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3.0T并行采集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3.0TMR上应用并行采集技术的MR动脉成像(MRA)与MR静脉成像(MRV)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32例AVM患者,均行应用SENSE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MRA和MRV对脑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瘤巢的显示效果。结果3D-TOF MRA与DSA比较,32例脑动静脉畸形的瘤巢大小及分类上结果完全一致(100%);对供血动脉显示的符合率为77.5%,30例的供血动脉显示清晰,2例AVM伴有出血患者的供血动脉显示欠佳;3D-PC MRV与DSA在显示引流静脉及所汇入静脉窦的结果上完全一致(100%)。结论3.0T MR使用SENSE并行采集技术的3D-TOF MRA与3D-PC MRV是一种诊断脑AVM的无创、快速、有效的方法,MRA结合MRV可对AVM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脑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磁共振表现,探讨3D-TOF-MRA与SWI对两种常见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44例血管畸形进行磁共振成像,并加扫3D-TOF MRA及SWI序列,其中26例海绵状血管瘤、18例动静脉畸形.分析比较二者对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以及细微特征的鉴别能力.结果 3D-TOF MRA可以清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大小、输入动脉的来源、输出静脉的去向;海绵状血管瘤MRA成像未见明显供血动脉.SWI清晰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及范围较常规序列增大;而且还能显示动静脉畸形迂曲的小静脉,但不能直观显示畸形血管团的全貌及输入动脉等粗大血管的情况.结论 3D-TOF MRA技术对于动静脉畸形之类高流速低阻力的血管畸形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价值,而SWI技术则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等低流速小管径的血管畸形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联合可以提高脑血管畸形检出,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疾病诊断中MRA与DSA对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46例脑血管性病变,分析对照MRA(包括MRI)和DSA影像结果。结果病变包括动脉瘤22例,血管畸形15例及动脉血管狭窄闭塞性疾病9例。MRA对42例做出正确诊断,总检出率为91.3%。其中动脉瘤检出率86.4%,动静脉畸形85.7%,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100%。3DTOF法MRA可较满意显示脑动脉血管主干或分支病变,PC法显示血管畸形具优势,增强扫描提高了动脉瘤的检出率。结论MRA用于脑血管病变的检查,具有安全、可靠和准确等优点,是很有价值的筛选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2D-TOF MRA和3D-CE MRA在颅内静脉窦显示的方法研究,比较两种扫描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随机抽取了共100例行颅内静脉血管成像(同时采用2D-TOF MRA与3D-CE MRA)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综合评价2D-TOF MRA技术与3D-CE MRA技术对颅内静脉窦的显示能力,以便正确的选出一种对颅内静脉窦达到较好的显示效果的方法。选择条件:(1)能较好的显示颅内静脉窦的形态,窦汇区的连接方式。(2)能较好的显示颅内静脉窦病变,体现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价值。(3)考虑病人自身条件和经济条件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扫描方法。结果 2D-TOF MRA能够清楚显示颅内静脉窦50例,显示不清或没有显示为50例;3D-CE MRA能够清楚显示8 4例,显示不清或没有显示为1 6例,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 6.1 4 2,P=0.001)。2D-TOF MRA诊断颅内静脉窦病变准确率88%(88/100),灵敏度66.7%(16/24),特异度94.7%(72/76),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16/20)、90%(72/80);3D-CE MRA诊断颅内静脉窦病变准确率92%(92/100),灵敏度75%(18/24),特异度97.4%(74/76),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18/22)、92.5%(74/80)。结论 3D-CE MRA在横窦以及乙状窦的显示中优于2D-TOF MRA,同时能明确显示及诊断颅内静脉窦,但是3D-CE MRA使用对比剂,其危险性和费用也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5.
肝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双向脉冲谐频成像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的肝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编码双向脉冲谐频成像时的表现特征。方法:对未治疗的73例患者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转移性肝肿瘤、肝血管瘤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共80个肝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下的编码双向脉冲谐频成像检查,并于造影后比较肿瘤内与肝实质的血流信号强度。结果:原发性肝癌中93.1%(54/58)在超声造影谐频成像的连续成像上表现为造影增强,并可动态显示内部增生扭曲的肿瘤血管:77.6%(45/58)在间歇成像上呈现造影增强,显示肿瘤的灌注血流。胆管细胞性肝癌中100%(3/3)在连续成像上呈现造影增强,显示的肿瘤血管较粗大;间歇成像则显示66.7%)2/3)造影增强。转移性肝肿瘤表现为肿瘤周边部信号增绐,肝血管瘤在间歇成像上显示肿瘤内的发布不均匀,呈现“棉絮”证。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则可显示其中央动脉及放谢状分支供血的特征性表现。结论:超声造影编码双向脉冲谐频成像可敏感地显示肝占位性病变内的血流信号,不同的占位性病变呈现不同的造影增强表现,有助于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和3D-TOF法血管成像(MRA)在脑梗死中临床诊断价值,区分多发梗死灶中急性和非急性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超早期脑梗死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72例脑梗死发病不同时间的病例行常规MRI、DWI序列及3D-TOF血管成像扫描,并根据发病时间进行分期比较及分析。结果MRI平扫T2加权像在发病12 h后才能隐约见到稍高信号的病灶,而DWI最早可在发病2 h发现缺血灶,3D-TOF血管成像不仅能显示脑动脉的狭窄、闭塞、动脉硬化还能显示侧枝循环情况。结论DWI可以明确诊断急性,尤其是超早期脑梗死,3D-TOF技术MRA可快速而准确地显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其相应的脑梗死,2者结合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及评价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60例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所有患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检测数据显示表观扩散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肝脏转移瘤、原发性肝细胞癌,联合诊断的准确率均高于动态增强扫描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能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值得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颅内动脉瘤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SA,3D-DS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time of fl ight MRA,3D-TOF MRA)作对比。材料与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25例。患者首先行3D-TOF MRA及HR-MRI扫描,并于1周内行DSA检查。分别在3D-TOF MRA、HR-MRI和3D-DSA图像上测量动脉瘤的宽径,采用配对t检验两两比较3D-TOF MRA、HR-MRI与3D-DS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R-MRI与3D-DSA、HR-MRI与3D-TOF MR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平均差值分别为(3.16±2.66)mm、(5.15±4.89)mm]均有统计学意义(P10.05,P20.05),3D-DSA与3D-TOF MRA在测量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的差异[平均差值为(2.53±5.18)mm]无统计学意义(P30.05)。结论 HRMRI与3D-DSA、HR-MRI与3D-TOF MR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宽径方面有差异,可能HR-MRI能更准确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实际大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技术在颅内动脉狭窄处管壁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0T 磁共振扫描仪,应用3D-TOF,TIRM,T2WI,T1WI(平扫+增强)序列对37例颅内动脉造影证实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扫描。结果3例患者因躁动及幽闭恐惧等原因无法完成扫描,其余34例患者正常完成扫描,可以有效的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原因。结论应用3.0T 磁共振高分辨率扫描技术,可以明确显示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及原因,提供更有意义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9月—2022年12月期间接收的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60例,均进行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1.5T磁共振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结果及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显示,60例患者共116个病灶,其中肝脏占位性恶性病变73个(原发性肝癌53个,转移瘤20个),良性病变43个(血管瘤30个,肝脓肿9个,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4个);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检出恶性病变50个,良性病变37个,漏诊20个,误诊9个;MRI增强扫描结果:恶性病变52个,良性病变38个,漏诊18个,误诊8个;联合扫描结果:恶性病变72个,良性病变43个,漏诊1个,误诊0个。转移瘤、肝脓肿、血管瘤在b=800 s/mm2下的ADC值均高于原发性肝癌,血管瘤和肝脓肿ADC值高于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的ADC值低于血管瘤和肝脓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均高于...  相似文献   

11.
三维动态增强血流成像技术在胸部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3D DCE-MRA的扫描,探讨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患者,肺癌22例;肺动脉栓塞7例,肺段隔离症2例;肺动静脉畸形1例。除常规MR检查外,均行3D DCE-MRA检查,注射Gd-DTPA0.2ml/kg静注后,冠状位三维超快速梯度回波匙孔采集,4次动态,最大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分析图像对肺部血管的显示。结果 3D DCE-MRA可以清楚地显示不同时相的肺部血管,能显示肺癌与血管的关系,中心型肺动脉血栓的栓子,肺动脉隔离症的异常供血血管,对肺段以下的小血管显示价值有限。结论 3D DCE-MRA可清晰显示肺部段以上的肺动脉和肺静脉,对肺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及术前对肺癌手术计划的指导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脑转移瘤瘤内出血的影像特点.方法 26例肺癌脑转移瘤瘤内出血患者,接受CT 和MRI检查.结果共发现脑内转移瘤43个,其中出血性转移瘤38个,占转移瘤总数的88.4%,表现为CT和MRI上一致性高密度或高信号病灶,或瘤体内部分高密度或高信号出血,隔期复查显示出血有吸收但肿瘤占位征象较前明显;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有结节状或环行强化.结论发现脑内不典型部位出血病灶时,应注意有转移瘤瘤内出血的可能,隔期复查血肿吸收但占位征象更明显、以及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等有助于转移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海绵窦病变的种类、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海绵窦病变MRI资料。结果:98例海绵窦病变可大致分为四大类:炎性病变16例、血管性病变14例、原发性肿瘤13例和继发性肿瘤55例。炎性病变以双侧或单侧海绵窦软组织影增厚并向眶尖、眶上裂及颅底蔓延为主要MRI表现;血管性病变中颈内动脉瘤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以海绵窦异常流空信号及相应MRA改变为特征,而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则类似肿瘤性病变;原发或继发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海绵窦区不同形态和信号肿块及邻近结构受累改变。结论:海绵窦病变MRI表现各具形态及信号特点。MRI对各类海绵窦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极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3例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19例(82%),大部分切除2例(9%),部分切除1例(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45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37例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39例,脑外型6例.结果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在发生部位,大小及形态,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外科处理特点上有很多不同之处.结论认识脑内和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上的这些不同,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作者收集了诊断明确的52例颅内病变的低场MRA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的21例经X线脑血管造影检查;52例均采用3DTOF法MRA扫描;本组52例中可100%的显示Willis血管环及其附近4公分以内的血管段,额极动脉以前及侧裂动脉主干可清晰显示者达69.2%(32/52);52例中31例为脑血管疾病,诊断率为48.4%(15/31),X线脑血管造影的诊断率为76.2%(16/21);由于低场强3DTOF法脑血流成像具有无创、无痛、安全、成像快捷等优点,所以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初查、筛选或作为不能接受DSA检查的患者的诊断手段;作者还指出了与高场强MRA相比低场强MRA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方法 对 3例临床确诊的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做了MRI扫描 Gd DTPA增强扫描。结果  3例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中 2例病灶位于胸段 ,1例位于下颈段脊髓 ,均为单发 ,脊髓粗细正常或稍增粗。MRI特征性表现为瘤巢呈爆米花状或桑葚状混合信号团块 ,周围可见短T2 低信号环。Gd DTPA增强扫描 2例未见明显强化 ,1例呈中等度增强。瘤巢较小 ,一般不超过脊髓横径。结论 MRI诊断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特异性高、敏感度强 ,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8.
脊髓Gd-DTPA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应用常规剂量Gd-DTPA增强进行TOF法MIP重建脊髓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研究,检查了11例正常人和35例椎管内疾病患者。结果显示3D-TOF明显优于2D-TOF法,增强脊髓MRA图像能清楚显示正常脊髓的动、静脉,并显示肿瘤染色,血管移位等占位征象和动静脉畸形的畸形血管团。本研究证明:增强MRA是一种简便易行、无创伤、无射线、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场强MRA在头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9例病变均于PROVIEW0.23T开放式磁共振扫描仪检查。包括脑动脉硬化12例,胶质瘤10例,动静脉畸形6例,动脉瘤3例,垂体瘤2例,小脑髓母细胞瘤2例,脑膜瘤2例,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1例,钩端螺旋体脑病1例。方法为3D-TOF。结果12例脑动脉硬化MRA均显示大脑前、中、后动脉管径变细,血管分支减少,颅内肿瘤16例均于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使用3DTOFMRA,可见邻近血管移位及部分肿瘤供应血管。1例钩端螺旋体脑病的MRA中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未见显示。6例动静脉畸形中4例清晰显示了畸形血管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动脉瘤位于大脑前动脉分叉处。1例右侧海绵窦假性动脉瘤MR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明显受压推移并管腔变窄。结论选择合适的血管成像序列,低场强MRA在头部病变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