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T波电交替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范影  黄织春 《医学综述》2008,14(1):130-133
T波电交替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逐搏交替变化,与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是心肌活动不稳定的指标。在现有的检测手段及检测仪器条件下,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是一种价廉、方便且无创的检查形式的代表,但微伏级T波电交替检测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其对于发生各种致死性心脏病危险分级的作用仍需要临床实验进一步研究证实,现就T波电交替的发生机制、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及发展现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是指普通心电图不能发现的需经特殊的心电信号处理技术才能记录的T波形态、幅度、极性在微伏级水平发生的规律变化,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心肌细胞复极的非均一性、离子通道异常和交感活性增加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渐量修正平均法检测健康人微伏级T波电交替(microvolt T wave alternans,MTWA)的正常范围。方法平板运动提升心率,渐量修正平均法检测120例健康志愿者各胸前导联T波交替电压(alternans voltage,Valt),分析其大小分布范围及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1)各胸前导联T波交替电压数据均呈偏态分布;胸前导联Valt大小与年龄无关;V4、V5导联Valt男女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高于男性。(2)各胸前导联T波交替电压有较大差别,第75百分位数分别为V1导联8.0μV;V2导联5.0μV;V3导联2.0μV;V4导联男性2.0μV,女性6.0μV;V5导联男性4.5μV,女性6.5μV;V6导联7.0μV;胸前导联T波交替电压最大值(Vmax)第75百分位数11.0μV。结论:渐量修正平均法检测健康人微伏级T波电交替不同胸前导联之间有较大差别;确定正常标准需要因导联而异。  相似文献   

4.
李玉冰 《广西医学》2003,25(12):2452-2453
T波电交替 (TWA)是心电图上 T波幅度、形态的逐搏交替变化。心电活动交替现象最早由 Hering在 1 90 3年报告 ,早期认为可能是病人心脏电机械性不正常。此后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 ,开始出现一系列 TWA的文献报道。新近发现TWA是一种特殊心电现象。这种心电现象可见于长 QT综合征 (L QTS)、急性心肌缺血、变异型心绞痛、猝死以及电解质紊乱。TWA可以从体表心电图上直接发现 ,但也可能只是微小 T波交替 (微伏级 ) ,肉眼不能观察到而需要由特殊的信号处理技术才能记录到。这种微小 T波交替被认为与心肌易颤性增高有关。近年来人们开始利…  相似文献   

5.
马国辉 《黑龙江医学》2012,(12):902-904
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心律失常、评定起搏器功能、无痛性心肌缺血等方面显示出全面、准确、可靠的特性,是这些疾病诊断的常规检测项目之一。同时随着动态心电图软件分析功能的不断更新,在心率变异分析、窦性心律震荡、微伏级T波电交替、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研究表明, T波电交替与SCD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已被公认为当前对心律失常事件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指标.因此,熟练掌握T波电交替的特征,将对预测心律失常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阐述T波电交替的历史渊源、发生机制、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为临床医生正确掌握T波电交替,早期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随身携带的记录仪,对临床诊断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窦性心律震荡(HRT)技术是动态心电图近年来发展最快、最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微伏级T波电交替(T-wave alternans,TWA)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猝死的独立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国际公认的重要预测指标。动态心电图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领域中实用、无创、安全、准确、重复性强的重要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8.
心脏电交替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心电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均陆续有报道。我院自1980年以来发现6例,其中4例为单纯性QRS波电交替,1例QRS-T波电交替,1例孤立性T波电交替。现结合患者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心电图T波电交替和Q-T离散度变化与出血部位的关系。方法:选择65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7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不同出血部位对心电图T波电交替和Q-T离散度的影响。结果:研究组Q-T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波电交替发生率增加;双侧内囊内侧型、右侧额颞叶、脑干和脑室出血较其他部位出血Q-T离散度较明显延长,T波电交替发生率增加。结论:脑出血患者心电图T波电交替和Q-T离散度变化与出血部位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T波电交替(T wave alternans,TWA)是指在规整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形态、极性和振幅的逐搏交替变化。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波电交替是人类及动物缺血心肌发生室速、室颤的标志,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力预测指标。现就T波电交替的溯源与发展、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时域法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筛查冠心病的价值.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152例为冠心病组.对照组为非冠心病者共140例.采用GE Marquette Case800系统MTWA分析程序以时域法连续分析MTWA及最大MTWA时的心率(HR)为频率阈值.以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TWA筛查冠心病的价值.结果 CHD组时域法MTWA(22.04±7.22)μV明显高于对照组(10.63±6.71)μV,P〈0.01;频率阈值[(107.61±12.06)次/min]低于对照组[(126.23±9.42)次/min,P〈0.01].MTWA筛查CH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8(95%CI0.87~0.946,P〈0.01),最佳切点为11.5μV(敏感性为97.66%,特异性为71.43%).结论冠心病患者时域法MTWA的频率阈值明显降低,MTWA幅度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可在运动试验中作为冠心病的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以及心率变异性(HRV)指标,探讨其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117例AMI患者(AMI组),男性86例,女性31例;年龄32~84岁,平均年龄(61±11)岁.分析其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依据住院期间有无室速或室颤,将117例AMI患者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37例)和非恶性心律失常组(80例).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MWA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以MTWA≥25 μV为截点,MTWA预测A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00%、80.28%、54.84%、77.03%.MTWA以及SDNN (SDANN)联合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0.59%(20.59%)、94.37%( 95.77%)、63.64%( 70.00%)、71.28%( 71.58%).结论:MTWA及HRV对AMI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可用于AMI患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心脏震波治疗系统(CSWT)治疗冠心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4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震波治疗组(予CSWT治疗,n=25)及对照组(不予震波治疗,n=20)。3个月为1个震波治疗周期,共行9次震波治疗。震波治疗组患者检测时间点为震波治疗前(0个月)、9次震波治疗结束时(3个月)、随访6个月时(6个月),对照组的相应检测时间点分别为入选时、随访3个月时、随访6个月时。两组患者分别在上述时间点行99 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 Tcm-MIBI)及18 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双核素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心肌显像检查及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检查,评估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6min步行距离(6MW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临床随访不少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心肌再梗死率、再住院率、心肌灌注、心肌代谢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4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震波治疗组患者在3个月、6个月时的心肌灌注及代谢、NYHA心功能分级、CCS心绞痛分级、硝酸甘油用量、SAQ评分、6MWT、LVEF、MTWA均比0个月时明显改善(P<0.05),且上述指标均比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震波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无死亡、无心肌再梗死发生。结论 CSWT是一项无创、安全、有效的新型血管再生疗法,可作为冠心病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孙喜文  陈海坚  吴小敏  苏杭 《海南医学》2016,(11):1759-1761
目的:探讨微伏级T波电交替和窦性心率震荡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经冠状动脉造影及心电图检查证实冠心病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为对照组(n=35),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相关冠状动脉狭窄>75%且血流分级≤3级为冠心病组(n=51),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n=27)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n=24)。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24 h动态心电图、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及窦性心率震荡(HRT)参数的变化以及MTWA、HRT及MTWA+HRT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冠心病组患者的MTWA和HRT阳性率分别为41.2%(21/51)和62.7%(32/5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2/35)和17.1%(6/35),冠心病组的MTWA联合HRT阳性率为23.5%(12/5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7%(2/35),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组患者的MTWA和HRT阳性率分别为74.1%(20/27)和92.6%(25/27),明显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4.2%(1/24)和33.3%(8/24),心肌梗死组的MTWA+HRT阳性率为40.7%(11/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1/24),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项指标相比,MTWA+HRT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相对较高。MTWA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3.3%(8/15)和60.9%(28/46),HRT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6%(10/15)和39.1%(18/46), MTWA+HRT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5/7)和68.8%(22/32)。结论 MTWA、HRT均是评估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并且对评价冠心病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方面具有更佳的预测水平,而MTWA联合HRT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于单项指标,可明显提高24 h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旨在提高临床工作者对TWA的诊断率。 方法 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行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的患者14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78例,患者年龄52.64±9.69岁。采用GE公司提供的Marquette T 波电交替(microvolt T wave alternans,MTWA)分析程序,进行标准时域运动试验,并对其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问卷调查。最后对患者的性别、年龄、MTWA、TET等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不同性别间焦虑评分存在差异(T检验,P=0.008)。性别因素与TWA结果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P=0.824,OR=0.761,95%CI:0.068~8.500)不明显,运动平板试验结果与TWA结果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P=0.499,OR=0.492,95%CI:0.063~3.853)也不明显。 结论 性别对TWA结果影响不大,但是临床工作者不能忽视性别差异,因为可能是性别差异对TWA的不同影响相互作用,导致性别对TWA的影响不明显。因此医生在下临床诊断时还应将性别纳入考虑之列,并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实事求是的给患者一个准确的诊断,以此发挥TWA预测心脏性猝死和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组实验中观察到的T波交替均出现于梗塞超急性期,缺血中心区心肌及心率增快时。急性梗塞早期缺血心肌局部T波交替仅反映该区域的电不稳定性,不能说明缺血范围的大小,且与最终形成的梗塞范围似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7.
高翔 《医学综述》2012,18(11):1677-1679
T波电交替(TWA)是指在规则的心律时,体表心电图上T波振幅、形态极性的逐搏交替变化。目前大量研究认为,TWA是预测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有力预测指标,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危险分层的依据之一,已写入2008年《心脏性猝死的无创性危险分层共识》。现结合文献对TWA的发展历史、机制、检测方法、研究现状、适应证及临床意义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庞雅楠 《医学综述》2011,17(8):1151-1153
心源性猝死(SCD)是临床常见急重症,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发病率较高。SCD发生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主要机制为心律失常。由于SCD病死率高,早期发现和预防在临床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关于SCD预警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实验证明纽约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率变异性、T波交替及多种血清学指标均对SCD的预防具有指导意义,也进一步为SCD的治疗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