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构(LVRM)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3例初次AMI患者分为PCI组(47例)和非PCI组(46例)。分别在心肌梗死后(23±10)d(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量左心室容量指数、射血分数(LVEF)和异常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并观察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个月时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活动异常积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PC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1%,成功PCI组为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后延迟PCI可抑制左室扩大,延缓慢性期左室重构,并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和行择期PCI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48例AMI患者被分为两组,急诊PCI组19例,择期PCI组229例。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情况及PCI后心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择期PCI组相比,急诊PCI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52.7±6.3)%比(54.1±2.7)%],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48.8±1.7)mm比(47.8±2.4)mm],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可以防止再梗死和心肌缺血,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6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45例,观察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41例,对照组),分别于人院后24h、I周、1个月及3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急诊PCI组与静脉溶栓治疗组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左心室容积均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63.4±5.8)ml/m^2比(67.3±6.4)ml/m^2]、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30.5±3.4)ml/m^2比(34.6±4.0)ml/m^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0.53±0.04)%比(0.5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治疗可明显抑制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4.
徐爱国  齐向前 《山东医药》2009,49(28):73-7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急诊PCI组、延迟PCIA组(12h-2周)和延迟PCIB组(2周以上)。分别在心肌梗死术前和术后3、6个月测量心脏功能(LVEF)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急诊PCI组及延迟PCIA组术后3、6个月LVEF明显改善(P〈0.05);急诊PCI组、延迟PCIA组术前和术后3、6个月LVEDD均较延迟PCIB组小(P均〈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急诊及延迟(12h~2周)开通均能改善左室重构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心肌梗死恢复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成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又有造影复查的3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2组,①心肌梗死组224例,其中前壁梗死者106例,下壁梗死者102例,其它部位梗死者16例;介入治疗时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闭塞者118例,非闭塞者105例,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无法判断者1例。②非心肌梗死组156例。结果:380例中冠状动脉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者占28%、37%和35%。①非心肌梗死组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前、后左心室大小和收缩功能参数无显著变化,且在正常范围。②心肌梗死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及指数(LVEDVI)、收缩末容积(LVESV)及指数(LVESVI)比非心肌梗死组均已显著增大(P均<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均显著降低(P均<0.00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LVESV、LVESVI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01),每搏量(SV)及其指数(SVI)、LVEF、LVESP均显著提高(P<0.05-0.001);LVESVI降低和LVEF升高的程度比非心肌梗死组更显著(P<0.05~0.001);且在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间均无显著差异,疗效相当。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动脉闭塞和非闭塞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LVEF均显著提高(P均<0.001),而LVESV、LVESVI仅在梗死相关动脉闭塞者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已发生左心室重构伴收缩功能减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逆转左心室重构,提高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6.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 0例 75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发病 12h内对梗死相关动脉 (IRA)行急诊PCI治疗。结果  4 0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39枚 ,手术成功率 92 .5 % ,围手术期死亡 2例 (5 % ) ,其中脑出血 1例 ,心室颤动 1例。结论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AMI)的治疗价值。方法STAMI46例,在发病12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直接冠脉支架置入术(DS)或预扩张后支架置入术(PS),观察术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术后TIMI分级、心电图,出院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等。结果DS组与PS组各项指标无差异,44例达TIMI3级,成功率达95.7%,ST段回落率67.4%,平均LVEF(49.4±9.46)%,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21.7%,无MACE发生。结论对于发病12h的STAMI患者,行急诊PCI,可开通梗塞相关动脉(IRA),改善心肌再灌注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临床转归。方法11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NEF)组和射血分数减低(DEF)组。NEF组共61例患者,男47例,女14例;DEF组共49例患者,男42例,女7例。记录PCI术后患者的重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次心绞痛和心功能不全)。结果经过6~54个月随访发现,同NEF组相比,DEF组中术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多见,左心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较大,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二组间重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PCI和积极药物治疗后,近中期临床预后接近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4月至2006年2月于我院循环科就诊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作24h内(其中6例>24h但<48h)急诊PCI的临床资料。结果100支梗死相关血管的121处罪犯病变共置入121枚支架,97例患者急诊PCI成功,成功率为97%,病死率为1%。结论发病<24h的AMI患者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7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所有患者术前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均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等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结果:单支病变57例,双支病变71例,3支病变56例,左主干病变3例。处理冠状动脉病变256处,置入支架178例(支架置入率95.2%)。185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8.9%,病死率1.1%。1周、1年、3年和5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5%、1.89%、3.31%、5.83%。结论:AMI后尽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极为重要,急诊PCI使AMI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心室重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2例初次发病、发病时间在12h以内或12~24h之间的AMI患者,行直接PCI;对30例AMI患者行择期PCI。于术后2、15和30周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有关心脏事件。结果:术后2、15周直接PCI组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梗死区室壁运动指数(RWMI)均显著优于择期PCI组(P<0.05或P<0.01)。择期PCI组、直接PCI组15和30周ESVI、EDVI、LVEF及RWMI与2周时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P<0.01)。至30周时,直接PCI组和择期PCI组EDVI、LVEF和RW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S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心室壁运动指数在2组间始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PCI及择期PCI均可有效抑制左心室重构和改善左心室功能,但直接PCI更优于择期PC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年龄≥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慢性重构的影响. 方法 108例患者,PCI组在发病后12h内完成,非PCI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保守治疗,随访0.5~8.0年,随访时评估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106例完成随访,随访中有2例死亡,均为未行PCI治疗的女性患者,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另1例死于重症肺炎.与非PCI组比较,PCI组NYHA心功能分级低(t=3.17,P<0.05),左心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容积较小(t值分别为3.50、3.90,均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大(t=2.00,P<0.05),室壁运动指数较小(t=2.96,P<0.01);且PCI组E/A比值较大(t=4.04,P<0.01),E峰减速时间较短(t=4.29,P<0.01),同时左心室质量指数较小(t=4.7.0,P<0.01);PCI组左心室长轴直径、短轴直径较短(£值分别为2.30、5.53,均P<0.01),球形指数大(t=2.97,P<0.01). 结论 直接PCI治疗改善了高龄AMI患者慢性心室重构,有助于远期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151例诊断为 STEMI的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3组:A组(52例,行急诊 PCI治疗),B组(49例,择期行PCI治疗),C组(50例,予以标准药物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 BNP水平及左心室重构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1,P>0.05),治疗后各组 BNP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 A组下降较B组、C组显著[(242.7±101.3)ng/L比(466.2±113.5)ng/L比(601.4±126.7)ng/L],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各组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三组心室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 A、B组LVFS升高均较C组更明显[(28.9±7.6)%比(27.5±7.3)%比(22.6±6.9)%],而 A 组 LVEF 较 B 组、C 组升高[(57.9±6.2)%比(53.1±6.5)%比(50.9±5.7)%],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心室重构,同时降低脑利钠肽水平,且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比择期介入治疗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近期疗效。方法109例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PCI组),并与178例同期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的STEMI患者(UK组)进行住院期间疗效比较。结果与同期溶栓治疗相比,急诊PCI胸痛缓解迅速,120min ST段回落明显,再灌注成功率高(P〈0.01);住院期间梗死后心绞痛(P〈0.01)、再梗死及死亡率明显降低(P〈0.05);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结论急诊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可进一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急诊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初次AMI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直接PCI组(A组,35例)及静脉溶栓成功组(B组,30例)。比较分析住院及随访期间两组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结果:(1)住院期间直接PCI组的平均住院天数(d)、出血率(%)、再发不稳定心绞痛(%)、非致死心肌梗塞(%)、心源性死亡率(%)明显低于溶栓组(P<0.01);(2)随访期直接PCI组左室扩大(%)、室壁瘤形成(%)、死亡(%)、再狭窄率(%)等发生率亦显著低于溶栓组(P<0.01),存活率(%)及射血分数(%)明显高于溶栓组(P<0.05~<0.01)。结论:急诊直接PCI治疗是早期再灌注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提高再通率、减少并发症及改善心功能优于溶栓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早期替罗非班组(60例),诊断明确后立即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继以0.15μg.kg-1.min-1维持泵入48h;常规治疗组(53例),于冠脉造影开始时给予替罗非班,用药方法及剂量同早期替罗非班组。比较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ST段回落情况,术后心功能情况,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早期替罗非班组术前TIMI血流2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3.3%比1.9%,P=0.037),术后即刻两组TIMI血流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188);术后早期替罗非班组TMPG 3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8.3%比73.6%,P=0.034),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例早期替罗非班组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8.3%比60.4%,P=0.038),术后7d两组LVEF水平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TIMI血流和术后心肌灌注,并不增加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7.
急诊直接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20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至2008年来我院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202例,发病时间在12h内(其中13例〉12h但〈24h),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急诊PCI并随访观察。结果202例患者中195例(96.5%)介入治疗获得成功。202例患者置入263枚支架。13例发生无血流现象,其中5例死亡。置入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7例,23例在术中发生室速、室颤,及时除颤转复窦性心律。术后195例患者症状缓解,顺利康复,无心血管事件发生。202例患者中7例住院期间死亡,病死率3.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成功率高,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1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PCI临床资料。结果:入选的165例AMI患者中单支病变45例(27.3%),双支病变49例(29.7%),三支或三支以上病变71例(43.0%)。165例患者行PCI,成功率98.8%,共置入支架205枚。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LAD)90例(54.5%),置入支架112枚;左回旋支(LCX)21例(12.7%),置入支架23枚;右冠脉(RCA)54例(32.7%),置入支架70枚。PCI术前出现心源性休克者18例(10.9%),2例于术后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