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为临床开展前颅底外科提供前颅底筛板区及嗅凹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取50具成人头颅标本,行鼻窦冠状位及矢状位薄层CT扫描,重点观测前颅底筛板区域内筛顶板的形状、筛板的形状以及筛顶板与筛板的关系等.结果:筛顶板为一向内向后倾斜的骨板,测得筛顶板的左右径为:前部左10.68±2.52m,右11.38±3.84mm;中部左9.86±3.84mm,右9.08±2.52mm;后部左11.18±4.66mm,右10.24±3.68mm.筛顶板的厚度平均为1.62±0.78mm.筛板的左右径为:前部左2.08±0.52mm,右1.96±0.44mm;中部左2.68±0.68mm,右2.64±0.68mm;后部左2.16±0.64mm,右2.24±0.56mm.筛顶板与筛板平移的占46%;而形成嗅凹的占54%.在形成嗅凹的资料中,前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8.82mm,后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2.84mm,前后嗅凹深度之间经T检验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了解筛顶板及筛板的影像解剖及嗅凹的形成对减少前颅底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开展前颅底外科提供前颅底筛板区及嗅凹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取50具成人头颅标本,行鼻窦冠状位及矢状位薄层CT扫描,重点观测前颅底筛板区域内筛顶板的形状、筛板的形状以及筛顶板与筛板的关系等。结果:筛顶板为一向内向后倾斜的骨板,测得筛顶板的左右径为:前部左10.68±2.52mm,右11.38±3.84mm;中部左9.86±3.84mm。右9.08±2.52mm;后部左11.18±4.66mm,右10.24±3.68mm。筛顶板的厚度平均为1.62±0.78mm。筛板的左右径为:前部左2.08±0.52mm,右1.96±0.44mm;中部左2.68±0.68mm,右2.64±0.68mm;后部左2.16±0.64mm,右2.24±0.56mm。筛顶板与筛板平移的占46%;而形成嗅凹的占54%。在形成嗅凹的资料中,前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8.82mm,后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2.84nma,前后嗅凹深度之间经T检验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了解筛顶板及筛板的影像解剖及嗅凹的形成对减少前颅底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鼻窦内窥镜手术及鼻内筛窦手术提供前颅底筛板区域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 5 0具成人头颅标本 ,行鼻窦冠状位及矢状位薄层CT扫描 ,重点观测前颅底筛板区域内筛顶板的形状、筛板的形状以及筛顶板与筛板的关系等。结果 :筛顶板为一向内向后倾斜的骨板 ,测得筛顶板的左右径为 :前部 :左 10 .7± 2 .5mm ;右 11.4± 3 .8mm ;中部 :左 9.9± 3 .8mm ;右 9.1± 2 .5mm ;后部 :左 11.2± 4.7mm ;右 10 .2± 3 .7mm。筛顶板的厚度为 1.6± 0 .8mm。筛板的左右径为 :前部 :左 2 .1± 0 .5mm ;右 2 .0±0 .4mm ;中部 :左 2 .7± 0 .7mm ;右 2 .6± 0 .7mm ;后部 :左 2 .2± 0 .6mm ;右 2 .2± 0 .6mm。中鼻甲下缘中点至筛板的距离为 :左 2 6 .6± 5 .9mm ;右 2 5 .2± 4.8mm。结论 :了解筛顶板及筛板的影像解剖对进行鼻内筛窦手术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嗅凹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临床开展前颅底外科提供嗅凹区必要的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 5 0具成人头颅标本 ,行鼻窦冠状位薄层CT扫描 ,重点观测筛顶与筛板的移行情况。结果 :观测到筛顶与筛板的移行形式有 2种类型 :一种是直接斜向筛板 ;一种是先形成一平台段 ,在近筛板时陡然下降 ,形成嗅凹。本组资料中筛顶板与筛板平移的占 46 % ;而形成嗅凹的占 5 4%。在形成嗅凹的资料中 ,前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 8.8mm ,后筛顶板与筛板之间形成的高度差的平均值为 2 .8mm ,前后嗅凹深度之间经t检验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了解嗅凹的形成对减少前颅底外科手术及内窥镜鼻窦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额窦气化与嗅凹深度关系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额筛区与额窦高度气化之间相关性的影像解剖学。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患者200侧的鼻窦CT,在冠状位上测量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此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眶板垂直切线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之间的水平距离。结果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此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在嗅凹深度≤3mm的角度是(34.52±5.09)°;在嗅凹深度4~7mm的角度是(42.80±6.19)°;在嗅凹深度≥8mm的角度是(52.80±4.89)°。眶板垂直切线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左侧(10.12±1.44)mm、右侧(11.18±1.45)mm。结论额窦高度气化与眶板垂直切线与前颅底交点,这点与中鼻甲骨质筛板附着点的连线与水平线夹角的大小有关,这个夹角越大额窦高度气化发生的几率越大、同时嗅凹也较深。  相似文献   

6.
侧颅底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底外科作为神经外科、耳鼻外科、口腔外科及肿瘤外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近 10年发展很快 ,其中侧颅底手术更是方兴未艾。但侧颅底区位置深在 ,解剖结构复杂 ,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及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侧颅底解剖产生了新的兴趣。本文就近年来侧颅底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的相关文献作一综述。1 侧颅底的境界及分区与颅中窝、颅后窝相对应的颅底外面结构错综复杂 ,无明显的自然标志 ,颅底下面的分区尚不统一[1~ 3 ] 。目前国内外较多采用Huijzer分区法[1] ,即在颅底下面沿眶下裂和岩枕裂各作一延长线 ,向内…  相似文献   

7.
王克强  戴培东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3,12(2):F002-F002,109
随着80年代以来颅底外科的进步,颅底应用解剖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它是颅底外科与局解结合的产物。 1 颅底手术禁区的不断突破有赖于医学新技术的发展 颅底是人体最复杂的区域之一。颅底骨壁厚薄不一,众多的孔、管、裂、缝通过大量的神经血管,重要结构多且细小,毗邻关系复杂。从临床上看,颅底病变与颅内外病变可互相波及,而颅底是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及颌面外科研究对象的交界部位,因此在颅底外科形成之前,各科从各自的侧面涉及到颅底。然而由  相似文献   

8.
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开展筛窦外科手术提供影像解剖资料。方法 :对 5 0具成人头部标本采用高分辨CT进行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水平位薄层扫描 ,观测了筛窦的各主要径线。结果 :筛窦的左右径 :前端 :左 9.4± 1.5mm ;右 9.7± 2 .1mm ;后端 :左 15 .5± 4.2mm ;右 15 .1± 4.1mm ;上下径 :外侧前端 :左 2 9.1± 6 .8mm ;右 2 7.3± 6 .9mm ;外侧后端 :左 2 1.2± 8.2mm ;右 2 1.6± 6 .8mm ;内侧前端 :左 18.6± 7.5mm ;右 17.8± 6 .9mm ;内侧后端 :左 15 .9± 4.3mm ;右 16 .1± 5 .1mm。前后径 :上部 3 3 .0± 5 .2mm ;下部 3 2 .3± 5 .4mm。结论 :三种不同层面的薄层扫描可给筛窦影像解剖研究者提供更多更详细的解剖数据 ,为筛窦的三维立体成像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9.
颅底微创外科解剖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1 开展颅底微创解剖学研究的意义颅底结构复杂 ,位置深在 ,功能重要 ,诊治困难 ,该部位手术极具挑战性。在各类手术中 ,颅底手术的难度和死亡率都是最高的。在传统外科学的基础上 ,随着仪器设备和影像技术的进步 ,立体定向和导航技术的介入 ,锁孔外科技术的掌握 ,微创神经外科学 (mini mallytraumaticneurosurgery)应运而生。颅底微创外科手术具有安全高、创伤小、效果好、康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将成为 2 1世纪神经外科发展的重要方向。早在1994年 ,德国学者Bauer和Hellwig就曾指出 ,从大体神经外科到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已近于完成 ,下一…  相似文献   

10.
后筛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提供对内窥镜鼻窦外科及颅底外科手术更具指导意义的后筛窦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取 5 0具成人头颅标本 ,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 ,从不同层面及不同方位观测后筛窦的气化发育情况。结果 :发现属管前型的占 2 3 % ( 2 3侧 ) ;半管型的占 2 8% ( 2 8侧 ) ;全管型的占 3 3 %( 3 3侧 ) ;蝶鞍型的占 16 % ( 16侧 )。其中两侧气化分型完全相同者占 3 3例 ( 6 6侧 ) ;两侧气化不相同者占 17例 ( 3 4侧 )。发现属Ⅰ°后筛窦的占 43 % ( 43侧 ) ;属Ⅱ°后筛窦的占 3 5 % ( 3 5侧 ) ,其中属Ⅱa°后筛窦的占 19%( 19侧 ) ,属Ⅱb°后筛窦的占 16 % ( 16侧 ) ;属Ⅲ°后筛窦的占 2 2 % ( 2 2侧 )。其中两侧分度完全相同者占 2 9例( 5 8侧 ) ;两侧分度不相同者占 2 1例 ( 42侧 )。结论 :后筛窦影像解剖分型分度对内窥镜鼻窦外科及颅底外科手术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志愿者2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侧颅底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层厚5 mm的连续断层标本.在经颈动脉管水平段和咽隐窝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位置关系,测量侧颅底主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可清晰显示茎突、颈动脉管水平段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以及咽旁间隙内的结构,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中观察各结构之间位置关系和寻找血管、神经等的骨性标志.在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茎突至翼突的距离左、右侧分别为(45.98±2.71)mm和(46.14±2.57) mm、(45.96±2.72)mm和(46.12±2.52)mm,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颅底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的解剖对照研究,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指导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密切结合临床实践,深入开展断层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树伟 《解剖与临床》2009,14(6):390-391
断层影像解剖学(Sectional and Imaging Anatomy)是用断层方法研究和表达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基本功能的科学,密切结合影像学诊治是其主要特征。断层影像技术的发展既需要断层影像解剖学为其提供依据,而其本身又是研究断层影像解剖学的重要手段。进入21世纪以来,医学影像技术不但成像速度越来越快、立体成像更加逼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脉络膜前动脉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成果。方法:广泛查阅近期脉络膜前动脉解剖及相关临床方面的研究文献,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脉络膜前动脉常起源于颈内动脉后侧壁,其供血范围广、管径细,易阻塞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结论:脉络膜前动脉虽然细小,却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一支脑血管,应当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翼腭窝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厚5 mm的连续断层标本.在经蝶骨体层面和翼突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翼腭窝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其长径、宽径和面积.结果:在经蝶骨体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的翼腭窝形态较固定.在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经蝶骨体层面和翼突层面的翼腭窝面积分别为(113.40±3.33)mm2和(115.86±2.58)mm2、(92.24±2.73)mm2和(93.60±3.17)mm2.CT影像及断层标本可清晰显示翼腭窝前、后、内侧壁上的结构和翼上颌裂、眶下裂、翼管、蝶腭孔等相关通道.结论:翼腭窝的CT影像与解剖对照研究对翼腭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指导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全牙上、下颌骨标本和志愿者全牙CT重建影像各20例,观察上颌窦下壁的凸起结构和下颌管的走行,测量上颌窦下壁、下颌管上壁至牙根的距离.结果:上颌窦系呈三边形或四边形的锥形腔隙,其下壁常有凸起的骨隔.在标本及影像上的上颌窦下壁至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的距离左、右分别为(9.30±2.64)mm和(9.50±2.72)mm、(4.50±1.98)mm和(4.60±1.95)mm、(2.02±0.91) mm和(2.18±0.96)mm、(2.06±1.04) mm和(2.26±1.20)mm、(3.74±1.73)mm和(3.82±1.84)mm.下颌管自牙槽窝下方走行,其舌侧骨板较厚.在标本及影像上的下颌管上壁至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的距离左、右分别为(8.36 +2.34) mm和(8.42±2.42)mm、(7.36±2.21)mm和(7.52±2.18)mm、(3.22±1.40)mm和(3.36±1.85)mm、(2.96±1.54)mm和(2.84±1.55)mm、(3.64±1.72) mm和(3.88±1.76)mm.结论:上颌窦、下颌管至牙根的距离测量,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误入上颌窦和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带蒂肘前内侧骨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对成人上肢标本40例解剖观测了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特点;并设计应用带血供的肘前内侧骨皮瓣转位术修复肘关节周围骨皮缺损8例。其中6例骨皮瓣全部成活,2例骨皮瓣的皮瓣边缘少许坏死感染,经短期换药而愈合。随访1.0~1.5年,供受区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以上述血管为蒂的肘前内侧骨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供丰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前锯肌的构筑学特征和肌内神经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前锯肌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 1)前锯肌上部肌纤维长(6.40±0.61)cm,生理横切面积(6.30±0.50)cm~2,中部肌纤维长(9.68±1.57)cm,生理横切面积(5.08±0.39)cm~2,下部肌纤维长(12.97±1.39)cm,生理横切面积(5.79±0.79)cm~2;(2)前锯肌由胸长神经支配,该神经在前锯肌上部和中部分别发出4~6和7~9支分支,在下部发出分支较少,仅2~3支。结论 (1)前锯肌的上、中部肌纤维是拉拢肩胛骨靠向胸壁的主要力量;(2)前锯肌下部肌内神经分布较少,肌齿多,可用于临床肌移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颞下窝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志愿者40名,在螺旋CT机上以眦耳线(CML)为基线对颞下窝结构进行层厚1mm连续扫描.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20例,以CML为基线制成层厚5mm连续断层标本.在经冠突和茎突末端层面的CT影像及断层标本上,观察颞下窝及其邻近结构的解剖学关系,测量其长径、宽径和面积.结果:颞下窝的形态呈不规则状,在CT影像和断层标本上经冠突、茎突末端层面的面积分别为(1055.6 +2.05)mm2和(1034.5±3.32) mm2、(356.6±1.78) rm2和(345.8±1.89) mm2.两侧颞下窝及其结构呈对称性,长径、横径和面积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茎突至翼突外侧板前缘或翼突内侧板后缘的连线可区分颞下窝与咽旁间隙,茎突、冠突、翼外肌、翼突外侧板和翼突内侧板是CT影像诊断的重要解剖学标志.结论:颞下窝的CT影像与断层标本的解剖对照研究,对颞下窝肿瘤等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指导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2013,37(1-2):191-197
A 40-year-old Black man presenting with increasing nasal discharge of bloody, mucoid pus as well as nasal obstruction over a 2-month period is describ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skull showed a tumor eroding through the skull base into the clivus and extending into the sphenoid sinus. Endoscopy of the sphenoid sinus demonstrated a polypoid mass extending into the posterior choanae. The lesion was partially resected. Histologic evaluation showed a cellular small blue cell tumor punctuated by bland, epithelial-lined mi-crocysts. Electron microscopy revealed epithelial cells with abundant 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electron-dense membrane-bound endocrine granules, some undergoing misplaced exocytosis. Immunohistochemical evaluation demonstrated cytoplasmic reactivity for neuron-specific enolase, syn-aptophysin, and prolactin. Stains for leukocyte common antigen, HMB-45, desmin, cytokeratin, chromogranin, and the remaining spectrum of pituitary hormones including growth hormone, corticotropin, luteinizing hormone, 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and thyrotropic hormone were negative. In contrast, the epithelium lining the cysts was cytokeratin positive and synaptophysin negative. This ostensibly small cell tumor therefore represented a remarkably extensive and aggressive prolactin cell adenoma with unusual light microscopic features.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esion required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further confirmation by immunocytology. The distinction of pituitary adenomas and particularly of prolactin cell tumors from other adenoma types and from other small cell lesions markedly affects therapy and patient prog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