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合并吞咽困难危重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收集重庆市三峡中心医院ICU收治的23例合并吞咽困难并行PEG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均在10~25 min,其中22例一次成功,1例因心血管反应中止手术,出血量15~25 ml,术后并发返流性/吸入性肺炎2例,造瘘口旁皮肤感染5例,胃内容物漏出1例;导管堵塞/脱落2例。9例因原发病加重死亡,造瘘口管最长留置时间10个月,最短留置时间2个月。结论合并吞咽困难的危重患者,PEG提供了一个可靠,经济的胃肠营养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经皮内镜胃造瘘(Pere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在纤维内镜的协助下,经皮置入胃造瘘管,以达到对不能经口进食患者行胃肠道营养或胃肠道减压的治疗目的。自从1980年Ganderer等介绍PEG技术以来,病已在国外临床上广为应用。临床实践证明,应用PEG技术较手术胃造瘘并发症少,病死率低,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创伤性小的内镜治疗技术。 1 器械 内镜、活检钳或圈套器、16~20号套管穿刺针、特制胃造瘘管(美国Wilson-cook等公司生产)、导丝或牵引线、小切开手术包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PEG)营养支持对鼻咽癌(NPC)放疗后伴严重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9例NPC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行PEG手术,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随访观察患者的胃肠功能变化和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的体重、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GB)、血清白蛋白(ALB)、淋巴细胞计数(LYM)。结果:19例手术均顺利,2例术后造瘘口皮肤感染,经抗炎治疗缓解,1例管饲后腹胀,调整营养液浓度后改善,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体重、BMI、HGB、ALB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PEG是NPC伴严重吞咽障碍患者的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4.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应用胃镜经皮放置胃造瘘管,用于吞咽困难,吞咽功能丧失或食管退行病变而不能进食的患者。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及费用低等特点,临床应用不断增多,目前已成为长期肠内营养首选治疗途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危重病人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并发症防治的相关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对本院30例危重患者,行PEG术PEG肠内营养,采用规范、有预见性的包括从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准确配合、术后严格做好PEG导管的护理及喂饲护理的综合整体护理方式。结果 30例患者PEG均一次置管成功,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有2例术后出现造瘘口周围皮肤感染,经换药及整体护理后恢复正常,1例出现PEG管堵塞,经疏通恢复正常输注,所有患者营养状况均得到有效的改善。结论正确、规范、有预见性地进行综合整体的护理能有效降低PEG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杨琴  王莉 《当代医学》2010,16(15):102-102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lc Gastrostomy,PEG)的护理方法,减少患者痛苦及费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对2007年12月~2009年5月4例患者进行PEG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总结要点并逐步完善。结果均获得满意疗效,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PEG避免了外科手术的操作,并发症少,管饲安全简便,辅以高质量的护理能给予良好的营养支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赵蕾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10):802-803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my,PEG)是一项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微创胃造瘘手术。主要适用于因为某些疾病导致长期或较长时间进食困难或吞咽功能丧失、食管梗阻所致严重营养不良、需要营养支持、但不能耐受手术造瘘者,采用PEG方法重建消化道营养通道,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该方法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快捷,对患者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教育与患者术中是否能认真配合手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陈永菊 《吉林医学》2012,33(33):7389-7390
目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优点与护理。方法:通过对25例患者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建立肠内营养支持,并给与优质的护理。结果:对以上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相应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使用该方法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理想,且容易操作,并发症少。同时在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最大限度的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与配合。结论:在手术结束之后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尤其是指导家属,掌握正确的管饲方法,保持胃造瘘口周围皮肤的清洁、保护好PEG管,同时教会家属密切观察患者造瘘口周围的皮肤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这样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在内镜引导下经腹部穿刺放置胃造瘘管,直接给予胃肠营养支持。胃镜引导下胃造瘘术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是无需外科手术及全身麻醉的造瘘技术,在胃镜室即可进行,具有操作简单、快捷、安全、创伤小的特点。2004年-2006年,我院为15例患者施行了胃造瘘术,直接给予胃肠营养支持及精心护理,改善了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了误吸的发生,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胃和空肠造瘘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镜下胃造瘘(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和空肠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25例危萤病人进行了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瘘术,总结其手术指征、相关并发症、操作过程和临床疗效.结果:25例病人经皮胃和空肠造瘘均获得成功.未发生与PEG及PEJ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带管时间为2~8月,4例(16%)出现造瘘口处皮肤感染和渗漏,经局部换药、引流后治愈.3例(12%)出现PEJ导管阻塞.结论:对于危重病人,经皮内镜下胃和空肠造瘘术是建立长期胃肠道营养途径的安全、微创、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术(PEG)对脑梗塞患者营养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对20例行PE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PEG置管前后营养指标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术后患者白细胞数量较术前明显下降,淋巴细胞数目和总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及自蛋白水平明显增加,体质量减轻情况得到控制。20例患者中,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由PEG术前的65.0%降低至术后15.0%。术后出现造瘘口周围皮肤红肿、低热、腹泻和局部疼痛各1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得到缓解。患者术后心理健康评分、生理健康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生理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结论PEG术后患者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体质量指数增加,营养指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肠内营养供给上的应用。方法:对2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PEG,并观察患者的吸入性肺炎、营养状态、血浆白蛋白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28例手术均成功,进行PEG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机体的营养状况均不同程度改善,且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同时,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PEG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重要途径,为患者康复提供了营养保证,且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540例危重病患者共成功行535例次经皮内镜下胃造口术(PEG)和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PEJ),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535例患者PEG/PEJ术后无操作相关性死亡,小并发症发生率为8.78%(47/535),成功率为99.06%(535/540)。35例患者发生47次小并发症,分别为切口感染5例次,切口渗血10例次,导管尖端移位10例次,导管堵塞12例次,造口旁渗漏10例次。严重并发症2例,均为误吸,通过非手术治疗后治愈。结论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术操作简便、安全,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控制其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梁绍诚 《医学综述》2010,16(15):2320-2323
目前,国内外有人在外科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中应用特殊营养素(比如:谷氨酰胺、精氨酸、鱼油、生长激素等),以达到加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目的。现就特殊营养素对氮平衡、免疫功能、烧伤、炎性反应及胃肠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予以综述,并评价特殊营养素在外科危重患者营养支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徐媶  奚艳  吴小梅  汤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85-886,889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CVC)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老年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55例)和CVC组(50例),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平均穿刺时间少于CVC组;PICC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CVC组;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长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满足了老年危重患者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赖军华  李敏  刘欢 《医学综述》2012,18(10):1548-1549
乳酸作为体内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产生与排泄的平衡,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由呼吸或者循环衰竭导致的组织缺氧,会引起血乳酸浓度的升高。血乳酸升高可极大地增加乳酸中毒的风险,因此血乳酸水平的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危重患者,血乳酸水平不仅可以提示潜在疾病的严重程度,而且可预测组织缺氧情况,防止引起其他严重症状。  相似文献   

17.
姜喜 《医学综述》2011,17(17):2661-2663
营养支持治疗危重病患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300年前人们使用直肠内营养对危重病患者实施救治,到20世纪60年代末,肠内、外营养相继应用于临床,使许多危重病患者得到康复。人们逐渐认识到有效地调节危重病患者的代谢,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已经成为危重症病患者救治成功的关键。营养支持治疗亦存在不同时期对肠外营养支持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认识。现就近年来危重病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方面的相关进展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抢救过程中对急诊危重患者实施全程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诊危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对两组患者各个治疗环节所需时间以及转归进行统计,请转科成功者家属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服务态度满意度、技术满意度、救治过程满意度、沟通满意度、急送与接收满意度以及安全与舒适转运满意度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实施自入院前开始的全程护理有利于为抢救减少时间,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改善患者的满意度,这是一种较为理想而合理的抢救危重患者的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危重孕产妇剖官产术后机械通气的临床特点,探讨机械通气时间延长(≥12h)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的剖宫产术后行机械通气治疗的危重孕产妇。记录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治疗干预措施、机械通气的原因和最终结局。采用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危重孕产妇剖宫产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3年问共收集61例危重孕产妇,其中21例(34.43%)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单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与孕次、孕周、转入ICU时的血压、心率、体温、白蛋白水平、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APACHEⅡ评分、是否存在肺部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转入ICU时的体温(OR=16.387,95%CI3.710—72.374,P=0.000)、APACHEⅡ评分(OR=1.564,95%CI 1.023~2.458,P=0.043)、白蛋白水平(OR=0.437,95%CI 0.296—0.787,P=0.034)和孕周(OR=0.763,95%CI 0.620—0.939,P=0.011)是危重孕产妇剖宫产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ICU时的体温、APACHEⅡ评分、白蛋白水平和孕周是导致危重孕产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桑林  郑重  周峰  解飞  葛留锁  马延山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473-2475
目的探讨经皮胃镜下胃造瘘术(PEG)与经鼻胃管(NGT)肠内喂养在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1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60例,分别采取PEG与NGT肠内喂养各30例,比较分析治疗前1 d、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非瘫痪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肱三头肌肌围、血红蛋白、血清清蛋白4项营养指标,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低蛋白血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PEG组患者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与NGT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EG肠内喂养在改善颅脑损伤后昏迷伴吞咽困难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