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金属蛋白酶2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 2,TIMP-2)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octor beta,TGF-β1)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3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和7例正常人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MP-2、TIMP-2及TGF-β1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MP-2和TGF-β1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χ2=24.548,16.78;P<0.01),而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IMP-2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621,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MP-2和TGF-β1的阳性表达率存在正相关(r=0.516, P<0.01);MMP-2和TGF-β1与TIMP-2阳性表达率间均无相关(r=-0.045,0.042;P>0.05).结论TGF-β1介导的MMP-2和TIMP-2表达失衡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后囊膜下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p(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阐明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分别采用点杂交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定量检测和分析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及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TGF-β蛋白、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oproducts,AGEs)对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TGF-β表达的影响。结果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相比,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TGF-β(TGF-β/2/3)蛋白表达增加(P〈0.05),mRNA表达变化分别为TGF—β1升高(P〈0.05),TGF—β2降低(P〈0.01),TGF-β3未见显著改变(P〉0.05)。AGEs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共培养后,细胞表面TGF—β(TGF-β1/2/3)表达上调。结论TGF—β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上调。AEGs可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TGF—β表达上调。(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10:212514)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性白内障组。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中,建立糖尿病模型,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两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ICAM-1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TGF-β1和TGF-β1中和抗体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的表达明显增高,且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培养组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ICAM-1的表达则显著增强,与正常血清培养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GF-β1抗体培养组中,ICAM-1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与TGF-β1培养组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可以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ICAM-1的表达;ICAM-1通过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黏附、增殖而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MMP-9和TGF-β1在STZ-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福梅  邵彦 《眼科新进展》2007,27(11):827-830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了解MMP-9与TGF-β1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8周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实验组大鼠20 g·L-1 STZ溶液55 mg·kg-1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发糖尿病性白内障.每周裂隙灯观察大鼠晶状体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周末、4周末、8周末时MMP-9及TGF-β1在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大鼠晶状体始终保持透明,实验组大鼠晶状体逐渐混浊.实验组MMP-9和TGF-β1的阳性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MMP-9 和TGF-β1阳性表达逐渐增高,各时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9和TGF-β1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937,P<0.01).结论 MMP-9 和TGF-β1的表达增高可能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性白内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进行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蛋白质组学的差异,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 手术采集诊断明确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8例8眼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2例12眼的晶状体,裂解离心提取蛋白,采用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双向凝胶电泳法对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蛋白质进行分离,分析电泳图像的差异,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飞行时间质谱仪( MALDI-TOF-MS)测定蛋白质斑点的肽质量指纹谱,结合蛋白质数据库检索,确定蛋白质种类. 结果 IPG双向凝胶电泳显示,糖尿病性白内障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晶状体蛋白质相似处在于大部分都分布在等电点( PI) pH值5~9、相对分子质量14000 ~97000的区域内;而高丰度晶状体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0 ~ 31000.分析软件检测出3个差异的蛋白质点,经质谱鉴定得到其中2个高丰度晶状体蛋白质的种类为αB晶状体蛋白和βB1晶状体蛋白.结论 双向电泳联合质谱鉴定可有效分离晶状体蛋白质,糖尿病性白内障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质组学之间的差异表明,αB晶状体蛋白和βB1晶状体蛋白加速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在大鼠白内障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方法 给3周龄大鼠单眼球后注射20%半乳糖生理盐水诱导白内障的发生,运用RT-PCR方法测定在不同时相大鼠晶状体中TGF-β1基因的表达。结果 半乳糖注射后晶状体上皮细胞TGF-β1 mRNA于8h开始上升,24h达高峰,是正常对照的4倍,2d后迅速下降,4d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在白内障形成的早期,晶状体细胞中TGF-β1呈高表达,提示TGF-β1基因可能在半乳糖性白内障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晶状体上皮细胞焦亡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实验研究。选择2020年3至11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的70例(70只眼)患者,收集手术中房水及晶状体前囊膜。根据是否伴有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每组35例(35只眼)。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实时定量PCR和免...  相似文献   

8.
随着诊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寿命逐渐延长,因而糖尿病性白内障在白内障中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大。由于糖尿病的特殊性,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并发症较多。因此如何提高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将我院1999年1月~2 0 0 3年6月资料完整的糖尿病性白内障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0 9例( 12 9眼)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糖尿病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共10 9例( 12 9眼) ,其中单眼89例,双眼2 0例,男2 9例,女80例,年龄4 6~86岁,平均5 8.4岁。糖尿病病史5年以内者4 7…  相似文献   

9.
衡欣  陈悦 《眼科新进展》2013,33(4):363-365
目的 探讨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7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标本,将其分为2组:40例为非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36例为PDR组.同时收集36例健康人血清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TGF-β1和CTGF的水平.结果 NC组、NPDR组、PDR组患者血清中TGF-β1含量分别为(0.39±0.05)μg· L-1、(0.43±0.05) μg·L-1、(0.80±0.08) μg·L-1,CTGF含量分别为(1.48±0.09) μμg·L-1、(1.57±0.12) μg·L-1、(2.01±0.13)μg·L-1.PDR组患者血清中TGF-β1、CTGF水平明显高于NPDR组和NC组(均为P<0.01),NPDR组与N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结论 PDR患者血清中高表达TGF-β1、CTGF,TGF-β1、CTGF可能在PDR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IRT1基因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选取2012-01/2014-10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各20例,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含量,TUNEL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组SIRT1 mRNA相对含量最高为1.000±0.078,其次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为0.427±0.067,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为0.389±0.112,与外伤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糖尿病性白内障组SIRT1蛋白的表达量最低;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组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患者LECs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2.3)%和(8.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性白内障组LECs凋亡率为(24.3±6.1)%,与外伤性白内障组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提示该基因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探索调节SIRT1基因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有效途径,将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比黄色非蓝视滤过紫外光(ultraviolet-cut and cyanopsia,uvcv)型和普通滤过紫外光(ultraviolet-light-fil-tering.Uv)型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患者并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排除眼部及影响眼部的全身性疾病.其中使用UVCY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有7l例79眼(男34例39眼,女37例40眼),使用uV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有67例83眼(男32例39眼,女35例4_4眼);除UVCY型人工晶状体中添加了一种黄色染料用于防止光毒性作用外,其他方面如生物相容性、人工晶状体形状等2种人工晶状体完全相同.所有的手术由同一技术熟练的术者按同一种手术方法进行操作.患者在术前、术后均给予相同的抗炎治疗.术后随访(24.00±0.25)个月,比较2组患者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结果 应用UVCY型人工晶状体患者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为7.6%(6/79),而应用uV型人工晶状体患者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为17.5%(15/83).经/检验,2组患者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叉(,=4.241,P<0.05).结论 黄色UVCY型人工晶状体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比同种材料的普通UV型人工晶状体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凋亡和炎症状态及其与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干眼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2型DM患者35例(35只眼)为实验组、正常人25名(25只眼)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染色(FL)检查,采用印迹细胞法获得结膜上皮细胞,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技术(FCM)定量检测细胞凋亡;并用免疫印迹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膜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2型DM组BUT、SIt值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2型DM组FL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2型DM组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TGF-β1和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2型DM组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TGF-β1和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2型DM组BUT、SIt值与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TGF-β1和NF-κB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2型DM组FL与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TGF-β1和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 结论2型DM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凋亡和炎症明显增强,这可能是2型DM患者易患干眼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2 (matrixmetalloproteinase 2 ,MMP 2 )、金属蛋白酶 2组织抑制因子 (tissueinhibitorofmetalloproteinase 2 ,TIMP 2 )及转化生长因子 β1(transforminggrowthfoctorbeta ,TGF β1)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2 3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和 7例正常人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MP 2、TIMP 2及TGF β1的表达 ,并进行比较。结果 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MP 2和TGF β1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人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χ2 =2 4 5 48,16 78;P <0 0 1) ,而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IMP 2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人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χ2 =0 6 2 1,P >0 0 5 )。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晶状体上皮细胞中 ,MMP 2和TGF β1的阳性表达率存在正相关 (r =0 5 16 ,P <0 0 1) ;MMP 2和TGF β1与TIMP 2阳性表达率间均无相关 (r =- 0 0 45 ,0 0 42 ;P >0 0 5 )。结论TGF β1介导的MMP 2和TIMP 2表达失衡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后囊膜下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 (streptavidin alkalinephosphatase ,S 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 70 (heatshockprotin 70 ,HSP 70 )在人类糖性白内障 (2 5例 )和正常晶状体 (7例 )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中全部为阳性表达 ,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全部为阴性表达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6 .4 2 ,P <0 .0 1)。结论 :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验证糖尿病患者眼前房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变化的临床意义,研究TGF-β2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糖尿病不伴有眼底改变与患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患者的前房液标本,并以无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前房液标本作为对照,用ELISA方法测定了前房液中TGF-β2和VEGF的含量。结果:和对照相比较糖尿病患者眼前房液中VEGF的含量均显著增加,并且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而增高;而糖尿病无眼底改变患者前房液中TGF-β2含量与正常相比无明显变化,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TGF-β2含量下降,伴有增生型的视网膜病变患者TGF-β2含量升高。结论:TGF-β2在DR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在DR后期TGF-β2和VEGF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热休克蛋白-70对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热休克蛋白-70对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strep-tavidin-alkalinephosphatase,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protin-70,HSP-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23例)和正常晶状体(7例)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热休克蛋白-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中全部为阳性表达,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全部为阴性表达,二者差异有显著性(χ2=24.67,P <0.01)。结论:热休克蛋白-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在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致病作用已基本明确,循环血中沉积在眼部的AGEs和晶状体的各种蛋白糖化形成的AGEs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导致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通过引起晶状体前、后囊膜下纤维化和混浊致白内障,且其在高糖环境下含量有所增高.研究表明,AGEs和TGF-β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患者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时机。方法 对160例(2. 10眼)白内障合并糖尿病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随访时间4~3 6月。结果 术中后囊破裂1眼(0 .48% ) ,悬韧带断离2眼(0 . 95 % ) ;术后1周视力<0 . 1者8眼,0. 1~0 .4者99眼,0. 5~0. 9者92眼,1. 0~1 .5者11眼,术后3月视力<0 . 1者8眼,0 . 1~0 . 4者2 6眼,0 . 5~0 9者117眼,1. 0~1. 5者5 9眼;术后1周前房反应15眼(7. 14 % ) ;术后3月视网膜脱离3眼(1 .43 % )。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安全、有效的方法。糖尿病患者的白内障尽早进行手术,不仅可以使其恢复良好的视力,还有利于早期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与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情况。方法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于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62例(145只眼)。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0例(120只眼)为A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82例(125只眼)为B组。随访时间3~36个月,比较两组后囊膜混浊发生率、后囊膜混浊程度及YAG激光后囊切开百分率。结果A组、B组后囊膜混浊百分率分别为50.00%、26.04%;YAG激光后囊切开百分率分别为20.00%、6.04%,两种百分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后囊膜混浊程度分级后行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2型糖尿病是影响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前房液中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g 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及葡萄糖的含量,探讨AGE、TGF-β2水平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内在联系。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的前房液,采用生化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对48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和54例老年性白内障的房水中葡萄糖、AGEs、TGF-β2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房水中葡萄糖水平和AGEs含量分别为(6.83±1.40)mmol/L、(355.79±195.64)pg/mL,显著高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74±1.30)mmol/L、(161.67±86.23)pg/mL],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2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房水(368.00±264.23)pg/mL较老年性患者(732.00-4-394.57)pg/mL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房水中葡萄糖和AGEs含量显著高于老年性白内障,而TGF-β2的含量则降低。AGEs和TGF-β2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房水中含量的变化提示两者可能与糖尿病患者白内障的发生、发展有关。(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68—3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