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2.
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二尖瓣置换术对心肌保护的体视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用体视学定量法对比分析两种二尖瓣置换术(MVR)对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效果作进一步客观的评价。方法将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20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MVR(不停跳组),20例在中低温冷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行MVR(停跳组)。两组均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后切取少许心肌组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心肌超微结构的体视学定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线粒体各参数在转流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停跳组在转流中、后线粒体平均直径(-↑Dmit)、平均截面积(-↑Amit)较转流前增大,但体密度(Vmit)、面数密度(Namit)、比表面(δmit)较不停跳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肌原纤维体密度(Vvmyo)在转流前、转流中变化不大,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而转流后停跳组肌原纤维Vvmyo、比表面(δmyo)均较不停跳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浅低温不停跳体外循环和中低温停跳体外循环手术中的血气分析结果。方法 采用美国Mallinckrodt Sensor System 2943血气分析,对40例房缺修补术患进行检查。结果 转流中,中低温停跳心脏手术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2%)和呼吸性酸中毒(16%),与浅低温不停跳心脏手术比较有显差异(P<0.05)。停机时和停机后1h,中低温停跳手术代谢性碱中毒发生率高,与浅低温不停跳手术相比有显差异(P<0.05)。结论 浅低温不停跳心脏手术优于中低温停跳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2 0 0 0年至今已行OPCAB术 11例 ,无手术死亡 ,术后效果良好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0例 ,女 1例 ;稳定型心绞痛 4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6例 ,亚急性心肌梗死 1例 ;合并高血压 8例 ,糖尿病 2例 ;心功能Ⅰ~Ⅱ级 8例、Ⅲ级 3例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 :单支病变 2例 ,双支病变 2例 ,三支病变 7例 ;搭桥数 1~ 4支 ,序贯式搭桥 6例。2 术前准备2 .1 病人准备 除了常规的术前准备外 ,术前 1日巡回护士要深入病房 ,了解各种化验检查结果 ,并向患者介绍此手术的优点 ,预后及手术人员的安排 ,使患者的各种疑虑 ,消除恐惧 ,以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浅低温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8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资料,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体外循环时间,转机中血压、尿量、血气分析、停机时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术后并发症等。结果78例患者均平稳完成体外循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心肌保护良好,可有效减轻低温和缺血再灌注对心肺等脏器的损伤,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先心病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中低温组、浅低温组,每组各15例.体外循环中主动脉开放时中低温组温度维持在30 ~ 32℃,浅低温组维持在34 ~ 35℃.观察并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尿量、自动复跳率、多巴胺使用率、第一个24h心包内外引流液.结果 两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循环中浅低温组尿量明显多于中低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低温组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率为100%,中低温组为(7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用量及第一个24h心包内外引流液量浅低温组均少于中低温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先心病手术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1 引言 临床上肺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并不少见.肺动脉瓣狭窄绝大多数属于先天性疾病,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广义的肺动脉瓣狭窄包括肺动脉瓣上的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狭窄(瓣上型)、肺动脉瓣膜狭窄(瓣膜型)和肺动脉瓣下的右心室流出道狭窄(瓣下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可减轻术后肺损伤,与其可减轻中性粒细胞在肺部积聚,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等炎性因子水平有关,但其他方面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进一步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二尖瓣置换术肺保护机制.方法:纳入二尖瓣置换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治疗,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治疗.分别于开胸后和体外循环后30 min两个时点采集肺组织及静脉血,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水平及血液黏附分子CD11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体外循环前、体外循环30 min、停机时、停机后3,6,12 h取静脉血测定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体外循环前、停机时、停机后1,8 h查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结果与结论:①两组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CD11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在体外循环后30 min明显升高(P < 0.01);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 0.05).②两组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在体外循环 30 min、停机时、停机后3,6 h 4个时点明显升高(P < 0.01,P < 0.05),但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P < 0.01,P < 0.05).③两组呼吸指数在体外循环停机时、停机后1,8 h各时点升高(P < 0.01,P < 0.05),但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 < 0.05).提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可通过抑制肺部核转录因子кB活性,降低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及减少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等机制,减轻术后肺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老年心血管病外科手术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在我科手术的60岁以上老年心血管病患者97例,对其病变特征、手术方式、体外循环管理及术后并发症防治进行讨论。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19例(19.6%),死亡5例(5.2%),3例死于严重术后低心排,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随访68例(70.1%),术后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老龄是心血管外科治疗的高危因素之一,但并非手术禁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适当手术方式、加强术中心肌保护和术后处理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红细胞压积(HCT)、PaO2、PaCO2、体外循环(CPB)时间与血浆神经元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4月在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胸外科住院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于CPB前、CPB中、CPB结束时三个时间点分别采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测定HCT、PaO2、PaCO2,同时分离出血浆,-70℃冰箱保存,同时选择该院同期门诊健康对照儿童30例,心脏病组和对照组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测定血浆NSE、S-100β蛋白含量。结果(Ⅰ)心脏病组在CPB前的血浆NSE、S-100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脏病组中〈7岁组与≥7岁组在CPB前、中、结束时的血浆NSE、S-100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向左分流组与左向右分流组的患儿在CPB中、CPB结束时的血浆NSE、S-100β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PB开始后,心脏病组血浆NSE水平随时间而逐渐升高,从(8.28±17.01)μg/L升至(38.84±23.80)μg/L,血浆S-100β从(3.11±2.74)μg/L升至(9.37±6.24)μg/L,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CPB时间、HCT及PaCO2三个研究因素与血浆NSE、S-100β水平关系密切(P〈0.10)。结论围体外循环期间,缩短CPB时间,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节HCT及PaCO2至正常范围,可减少CPB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温体外循环 (CPB)中大脑氧代谢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 :选择 2 8例择期换瓣手术 ,分别于CPB前 (T1) ;降温到 3 3℃ (T2 ) ;稳定低温期 (T3 ) ;复温到 3 3℃ (T4) ;停CPB后 3 0min(T5)测定动、颈静脉的氧饱和度 (SO2 )、氧分压 (PO2 )、二氧化碳分压 (PCO2 )、乳酸浓度 (Lactate) ,计算出动 -颈静脉乳酸浓度差 (Dj aL)、脑氧摄取率 (O2 ER)、氧含量差 (Ca jO2 )。结果 :在CPB过程中 ,血浆乳酸浓度明显升高 ,但动 -颈静脉乳酸浓度差无明显改变 (P >0 0 1)。颈静脉的氧饱和度 (SjO2 )较CPB前明显升高。脑O2 ER在T2 、T3 明显降低 (P <0 0 1)。在T3 阶段 ,氧摄取率降至最低。Ca jO2 在T2 、T3 、T4、T5明显小于T1(P <0 0 1)。结论 :低温体外循环中 ,复温阶段是发生大脑氧合失调的主要窗口 ,体温的变化是干扰氧代谢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对于大脑氧代谢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疗效和经验。方法1998年12月至2005年12月,对102例冠心病患者实施CABG手术,其中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8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13例。结果本组平均搭桥3.7根,围手术期死亡4例(3.92%),余者均痊愈出院,心功能均明显改善,89例心绞痛症状完全缓解,9例症状较前减轻。结论CABG可充分改善心肌血供,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微创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微创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外科技术和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施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138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8例,胸骨下段小切口35例,胸骨全切口45例。修补房室间隔缺损97例,部分房室通道8例,其他先心病18例;左房粘液瘤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成形1例,换瓣12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余无严重心律失常及空气栓塞,均痊愈出院,无远期死亡。结论 微创心脏不停跳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心脏手术。联合应用小切口手术的优点有切口小、创伤轻、出血少、恢复快、保持胸廓连续性和良好的心肌保护等效果,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体外循环(CPB)的经验。方法采用中度低温、轻度血液稀释和高流量体外循环灌注技术;术中注意心、肺及肾等重要脏器的保护。经主动脉根部一次灌注4oC改良St.Thomas液500ml使供心快速停搏,供心离体后用4℃威斯康星大学溶液(uw液)1000ml灌注,并置于uw液中低温保存。结果9例患者手术顺利,平稳脱离体外循环机。住院时间为(63.33-i-33.39)min,供心缺血时间为(401.83±115.97)min,体外循环时间(121.67±49.25)min。4例于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5例电除颤后复跳。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为(73.63±6.26)%。结论良好体外循环管理,有效的供心心肌保护及重要脏器保护是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需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的患者,初步研究体外循环(CPB)停机前后左心室功能及脑钠素(BNP)的变化。方法选取30例年龄30~73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且需择期在CPB下行MVR的患者,以静脉麻醉诱导及维持,分别记录锯胸骨前(T1)、停CPB后5 min(T2)、停CPB后60 min(T3)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技术监测上述时点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组织速度(E)的比值(E/E’)。检测T1、T3、术后12 h(T4)时的血中BNP浓度。结果 MAP在T2时[(64.4±9.4)mm Hg]比T1时[(71.6±8.4)mm Hg]明显下降(P<0.05),与T2相比,T3时[(73.7±7.2)mm Hg]明显升高(P<0.01);CVP在T2时[(8.3±2.9)cm H2O]比T1时[(6.3±2.7)cm H2O]明显升高(P<0.05),T3时[(10.9±2.5)cm H2O]升高更加明显(P<0.01),T3时比T2时明显升高(P<0.01);SVRI在T2时[(1 340±400)dyn·s·m2/cm5]比T1时[(1 685±241)dyn·s·m2/cm5]明显下降(P<0.01),T3时[(1 448±231)dyn·s·m2/cm5]仍然下降(P<0.05);血中BNP浓度与T1时[247.77(164.78,328.94)pg/ml]相比,T4时[341.33(224.68,445.9)pg/ml]升高(P<0.05),与T3时[184.01(135.53,259.92)pg/ml]相比,T4时亦升高明显(P<0.01)。结论对于CPB下行MVR患者,围术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舒张性心力衰竭,CPB停机早期体循环阻力明显下降,BNP水平与舒张功能减退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PHC)对成人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CPB-VR)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成人择期行CPB-VR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PHC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10rain分别静注PHC0.02m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手术切皮即刻P组给予PHC0.02mg/kg,C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入室后麻醉诱导前(T1)、术毕即刻(T2)、术后24h(T3)、术后48h(T4)测定血清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结果】在T1时两组患者血清cTn-I、CK—MB浓度均在正常范围,且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1相比,P组和C组在T2、T3、T4血清cTn-I、CK—MB浓度均升高(P〈0.05),而且P组在T2、T3、T4时刻血清cTn-I浓度均低于C组各对应时刻的血清浓度(P〈0.05);其中在T2、T3时刻,P组血清cK—MB浓度与C组同时刻相比,P组低于C组在同时刻的血清浓度(P〈0.05);T4时两组血清肌CK—MB浓度与T2、T3相比均下降,且P组与C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C对CP昏VR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