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赵剑秀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1):74-75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产妇202例,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分,≥40分者纳入抑郁组,〈40分者纳入正常产妇组,探讨产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根据SDS评分,产后抑郁症者37例,占18.3%。37例抑郁产妇SDS分值为(66.38±13.27)分,165例正常产妇SDS分值为(33.72±6.21)分。在抑郁产妇中,≤高中文化程度、夫妻关系不和谐、性格内向、经济月收入〈3000元、非顺产等因素所占比例均高于正常产妇(P〈0.05或P〈0.01)。结论多种因素可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产妇412例,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打分自评,总分50分以下正常,50分以上有抑郁倾向。结果:经统计,得分≥50分的81例,占19.7%。产妇的自身因素、身体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分娩和医护情况等因素均对产妇发生产后抑郁有所影响。结论:多种因素可导致产后抑郁发生,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产后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3.
产后抑郁是产褥期精神综合症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严重影响孕产妇及婴儿的健康。本文通过对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认为早期干预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利于产妇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相应对策。方法:选择74例产后抑郁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干预对策。结果:产后抑郁的发生与孕妇文化程度以及分娩方式等有关;与产妇年龄、婴儿性别无关。结论: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多样,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产后抑郁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引起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后抑郁患者81例,比较产妇年龄分布、婴儿性别、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及产科并发症与产后抑郁患病情况的关系,并提出干预对策.结果:产后抑郁的发生与产妇文化程度、分娩方式以及产科并发症等因素有关,P<0.05(x2=6.39,x2=5,01,x2=4.72);与产妇年龄、耍儿性别无关.结论:产后抑郁影响因素较多,医务人员应注意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产后抑郁症. 相似文献
6.
妊娠、分娩、产后恢复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变化过程。妇女往往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充分的心理准备,导致心理状态失衡,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产后是妇女发生抑郁的高危时期。相关文献报道,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0%-50%[1]。产后抑郁是产褥期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一般指产后6周内第1次发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以情感(心境)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及躯体症状[2]。产后抑郁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为护理干预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心理社会因素问卷调查对95例不同抑郁症的产妇进行6周评测分析。结果:轻度抑郁占55.8%,中度占34.7%,重度占9.5%。对产妇产生抑郁有着影响的因素有婴儿性别、夫妻关系、产妇自身性格、分娩方式等。结论:产后的抑郁需要全方位的护理,心理、生理都不容忽视,我们应做好孕产妇的相关工作,降低抑郁症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常见原因,并分析其护理方法。方法:对279例初产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评价其产后抑郁情况,总结归纳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279例初产妇中,26例产妇发生产后抑郁情况。其临床护理应从多方面入手,提供初产妇全面的临床护理,以降低其抑郁状态,使其更快乐地面对生活。结论:初产妇产后发生抑郁状态并非临床罕见,其需要护士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产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方法;选择2006年9月-2007年3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产妇202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产后6周~7周的产妇进行调查。结果:202例发生抑郁46例占(22.8%)。结论:产后抑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严重威胁母婴安全的产科精神障碍性疾病,针对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孕产期的心理调节干预可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11.
李俊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5):654-655
目的探讨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初产妇共300例,对照组150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50例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方法。结果对照组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χ2=12.0,P<0.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轻初产妇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分娩的产妇36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160例)和观察组(208例),对照组给予产妇分娩常规护理处理,观察组在医院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系统的护理干预,包括产前教育、解释性心理疏导及产后行为干预。利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评分,观察产前1周、产后1周和6周的抑郁状况,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8.31,P<0.05)观察组产后1周及6周EPDS评分明显低于产前1周,并且低于同期对照组评分(P=0.032,P<0.05);对照组产后1周和6周EPDS评分明显高于产前1周。结论:对孕产期产妇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干预可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促进产后恢复,提高母婴和家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和目标人群及家庭,开展社区护理干预的具体方法。建互社区护理干预工作的职责和要求。经过社区护理干预,达到降低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或减轻伤害的程度。方法对社区护士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干预能力;选取试点建立研究模型;制定社区护理干预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和干预内容;研究科学可行的、形式多样的、个性化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后抑郁症和高危人群及其家庭建立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结果通过研究制定了系统的社区护士入户访视工作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创建了社区护理干预指导的具体内容和标准要求。结论本研究显示,采用社区护士积极主动上门访视的形式及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专家到社区举办讲座及咨询等干预方法,对产后抑郁症患者和高危人群及其家庭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后,对抑郁症状的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和伤害程度,达到了母婴保健目的,值得进一步研究总结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产后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高,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多集中在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产后抑郁症心理干预方法较多,干预的时间多集中在产后,干预模式单一,干预方法不规范,导致干预的疗效不一,以医学为中心的干预模式不利于产后抑郁预防干预工作的开展。所以筛查出高危孕妇,开展基于社区贯穿孕产妇"产前-产时-产后"全流程的综合性社区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心理护理预防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整群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该院收治的产妇93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6例,围产期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47例,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SAS(焦虑自评量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舒适度评分与产后抑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SAS评分、HAMD评分与舒适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抑郁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预防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好,能够明显缓解产妇抑郁与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发生抑郁者例数,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产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关山院区妇保科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期间住院分娩的产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艾氏产后抑郁问卷(EPDS)对378例产妇予以评定,分为产后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睡眠状况(82.3%vs 26.2%)、婴儿健康情况(92.2%vs 79.8%)、夫妻关系(84.0%vs 63.1%)、家庭月收入(52.7%vs 31.0%)、母乳喂养(63.6%vs 41.7%)和产后工作压力(74.5%vs 54.8%)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夫妻关系、母乳喂养和产后工作压力均为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产后抑郁与夫妻关系、母乳喂养和产后工作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上述因素制订有效防治措施可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生物化学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是指以往无精神疾病史的患者出现以持续性情感低落为主的精神健康疾患,在发病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思维以及行为的改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产后抑郁不仅对产妇的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对婴儿的正常发育成长也有影响,严重抑制婴儿正常认知的发展.研究产后抑郁症的发病因素对于疾病预防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综合了近几年来研究人员对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生物化学因素的研究成果,从激素、神经递质、及其他因子等方面加以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方位整体护理干预对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6例产前检查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观察组给予全方位整体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产科护理。于产妇分娩4周末,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评定两组的抑郁状况。结果产后4周末,对照组与观察组EPDS平均分值分别为(12.01±2.13)和(9.22±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5)。观察组EPDS总分≥13分者4例,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3.88%;对照组EPDS总分≥13分者19例,产后抑郁症发生率为18.45%,观察组产后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4,P〈0.01)。结论全方位整体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对预防产后抑郁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社区产后访视,了解人们对产后抑郁症的知晓率,及有无迫切的治疗愿望。并对产后抑郁症进行早发现,早诊断,同时及时转诊。方法对437例产妇分别在产后第7天或第14天,以及第28天,采用自行设计的社会人口学调查表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18.33%,产后抑郁症的知晓率90.48%,愿意就诊的产妇309例,占73.57%。产妇愿意求助的对象依次为朋友、医护人员、家人、心理医生。结论加强社区产后访视人员的相关培训,以便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改善产妇的心境,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青海高原地区产妇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青海高原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对青海高原2009年分娩的2 348名产后4周内的产妇进行产后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青海高原产后抑郁症患病率为21.85%。夫妻关系、家人关系、新生儿性别、新生儿健康状况、分娩状况、新生儿开奶时间、吸烟、睡眠状况、助产人员服务态度、产前教育、产褥期照料情况、需要帮忙但无很好的朋友和亲人、孕期心情、怀孕期间情绪很低落和悲伤、需要帮助但不想接受、认为将感受告诉别人时会被以为真的有问题、完美主义等的孕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家庭关系、妊娠结局、新生儿开奶时间、个人习惯、处境、情绪、心态等社会心理因素,以及既往史、家族史均是影响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与产后抑郁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