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回顾国内19年来47例急性心肌梗死(枷)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资料,总结分析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检索1989~2005年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收录的有关AMI并发室间隔穿孔外科治疗的文献资料,统计分析并总结47例AMI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患者经手术成功救治44例(93.6%),手术死亡3例(6.38%),分别为心力衰竭、心脏破裂和肾功能衰竭。术后随访2个月~8a,死亡3例(6.38%),其中2例为室间隔穿孔修补术后2个月又发现心脏杂音并反复心力衰竭和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术后3个月发生肺部感染引起中毒性休克死亡。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穿孔常常合并室壁瘤,由于病情较危重,掌握手术时机十分重要,穿孔2周以上修补穿孔者比较容易。合并室壁瘤和冠状动脉病变应积极处理,加强心肌保护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的应用能明显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之一,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则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因而尽早实施外科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时机和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6岁。2004年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胸闷、胸痛,每次发作2~3分钟缓解,未重视。2005年12月10日患者自觉胸痛频率、程度加重,每次持续20分钟,当地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正常,给以消心痛及活血化淤药物治疗后,胸闷明显好转。12月16日患者在上厕所后突发胸痛剧烈,放射到背部,伴有四肢发冷,大汗、恶心、呕吐,胸痛持续不缓解,家人急送当地人民医院,行心电图检查提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予以住院治疗。治疗期间患者自觉胸痛稍缓解,但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不能左侧卧入睡,心电图检测提示心肌梗死范围扩大,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为进一步治疗,于…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严重类型的冠心病。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室间隔穿孔(VSR)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若不及时处理1个月内的病死率高达9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2]。目前,介入治疗是治疗室间隔穿孔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的优点。我科2015年1-12月共收治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患者,经治疗与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治疗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 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7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患者行室间隔穿孔封堵术,大部分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生命体征稳定。结果 术后经精心护理,患者恢复良好,大部康复出院 结论 术前早期明确诊断,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术前准备,术中注意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加强基础护理和对症护理,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我院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4例急性心机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经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急救监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临床护理。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按入院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监护及药物治疗,干预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护理基础上,加强急救配合及监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呼吸机等措施维持循环及呼吸功能稳定。结果干预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疾病预后及转归、心功能恢复、住院天数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加强病情监护及护理,积极地维护循环及呼吸功能,争取早日外科手术,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利于心脏功能恢复,减少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急救监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并发室间隔穿孔 (ventricularseptalrupture ,VSR)是早期严重而致命的并发症之一 ,预后极差[1~ 3] ,早期正确诊断、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护及早期积极治疗 ,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1990年 11月~ 2 0 0 0年 3月我院在 2 6 7例AMI住院病人中 ,经临床和超声心动图诊断AMI并发VSR 4例 ,现将其抢救和护理要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4例AMI并发VSR病人中男 3例 ,女 1例 ,年龄 6 3~ 89岁。均以胸痛气促来院…  相似文献   

10.
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心梗)并发室间隔穿孔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心梗患者经左心室造影或手术或介入治疗证实并发室间隔穿孔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 超声心动图均可清楚显示1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部位、形态、大小、穿孔数目、分流量及房室瓣的反流.结论 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具有特异性,且简便、准确,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e caronary intervention,PCI)联合室间隔封堵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护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护理方法.从而为此类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案。方法整理并总结2001年10月至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行PCI联合室间隔封堵治疗的13例患者的资料。结果13例患者住院期间10例存活(住院存活率为76.9%),3例Killip IV级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脑出血、2例心性死亡(住院病死率为23.1%)。随访2~66个月。平均(37±2.3)个月.出院患者均存活;门诊超声心动图复查提示.心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与入院时比较,改善1级3例、2级4例、3级3例。围术期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行联合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存活率,并可明显改善心功能,严密的病情监测与急救、精心的护理可使患者安全度过联合介入治疗的围术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早期评价其预后的可能,以利及时、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对我院24例急性心肌梗塞后临床突发心脏杂音,经床旁超声多普勒心动图(UCG)或经左心室造影或经手术证实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42~79岁,平均(61.7±10.5)岁.结果本组24例均为AMI后,经超声多普勒心动图证实合并VSR,其中,17例手术或尸检所见室间隔大小和部位与超声心动图结果基本一致.2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功能不全(100%),其中,心原性休克10例(42.6%),右心衰竭8例(33.3%),死亡9例(37.5%).在患者的左心室EF值降低至41%~54%(11例)和≤40%(8例)、左心室舒张末径57~69mm(14例)和≥70mm(5例)、室间隔穿孔<14mm(11例)和≥15mm(13例)和室壁瘤<29%(10例)和≥30%(14例)中,心原性休克发生率分别为36.4%和50%、35.7%和60%、36.4%和38.5%、40%和42.9%;死亡率分别为36.4%和50%、37.5%和60%、36.4%和30.1%、30%和42.9%;在右心室舒张末径为25~29mm(5例)和≥30mm(19例)和肺动脉收缩压力<49mmHg(8例)和≥50mmHg(12例)者中,心原性休克与死亡发生率分别为40%和42.1%、37.3%和58.3%与20%和42.1%、20%和58.3%.同时还显示随室间隔穿孔部位向后间隔中、基段后移心原性休克和死亡发生率增加.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室间隔穿孔中,超声心动图不仅显示出与手术或尸检结果基本一致的结果,而且能初步估测预后.如若左心室射血指数降低(≤40%),左、右心室舒张末径增大,穿孔偏向后间隔中基段,肺动脉收缩压≥50mmHg,则预示患者易发生心原性休克或死亡,应在IABP支持下早期实施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及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寻找最佳治疗方案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2月6例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患者的手术过程,其中2例行导管介入下室缺封堵术,2例行体外循环下室缺修补术,另外2例为外伤性室间隔损伤,行修补手术.结果:6例患者均存活,其中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宣传导阻滞,1例术后出现残余分流,再次予以导管介入下室缺残余漏封堵术,1例外伤性室间隔撕裂修补术后再次撕裂,二次手术重新修补.结论:成人室间隔肌部大缺损是一类较为罕见的疾病,治疗方法首选导管介入下室缺封堵术,如必须行室缺修补术的患者,则尽量避免切开左心室,注意室缺的边缘及传导束的走向,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左室附壁血栓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53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对象,以心脏超声为手段,检出左室附壁血栓37例,占各部位梗塞的7%,前壁梗塞的13%,明显低于欧美的报告。该血栓易发生于前壁、大面积梗塞及室壁运动障碍的患者,于心梗发病后2±2天出现于左室心尖部,其形态多为附壁形,少为伸探形。继发周围动脉栓塞2例(5.4%)。5例(14%)演变为机化型血栓,其余于入院后第19±8天溶解消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试验是利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AD-IBS)预测再灌注心肌存活。方法:在发病当天,发病后第3天,第21天分别对2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AD-IBS检查。结果:标化CVIB在发病后第3天有所恢复(不依赖于室壁运动的恢复)的梗塞区心肌,其在发病后第21天的室壁增厚率可达到与正常心肌区无明显差异。结论:帮可认为心肌梗塞后标化CVIB可早期预测再灌注心肌的存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住院早、后期心律失常特点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5 3例AMI患者 ,住院早期连续心电监护 ;住院后期动态心电图监测 ;平均随访 1年。分析比较住院早、后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与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住院早期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住院后期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虽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但住院后期复杂室上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住院早期 (P <0 .0 5 )。多部位梗死、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及Holter记录有ST段压低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AMI后复杂心律失常与AMI的不同时期及与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最危重的急症之一,而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又是灾难性的危急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因此正确的防治,科学地康复疗法以降低死亡率,提高康复率,是临床研究的非常重要的课题。文章就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类型;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原则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就急性心肌梗塞的康复疗法:包括急性期与恢复期和复原-维持期的具体康复疗法进行了论述。对心肌梗塞康复过程中的功能监测、心电图监测、运动试验、血液动力学监测、超声心动图监测、动态心电图监护、放射核素扫描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把心肌梗塞的心理康复也列为心肌梗塞并发症的康复医疗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黄旭中  田子朴 《华西医学》1993,8(2):191-193
本文报告室间隔缺损合并其他心脏畸形92例,占同期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病例13%。合并畸形包括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右室流出道狭窄、主动脉辦脱垂或关闭不全、主动脉窦瘤、双腔右心室、室间隔膜部瘤、先天性二尖辦狭窄或关闭不全。作者论述了各种复合畸形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和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肝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血管再通率、再闭塞发生率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率和再闭塞发生率情况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VEF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