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脱呼吸机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方法:以2014年1月至12月和2015年1月至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行气管切开术患者28例和32例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液体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持续氧气雾化在气管切开脱呼吸机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可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粘稠度,减少痰痂形成,操作安全简便,缩短留置气管套管的置管时间,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脱机患者吸氧应用加温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56例行气管切开术患者脱机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实验组患者吸氧采用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对照组患者吸氧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痰液粘稠度和痰痂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舒适度、痰液粘稠度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痰痂形成情况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加温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脱机患者吸氧中应用,可增加患者舒适度,降低痰液粘稠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张金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2):5315-5315
目的保证气道有效湿化,降低痰液粘稠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常规组采用间断定时气道湿化法。结果实验组在痰液粘稠度、痰液培养结果、拔管时间、气管切开护理费用等方面明显低于常规组。结论 4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气道湿化效果好,操作方便,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丁汀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40-41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人工鼻替代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刺激征、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道湿化效果、气道阻力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呼吸道刺激征、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道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具有良好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能促进痰液排出,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剂量气道注药对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选择50例人工气道建立7~10 d的患者,使用同一型号呼吸机、加热湿化器、加湿方法,PEEP值4~6 cm H2O。5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每小时气管注入7~9ml 0.9%氯化钠注射液气道湿化;对照组每小时气管注药3~5ml 0.9%氯化钠注射液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痰液粘稠度、痰痂形成例数、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痰培养结果。结果实验组痰液粘稠度Ⅰ°-Ⅱ°,对照组痰液粘稠度Ⅱ°-Ⅲ°;7 d痰培养阳性率结果比较,实验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小时气管注入7~9ml 0.9%氯化钠注射液的湿化效果比每小时气管注药3~5ml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并无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常规滴入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方法能提高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7.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驱动雾化方法与传统超声雾化方法在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病人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将89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持续氧气驱动雾化气道湿化与传统超声雾化气道湿化方法,对其痰液的粘稠度、痰痂形成进行观察。结果:两组病人痰液粘稠度及痰痂形成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病人持续氧气驱动雾化气道湿化方法可预防痰液附着管壁,减少痰痂形成,对改善和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持续温化系统对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1年2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SICU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进行非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持续温化系统,对照组采用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观察两组患者之间的痰液粘稠度及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痰液稀释程度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温化系统能提供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最佳的湿化状态,预防呼吸道湿化不足的并发症等,研究结果明显优于输液泵持续向人工气道滴注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两种湿化液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取89例气管切开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3例,采用0.9%氯化钠250 ml+庆大霉素8万U+α-糜蛋白酶4 000 U湿化液湿化,实验组46例,采用0.9%氯化钠70 ml+5%碳酸氢钠30 ml湿化液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痰液粘度、气道出血、刺激性咳嗽及脉搏氧饱和度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痰液粘度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脉搏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气管切开患者采用0.9%氯化钠70 ml+5%碳酸氢钠30 ml湿化明显优于0.9%氯化钠+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液湿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盐酸氨溴索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与灭菌生理盐水间断气道湿化在重度颅脑损伤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濮阳市中医院2017年9月~12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灭菌生理盐水间断气道湿化,观察组采用盐酸氨溴索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比较对两种湿化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气道湿化5d后,观察组痰液黏稠度和气道湿化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道湿化5d后,两组PaO2、PaCO2、氧合指数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气管损伤、肺部感染及刺激性咳嗽等气道并发症明显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每天平均吸痰次数较对照组少,护理时间短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应用盐酸氨溴索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且可减少每天吸痰次数和护理工作时间。  相似文献   

11.
卢艳君  钱学贞 《中国临床护理》2013,5(5):369-370,374
目的 探讨气管滴药量和滴速控制对气管切开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的气管切开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间断气管内滴注的方法,观察组采用精密输液器套管内持续滴入的方法,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控制滴药量和滴速,观察2组患者气道湿化度、痰痂阻塞度.结果 观察组气道湿化度优于对照组,且痰痂阻塞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患者痰液浓度,控制气管内滴药量和滴速,可有效维持气道湿化状态,避免痰痂形成.  相似文献   

12.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温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与对比机械通气患者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液、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方法,对照组用蒸汽加温、雾化吸人、吸痰时气管滴注湿化液3-5mL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及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采用蒸汽加温、雾化吸入、定时定量气管滴注湿化、按需吸痰配合医生定期行纤维气管镜检查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方便、安全,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两种湿化方法后对舒适度与对家庭关怀度的影响。方法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每半小时滴湿化液3滴,对照组每1小时滴湿化液6滴。气管切开术后第5天进行家庭关怀度测定。分析两种不同湿化效果与对家庭关怀度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湿化后血氧饱和度、心率、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导管内痰痂形成、家庭关怀度中的适应度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P〈0.01)。结论每半小时滴湿化液3滴湿化效果好,患者舒适,依从性好,适应度高。  相似文献   

15.
人工鼻和输液泵持续湿化用于人工气道患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人工气道湿化过程中,不同湿化方法的选择对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应用人工鼻的人工气道患者52例,以方便抽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29例和对照组23例.实验组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注射器间歇滴注湿化,湿化液均采用0.45%氯化钠溶液125 mL+5%碳酸氢钠125 mL+氨溴索30 mg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相关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中采用输液泵持续气道湿化,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效果确切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明显优于传统的气道内定时、间断注入湿化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湿化液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湿化量对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重症医学科80例使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通过评估病人痰液情况随时调整湿化量,痰液黏稠度Ⅰ度以2~4ml/h、Ⅱ度以4~6ml/h、Ⅲ度以6~8ml/h的速率泵入;对照组40例直接以2ml/h的速率泵入湿化,对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刺激性咳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导管更换频次、平均每例每天吸痰次数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情况、导管更换频次、平均每例每天吸痰次数减少,刺激性咳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人工鼻联合持续气道湿化技术,通过评估痰液黏稠度,及时调整湿化量,保证了人工气道的湿化效果,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痰液黏稠度不同所需的气道湿化量。[方法]随机选取气管切开术后病人180例次,根据痰液黏稠度不同分为Ⅰ度、Ⅱ度、Ⅲ度3组,每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第一组中实验组36 h内气道湿化量为6 mL/h,36 h~48 h之间逐渐过渡为12mL/h;第二组中实验组气道湿化量为12 mL/h;第三组中实验组36 h内气道湿化量为16 mL/h,36 h~48 h之间逐渐过渡为12 mL/h;3组中对照组均给予间歇气管内滴入,使用注射器每2 h向气管内滴入0.45%氯化钠溶液4 mL/h~6mL/h。72 h后对痰液黏稠度进行评估,并应用脉冲震荡肺功能仪检测肺功能,统计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气道湿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弹性阻力(X5)、周边气道阻力(R5-R20)、共振频率(Fres)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痰液黏稠度病人应给予不同的气道湿化调整方案,应用持续的气道内滴药的湿化方法,对气道刺激性小,能减少刺激性咳嗽、黏膜出血、痰痂形成及肺炎等并发症,并能维持较好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每天吸痰次数、排痰量及肺部感染和痰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天排痰量、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及痰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鼻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6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9例,对照组247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常规吸痰方法,研究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2%低于对照组14.6%,两组比较,x^2=4.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开放式常规吸痰方法相比,封闭式负压吸痰法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