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特殊性,方法:总结近年行这类手术麻醉病人84例,术前全面了解各重要脏器病变严重程度及代偿能力,并作相应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术后疼痛应激,低氧血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术前心血管系统异常以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率居首位,为86%;其次是高血压/低血压,心绞痛发生率列居第3位;术前合并脏器功能异常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麻醉方法主要取决于病情和手术种类,上腹部手术64.5%选用全身麻醉,择期手术68例患者,术前给予相应的极化液、降血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和抗感染等治疗。16例急诊手术患者术后需行呼吸支持,循环不稳定和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者分别为18.8%,37.5%和18.8%。择期手术患者分别为4.4%,13.2%和4.4%,47例术后行PCA镇痛;术后死亡率为7.1%,结论;在高龄心脏病患者,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加强麻醉管理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降低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术前评估及处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前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情况日趋普遍 ,但对这些患者的术前评估仍缺乏明确的标准。由于围术期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10 % ) ,进行大样本严格的病例对照研究相当困难。术前需要明确的问题包括 :如何评价冠心病患者接受手术的风险 ?是否需要请心脏专科医师进行会诊以进行进一步的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和处理 ?如何才能有效降低高危患者的手术风险 ?手术风险的临床评价通常从三个方面来评估 :(1)患者自身的危险因素 ;(2 )心肌的功能状况 ,包括缺血发作状况和是否接受了血管重建术 ;(3)外科手术的风险[1] 。患者自身的危…  相似文献   

3.
背景 近三十年来,心脏冠脉支架患者日益增多,此类患者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时其围手术期将面临特殊挑战.目的 现将重点讨论支架血栓的病理生理以及冠脉支架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处理策略.内容 冠脉支架患者为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通常接受由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为主要药物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疗程为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  相似文献   

4.
据估计,每年行非心脏手术的1亿成人中,约有50万患者(0.5%)死于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Lee等曾报道,非心脏手术患者手术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约为1.1%,即每年全世界有110万这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尽管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变化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非手术情况下的心肌梗死相似,两者均涉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及继发性血管栓塞。斑块破裂的发生率增加可能来源于大手术之后的应激反应增强,这些应激反应包括交感兴奋导致的对动脉斑块的垂直应力增加,血管反应性增高引起的血管痉挛、纤溶活性降低、血小板活化以及血液高凝;交感张力的升高进一步增加心肌氧耗(如心动过速和心肌收缩力增强),导致心肌氧供和氧耗失衡,如持续时间较长,将会导致心肌梗死。至少有两项研究表明,在所有致死性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病例中,50%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而在其余50%的患者中则观察到持续的氧供需失衡。这些研究是通过无创性检查(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尸检)来评价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学改变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动态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100例ASAⅡ~Ⅲ级择期非心脏手术患者,诊断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分别于术前、麻醉诱导后、术毕和术后6 h进行血清cTnI的动态检测,记录围术期心电改变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术前cTnI≥0.3 μg/L为阳性,将病人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结果两组患者术毕及术后6 h cTnI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或P<0.01);术毕及术后6 h cTnI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术后心电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术后心脏事件发生率亦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cTnI是判断心肌损伤的可靠指标,术前cTnI升高对识别围术期高危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及判断预后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风险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病患者在接受非心脏手术时,比普通人群更容易出现围术期心血管并发症。如果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已经得到充分评估,管理措施的重心就应该是了解心脏缺血机制,熟悉病人心血管系统所存在的病理损害和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选择适宜的麻醉技术,运用药物和监测等综合措施来降低这种风险。围术期心肌缺血,特别是术后缺血,常常与心血管的不利结局如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因此对这类患者处理主要在于改善围术期心脏的血液供应,以避免出现长时间严重缺血所致的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对冠心病人非心脏手术围术期的麻醉处理已有较多报道[1-3],但对术前频发心绞痛或近期发生心肌梗死病人因某种原因(如肿瘤、外伤、急腹症)不得不施行手术治疗的围术期麻醉处理却鲜见报道。本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采用综合方法成功对14例该类病人实施了非心脏手术,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类癌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手术中,常因类癌危象、心血管功能障碍和失血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在使用奥曲肽的同时,合用血管加压药物的安全性以及抑肽酶的益处尚不明确。方法我们回顾了从1985年到2003年的18年中,连续100例类癌性心脏病患者行心脏手术的病例,对奥曲肽给药期间合用血管加压药物和抑肽酶的影响以及患者的死亡率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由于抑肽酶可以暂时性降低死亡率,因此行双因素分析以鉴别其他与死亡率相关的因素。结果分别用奥曲肽(胛=89)和(或)血管加压药(门=93)处理类癌症状和低血压。血管加压药并没有随着奥曲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手术中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的患者死亡率较高,但其手术前的纽约心脏协会分级就较差,尿中5.羟哼J哚乙酸水平以及对输血的需求都较高。抑肽酶(,z=54)可降低患者对输血的需求,并增加奥曲肽的用量,但对死亡率无影响。死亡率方面,从1985年到1994年的28%,下降至1995年到2003年的6%,平均总死亡率为13%。死亡率与大量输血和长时间心肺转流有关。结论血管加压药物可以与奥曲肽合用于类癌患者。死亡率的增加可能与肾上腺素的使用有关,这主要是由选择性差异导致的,而不是药物的原发不良反应。类癌患者的存活率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与使用抑肽酶无关,说明在应用奥曲肽的情况下,在这类患者中进一步抑制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对预后并无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