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226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方法:2006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手术治疗下肢疾病患者226例,随机分为预防组(116例)和对照组(110例),预防组采用综合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中,对照组110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8例;预防组116例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2例,经治疗,7~10d患肢肿胀基本消退,10~15d彩超复查52例完全再通,18例不同程度再通。结论:积极综合预防治疗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防止骨科手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陈中山 《基层医学论坛》2013,(25):3308-3309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方法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骨科疾病患者3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5例。治疗组患者给予相应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措施,而对照组患者则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5例,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0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积极治疗,2组患者均痊愈,均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骨科手术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08年6月期间承德市中医院收治的下肢骨折需要手术治疗、术后长期卧床休息、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术后进行骨科术后常规护理,同时给予系统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进行临床评估,比较两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结果显示通过系统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使患者掌握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知识,积极避免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观察组DVT发生率为4%,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总结下肢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各影响因素和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创伤手术患者60例,其中将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发生DVT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术后发生DVT的观察组患者患有高血压、血栓病和糖尿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制动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VT组综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高于机械配合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P0.05)。结论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术后发生DVT不仅与手术时手术时间和制动时间较长有关,同时还与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栓病等自身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3000m,PO2〈75%)腹腔镜术后对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的238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117例患者在围手术期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而对照组121例患者给予常规处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的情况.对13例发生DVT的患者应用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结果:DVT的发病率在处理组为1.7%,而对照组为9.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综合治疗,疗效优者10例,良者3例.结论:在高海拔地区,围手术期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发DVT后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W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186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发生下肢肿胀疼痛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对照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血栓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140例髋、膝关节手术及髋关节周围手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的方法预防下肢DVT的发生,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发生下肢DVT3例,发生率为4.29%(3/70)。对照组手术后发生DVT11例,发生率为15.71%(11/70),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lt;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可以降低骨科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8.
王芸 《中外医疗》2012,31(9):134+136-134,136
目的研讨患者在进行骨科手术后预防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措施和临床护理中的有效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间需要进行骨科手术治疗的63例患者(第一组),以及2003年至2004年间的37例采用骨科手术治疗患者(第二组),第一组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第二组患者为常规护理,分析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一组63例患者有3例在恢复中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其它患者均恢复良好,第二组37例患者有1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组患者的血栓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患者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对较易形成DVT的患者实施采用护理中的有效预防方法,能够提高患者在经历骨科创伤后的临床治疗护理恢复效果,降低患者在骨折术后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率。  相似文献   

9.
赵金廷 《中外医疗》2008,27(31):35-35
目的 针对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探讨.方法 对60例骨科手术患者的DVT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下地活动,血栓脱落致肺栓塞死亡.其余患者在治疗后3d左右下肢肿胀逐渐消退,10d左右临床症状消失,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深静脉血栓仍然存在,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及潘生丁治疗2个月,再次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示血栓内仅有线状血流通过,提示深静脉瓣膜功能丧失.结论 DVT仍是骨科手术后威胁患者生命中的最危险因素,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 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38例,气管插管全麻32例。术前、术后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措施、饮食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结果通过对7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发生DVT3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有效地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的危险并发症,采用基本预防、药物预防结合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减低DVT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范志文  陈思怡  汤彦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3):339-342, 345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与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内科高危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静脉血栓栓塞高风险病人100例,随机分为4组:IPC组、LMWH组、IPC+LMWH组和空白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7天,行下肢彩色多谱勒检查,观察各组腘静脉和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同时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弹力图,比较各组发生下肢DVT的例数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前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与治疗前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PTT、血栓弹力图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IPC组及IPC+LMWH组平均血流速度增快(P < 0.01),LMWH组与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均无明显变化(P>0.05)。IPC组发生下肢DVT 2例(8%),LMWH组2例(8%),IPC+LMWH组1例(4%),空白对照组8例(32%),各治疗组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5~P < 0.01)。各组均未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结论应用IPC与低分子肝素是安全、有效地预防内科高危病人下肢DVT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脊柱外伤及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外伤及手术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本院2000年1月~2006年3月资料完整的1094例脊柱外伤及手术病例,发生有症状的DVT 26例。其中2003年2月以前病例均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A组);2003年2月~2004年3月对于高危病例,采用以低分子肝素为主的预防措施(B组);2004年4月~2006年3采用维生素E、1,6-二磷酸果糖(FDP)及低分子肝素联合预防DVT(C组)。比较3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A组病例570例,发生DVT22例;B组病例242例,发生DVT 3例。C组病例282例,发生DVT 1例。DVT发生率A组>B组>C组。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伤后或围手术期进行维生素E、FDP及低分子肝素联合预防措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抽选我院40例在口腔颌面肿瘤术后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研究组,再以同期40例进行口腔颌面肿瘤术后未发生下肢DVT的患者作为比较组,对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结果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主要与年龄、术后D二聚体、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有关。结论在口腔颌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中,高龄、高血压和恶性肿瘤是其易感因素,而D二聚体对下肢DVT有着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朝阳医院1998年8月-2001年1月间药物治疗101例下肢DVT患者的情况。结果:101例下肢DVT患者经药物(尿激酶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复方丹参等)治疗后,1个疗程的总显效率为73.3%。结论:下肢DVT在诊断和治疗上并不困难。只要正确认识本病,及时诊断,早期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孙勇  余朝文  卢冉  聂中林  王孝高  高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8):1016-1018,1021
目的:探讨经导管持续溶栓联合间歇性脉冲抗凝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下肢DVT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尿激酶不同使用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10万单位尿激酶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48 mL,以4~8 mL/h持续泵入,维持24 h,治疗期间应用低浓度肝素溶液脉冲式冲洗溶栓导管辅助置管溶栓,2~3次/天;对照组30 min内一次性用完,无肝素溶液和地塞米松使用。结果:治疗1、2周时,观察组病人下肢肿胀缓解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治疗2周时,2组肿胀缓解度、疼痛程度和观察组静脉通畅度均明显优于治疗1周(P<0.01)。治疗后,2组病人动脉血氧分压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治疗有效率为65.00%(13/20),与对照组的35.29%(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病人共随访32例,随访时间90~360 d,观察组1例病人轻度肿胀(5.56%,1/18),对照组4例中度肿胀(28.57%,4/14),彩色多普勒超声超或下肢顺行深静脉造影检查显示瓣膜不同程度破坏,髂股静脉及腘静脉部分血栓残存或复发。结论:经导管持续溶栓联合间歇性脉冲抗凝治疗能缓解DVT病人下肢肿胀,改善静脉通畅度,并有助于减少血栓残存及复发。  相似文献   

16.
胡秀英 《中国医疗前沿》2011,(24):52+69-52,69
目的探讨预防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办法。方法将156外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空气波血液循环治疗仪护理组(实验组,n=78)和普通护理组(对照组,n=78),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手术前后下肢增大周径。结果对照组手术后14例发生DVT,占17.9%,实验组2例发生DVT,占2.6%。周径较术前比较增大,实验组(3.13±1.32)mm,对照组(4.54±1.75)mm。两组比较,对照组发生率和患肢周径差与实验组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空气波血液循环治疗仪能有效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郭志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3,(27):143-144,147
目的观察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基础上根据中医证型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术后发生DVT的90例患者的资料,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45例为治疗组,单纯采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治疗的45例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两组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有效人数为44例,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有效人数为40例,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8.9%;治疗组用药后PT与AVTT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应注意DVT的预防,根据不同证型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DVT的疗效较为理想,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为选择性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提供依据。方法:180例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未应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40例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B组6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C组72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 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行超声多谱勒检查以确定是否有下肢DVT。结果:超声多普勒显示A组阳性10例,DVT发病率为25.0%;B组阳性29例,1例阴性患者出院前猝死,尸检证实为伤肢混合型DVT并发肺栓塞,DVT发生率为44.1%;C组阳性20例,DVT发生率为27.8%。A组和C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和C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能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易发生下肢DVT。  相似文献   

19.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预防肺动脉栓塞的作用。方法:2003年3月-2006年6月。经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放置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96例。男54例。女42例;年龄34-90岁,平均66.7岁。深静脉血栓位于右下肢42例,左下肢51例,双下肢3例。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了解并确定下腔静脉和释放途径无血栓形成,将滤器置于肾静脉开口下的腔静脉。结果:本组96例均释放成功,其中3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经颈静脉释放,其余均经股静脉释放;2例在超声定位下释放,其余均存静脉造影下完成。术后随访1-39个月。均无肺栓塞发生。结论: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操作简便.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致肺动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运用G-Caprini(gynecological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妇科手术后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风险分级,对评分达到中危以上的患者,比较单独采用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或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DVT的效果。 方法 选择南京市第二医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92例Caprini评分 ≥ 2分,有DVT危险因素的妇科术后患者,使用IPC(对照组42例)或IPC+LMWH(观察组50例)预防血栓措施后,检测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第5天D-二聚体;术后第5天行下肢血管加压超声检查(compression ultrasound,CUS),统计2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 结果 92例术后患者预防血栓治疗后发生了9例DVT,发生率为9.78%,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4.00%(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7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5天的D-二聚体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低分子量肝素钙(IPC+LMWH)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少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D-二聚体可以动态监测DVT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