而要求放弃治疗。因此,了解成人正畸牙周疼痛的发生和变化规律,对治疗过程中进行干预和和预防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振动法缓解正畸治疗儿童患者复诊加力后疼痛的有效程度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4年6月-2017年1月口腔正畸科就诊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基础正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AcceleDent系统缓解疼痛,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DAS)评估疼痛和焦虑。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2h、1d、2d、4d的VAS和MDAS评分。结果:治疗后2h、1d、2d、4d,观察组VAS评分和MD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振动法对缓解正畸治疗儿童患者复诊加力后疼痛和焦虑有明显作用,可作为正畸治疗过程中缓解患者疼痛和心理焦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一次性包皮环切器行小儿包皮环切术围手术期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剂临床效果。方法接受一次性包皮环切器行小儿包皮环切术6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利多卡因针剂行阴茎局部麻醉32例,干预组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基础上,围手术期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剂。评估两组手术时、术后1h、术后4h、术后当晚、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和术区换药时间(术后第3天)共7个时间段的疼痛程度;观察并评估患儿术后3d夜间睡眠质量。结果干预组在上述时间段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干扰组和对照组的睡眠质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围手术期肛塞双氯芬酸钠栓剂镇痛在小儿包皮切割缝合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明确,患儿术后睡眠质量较好,给药方式患儿接受好,患儿家长满意度高,未有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固定正畸患者牙周组织炎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固定正畸治疗患者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固定正畸青少年患者120名,在戴固定矫正器前后分别以牙龈指数(GI)、出血指数(BI)和菌斑指数(PLI)测定上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和牙周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固定正畸治疗1个月后患者牙周临床指标开始升高,治疗5个月后,牙周临床指标GI、PLI和BI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固定正畸治疗对牙周组织健康有不利影响,应加强对固定正畸患者牙周炎症的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口腔正畸对于牙列不齐的患者大多采用唇侧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美观和社交,因此,很多成人患者不接受正畸.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口腔正畸领域内三维重建技术与工程制造技术应用的深入,新的隐形矫治技术实现了对牙齿移动设计和移动状态的三维可视化,通过一系列透明无托槽矫治器,达到预期的正畸治疗目标.相对于传统的固定矫治器,隐形矫治器因其具有隐形、美观、舒适的特点,深受成年患者的青睐.近年来,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发展迅速,矫治范围不断拓展,但也存在一定的临床局限性.笔者就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对于固定矫治器的治疗特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评价氯胺酮麻醉患儿术后疼痛程度的变化.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OVID、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氯胺酮麻醉患儿术后疼痛程度变化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术后6h内疼痛评分和镇痛药物用量、术后6~24h内疼痛评分和镇痛药物用量、感觉阻滞时间(骶管阻滞)和术后24h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精神类症状)发生情况.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包括95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455例,氯胺酮组500例.氯胺酮全身麻醉患儿术后6h内疼痛评分降低,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氯胺酮局部麻醉患儿术后6~24h疼痛评分降低,术后6h内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氯胺酮骶管阻滞患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术后6h内镇痛药物用量减少.氯胺酮麻醉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和精神类症状的发生率无变化.结论 氯胺酮麻醉患儿术后6h内疼痛程度减轻,镇痛药物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固定正畸技术治疗颌骨骨折手术复位时恢复正常咬骀关系的作用。方法利用方丝弓矫治器作为牙弓夹板对颌骨外伤患者进行术中颌关系复位、术后颁关系调整,观察其疗效。结果方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牙及颌骨复位精确,咬殆关系恢复佳,并发症少。结论固定矫治器对确定颌骨骨折手术时的咬骀关系有良好的作用,技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正畸牙齿移动不同时期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中前速激肽原A(PPTA)mRNA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牙齿移动导致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斑点杂交的方法检测正畸加力后不同时期大鼠TG内PPTAmRNA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加力2h大鼠三叉神经节PPTAmRNA的表达量开始增加,加力8h至加力3天达到最高,至第7天PPTAmRNA水平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正畸牙齿移动能导致TG内PPTA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提示PPTA可能参与了正畸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矫治过程中对牙周状态和龈沟液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5月-2017年9月于笔者科室行口腔正畸伴有轻、中度牙列拥挤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予以无托槽隐形矫治法正畸,对照组则予以传统托槽矫治法正畸。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4个月时评估患者牙周状态,检测龈沟液中IL-1β、TNF-α、PGE2的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牙周指数及龈沟液中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但治疗24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牙周状态GI、SBI、PLI、CAL指数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24个月后研究组中IL-1β、TNF-α及PG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较传统矫治器对牙周状态的影响更小,造成牙周炎症的程度更轻微,在临床有一定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血栓性外痔改良切除术术后水肿、疼痛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血栓性外痔改良切除术对血栓性外痔手术后减轻水肿、疼痛的疗效。方法:多中心、随机试验。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血栓性外痔剥离切除加对侧减压切口,术毕扩肛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剥离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后第2天、第4天、6天及出院时水肿、疼痛情况,并予评分量化比较。结果:术后第2天、第4天、第6天及出院时治疗组水肿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第2天、第4天治疗组疼痛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自第6天起疼痛积分两组无差别。结论:血栓性外痔改良切除术能减轻术后水肿和肛周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