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董民声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4,(2)
镫骨底板全切或部分切除后用组织瓣封闭卵圆窗,很多人仍认为是一种治疗耳硬化症的最安全的手术。但有人认为在镫骨底板中央作一局限的、能容纳特氟隆活塞的小孔,似可减少内耳的医源性损伤,其高频听力效果较好,瘘管和即刻或延迟的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生率亦明显减少,所以他们认为底板开一小孔的手术,甚为可取。理论上,底板开孔与切除术比较,前者具有下列优点:(1)对蜗管及椭圆囊直接损伤的危险性小。(2)赝复物的长度对其环圈与砧骨的固着部或内耳的影响较少。(3)可防止术后由迟发疤痕所致的赝复物移位。为比较两种手术的效 相似文献
3.
盛今蕙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1,(4)
作者们对12例先天性镫骨异常,包括前庭窗缺如患者的13只耳,进行了前庭开窗术和镫骨成形术。患者男、女各6,年龄为4~24岁。所有患者的外耳道、鼓膜均基本正常,且无进行性耳聋史。术前听力检查显示250~4000Hz频率的气、骨导下降;13耳的平均气、骨导差为45dB。术中发现所有病例的槌骨大都正常,粘膜无炎症;4例砧骨长脚变短。1耳镫骨外形、大小基 相似文献
4.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7,(3)
为了比较在鼓室成形术中鼓膜镜骨底板连接术与相骨柄镫骨底板连接术的听力效果,对34例授骨弓缺失的患者进行鼓室成形术,分甲、乙两组,各17例。甲组:采用鼓膜镫骨底板连接,乙组:采用相骨柄镫骨底板连接。检测术前与术后1年的平均气骨导差距及平均听力(500,1000和2000Hz)改变。结果:甲级与乙组听力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07),术前,甲组:平均听力损失67dB,95%可信限为±7.0,平均气骨导差距为40dB,95%可信限为5.5,乙组:平均听力损失52dB,95%可信限±8.3,平均气骨导差距35dB,95%可信限为±5.8,术后,甲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行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Malleostapedotomy,MS)的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术后疗效,探讨MS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17例(18耳)行MS手术的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11耳),女性7例(7耳),年龄7~48...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耳硬化症初次及再次修正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瑞士卢瑟恩州立医院2002年4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耳硬化症患者,根据是初次行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primary malleostapedotomy,P-MS)或是再次手术行修正的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rivision malleostapedotomy,R-MS),将患者分为初次手术组(P-MS组)和修正手术组(R-MS组),对二者术中所见、术后听力结果进行比较。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70例患者(73耳)纳入研究。P-MS组35例38耳,男1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6±10.5)岁;R-MS组35例35耳,男16例、女19例,平均年龄(47.3±10.9)岁;两组之间年龄、性别、手术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镫骨固定外,P-MS组术中所见主要为砧骨固定(50.0%,19/38),而R-MS组则为假体移位(60.0%,21/35)。500~3000 Hz和500~4000 Hz纯音听阈,R-MS组术后气骨导差(ABG)分别缩小(15.2±13.8)dB和(17.3±14.4)dB,P-MS组术后ABG分别缩小(18.1±8.2)dB和(18.3±8.5)d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R-MS组术后ABG明显大于P-MS组[500~3000 Hz:(16.1±11.8)dB比(8.5±5.7)dB;500~4000 Hz:(17.5±11.9)dB比(9.7±6.0)dB;P值均<0.05];R-MS组手术成功率(术后ABG<10 dB)显著低于P-MS组(500~3000 Hz:31.4%比65.8%,χ^2=8.606,P<0.05;500~4000 Hz:22.9%比57.9%,χ^2=9.240,P<0.05),而手术失败率(术后ABG>30 dB)显著高于P-MS组(500~3000 Hz和500~4000 HZ均为11.4%比0,χ^2值均=3.280,P值均<0.05)。两组各有3耳术后出现感音神经性聋(平均骨导听阈升高>10 d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3000 Hz和500~4000 Hz均为8.6%比7.9%,χ^2值均=0.011,P值均>0.05)。R-MS组初次修正手术(R-MS1)后ABG小于20 dB的比例为80.0%(20/25),而二次修正手术(R-MS2)后该比例为37.5%(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P<0.05)。结论与初次锤骨-镫骨底板开窗术相比,再次修正手术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风险并没有增加,而且仍能明显提高听力,但效果较初次手术差,失败风险高。二次修正手术效果欠佳,手术需谨慎,可以考虑助听器或其他听觉植入装置。 相似文献
7.
苗凤源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9,(1)
耳源性脑脊液漏常合并脑膜炎及危及生命,其原因有颅底骨折、手术意外、肿瘤、炎症、及先天畸形等,但后者极为少见。近年来,由于显微外科进展,有关内耳先天畸形并发脑脊液漏的病例亦有所报导。作者报告一例九岁女孩于二年内曾先后五次发作脑膜炎,经耳科病灶检查发现患儿右鼓膜充血,并有波动性膨隆,鼓膜穿刺抽液为无色透明液体,经生化检查糖反应阳性,乳突X线照像右 相似文献
8.
王吉辰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3,(4)
作者在进行听觉生理研究中,应用全息照相干扰测定法(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来观察镫骨底板的震动方式,得出了新的结论。做为中耳传音系统的终末部分的镫骨,其底板运动时的旋转轴,并不象以往学者提出的那样,与镫骨底板的短轴或长轴相一致。标本是死后取下的10个颞骨。由外耳道侧凿除外耳道壁,暴露鼓膜周围。再由内耳侧凿除骨质,暴露镫骨底板周围,而后冷冻保存。标本的鼓膜在肉眼和显微镜下,所见正常。既往也无中耳炎史。在鼓膜给予声音刺激,而在内耳侧将由此而引起的镫骨底板的震动,以全息照相干扰法进行观察分析。实验结果:①刺激声压为80dB时,镫骨底板在各个频率上都不出现干扰条纹。声压达90dB时有3个标本出现条纹。100dB时,除一个标本外,其余全出现条纹。声压达110dB时镫骨底板 相似文献
9.
隋军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3,(6)
33年的镫骨切除术和镫骨钻孔术250例比较,其中152例为镫骨足板切除,脂肪及金属丝赝复物重建;98例为镫骨钻孔特氟隆活塞重建,镫骨钻孔采用小开窗法,用人工或低速钻在足板后上方钻直径为5~6mm的小孔,安放直径为4mm的特氟隆活塞,再用脂肪封闭卵圆窗。250例手术中有33个患者为双耳手术。局麻、大多数用耳内切口,少数为耳前切口。术后3~6个月听力检查,并随访1年。经术前术后气骨导差距、气传导及语言接受率检查发现:术后气骨导差距在10dB以内者脂肪金属丝组占95%,其余5%在11~20dB;特氟隆活 相似文献
10.
1病例报告
患者,男,52岁.因摔倒后头部着地出现眩晕、左耳听力下降4个月于2019年1月25日入院.患者主诉摔倒时头部着地后出现眩晕、左耳听力下降,头向左侧变动体位时可闻及响声,随后出现眩晕,表现为天旋地转样,伴步态不稳、似踩棉花感、注意力减退,不伴耳痛、耳溢液,不伴黑朦、恶心、呕吐、冷汗、手脚麻木.遂于当地医院就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逆行性镫骨足板开窗术治疗耳硬化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9-12期间进行镫骨足板开窗术的耳硬化症70例(81耳),将其分为传统镫骨足板开窗术组41耳,逆行性镫骨足板开窗术组40耳,对2组的术后纯音测听结果、术中镫骨、砧骨并发症及术后眩晕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2组术后的气骨导差≤20dB的比例分别为70.7%和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逆行性镫骨足板开窗术的镫骨、砧骨并发症较少,而且术后眩晕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镫骨足板开窗术(P<0.05)。结论:逆行性镫骨足板开窗术能有效的提高耳硬化症患者的听力,并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13.
胡新华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9,(1)
正确评价耳硬化症患者耳蜗功能,对手术重建听力效果的估价有重要参考价值。术前资料对于手术选择很重要,镫骨摘除术和内耳开窗术相比,前者可以完全封闭气-骨导差,而后者尚留有25分贝差距。作者简述了耳硬化症开展的三个时期,氏认为在传导性聋及混合性聋时作镫骨手术是可能成功的,包括封闭气-骨导差以及恢复 相似文献
14.
镫骨手术是目前治疗耳硬化症、恢复听力最主要的方法,通过不断改进手术方式方法,经验丰富或经过正规训练的手术者首次镫骨手术成功率可达90%以上[1,2]。然而,手术不成功者轻则听力不能恢复,重则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和持续性眩晕等。据报道镫骨手术后可有的患者需要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O2激光辅助镫骨开窗人工镫骨植入术治疗晚期耳硬化症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1月间15例(16耳)临床确诊为晚期耳硬化症的患者在我科接受了CO2激光辅助镫骨开窗人工镫骨植入术,术前言语频率平均气导听阈70.21 dB HL,平均骨导听阈38.49 dB HL,平均气骨导差(air conduction-bone conduction gap,ABG)31.72 dB HL,所有病例术后随访超过半年。结果 术后半年言语频率平均气导听阈 43.7 dB HL,平均骨导听阈28.95 dB HL,平均气骨导差14.75 dB HL,ABG≤20 dB者9耳,占比56.3%,ABG闭合≤10 dB者6耳,占比37.5%。无一例术后出现顽固性眩晕、感音神经性聋及面瘫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O2激光辅助技术降低了镫骨开窗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多数患者术后听力明显提高,是一种安全、实用、相对经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奎熙晓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7,(4)
按常规方法行镫骨切除术的患者,大多数纯音测听骨气导差距消失,但要满意适应日常生活还差得远。言语辨别总是不好。镫骨切除术中切断镫骨肌键很可能引起上述情况。作者选择25例耳硬化症患者。男12例,女13例,年龄20~45岁,纯音测听气骨导差在30~50dB之间。听反射用220Hz探测音排除假阳性结果。言语辨别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镫骨修正术对耳硬化症患者初次手术后复发传导性聋的疗效,总结再次手术中的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至2014年行31例镫骨修正术患者的术中发现及术前、术后听力学资料。结果耳硬化症患者初次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纤维粘连,砧骨固定和假体移位。镫骨修正术后患者气骨导差(听力级,下同)在20d B以内的21人(67.7%)。术后平均气骨导差13.4d B,平均纯音听阈气导由术前58.5d B减至术后42.7d B,提高15.8d B,术后未发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结论镫骨修正术手术成功率虽较初次手术低,仍可明显改善多数传导性聋患者的听力。 相似文献
18.
任家树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79,(1)
作者根据十五年来16822例镫骨截除术的统计,提出以下八种并发症: 一、鼓膜穿孔:发生率1.93%。常见发生于鼓膜后上象限紧张部与松弛部交界处或后下象限。耳硬化症伴有中耳炎病史的愈合穿孔,其新生鼓膜手术时也容易破裂。手术所致的鼓膜穿孔为小孔或小片撕裂。穿孔或撕裂处有时术中不易发现,可在鼓膜容易破裂部位轻轻吸引,使鼓室 相似文献
19.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8,(3)
脑脊液(CSF)耳漏起因多见于颞骨骨折、慢性破坏性耳部疾病、经乳突颅内手术、先天性内耳畸形。前三者诊断较易,而内耳畸形中脑膜炎常是骨折缺损的首发病症。早在1791年Carlomondini描述了Mondini畸形的特征为耳聋,耳蜗仅有1.5转,前庭及前庭导水管膨大。该文报告1例双侧Mondini伴镫骨畸形致单侧CSF耳漏的病例。患者女性,10个月,出生后二度发生脑膜炎,双中耳腔已置通气管,有耳聋家族史。耳镜检查见左耳通气管内有大量清水样液溢出(液体性质与CSF一致),右耳除通气管外余正常。听力测… 相似文献
20.
金康业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84,(4)
对于在非耳硬化症的病例中施行镫骨底板切除术和镫骨撼动术一向被人们视为畏途。为确切了解其对耳蜗的危险性,作者们回顾分析了此类手术60例,其中镫骨撼动术5例,镫骨底板切除术55例。患者年龄在8~65岁。平均年龄比同期所行344例耳硬化症手术患者的年龄要年青。病变类型分析如下: 1.耳部先天性畸形伴底板固定7例:年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