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附1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仝玉丽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4):1907-1909
目的:探讨抚触是否可以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方法:选择180例足月分娩的出生满24 h的新生儿,随机平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抚触组,连续7 d行新生儿抚触,20 m in/次,2次/d,分别测量、记录两组皮测黄疸指数,并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抚触组新生儿皮测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抚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180例新生儿的临床观察,充分说明了抚触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行性.方法 将18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95例,对照组90例,两组在日龄、体质量、性别、黄疸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用持续蓝光照射1~2 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给予鲁米那每日5 mg/kg,分3次口服,尼可刹米每日:100 mg/kg,分3次口服,妈咪爱1/2袋,2/日,清开灵每日1.5 mL/kg等静滴.将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持续蓝光照射与单纯药物治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同等有效,未出现明显的副作用.单纯药物治疗比持续蓝光照射黄疸消退慢,住院时间长.而持续蓝光照射黄疸消退快,住院时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3.
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抚触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是否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有效预防核黄疸。方法:随机将足月分娩的新生儿140例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70例和抚触组70例。对对照组予以新生儿常规护理;抚触组除给予新生儿常规护理外,给予正规、标准的抚触方法,每日2次,每次15min,分别观察、测量并记录新生儿生后1~7天的经皮测量的胆红素动态变化。结果:抚触组经皮测量的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抚触有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作用,此项技术能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黄疸和预防新生儿核黄疸。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照射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静波  郭英芳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1):3052-3052
2004年12月~2006年9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54例,将采用鲁米那口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采用鲁米那口服同时应用蓝光照射的患儿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研究对象按《实用新生儿学》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将154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78例用肝确诱导别鲁米那口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血症,76例在口服鲁米那基础上用蓝光照射治疗。2组患儿性别差异无显著性。1·2治疗方法鲁米那组:应用鲁米那5 m l/kg/d分2~3次用3~5天。光疗组:采用双面蓝光毯(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黄疸治疗灯)根据黄疸程度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在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0例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患儿分为对照组(n=30)、治疗A组(n=30)和治疗B组(n=30)。对照组及所有治疗组患儿均亍第3天开始口服铁剂7-8mg/(kg·d),于生后7d开始口服维生素E5mg/(kg·d)和叶酸5mg/d。治疗组在生后3d于常规治疗基础上3次,周给予rhu_EPO皮下注射,A组每次100IU/kg,B组每次250IU/kg。各组均于治疗的第1、2、3、4周后动态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和网织红细胞(Ret)以评价疗效。结果:各组患儿出生后Hb、RBC、Hct和Ret均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均小于对照组,而尤以B组下降幅度最小,回升也最早,且上升幅度最大(P〈0.05)。结论:rhu—EPO明显增加患儿的Ret值,减缓了Hb、RBC和Hot的下降,对防治新生儿溶血性贫血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总胆汁酸 ( TBA)的变化。方法 :将 15 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病因分成溶血性、感染性和母乳性 ;按胎龄分成早产儿和足月儿 ,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并比较 TBA值。结果 :感染性 TBA值( 38.4± 8.9μmol/ L )较溶血性 TBA值 ( 19.2± 9.6μmol/ L )及母乳性 TBA值 ( 18.8± 6 .4μmol/ L )高 ,经方差分析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早产儿 TBA值 ( 2 5 .0± 3.5μmol/ L )较足月儿 TBA值 ( 18.0± 10 .2μmol/ L )明显增高 ( P<0 .0 1) ;治疗后 TBA值( 15 .6± 9.6μmol/ L )较治疗前 TBA值 ( 2 1.5± 6 .9μmol/ L )明显降低 ( P<0 .0 1)。结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 TBA值增高 ,尤以感染性高胆红素血症为著。 TBA是监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肝胆功能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脑病的关系,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东莞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228例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高胆红素血症组)和同期收治的11例胆红素脑病患儿(胆红素脑病组)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儿的详细资料,包括体温、是否合并酸中毒、新生儿Apgar评分、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的比值(B/A比值)、开始治疗时间等,使用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明确新生儿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脑病的关系。结果胆红素脑病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高胆红素血症组(P0. 05),B/A比值1、开始治疗时间48 h的患儿所占比例大于高胆红素血症组(P0. 05)。两组患儿体温、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B/A比值增大、开始治疗时间越晚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8.
18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早期血清胆红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 180例母乳喂养的正常足月新生儿进行早期血清胆红素监测 ,计算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现行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比例 ,围产因素对正常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影响。 方法 生后第 1d起每天记录胎龄、分娩方式、母乳喂养情况、红细胞压积 (PCV)、出生体重及住院期间每天的体重 ,并在每天同一时间分别取微量血测血清胆红素和经皮测胆红素至生后第 14d。从低胆红素 (≤ 2 2 0 .5 μmol/L)样本中随机抽取相同例数作为对照组。 结果  ( 1)本次监测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第 2~ 3d开始出现黄疸 ,第 5d达高峰 ,血清胆红素平均值为 ( 190 .1±45 ) μmol/L ,峰值 >2 2 0 .5 μmol/L者占 2 8.3 %。 ( 2 )在围产因素中 ,新生儿早期血胆红素水平与胎龄、出生 1~ 3d的生理性体重下降、红细胞压积水平P值均 <0 .0 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结论 正常足月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与国内外其它报道相似 ,但平均峰值高于既往报道的局部人群的峰值。血清胆红素峰值超过 2 2 0 .5 μmol/L者占 2 8.3 % ,提示正常足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及干预标准应高于现行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不同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制定家庭治疗及干预方案,指导家长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家庭治疗和干预措施,防止神经系统的损害。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出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经皮黄疸指数测定在12~18 mg/dl的轻、中度黄疸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共计147例。住院期间经过服药及蓝光治疗后,待黄疸指数有下降趋势时出院治疗,固定经皮黄疸测试仪为检测工具,定期监测黄疸指数,追踪黄疸消退情况,依据黄疸指数指导新生儿服药、喂养以及日光浴等干预措施,待巩膜、皮肤黄染完全消退,经皮胆红素值<5 mg/dl为标准。结果: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除1例在家服药治疗期间,黄疸加重转入儿科治疗5天痊愈外,其余新生儿黄疸完全消退,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综合治疗配合家庭干预能加快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消退,并且有利于产妇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该病症提供参考。方法从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重症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选取1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3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测、诊断与治疗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Logistic对两组数据进行回顾分析,总结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对比显示,观察组在出生体重、出生年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肝炎、新生儿溶血型贫血、胆道闭锁、先天性疾病、酸中毒、母乳黄疸等情况均有统计差异,(P均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炎、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围生期病变等为新生儿重症型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使新生儿患上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其中以母乳性黄疸、新生儿肝炎、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围生期病变最为常见,因此对于以上因素采取及时干预,是预防并利于治疗该病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李蔚  钟春琍  杨元  梁红  喻芳  董海燕  马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6):4058-4062
目的:探索贵州农村新生儿溶血症群体干预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方法:采用人群预防实验研究方法,在干预县建立示范区,引入新生儿溶血症干预技术进行一年的现场干预。通过对实验区和对照区地区间及干预前后的结果比较,了解新生儿溶血症干预的实施效果。结果:研究共纳入15 795名计划怀孕或已孕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新生儿溶血症干预研究,其中干预组8 216人,对照组7 579人;开展血型筛查7 762人,筛查率94.47%;发现高危夫妇659对,其中怀孕615人;开展高危对象孕期B超监测603人,监测率98.05%;高危孕妇血清IgG抗A(B)效价92例;产后访视高危对象615名,访视率100.00%;干预组未发生因新生儿溶血症和母子血型不合高胆红素血症死亡病例,对照组因新生儿溶血症死亡2例,母子血型不合高胆红素血症死亡1例。结论:群体干预技术能够明显降低新生儿溶血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赵辉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4):559-560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顺义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1年9-12月共收治的10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根据胆红素测定值分为高胆Ⅰ组(〈256.5μmol/L),高胆Ⅱ组(256.5~307.8μmol/L),高胆Ⅲ组(〉307.8μmol/L)。监测三组治疗前后的CK-MB值,并进行t检验对比分析。结果入院时检测三组之间CK-MB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Ⅲ组经治疗后CK-MB值下降的效果显著(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无明显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2月本院收住院治疗的19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资料进行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93例黄疸的发生因素依次为:围生期因素(28.0%),母乳性黄疸(16.6%),新生儿溶血病(15.0%),新生儿感染因素(14.5%),母孕期胎儿肝脏损伤(11.4%),先天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等(14.5%)。治疗主要有蓝光照射,输用白蛋白;祛除病因如换血治疗,抗感染,母乳性黄疸暂停母乳等以及各种辅助治疗。19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治愈和好转184例。 结论 导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多样,围生期因素、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病是最常见因素,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4.
崔雪芳  李锡福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1):2937-2938
目的:探讨存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和新生儿溶血病(HDN)双重病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按检验操作规程对足月健康新生儿脐血进行G6PD和HDN血型血清学检验,对存在G6PD缺乏和HDN病因的新生儿调查其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结果:①G6PD缺乏组、HDN病因组、G6PD缺乏与HDN双重病因组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极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新生儿(P<0.01);②存在G6PD缺乏和HDN双重病因的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极显著高于G6PD缺乏组和HDN病因组的患儿(P<0.01)。结论:存在G6PD缺乏和HDN双重病因的患儿红细胞溶血破坏的几率增高,其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强光疗联合白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HB)的临床效果.方法 102例NHB患儿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强光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白蛋白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3d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TB...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7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GM1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并选取正常新生儿2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在生后24 h内及药物治疗7天后抽血检测血浆MDA及SOD浓度,并对GM1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在生后1~3天、4~6天、7~10天进行NBNA评分。结果:①GM1治疗组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1)。②GM1治疗组生后4~6天、7~10天NBN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③GM1治疗组其血浆MDA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明显下降,而SOD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GM1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病情恢复,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莉莉 《职业与健康》2010,26(13):1554-1555
目的探讨新生儿感染的诊断中检测直接胆红素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高唐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感染性疾病的186例新生儿病例与100例高胆红素血症的病例,比较各组间胆红素水平。结果高胆红素血症与感染性患儿的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TBIL)均升高,但两组相比,感染性患儿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均升高,而高胆红素血症以IBIL升高为主;感染性疾病内各组间相比,感染性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病例的TBIL值显著高于感染性肺炎和感染性肠炎病例的TBIL值(P〈0.01);感染性肺炎、感染性败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感染性肠炎的DBIL值均显著高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DBIL(均P〈0.01)。经治疗后出院时各项数值均较前降低。结论 DBIL的升高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有很大意义,应加强对新生儿血清TBIL、DBIL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胆)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1990年~1999年收治的不明原因高胆足月新生儿316例进行回顺性分析.结果不明原因高胆患儿占同期高胆住院患儿的20.5%(316/1 539),男女=1.61,轻度占20.6%(65/316),中度占61.7%(195/316),重度占17.7%(56/316).重度组母O型血所占比例和母子血型不合发生率高于轻、中度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组胆红素值降到正常时间及光疗时间明显长于其它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母亲O型血型可能为新生儿高胆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因素.轻度高胆组可能包含有生理性黄疸,重度组可能包括部分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种不同治疗方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6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疗法,观察组则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间隔1d照射1次,每次照射持续12~14h,共照射3次。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6%(75/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44%(43/8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药物治疗联合蓝光间歇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安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思连康制剂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0月~2008年11月住院的黄疸新生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思连康制剂。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情况,并于治疗的第1和第7天分别检测患儿外周血的T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变化,同时检测20例正常儿T细胞亚群和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比较两种情况下治疗的效果及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口服思连康制剂能有效地促进新生儿黄疸的消退,且能调节黄疸新生儿的T细胞亚群表达和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论:口服思连康制剂对新生儿高胆红素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来防治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