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骨缺损中内源性BMP的分布及其作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了解内源性BMP的浓度及分布,对提高BMP在骨再生中的作用有帮助。本实验在兔桡骨10mm骨缺损模型上,利用BMP免疫组化技术及真彩色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观察了内源性BMP在骨缺损中的分布及对骨再生的作用。术后3日,骨端可见“空穴”,骨缺损间血肿BMP染色阳性。来自骨内外膜的间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骨细胞BMP阳性。BMP分布定量研究表明,骨缺损区存在BMP浓度梯度,即距骨端愈远BMP量渐渐下降。术后1周,BMP值最大。提示内源性BMP有骨端坏死,吸收及间质细胞分泌两种来源。据此,作者提出了内源性BMP有效量的概念。提高内源性BMP浓度,改善其分布,将是骨缺损治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BMP及其诱导成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BMP及其诱导成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谭祖键李起鸿自1965年Urist报道了用脱钙骨基质(DBM)植入肌肉诱导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新骨以来,这一研究得到迅速发展。DBM经进一步分离提纯得到一种蛋白质物质,被命名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目前对BMP的生...  相似文献   

3.
胎儿骨基质对纯钛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胎儿脱钙骨基质(FDBM)对纯钛与骨结合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定量组织学测量,以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研究手段,对复合FDBM及未复合FDBM的钛骨界面进行了骨密度、骨整合率、新骨生长率,以及界面上Ca、P含量等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FDBM植入钛骨界面无抗原性,明显促进和加速了界面新骨形成,使钛骨结合时间提前约2个月。认为,胎儿骨可能比成人骨内的诱导成骨因子作用大或含量高。FDBM作为无抗原性、制备简便、价格便宜、便于保存及骨诱导作用明显的骨诱导剂之一,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胎儿骨修复长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寻找满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载体一直是应用BMP修复骨缺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探讨胎儿骨(FB)能否成为BMP载体,制备了复合BMP胎儿骨(BMP/FB),将其植入兔桡骨中段15mm人工缺损处,以单纯FB植入、异体骨(ALB)植入、空白作为对照,通过X线摄片,光镜观察,电子探针钙磷元素测定等方法了解各组骨缺损修复速度和愈合程度。结果发现BMP/FB植入侧4周时骨缺损处有大量间充质细胞聚集,8周形成骨小梁,FB基本被吸收,12周出现部分板层骨,钙磷值达到正常桡骨皮质骨水平,16周骨细胞成熟,髓腔再通,外观塑形较好,在不同时间点骨缺损修复程度,BMP/FB组明显优于FB组,FB组优于ALB组,空白组骨缺损则被纤维组织,脂肪组织等填充。实验证明FB是一种良好的BMP载体。  相似文献   

5.
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研究进展张子军,卢世壁从脱钙骨基质的诱导成骨作用,到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提纯和命名,Urist的杰出贡献奠定了今天诱导成骨研究的基础。多学科研究的介入大大加快、深化了BMP的认识。许多临床、实验研究显示了生物合成或提取BMP...  相似文献   

6.
引导性骨再生中内源性BMP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探讨引导性骨再生中,内源性BMP对骨再生过程的作用而进行以下研究。手术的方法造成兔桡骨中段10mm缺损。实验侧用硅胶膜管连结骨缺损,作为引导性骨再生模型。另一侧作为对照。15只新西兰兔分为三组,分别于术后3,7及14日处死,标本行组织学及BMP免疫组化检查。切片上,距骨端1,2,5mm处设置a,b,c线。利用真彩色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在三条线上选点测量BMP值。实验侧骨缺损区内有一个完整的血肿结构,其BMP染色阳性,膜管外组织BMP染色几乎完全阴性。对照侧BMP弥散于骨缺损周围的肌肉组织中。1周时,实验侧及对照侧均可见新骨形成。2周时,对照侧已停止,实验侧仍可见持续骨再生。BMP定量分析中,实验侧三条带的BMP值大部分高于对照侧。实验侧和对照侧b,c带之间存在梯度差,但实验侧的差值小于对照侧。这不仅证明了Hulth关于骨折间隙存在BMP浓度梯度的假说,也显示膜在引导性骨再生中可将内源性BMP局限于骨缺损区内,提高内源性BMP浓度并改善其分布的作用。这有利于骨再生,可能是引导性骨再生机理之一。对照侧BMP值1周时最高,而实验侧在2周时仍呈持续升高。这说明,内源性BMP有两个来源:骨端吸收释放及骨形成细胞合成。  相似文献   

7.
骨诱导性载体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双重成骨作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胡晓波  夏筠 《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80-83,I004
本文用猪骨基质明胶(pBMG)复合猪骨形态发生蛋白(pBMP)植入小鼠肌肉内,以期达到pBMG和pBMP双重诱导成骨的叠加作用,并与单独植入的明胶海绵、pBMG、pBMP和无机骨-pBMP(AOB-pBMP)的成骨效应相比较。结果显示,含有pBMP的各组术后4天有明显的间充质细胞化,新骨在10天左右开始形成。ALP的活性高峰出现在术后21~28天,组间钙、磷含量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0.01),明胶海绵组最低,而pBMG-pBMP组含量最高。各组的钙、磷相关系数为高度正相关。作者讨论了pBMG复合pBMP后的双重成骨作用及其优越性,认为ALP主要由诱导性新骨成熟期的成骨细胞和骨细胞所产生,新骨中的钙、磷含量因呈高度正相关,两者均可作为新骨定量的指标,但以钙含量为主。  相似文献   

8.
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免疫学研究钱金黔廖龙元孙材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已成为治疗骨缺损、骨折不愈合的常用的新材料和方法。到目前为止,对BMP的全身作用尚不清楚。因BMP本身成分的...  相似文献   

9.
骨基质明胶治疗肿瘤性骨缺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质明胶(BMG)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作用已被实验研究证实,但临床应用报道不多。我院临床应用BMG治疗肿瘤性骨缺损9例,治疗效果表明BMG植入后4周,腔洞内已出现新骨生成,8周以后成骨作用显著,密度均匀,相互连成一片,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术后观察植入BMG后组织相容性良好,具有使用方便,病人无痛苦,成骨作用快的优点,是治疗肿瘤性骨缺损理想的植入材料。  相似文献   

10.
局部注射DBM、BMG治疗骨不连、骨迟延愈合是一种改变临床传统手术的新疗法,此种方法可在门诊施行无须住院。作者报告1987年6月~1993年3月随访6个月以上的54例。结果:骨不连组临床愈合率88%,骨迟延愈合组91.3%。DBM组诱导成骨成功率96%,BMG组95.65%,临床满意。结果证实:局部注射DBM、BMG和手术植入一样符合诱导成骨的理论和原则。作者认为是一种简易方便、行之有效的可靠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活性锻烧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把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按1:20的重量比例,与煅烧异种松质骨(TrueBoneCeramic,TBC)组成活性煅烧骨(BMP/TBC复合物)经动物实验揭示该复合体具有良好的填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临床应用53例病人,48例随访8个月~3.5年,平均18.6月,均取得满意疗效,作者认为自制煅烧骨是理想的载体。活性煅烧骨(BMP/TBC复合物)具有高效  相似文献   

12.
表面脱钙骨基质明胶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表面脱钙骨基质的胶(SDBMG)和自体骨植入家兔桡骨10mm节段性骨缺损,经X光片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发现,SDBMG与自体骨具有相似的骨修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SDBMG侧抗压强度逐渐增加,且与自体骨侧抗压强度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这表明,SDBMG不仅具有良好的骨修复能力,而且具有可靠的机械强度,在节段性骨缺损的治疗中,可作为自体骨理想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3.
骨诱导及BMP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胡蕴玉 《中华外科杂志》1996,34(10):579-581
骨诱导及BMP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胡蕴玉骨诱导的概念是在本世纪60年代,继Urist对脱钙骨基质(DBM)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开创性工作之后确立的。实际上早在1934年和1938年,Levander就依据Speman胚胎诱导细胞转化机理,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4.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成骨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莉  赵明 《中华骨科杂志》1995,15(8):519-522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的主要作用和用途是诱导新骨形成和促进骨损伤的修复。作用采用多种动物模型,观察了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BMP-2(rhBMP-2)的生物学作用。小鼠股部肌肉内植入试验结果表明,rhBMP-2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活性。植入后第21天,局部有硬有的形成,新生骨有骨皮质和不规则的骨髓腔,植入区局部的股骨增粗,股骨重量明显增加。组织形  相似文献   

15.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成骨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的主要作用和用途是诱导新骨形成和促进骨损伤的修复。作者采用多种动物模型,观察了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BMP—2(rhBMP—2)的生物学作用。小鼠股部肌肉内植入试验结果表明,rhBMP—2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活性。植入后第21天,局部有硬质骨的形成,新生骨有骨皮质和不规则的骨髓腔,植入区局部的股骨增粗,股骨重量明显增加。组织形态学观察表明,诱导成骨过程符合典型的软骨内成骨的时相。另在大鼠颅骨大面积缺损模型中观察到,在颅骨缺损区植人rhBMP—2三个月后,缺损区内有从周边向中央生长的新骨生成,实验组缺损区的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并且颅骨的厚度也显著增加。家兔股骨骨膜下植入试验发现,rhBMP—2植入后21天,植入区股骨的骨皮质增厚,并有沿骨干延伸的骨痂组织的产生。以上结果证明,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人BMP—2有较强的跨种诱导成骨活性和骨损伤修复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VDR基因型分布及其与骨矿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与骨量及骨代谢的研究受到许多国外学者的重视。我们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对96名沈阳妇女VDR基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象来自于一项正在进行的骨代谢影响因素研究课题。采用标准方法(Nucleonkit,scotlab,UK)从白细胞中提取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来扩增特定基因段。用BsaMI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产物,以2%琼脂糖电泳分离判定VDR基因型。使用DPX-L(LunarUSA)骨矿测定仪测定研究对象的腰椎(L2~4)及髋部骨矿含量(BMC)。结果:与其他国家人群相比,该人群VDR基因的分布状态不同。VDR基因的bb型占总数的91.7%;Bb型仅占8.3%,而且BB基因型完全不存在。在青年妇女中发现bb基因型组股骨颈BMC高于Bb型组股骨颈BMC(P=0.027)。老年妇女bb基因型组股骨颈BMC也高于Bb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没有发现其他部位BMC与VDR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把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按1∶20的重量比例,与煅烧异种松质骨(TrueBoneCeramic,TBC)组成活性煅烧骨(BMP/TBC复合物),经动物实验揭示该复合体具有良好的填充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临床应用53例病人,48例随访8个月~3.5年,平均18.6月,均取得满意疗效。作者认为自制煅烧骨是理想的载体。活性煅烧骨(BMP/TBC复合物)具有高效的诱导成骨能力,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来源丰富,易于大量加工贮存,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骨形态蛋白与骨基质明胶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骨形态蛋白(BMP)与其前身物质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修复家兔桡骨缺损,同时以BMP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作实验对照。结果发现:BMP/BMG组第4周即在骨缺损区出现纤维性骨痂,第8周可见大量的骨小梁形成,第12周BMP完全被吸收,为新生的骨组织所代替,第16周出现髓腔再通现象。而BMP/HA复合组,虽然在第4、8周也有纤维性骨痂形成,但HA不被吸收;第12、16周与第8周相似,无髓腔再  相似文献   

19.
以四种可溶性物质作为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的载体,通过实验观察哪种物质是bBMP的有效缓释载体。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葡聚糖、羟乙基淀粉(HES)、甘露醇分别与等量bBMP复合后,注射入小鼠股部肌肉,观察组织学成骨及测定标本内钙含量。结果,bBMP/PVP有良好成骨,吸收较快,未见炎症及排斥反应,其混悬液较稳定,具有良好的适针性及可注射性,bBMP/甘露醇只有很低成骨率。其余各组未见成骨。PVP对bBMP具有满意助溶、助悬及缓释载体作用,对bBMP活性无损害,生物相容性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高海拔对骨折愈合矿含量的影响,分别在拉萨(海拔3658m)和重庆,采用当地家兔制成胫骨横形骨折模型,三角针内固定,于术后2,4,6,8,10,12周分别截取标本,行X线摄片,单光子吸收检测骨密度(BMD)和骨矿含量(BMC)以及CT扫描,测定骨痂区BMD,BMC和CT值,结果BMD,BMC,C值两组镁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高海拔环境下骨折区骨矿析出和沉积速度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