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肠屏障功能损害病情监测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发病急、发展快、预后差、并发症多的消化系疾病的危重症,SAP的发病机制尚未很清楚,而病情演变过程更是十分复杂,在病情进展中,肠屏障功能破坏的现象已渐得到公认。现已有实验证明肠道是导致SAP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并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中心器官和能动器官,肠黏膜屏障功能(IBF)的破坏是SAP发生级联反应的关键点和转折点,因此IBF是当今SAP研究的关注点。本文对IBF的现状特别是IBF的检测体系、保护手段等作一回顾及展望。1IBF的组成及SAP时对IBF损害1.1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及…  相似文献   

2.
肠黏膜屏障是指肠道能防止肠腔内有害物质如毒素或细菌穿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其他组织器官和血液循环的结构和功能总和。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黏膜不仅仅有消化和吸收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防御性屏障功能,发现肠道屏障功能障碍、肠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是导致SIRS、MODS,甚至MSOF的一个重要因素。肠道屏障功能已成为判断危重病人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现代研究证实,在应激状态下,肠道细菌和毒素侵入人体,可引起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结构和功能破坏,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触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aponse syndrome,SIRS),甚至发生多系统器官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可致患者死亡[1-4].因此,及早发现SIRS、积极控制MODS发生.  相似文献   

4.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制的某些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机体在各种感染、炎症、创伤、休克及大手术等原发病发生24h后,同时或序贯性地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不全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继续发展可导致多器官衰竭(MOF)。90年代以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MODS  相似文献   

5.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由多种病因引起泌尿功能急剧障碍、导致体内代谢产物潴留、水与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危重病理过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机体在感染、炎症、创伤、休克及大手术等多种严重致病因素作用24h后,同时或序贯性地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6.
失血性休克时血液流变性异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意外、严重创伤以及交通事故等均可引起急性失血,最终导致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Shock,HS),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随着休克微循环学说及休1克细胞、分子机制的逐步阐明,临床上对于HS的救治取得了很大进展。由于在休克及救治过程中出现血液流变性异常,如血粘度改变,加重组织灌流不足、凝血功能紊乱以及血管低反应性、顽固性低血压等,进一步加剧微循环障碍和组织缺血缺氧,尤其是肠道缺血可导致肠道屏障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7.
肠道黏膜屏障损伤是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肠道干细胞在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完整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关于肠道干细胞在维护屏障的作用机制已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笔者首先描述UC、肠道黏膜屏障和肠道干细胞的基本概况,简要阐述肠道黏膜屏障与UC、肠道干细胞的联系,并总结对肠道干细胞的调控运行机制的探讨,为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UC提供一些参考。如何逆转该因素或是研究治疗UC的一大方向。肠道干细胞在正常肠道中担负着肠上皮细胞的更新迭代,是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完整的重要条件,因此研究能够干预该干细胞的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尚未深入探讨每一种途径的具体构成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肠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肠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外科常见的组织器官损伤之一,不仅可以引起消化道局部的组织损害,还可由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使细菌和毒素移位,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发生系列反应,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导致细胞坏死或凋亡,甚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肠上皮细胞、免疫系统及微生物的相互联系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和自我更新。肠黏膜屏障损伤易导致难以预测的严重疾病发生。细胞焦亡是一种由活化的半胱天冬酶切割Gasdermin家族蛋白介导的炎症细胞死亡形式,在急慢性疾病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病理生理状态下,细胞焦亡参与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异常免疫调节,最终导致多种肠道疾病发生。本文综述细胞焦亡在肠道感染、肠缺血再灌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炎症性肠病中的最新调控机制,针对此类肠道疾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严重烧伤后胃肠运动功能改变及肠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方法正常对照组大鼠麻醉后脱毛不烫伤,烧伤组制备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依照伤后时相点的不同分为伤后2h、6h、12h、24h、48、72h组,按时相点检测炭末推进率,观察严重烧伤后胃肠运动功能的改变;按时相点取材结肠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分析,观察严重烧伤后肠道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改变。结果伤后不同时相点,炭末推进率较正常对照组(74.20±4.28)%均显著降低,伤后6h最低为(38.52±3.93)%,黏膜下肌层平滑肌细胞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在伤后6h表达的阳性单位值较正常对照组(25.11±5.65)明显下降,伤后24h表达的阳性单位值最低(10.56±2.68),并持续到伤后72h且黏膜下肌层平滑肌组织明显增生,而肠壁组织平滑肌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后胃肠运动功能明显抑制;严重烧伤可引起肠道黏膜下层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改变,伤后胃肠运动功能抑制可能是由于肠道黏膜下层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化,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可能在大鼠严重烧伤后起下调炎症反应及保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建领  巩冬艳 《医学信息》2009,22(4):331-332,343
目的研究大黄对危重病患儿胃肠道的保护作用及对胃肠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防治作用。方法将326例入住PICU的危重患儿随机分为大黄预防治疗组(预防组)和非大黄预防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中出现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和中毒性肠麻痹的患者作为预防组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患儿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大黄对胃肠功能衰竭治疗的有效率、胃肠功能衰竭的缓解时间及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结果预防组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中毒性肠麻痹和MOD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大黄对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有效率73.08%,中毒性肠麻痹缓解率76.67%。大黄治疗后胃肠功能衰竭的持续时间明显缩短。预防组和对照组MODS的发生率分别为31.40%、59.74%,MODS的病死率分别为25.93%、57.6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黄对危重病患儿胃肠黏膜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对胃肠功能衰竭的具有良好防治作用,可显著降低N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现代研究证实,在应激状态下,肠道细菌和毒素侵入人体,可引起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结构和功能破坏,发生肠道细菌移位,触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相似文献   

13.
多器官障碍综合征(MODS)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应该用多器官障碍综合征(MODS)代替以往所称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对于MODS的发病机制虽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目前认为它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将围绕MODS和SIRS的某些进展作一简单介绍。1、MOF与MODS70年代Tilney在一组胸主动脉瘤破裂的病人大手术后发现,患者在本后恢复过程中陆续发生多个器官系统功能衰竭,当时称其为相继发生的系统功能衰竭(sequentialsystemfallure)。80年代Dr.Baue较全面地观察分析了外科手术后病人发生的器官功能衰竭,因而明确提出了多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的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的发生规律。 方法: 测定50例SIRS病人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促甲状腺素(TSH),并根据是否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组。计算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记录病人转归以及从发病到检测的时间(患病时间)。 结果: TT3或FT3降低的45例。TT3与APACHEⅡ评分呈对数负相关(r=-0.330,P<0.05),TT3/TT4与患病时间呈对数负相关(r=-0.316, P<0.05)。MODS组的TT3、TT4、FT3水平显著低于无MODS组(P<0.05)。 结论: SIRS和MODS病人发生低T3、低T4可能性大,反映炎症反应对甲状腺轴的影响,随着病情加重、患病时间延长,影响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FMT)对严重烧伤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3组:正常组(n=12)、单纯烧伤组(n=12)和FMT干预组(n=12)。单纯烧伤组和FMT干预组大鼠制作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正常组大鼠不致伤。单纯烧伤组、FMT干预组大鼠伤后即刻腹腔注射平衡盐溶液40 mL/kg补液复苏。收集正常组大鼠新鲜粪便10 g,制成粪便滤液。伤后1 h,对FMT干预组大鼠进行粪便滤液灌胃(10 mL/kg),间隔12 h后再次给予相同剂量粪便滤液灌胃;正常组、单纯烧伤组大鼠在相同时相点均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分别于伤后24、72 h,取伤后各组大鼠结肠内新鲜粪便各1 mL,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肠道菌群属水平,即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取制备好的大鼠血浆,采用荧光素异硫氰酸酯(FITC)-葡聚糖通透性实验检测3组大鼠肠道通透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水平;分别取伤后24、72 h 3组大鼠的末端回肠组织约1 cm,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肠黏膜组织形态结构。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结果(1)3组大鼠在伤后24、72 h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 h,单纯烧伤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分别为(2.76±0.15)、(3.27±0.40)、(2.33±0.33)、(7.06±0.49)、(6.42±0.50) LogN/g,FMT干预组大鼠分别为(3.18±0.16)、(4.52±0.58)、(2.92±0.28)、(6.14±0.47)、(5.28±0.43) LogN/g;伤后72 h,单纯烧伤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分别为(3.16±0.19)、(3.79±0.42)、(2.64±0.43)、(6.34±0.56)、(5.56±0.61) LogN/g,FMT干预组大鼠分别为(3.53±0.25)、(5.50±0.32)、(3.26±0.39)、(5.37±0.70)、(4.10±0.85) LogN/g,FMT干预组双歧杆菌、脆弱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均高于单纯烧伤组,大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均低于单纯烧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伤后24 h,正常组、单纯烧伤组和FMT干预组大鼠肠道通透性分别为0.94±0.16、2.39±0.37、1.58±0.33,伤后72 h,正常组、单纯烧伤组和FMT干预组大鼠肠道通透性分别为0.94±0.17、1.88±0.57、1.21±0.24,2个时相点3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092、7.064,P<0.05);与单纯烧伤组比较,FMT干预组伤后24、72 h大鼠肠道通透性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3.971、2.664,P<0.05)。(3)伤后24、72 h,3组大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及IL-6、TNF-α、IL-10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 h,FMT干预组大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分别为(0.93±0.13) U/mL、(3.54±0.78) μmol/L,伤后72 h分别为(0.55±1.15)U/mL、(2.58±0.51)μmol/L,均明显低于单纯烧伤组伤后24 h[(1.28±0.18)U/mL、(4.83±0.57) μmol/L]、伤后72 h[(0.86±0.21)U/mL、(4.13±0.55)μmol/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 h,与单纯烧伤组比较,FMT干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均降低,IL-10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伤后24、72 h,正常组大鼠肠黏膜上皮均完整,无炎症细胞浸润;伤后24 h,FMT干预组大鼠肠黏膜绒毛稍变短、排列略紊乱,散在上皮细胞破坏、黏膜脱落,有炎症细胞浸润,较单纯烧伤组相比较肠黏膜损伤减轻。伤后72 h,FMT干预组大鼠肠黏膜上皮基本完整,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肠黏膜修复较单纯烧伤组相比更为明显。 结论严重烧伤大鼠早期可出现肠道菌群紊乱、全身炎症反应加重、肠道屏障功能损害,FMT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炎症反应,起到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炎症反应是创伤后机体早期变化之一。失控性炎症反应所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对机体构成严重损害。1992年,Deitch提出了“二次打击”假说,认为机体在受到任何一种损伤后往往处于一种致敏状态,任何一种继发性损伤如感染,即使作用轻微,但只要超过宿主清除能力,则可引起一系列放大的连锁反应,如细胞因子增加,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增强以及微循环紊乱等,从而造成多器官系统功能损害。创伤、休克后脓毒症、MODS可能循以下途径发生、发展创伤、休克等应激状态(首次打击)一方面引起机体LBP/CD14系统(内毒素受体)表达上调,使机体对内毒素敏感性增高(致敏阶段);另一方面,由于免疫抑制,肠道通透性增高以及菌群紊乱等因素,促进肠源性内毒素易位,并聚积于局部组织(二次打击)。组织内毒素通过上调的LBP/CD14系统激活多种炎性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I、PLA2等)。另一方面则进一步加重肠粘膜损伤,促进内毒素移位,致使炎症反应不断放大、加重,最终导致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SIRS和MODS(多器官功能紊乱)。 如何阻止和减轻创伤后内源性内毒素移位及其所致MODS的发生,一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受《金匮要略》“中风病”用“填窍熄风”之法,“使旧风去而新风不受”的观点及中医治疗“血脱(创伤引起的失血性休克)”的启发,提出了“填窍熄风方(大黄20g,当归、川芎、龙骨、牡蛎、矾石各10g)”。以防失血休克胃肠粘膜损伤和细菌及内毒素移位为重点,从多方面、多途径阻止休克进一步发展,制止MODS发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黄、当归、川芎单独应用时,均能在某些环节上发挥较好的抗休克作用。如大黄能明显降低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粘膜通透性,阻止肠道内毒素吸收,对应激性胃肠粘膜病变有明显治疗作用。大黄、当归、川芎对胃肠粘膜血运障碍均有明显改善作用,都能清除氧自由基、对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有调理作用,大黄和川芎嗪对许多肠道致病菌有抑制作用等。因此运用“填窍熄风方”,发扬祖国医学的优势,来保护胃肠道细胞,调理细胞因子的释放,从多层次制止MODS发生,对休克的防治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MDA、SOD、hs-CRP对预测ACI患者发生SIRS、MODS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为对象,通过检测不同病情ACI患者外周血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超敏C反应蛋白(his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含量,探讨MDA、SOD、hs—CRP对预测ACI患者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价值,以期为今后治疗ACI、预防SIRS、MODS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测早产儿血浆谷氨酰胺(Gln)、血清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浓度,以此来评估早产儿肠道黏膜屏障和肠道免疫功能。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出生体重〈2500g的早产儿60例,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方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口服Gln的患儿35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在高原低氧环境中参与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将20只C57 BL/6小鼠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暴露组,建立6000 m高原低氧模型,造模成功后收集两组小鼠粪便、血液和近端结肠组织。采用16S rDNA测定粪便中肠道菌群结构;检测小鼠血液生化指标;HE和PAS染色观察结肠肠道黏膜结构的改变;RT-qPCR测定结肠组织ZO-1、Occludin、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小鼠血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值显著升高,高原低氧模型建模成功;16 SrDNA结果显示肠道菌群紊乱、多样性下降,黏蛋白降解菌艾克曼菌,普雷沃氏菌、梭状芽胞杆菌XVIII等致病菌含量上升,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罗斯氏菌、Odoribacter菌、Lachnospiracea菌、Butyricicoccus菌和欧氏菌等益生菌含量下降;HE和PAS染色结果显示结肠组织上皮连续性中断、腺体萎缩、隐窝变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提示肠道结构损伤且黏膜屏障破坏;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 ZO-1 mRNA表达水平下降,进一步暴露组小鼠肠道黏膜受损,炎症因子IL-6和TNFα 的mRNA表达量上升,可能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 结论 高原低氧环境导致的肠道损伤可能与肠道菌群改变有关。肠道菌群紊乱、多样性下降,致病菌相对丰度上升,益生菌相对丰度下降,菌群的这些改变造成肠道黏膜损伤,引起肠道炎症,进而出现肠道损伤,最终导致高原肠道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20.
观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地严重烧伤所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Control),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观察了烧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及PN和EN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烧伤后肠粘膜通透性,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肠三叶因子(ITF)含量,肠粘液层厚度及己糖和唾液酸的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同PN相比,EN对上述指标均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提示EN较PN更有利于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促进肠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