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4种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及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比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方法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方法 30例颈内静脉置管组,6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45例股静脉置管组,14例PICC置管组。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操作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组为86.6%,锁骨下静脉组为89.7%,股静脉组为88.8%,PICC组为92.8%(P〉0.05);4组深静脉置管的平均操作时间相似,没有明显差异(P〉0.05),PICC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高于其它3组,与颈内静脉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锁骨下静脉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股静脉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4种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建立良好的深静脉置管的管理方法,掌握正确的置管技术、封管技术和换药技术,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观察经颈内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200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两组,A组(n=100)经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n=100)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佛山特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两种插管途经的穿刺成功率、完成置管时间、穿刺置管相关并发症[1]。结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95%,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成功率80.0%(P〈0.05),完成插管时间亦优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P〈0.05);导管相关并发症亦比锁骨下静脉穿刺少。结论表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P〈0.005),是首选的穿刺置管径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观察深静脉置管术的并发症及相应处理对策;比较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2种置管术的优缺点.方法 共368例患者,采用Arrow公司的中心静脉导管,选择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置管.结果置管成功率为97.86%,并发症发生率为16.97%;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静脉置管术安全、可靠,可减轻患者痛苦,尤其适合在老年危重患者中开展;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各有优缺点,而后者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静脉置管方法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6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组48例和锁骨下静脉组48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在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4例颅脑外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观察组行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行超声定位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治疗,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位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颅脑外伤危重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其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且可长期留置导管,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乔松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120-121
目的探讨三种深静脉置管的方法及并发症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761例深静脉置管病例,对穿刺方法、成功率、并发症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股静脉穿刺成功率最高,为98.6%,其次是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分别为95.0%和86.9%。误穿动脉发生率,股静脉穿刺最高为11.7%,其次是颈内静脉穿刺5.7%,锁骨下静脉穿刺最低为3.9%。锁骨下静脉穿刺相对比颈内静脉更易发生气胸、血胸。股静脉穿刺置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4.8%.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和静内静脉穿刺置管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结论深静脉置管术安全、可靠。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穿刺过程的配合能力选择适当的置管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超声引导下左、右侧腋静脉穿刺置管的差异。选取手术室内需行深静脉置管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左侧腋静脉穿刺组(L组)和右侧腋静脉穿刺组(R组),超声评估血管,各50例,并在平面内外结合法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腋静脉特征、穿刺过程及并发症。L组血管内径显著小于R组 (P<0.05),L组置管深度显著大于R组(P<0.05),L组穿刺操作时间显著长于R组 (P<0.05);两组进针深度、进针角度、穿刺点至锁骨距离、穿刺成功率、到位率、穿刺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生气胸等严重并发症。左侧腋静脉管径小,路程长,穿刺时间长,但采用平面内外结合法可安全地进行超声引导下左侧腋静脉穿刺术。  相似文献   

8.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危重患者应用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进行改进以适应快速置管。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患者148例,单盲区组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74例,分别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和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比较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93.24%,二次穿刺置管5例均成功,总成功率100%;传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78.40%,二次穿刺置管15例成功,总成功率98.67%,2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穿刺置管时间改良组(25.5±2.5)min,传统组(27.4±4.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平均留管时间均为1个月,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应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定位快捷方便,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置管导管阻塞18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院普外科实施深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共80例,其中成人45例,小儿35例,年龄1~75岁,平均38岁。按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分为3组,Ⅰ组导管留置时间≤5d熏Ⅱ组导管留置时间6~10d熏Ⅲ组导管留置时间>10d.。按穿刺部位分为2组,A组颈内静脉置管或锁骨下静脉置管,B组股静脉置管。导管阻塞的判断标准:开通输液前常规抽回血,见回血后接上生理盐水,观察单位时间内的重力滴数,若液体滴数明显慢于置管初期或抽不出回血,可判断为管腔部分或完全堵塞。经皮锁骨下静脉穿刺采用Magney等报道的新方法(PacingClinElecerophysioi熏1993熏16穴11雪押21133),股静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需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行颈外静脉置管,对照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2组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为68d短于对照组的7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导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置管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颈外静脉穿刺行中心静脉置管,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线静脉置管对行静脉治疗的颅内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11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静脉置管方法不同分为两组,留置针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形式):59例,男31例,女28例,年龄39~75岁;中线组(采用中线静脉置管形式):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36~72岁。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情况、留置时间、穿刺次数、并发症情况、使用成本、患者满意度。导管留置时间及穿刺次数、使用成本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均数比较,并发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患者满意度用率(%)表示,使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留置针组比较,中线组一次性成功率[91.52%(54/59)]较高(χ2=5.081,P<0.05),导管/留置针滑脱[5.09%(3/59)]、意外拔管率[1.70%(1/59)]均较低(χ2=4.236、11.670,均P<0.05);中线组留置时间长于留置针组,穿刺次数短于留置针组(t=133.261、50.935,均P<0.05);中线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9%(2/59),低于留置针组[20.34%(12/59)],患者满意度为96.61%(57/59),高于留置针组[79.66%(47/59)];使用成本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5,P>0.05)。结论 与外周静脉留置针相比,中线静脉置管可增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穿刺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满意度,且不会增加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治疗急性尿潴留的应用与护理。方法用带穿刺针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穿刺成功后固定导管接袋引流尿液。结果65例病人经穿刺后均能导出尿液,解除尿潴留。结论该方法具有适应症广、禁忌症少、操作简便、创伤小、取材方便等优点,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对减少并发症,确保病人安全及疗效有明确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在结直肠癌患者持续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实验组采用经皮下隧道右贵要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化疗期间置管有无药物外渗、导管内回血、管道堵塞、部分脱出、血栓形成、生活不便感、静脉炎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药物外渗、导管回血和静脉炎的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导管阻塞、导管脱出、不便感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与传统股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安全可靠,但有一定的并发症,需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探讨改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预防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导管意外脱落或移位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选择拟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G组)、常规组(C组),每组各80例。G组置入导引钢丝后不使用扩张子,直接沿钢丝放置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置管成功后“五点法”缝合固定CVC;C组使用扩张子扩皮后再置入CVC,置管成功后“三点法”缝合固定CVC。比较2组穿刺点出血、导管意外脱落或移位发生率。G组59例、C组61例纳入统计学分析,渗血发生率和持续时间G组显著低于C组(P<0.01、P<0.05),皮下出血和(或)血肿、导管意外脱落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G组导管移位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1)。不采用扩张子直接置入CVC和“五点法”缝合固定CVC可有效预防CVC置入后穿刺点渗血、导管意外脱落或移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将62例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周浅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路,观察组采用深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两组给药方法相同。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分别为61.3%和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19〈0.05)。结论对肿瘤患者采用经深静脉置管化疗可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提高化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寻找预防和控制股静脉置管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对血液透析股静脉置管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股静脉置管患者感染危险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前瞻性观察感染控制效果。结果采取控制措施后,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感染率从2010年的8.8%下降至2011年的2.9%。结论股静脉置管时间超过3周,局部护理不当、置管处被污染,患者常去公共场所,合并糖尿病,换药时间间隔过长,无菌技术不严格(患者自行换药)是血液透析患者股静脉置管感染的危险因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重视留置导管的观察、正确进行导管的护理、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对患者的宣教是控制股静脉置管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孙本贵  黄婷  李贺 《安徽医药》2011,15(12):1564-1566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相关并发症防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8月该院肾内科213例行临时性单针双腔静脉导管留置术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病例,其中股静脉置管149例(右135例,左14例),颈内静脉置管61例(右59例,左2例),右颈外静脉置管2例,右锁骨下静脉置管1例。分析不同深静脉置管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处理方法。结果误穿动脉12例(5.63%),皮下血肿1例(0.47%),穿刺部位渗血6例(2.82%),导管意外脱落2例(0.94%),导管栓塞15例(7.04%),导管相关感染17例(7.98%),血流量不足(血流<160 ml·min-1)24例(11.27%)。带管时间5~378 d。结论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能为血液净化治疗建立血管通路提供一种快捷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方式多样,并发症低且可防治,血流量能稳定提供,是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脐静脉置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7例新生儿进行了脐静脉置管,134例(97.8%)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另外3例为Rh血型不合溶血病换血1例、难治性低血糖1例和重度窒息复苏1例。106例(77.4%)导管位置在右心房和下腔静脉连接处,正常使用7~14d,27例(19.7%)置管不顺利,留置深度在4~5cm,短期使用3~5d,4例(2.9%)置管失败。133例送检导管末端培养,5例(3.8%)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血培养为同一细菌生长3例(2.3%)。5例阳性导管留置时间均较长,置管平均时间10.8d。结论脐静脉置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的重要技术,用途广泛,尤其在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生早期(7~10d)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腔深静脉置管在急诊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临床应用,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本科2010~2012年98例行急诊血液透析时采用局麻下双腔深静脉置管术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置管相关并发症。结果实施急诊深静脉置管穿刺患者98例,其中2例颈内静脉穿刺不成功改股静脉穿刺成功,置管留置时间2~14周,应用良好;感染3例,心律失常2例,局部渗血、血肿1例。结论双腔深静脉置管是一项安全、有效、方便的穿刺技术,对于需急诊血液透析留置导管者,是首要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20.
马点玉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35-3736
目的观察微波联合硫酸镁治疗中心静脉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5例机械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微波治疗+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1~2d后,50%硫酸镁纱布浸湿后加温平铺于炎症区域,2~3次/d,30min/次,连续使用2~3d。结果观察组治愈37例(92.5%)、显效2例(5.0%)、有效1例(2.5%)、无效0例(0.0%),对照组分别为18例(51.4%)、4例(11.4%)、8例(22.8%)、5例(14.3%),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7.224,t9〈0.05)。结论微波联合硫酸镁治疗机械性静脉炎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