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28例反应性精神障碍临床和随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收集了128例反应性精神障碍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按CCMD—2标准进行了再诊断,结果有43例(33.59%)更改诊断。并以维持诊断和更改诊断划分为两组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对生活事件使用标准化工具进行评价的重要性以及与癔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149例反应性精神障碍的性别差异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两性病例确实存在某些差异,如心理社会因素的差异,男性多涉及人际关系,工作问题等,而女性多涉及家庭冲突和婚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女两性经济地位的差异,女性的文化程度偏低,发病率偏高,而治疗效果优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作者对80例首次发病住院的反应性精神障碍家系中的患者和同胞的胎次进行了调查。分别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和Halolane和Smith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平均胎次为四胎,患者在第一、二、三、四胎的分布分别为22例(27.5%),23例(28.75%),17例(21.25%),14例(17.5%),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说明各胎次患此病的风险相同。Haidane和Smith法分析,C值0.43<1.96,P>0.05,提示反应性精神障碍的发生与胎次无明显相关,说明第一胎与其他胎次发生本病的风险相等。  相似文献   

6.
反应性精神障碍5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有关反应性精神障碍的归属和转归 ,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为加深对其认识 ,我们检测了 2 1例反应性精神障碍的免疫球蛋白数值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①患者组 :均系 1999年 6月~ 2 0 0 1年6月住我院 ,诊断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 (CCMD - 2 -R)的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共 2 1例。男 12例 ,女 9例 ;年龄 18- 6 4岁 ,平均 (36 .4± 19.7)岁。②健康对照组 :均为我院工作人员共 2 1例 ,既往均无精神病史。男 11例 ,女 10例 ;年龄 19~ 6 2岁 ,平均 (34.8± 18.9)岁。两组对象均无严重躯体疾病 ,近 1年…  相似文献   

8.
9.
101例首次住院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5年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功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预后.方法:采用门诊检查和访问家属的形式,对101例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年以后的状况进行随访.结果:67例(66.34%)稳定,34例复发(33.66%),其中3例残废,80例(79.2%)维持出院论断,18例(17.8%)改诊为其他精神疾病,72例(71.29%)停止精神科治疗,92例(91.1%)缓解期社会功能政党,9例(8.9%)减退,结论:使用CCMD论断的气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怕短期结局比较稳定,停止治疗和继续练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改诊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论断标准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散发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病情进展变化和预后。方法:采用队列内病例对照研究,对1994年首次发病诊断为散发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访10年,完成32例。结果:散发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经治疗出院时临床显效率高,但复发率高。过早停药、再次感冒、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坚持服药是防止散发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产后与非产后首发精神障碍患者的五年随访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产后与非产后首发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征的异同 ,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随访 5年。对象 为 1994年 3月至 1997年 6月在我院门诊部就诊患者。入组标准为年龄在 18~ 35岁的女性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 (CCMD 2 )诊断标准的首次发病者、无严重躯体疾病。共 6 92例入组。其中产后 6周内首发精神障碍 76例 (A组 ,11% ) ,非产后首发精神障碍6 16例 (B组 ,89% )。两组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族史、病前个性等差异均无显著性 (均P >0 0 5 )。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 ,以上门、门诊、电话及信访等方…  相似文献   

12.
有关发热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后,尚少有报道.为探讨本病的预后,我们于2002年对15年前住院的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老年期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类型与预后的关系,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CCMD-2-R)中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72例老年患,进行为期6-7年的随访研究和预后评定。结果,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的复发、自杀和慢性化的发生率高于其它三型,大体评定量表评分低于其它三型,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总分高于其它三型。各临床类型中的预后以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最差,双相非混合或快速循环型一般,单相抑郁症和躁狂症最好。提示,双相混合或快速循环型是老年情感性精神障碍预后较差的临床类型,应加强对此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反应性精神障碍与癔症的生活事件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与气功相关的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差异进行探讨。方法:收集在1990年至2000年间连续入院患者中与气功相关的精神病性障碍患者82例,其中住院时诊断为气功所致精神障碍46例,精神分裂症36例。收集两组病例的人口统计学、临床表现等资料并作5年以上随访。结果: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气功组)与精神分裂症(分裂症组)比较,在性别、婚姻、年龄、接受教育年限、起病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获得68例5年以上的随访资料,其中气功组38例,分裂症组30例。至随访结束,气功组中84%(32例)、分裂症组中57%(17例)维持原诊断,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1)。气功组的精神障碍缓解程度达89%(34例),而分裂症组的缓解程度仅33%(1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01)。气功组的社会功能也明显优于分裂症组(P〈0.01)。结论:气功所致精神障碍与气功相关的精神分裂症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根据临床特点,二者可以鉴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病前,病中和缓解期作案的特点,并分别对他们的责任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判断其责任能力除了首先诊断反应性精神障碍是否立外,还要确定疾病与作案的关系,以及辨认力和控制力损害程度来确定。  相似文献   

18.
司法鉴定诊断为拘禁性精神障碍65例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服刑能力鉴定中拘禁性精神障碍的医学转归。方法对65例服刑能力鉴定诊断为拘禁性精神障碍者进行第二次医学诊断,通过现场随访、复习病史以及精神检查,进行诊断。结果维持原诊断27例,修改诊断为精神分裂症28例,心境障碍6例,癔症3例,经前紧张症1例。结论拘禁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有扩大化倾向,应制定操作性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和转归。方法对我院1989年10月至1993年9月出院诊断为“与迷信、巫术密切相关的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为期10年的随访.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结果14例(45.16%)的患者维持诊断为“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17例《54.84%,的患者修改诊断.结论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应重视对病人临床随访和病人的病程转归;更应强调其相关性是“密切”相关的。迷信巫术既是“与迷信巫术相关的精神障碍”的致病因素.也是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的诱发困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儿童及少年期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984年至1999年之间在本院就诊患者中符合DSM-Ⅲ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诊断的儿童及少年期首次发作病例64例,年龄5~17岁.入组时进行基线评定,然后长期随访.至随访结束,对两组疾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91%)完成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4年.儿童少年期入组诊断为情感障碍者36例,至成年随访结束时,92%诊断为情感障碍,8%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少年期入组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22例,至成年随访结束时,32%诊断为情感障碍,68%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少年期情感障碍患者在成年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明显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修改诊断为情感障碍(χ^2=22.852,P<0.001).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至成年期的诊断一致性较低(Kappa=0.62).儿童及少年期发作的情感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比较,起病年龄低、发作次数少、社会关系良好和较好的社会功能.情感障碍的精神症状多与精神分裂症重叠,但精神分裂症出现频率较高的情感不协调、注意力分散、关系妄想、情感迟钝、被洞悉感等症状,在情感障碍患者中始终未存在.结论儿童及少年期的情感障碍在症状学上与精神分裂症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导致误诊的重要原因.但儿童少年期精神分裂症存在的一些核心症状可能是两者鉴别诊断的症状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