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笔者报告1993~1996年46例面部除皱的经验,其中12例颞深部眶颧骨膜下除皱(内含6例颧弓缩小整形),有或没有合并SMAS剪力除皱,34例进行两个层次的除皱及剪力SMAS除皱。颞深部眶颧骨膜下除皱术采用颅面外科手术进路,在颞窝前方,眶周,外眦韧带区,部分眶内,颧弓周围及上颌骨前、外侧方分离骨膜,将其与帽状腱膜,颞浅筋膜及上半面部的皮肤、头皮同时提紧。有的病例同时进行颧弓缩小整形,术后使上半面部皮肤提紧,并使眼轮匝肌及其周围组织提紧,眉弓及眼角上悬,上、下眼睑松弛矫正,眼鼻沟,鼻唇沟变浅。特别对中年以上的上2/3面部除皱有效。SMAS剪力除皱是下半面部除皱。将皮肤及SMAS两平面进行提紧,耳前制成S状SMAS瓣,在其中央剪成两半,向上及向耳后方提紧,使颊、下颌、颈部松弛组织提紧,鼻唇沟变浅。颏下区松坠的脂肪作抽吸或切除。  相似文献   

2.
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颧弓缩小整形及骨膜下除皱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颧弓缩小以及面中上部骨膜下除皱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入路,将颧骨、颧弓截断向内上方移位,降低颧突及颧弓高度,同期行骨膜下除皱术,对面部骨支架与软组织重新塑形。结果:本组22例患者,均行头皮冠状切口颧骨颧弓复合体缩小及骨膜下除皱术,部分患者以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或帽状腱膜行中上面部凹陷填充,术后面部软组织及骨性结构均得到显著的年轻化改善效果,随访6~24个月,面部外观满意。结论:经头皮冠状切口同期行颧骨颧弓缩小成形及骨膜下除皱术,在改变面部骨性轮廓同时,解决皮肤松弛的问题,是面部年轻化手术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改良限制性切口额颞部除皱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提高额颞部除皱术的效果,延长有效时间,从理论与实际观察探讨额颞老年化改变形成的原因,并采用相应的手术术式进行矫正。方法 肿胀麻醉下,通过颞部发地缘切口入路,在颞深筋膜浅面剥离,内达颞肌前缘及眶外缘,下达颧弓上缘,后达耳屏前线。额部切口入路在悼状腱膜下剥离,下达眶上缘外至颞线后至枕外隆突。口腔内上颊龈沟入路在骨及颧弓骨膜下剥离。上述各剥离区域相互贯通,最后将颞区皮瓣上提,并将颞浅筋膜与颞深筋膜缝合固定。结果 本组共32例,术后眉外侧平均上提8mm,鼻唇沟变浅,获随访的7例为术后3-24个月,除皱效果满意。结论 本术式旨在通过广泛剥离解除了额颞部皮肤筋膜上提的羁绊,同时减少上面部降肌的作用,相对增强提肌的作用,再辅以筋膜及皮肤上提固定达到除皱的目的,效果确实、可靠、安全、持久。  相似文献   

4.
多层综合除皱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多层综合的除皱方法使老化的面部年轻化。方法 进行多层次解剖分离,使老化移位的组织复位。包括皮肤及骨膜层的提紧,SMAS的悬吊,颧弓韧带的重建,颧骨的修薄。结果 自1993年以来,完成手术28例,效果满意。结论面部老化是不同组织,不同解剖结构变化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使面中部老化组织向上提紧复位。方法 采用扩大的面部骨膜下剥离,或加用SMAS下和皮下多层次综合剥离除皱术。尤其在颧弓部骨膜下进行剥离松解,掀起颧弓韧带的起点,以解除面中部老化组织上提复位的屏障。结果 本组100例术后显示恢复面部各层组织年轻时的解剖关系,获得了年轻时鼻唇沟的形态和颌线轮廓,效果满意。未出现面神经额支受牵拉损伤的征象。结论 本法适用于不同年龄,尤其是40岁左右的除皱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提高额颞部除皱术的效果,延长有效时间,从理论与实际观察探讨额颞部老年化改变形成的原因,并采用相应的手术术式进行矫正.方法肿胀麻醉下,通过颞部发际缘切口入路,在颞深筋膜浅面剥离,内达颞肌前缘及眶外缘,下达颧弓上缘,后达耳屏前线.额部切口入路在帽状腱膜下剥离,下达眶上缘外至颞线后至枕外隆突.口腔内上颊龈沟入路在颧骨及颧弓骨膜下剥离.上述各剥离区域相互贯通,最后将颞区皮瓣上提,并将颞浅筋膜与颞深筋膜缝合固定.结果本组共32例,术后眉外侧平均上提8mm,鼻唇沟变浅,获随访的7例为术后3~24个月,除皱效果满意.结论本术式旨在通过广泛剥离解除了额颞部皮肤筋膜上提的羁绊,同时减少上面部降肌的作用,相对增强提肌的作用,再辅以筋膜及皮肤上提固定达到除皱的目的,效果确实、可靠、安全、持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提高额颞部除皱术的效果 ,延长有效时间 ,从理论与实际观察探讨额颞部老年化改变形成的原因 ,并采用相应的手术术式进行矫正。方法 肿胀麻醉下 ,通过颞部发际缘切口入路 ,在颞深筋膜浅面剥离 ,内达颞肌前缘及眶外缘 ,下达颧弓上缘 ,后达耳屏前线。额部切口入路在帽状腱膜下剥离 ,下达眶上缘外至颞线后至枕外隆突。口腔内上颊龈沟入路在颧骨及颧弓骨膜下剥离。上述各剥离区域相互贯通 ,最后将颞区皮瓣上提 ,并将颞浅筋膜与颞深筋膜缝合固定。结果 本组共 32例 ,术后眉外侧平均上提 8mm ,鼻唇沟变浅 ,获随访的 7例为术后 3~2 4个月 ,除皱效果满意。结论 本术式旨在通过广泛剥离解除了额颞部皮肤筋膜上提的羁绊 ,同时减少上面部降肌的作用 ,相对增强提肌的作用 ,再辅以筋膜及皮肤上提固定达到除皱的目的 ,效果确实、可靠、安全、持久。  相似文献   

8.
多层综合除皱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多层综合的除皱方法使老化的面部年轻化。方法进行多层次解剖分离,使老化移位的组织复位。包括皮肤及骨膜层的提紧,SMAS的悬吊,颧弓韧带的重建,颧骨的修薄。结果自1993年以来,完成手术28例,效果满意。结论面部老化是不同组织,不同解剖结构变化的综合体现。单一层次的除皱方法不能取得全面的年轻化效果,多层综合的除皱方法恢复了年轻的解剖生理关系,使因老化导致的面部软组织的松弛移位得到充分的矫正,具有全面的年轻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浅谈除皱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除皱手术在国外已有百余年历史 ,一直到 2 0世纪 70年代始 ,国外在其基础理论和手术技术方面的研究有了大幅度地发展。代表性的有 :Mitz和Peyronie的SMAS报道 ( 1976) ,Furnas的面部韧带研究 ( 1989) ,Psillakis( 1988)和Ramirez( 1992 )的骨膜下除皱技术 ,以及Hamra的深部平面除皱 ( 1990 )和复合除皱 ( 1992 )技术。国内关于除皱手术的研究 ,集中在 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 ,辽宁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的同道们对此有较深入地研究 ,尤其是对SMAS、面部韧带、面神经、颞区筋膜结构等方面的理论与…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欧美取代传统的除皱术,以最小限度的皮肤切口,利用关节镜进行表情肌的悬吊,即内窥镜除皱术正在广泛兴起。但是,有人强调东方人的皮肤特征及审美观与欧美人有差别。在此我们对东方人面部老化状态进行分类设计手术方案。前额部以上提肌与下制肌的形态分为三类。①上提肌紧张为伸展皮肤行帽状腱膜下剥离;②上提肌弛缓时为提升眉行骨膜下剥离;③下制肌紧张时行下制肌切除。颊部以皮肤、筋膜与皮下脂肪的状态进行分类。有皮肤松弛者行广泛皮下剥离,多余皮肤切除。无皮肤松弛的筋膜松弛者,在内窥镜下行耳前的SMAS筋膜分离提升。皮下脂肪堆积者行颊部及颧部的脂肪吸引。麻醉采用局部麻醉并用镇静剂。使用器械为直径4mm的硬性内窥镜辅以电视显示系统。在内窥镜直视下分离至眶缘、颧弓上、腮腺前缘浅层,要注意勿损伤皮神经及面神经,对分离后的筋膜以及骨膜以尼龙线进行悬吊。然后,用罗丝钉固定于前额部颅骨。由于使用了内窥镜,我们的除皱病人猛增。1994年7月至1998年8月共进行了前额除皱165例,颞部除皱29例,颊部除皱97例,全面部除皱70例,总计为361例。同时也减少了包括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鼻唇沟除皱手术效果。方法对10例成人尸体20侧鼻唇沟局部解剖及组织切片研究,发现鼻唇沟形成机理,改进手术方法。结果提出表情肌长期反复运动使得皮肤—皮下组织与SMAS—表情肌之间产生剪切应力及向下相对位移,鼻唇沟部位上下两种质地、结构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形成了鼻唇沟及鼻唇沟脊。采用新手术方法为13例患者进行鼻唇沟除皱手术,获得较好的近期及远期效果。结论鼻唇沟除皱手术须在SMAS表面、皮下组织深面正确层次中进行,切断SMAS与表情肌及上唇的联系,解剖复位颧颊部组织,重建颧弓韧带。  相似文献   

12.
总结面部除皱术18例,对骨膜下除皱是否适用于东方人进行了讨论。认为东方人皮肤松弛的特点主要是因为年老,皮下脂肪减少,皮肤老化松弛而缺乏弹性,但皮下的肌肉系统与骨膜虽有松弛但往往很不明显,其皮肤的舒展度与肌肉骨膜系统的舒展度相差亦甚大。传统的额部除皱术,由于分离平面在帽状腱膜下,其额肌抵抗力影响了额部皱纹的舒展,就必须切除一块或三块额肌条和作部分皱眉肌及降眉肌切除,作者的手术实践也体会到,切除松弛皮肤3cm,SMAS仅能提紧2cm左右。如在骨膜下分离,由于受其舒展度限制,面部的肌肉系统又不能象额肌那样切除,切除的皮肤量就必然受到限制而影响除皱效果。作者仍主张分离平面在额部应选择在帽状腱膜下,颞区在颞浅筋膜上,面颊部在浅筋膜层。本文并对SMAS悬吊及术中有关注意事项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形截骨术矫正颧骨颧弓过突的手术方法.方法 根据颧骨颧弓肥大的程度和特点,全身麻醉下经口内入路自颧牙槽嵴外侧经眶外下缘到颧弓与眶骨外缘交接处做两条平行C形截骨线,两截骨线间距由颧弓需缩短程度而定,以来复锯截断截除中间骨块,骨凿凿断残余骨连接.耳屏前颞部发际内做长1.5~2.0 cm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顺面神经走向钝性分离至骨膜,切开骨膜显露颧弓根部,在关节结节前方由后向前斜行截断颧弓.将颧骨颧弓向内上方移动靠拢后以钛板固定.结果 共完成1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C形截骨术矫正颧骨颧弓过突,不损伤上颌窦,面部软组织无下垂,术后效果明显,特别是对颧弓肥大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形截骨术矫正颧骨颧弓过突的手术方法.方法 根据颧骨颧弓肥大的程度和特点,全身麻醉下经口内入路自颧牙槽嵴外侧经眶外下缘到颧弓与眶骨外缘交接处做两条平行C形截骨线,两截骨线间距由颧弓需缩短程度而定,以来复锯截断截除中间骨块,骨凿凿断残余骨连接.耳屏前颞部发际内做长1.5~2.0 cm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顺面神经走向钝性分离至骨膜,切开骨膜显露颧弓根部,在关节结节前方由后向前斜行截断颧弓.将颧骨颧弓向内上方移动靠拢后以钛板固定.结果 共完成1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C形截骨术矫正颧骨颧弓过突,不损伤上颌窦,面部软组织无下垂,术后效果明显,特别是对颧弓肥大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形截骨术矫正颧骨颧弓过突的手术方法.方法 根据颧骨颧弓肥大的程度和特点,全身麻醉下经口内入路自颧牙槽嵴外侧经眶外下缘到颧弓与眶骨外缘交接处做两条平行C形截骨线,两截骨线间距由颧弓需缩短程度而定,以来复锯截断截除中间骨块,骨凿凿断残余骨连接.耳屏前颞部发际内做长1.5~2.0 cm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顺面神经走向钝性分离至骨膜,切开骨膜显露颧弓根部,在关节结节前方由后向前斜行截断颧弓.将颧骨颧弓向内上方移动靠拢后以钛板固定.结果 共完成12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C形截骨术矫正颧骨颧弓过突,不损伤上颌窦,面部软组织无下垂,术后效果明显,特别是对颧弓肥大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寻找在盲视下,颞部入路、骨膜上剥离进入面中部的安全手术路径.方法 对4具(8侧)成人尸头标本,在盲视下以颞部入路行骨膜上剥离进入面中部上颌骨前面,进行解剖、测量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颞支跨颧弓时主要集中在颧弓中段,它到颧弓骨膜的垂直距离最大为5.12mm,最小为2.82mm,平均3.87mm.在颞深筋膜浅层剥离至眶外侧时,若以外眦点外(33±5)mm,外眦点下(28±5)mm,在测量得出的眼轮匝肌轮廓覆盖所形成的弧形范围内,以眼轮匝肌下脂肪垫深层为剥离平面进入面中部,可有效避免面神经损伤.此手术路径避开了颧大肌的骨膜上起点,但颧小肌的大部分骨膜上起点因在此范围内而遭严重破坏.结论 盲视下经眶外侧、眼轮匝肌深面,以眼轮匝肌下脂肪垫深层为剥离平面进入面中部的剥离路径,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17.
眶肌筋膜悬吊治疗中面部老化152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面部老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下睑皮肤松弛、臃肿、眶下沟、鱼尾纹、鼻唇沟加深,面部皮肤及肌肉韧带等组织老化下垂等表现。自2004年在下睑除皱手术基础上采用眶肌筋膜悬吊,使附着在骨膜上松弛的皮肤,眶颧组织及眼轮匝肌整体提高。改善了面部的老化程度,使人年轻,提高手术效果。自2004年2月至今已有152名患者采用此术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现代面部除皱术的面神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SMAS与面神经的关系。方法对12具(24侧)成人尸头行大体解剖观察。结果SMAS分布于面中部,向前逐渐变薄,于口角水平外侧有小范围的“洞区”。面神经出腮腺后,并非在SMAS深面,而是在咬肌筋膜深面走行。面神经额支在颧弓以下05cm区域穿出深筋膜,跨过颧弓。在颊脂肪垫区,大部分面神经分支走行在垫内,小部分分支形成面神经丛,分布于其表面。在颧大肌表面上1/3恒定有一颧支跨过,支配眼轮匝肌下外侧9例(占375%);颧大、小肌及眼轮匝肌8例(占333%);颧大、小肌7例(占292%)。结论面部多层次剥离除皱术应在颧弓以下05cm区域行SMAS下剥离,至面中部时,应注意保护颧大肌表面上1/3段的面神经颧支,只在颧大肌中下2/3段区域进行剥离,向内掀起颧脂肪垫;或通过下睑缘皮肤切口,向下掀起眼轮匝肌(注意保护位于颧大肌上1/3段的面神经颧支),与经耳前SMAS下剥离腔隙连通,如上操作可避免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面神经额支在颧弓及颞部的软组织走行层次和分布。方法对9具尸头(18侧)颜面行大体解剖观察。结果面神经额支的分支数目为3~7支,平均5支,无恒定的行径及体表投影。将颧弓均分成三段,统计跨过各段表面的额支分支数,发现额支并非仅限于颧弓的中后段,而是近全颧弓均有额支分支跨过,其分布密度以中1/3段最高,占总数的4444%(40/90);前1/3段次之,占3889%(35/90);后1/3段又次之,占1667%(15/90)。额支分布于颧弓和颞部的浅筋膜层(即SMAS)的深面,其前段表面分支支配下外侧的眼轮匝肌,中段表面分支支配外侧的眼轮匝肌及少部分额肌,后段表面分支支配额肌和耳前肌。结论行骨膜下剥离面部上提术时,为减少面神经额支的损伤,应注意辨认颞部和颧弓部位的软组织层次,并非靠限制颧弓部位的解剖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经头皮冠状切口的颧部缩小术的经验,并与其它手术切口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经头皮冠状切口颧骨、颧弓截骨术(16例),并同时进行颞部填充(2例),额、颞部除皱术(2例)。结果16例术后随访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本法具有术区显露充分,截除骨质准确,双侧对称性好,可同时进行颞部填充和额、颞部除皱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