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创面愈合的机制,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断层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伤后4天,8天,12天和16天创面内源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GrowthFactor.FGF)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8天时相对含量最多,伤后早期和伤后晚期次之,创面愈合后其内源性含量进一步减少。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FGF的变化促进了创面愈合,是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结合内源性FGF变化,合理外用FGF对促进创面愈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创面愈合的机理,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第4、8、12和16天创面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含量表现有规律性变化,以伤后第8天含量最多,伤后早期和晚期次之,创面愈合后其含量进一步减少。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的变化促进了创面愈合,是创面愈合的机理之一,结合内源性EGF变化,合理外用EGF对创面愈合可能会取得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文献中关于创面愈合过程中,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较少,为此设计了本项研究。采用Wistar大鼠,在脊柱两侧制作1.5cm×1.5cm中厚断层皮肤缺损创面4个,于伤后第4,8,12和16天取材,用地高辛标记EGFcDNA探针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EGF基因活化表达的mRNA在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发现:在伤口愈合的全过程中,EGF基因均有明显表达,以伤后第8天表达最强。提示:应用某种方法促进EGF基因表达,可能会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4.
大鼠断层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1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基因表达,以大鼠断层供皮区创面为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斑点杂交等方法对内源性TGF-β1mRNA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TGF-β1mRNA主要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其表达量在伤后第6天达峰值,以后随上皮化的完成,TGF-β1mRNA表达水平逐渐降至正常。提示,在创面愈合过程中TGF-β1基因有明显表达,其表达规律与创面愈合时间有密切关系。认为,TGF-β1可能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内在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多  葛绳德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2):116-118,I016
目的 了解创伤愈合过程中内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对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mRNA分子杂交方法,分别从蛋白质水平和基因水平动态分析了烧伤创面组织内源性TGF-β的表达。结果 热损伤能诱导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表达TGF-β,表达的强弱与创面修复的活跃程度一致。伤后第3天,TGF-β主要见于尚存活的毛囊上皮细胞处,伤后第5 ̄7天主要分布于从毛囊迁移而来并已部分覆盖创面的新生上  相似文献   

6.
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EGFr变化的实验研究谷廷敏牛星焘陈东明既往的研究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应用EGF可以明显增加创面内胶原和细胞内DNA含量,加速创面愈合[1,2]。但EGF发挥作用需首先通过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继之引起一系列反应,最终...  相似文献   

7.
大鼠浅度烫伤创面愈合与相关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浅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相关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浅Ⅱ度烫伤模型,观察了大鼠浅Ⅱ度烫伤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学、炎性细胞、表皮细胞周期的变化,检测了创面相关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基因表达。结果炎性细胞到达创面依次为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皮细胞周期变化为伤后3天细胞增殖活跃,伤后7天细胞分裂明显增多;伤后1,3天PD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R(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和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表达明显增强,伤后3,5天EGF(表皮生长因子)、TGFβR2(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α)基因表达增强,伤后5,7天TGFβR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基因表达增强,伤后7,10天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基因表达增强。结论烧伤诱导相关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基因表达,并且具有时相性和可逆性;相关生长因子基因表达与表皮细胞周期间可能存在相互调控作用,生长因子是调控创面愈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们测定了大鼠局部皮肤切除后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肉芽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TNF)、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它们在创伤修复中的变化或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伤后3、5、7天,TNF、SOD呈V型改变,TNF含量第7天与第5天、SOD含量第7天与第3天有显著差异(P<0.05),MDA含量逐渐升高,第7天与第3无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检验表明:TNF与MDA各时间点均呈显著正相关。TNF与SOD在伤后3、7天呈显著正相关。TNF含量<90ng/g蛋白时创面愈合最佳,SOD低浓度时创面愈合延缓。提示:在局部创伤修复过程中存在TNF、MDA、SOD的变化;内源性低浓度TNF及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对创面修复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小面积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TGFα的动态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内源性TGFα在创面的动态表达与分布,并分析在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采用mRNA杂交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从基因与蛋白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存在内源性TGFα的表达,且修复细胞迁移与增殖最活跃期间TGFα的表达最强,当上皮化趋于完成时其表达水平下降,EGF受体的表达也呈与TGFα相似的变化,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内源性TGFα主要分布于迁移,增殖的上皮细胞,其免疫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内源性TGFα在创面的动态表达与分布,并分析其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采用mRNA杂交技术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从基因与蛋白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创面愈合过程中存在内源性TGFα的表达,且修复细胞迁移与增殖最活跃期间TGFα的表达最强,当上皮化趋于完成时,其表达水平下降。EGF受体的表达也呈与TGFα相似的变化。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内源性TGFα主要分布于迁移、增殖的上皮细胞,其免疫染色的强弱与上皮细胞的生长、迁移呈正相关。提示:热损伤能诱导创面组织内源性TGFα及其受体的表达,其表达存在受控机制并与修复细胞的迁移增殖有关。TGFα对上皮细胞发挥正性调节作用,主要参与表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烧伤创面内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临床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烧伤创面肉芽中心部、肉芽与愈合皮肤的交界部、愈合皮肤和自身正常皮肤,以及Ⅲ度烧伤创面不同部位和Ⅱ度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FGF表达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 Ⅲ度烧伤创面不同部位FGF表达强度不同,以创面的肉芽中心部FGF含量最多,肉芽与愈合皮肤的交界部FGF含量次之,愈合皮肤FGF含量较少;每个创面F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人断层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PDGF、TGF-β1的基因表达。结果发现人断层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PDGF、TGF-β1的基因有明显表达。结论其表达规律性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人断层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PDGF、TGF-β1的基因表达。结果 发现人断层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过程中内源性PDGF、TGF-β1的基因有明显表达。结论 其表达规律性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内源性生长因子含量变化对创伤修复结局的影响。方法 用放射免疫和改进的 Cortas 法测定34 例瘢痕和肉芽创面组织匀浆中 E G F、 T N F 和 N O 含量变化,并探讨这三种因子含量变化与组织修复效果的关系。结果 以上三种因子含量在瘢痕组织显著高于溃疡创面肉芽组织,其中以男性或青少年以及伤后1 ~2 年患者的标本更为明显。结论 创面内源性生长因子含量不足或过多分别是溃疡形成与瘢痕生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不同修复阶段创面肉芽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鼠背部刀伤模型与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动态观察伤后3、5、7天创面肉芽组织中内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与组织修复的关系,结果表明,伤后3个时间点创面肉芽组织中都检测出一定量的TNFα,且TNFα含量越低,创面面积越小,肉芽中蛋白含量越高,修复效果越好,结果提示创伤修复需要一定量TNFα的刺激,创面低浓度的TNFα可能较高浓度的TNFα更利于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16.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加速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   总被引:64,自引:2,他引:64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对慢性难愈合创面(溃疡)的促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促修复机制。方法 28 例共33 个慢性难愈合创面,其中创伤性溃疡12 例(14 个创面),压迫性溃疡 9 例(12 个创面),糖尿病溃疡 4 例,放射性溃疡 3 例。所有创面经清创后用b F G F 治疗(150 U/cm 2 创面,每天1 次)。结果 所有经b F G F治疗的创面都产生了明显的愈合,其中2 周内愈合者20 个创面,3 周内愈合者 3 个创面,4 周内愈合者8 个创面,超过4 周愈合者2个创面。4 周内总愈合率为93.9% 。结论 b F G F可以显著地加速慢性难愈合创面愈合,其可能的机制涉及外源性b F G F能够补充内源性b F G F 的不足或调控内源性b F G F活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重组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观察其对大鼠重度放烧复合伤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结果提示:bFGF治疗组第60天创面完全愈合的百分率较对照组提高28.5%,50%烧伤面积愈合所需的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提前9天。病理学检查发现,bFGF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毛细血管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在早期,bFGF尚可增强创面炎症反应,提高机体白细胞吞噬功能,加速脾细胞NK活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创面愈合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用药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为了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不同用药方法对创面愈合的影响,以大鼠后背中厚断层皮创面愈合过程为模型,观察FGF小剂量持续用药法、大剂量早期用药法及大剂量晚期用药法对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和组织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的FGF应用总量,持续用药方法加速创面愈合速度最快;应用FGF后创面愈合比不用FGF创面愈合速度快;应用FGF创面内细胞DNA、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明显增多。认为,FGF促进创面愈合以持续用药方法为最好,FGF促进创面愈合与促进细胞增殖和胞外基质有关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大白鼠15%Ⅲ度烧伤模型,探讨了影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因素。结果发现,烧伤创面早期切痂可保持bFGF的活性。40天创面愈合率达84.0%,而未切痂组愈合率仅9,O%。肝素可增强bFGF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毛细血管增生、纤维母细胞增殖及细胞DNA合成。创面感染的控制有利于保护bFGF的活性。伤后1周开始使用bFGF为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20.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放烧复合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重组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观察其对大鼠重度放烧复合伤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结果提示:BFGF治疗组第60天创面完全愈合的百分率较对照组提高28.5%,50%烧伤面积愈合所需的平均时间对照组提前9天。病理学检查发现,BFGF可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促进毛细血管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在早期,BFGF尚可增强创面炎症反应,提高机体白细胞吞噬功能,加速脾细胞NK活性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