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患者,女,45岁.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2周于2008年3月27日入院.查体未见异常发现.CT检查见右肾上极包膜下一界限清楚、均质的肿块,大小5.0 cm×2.5 cm;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右肾上极低回声团块,界清,内见血流信号.全麻下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肾低度恶性肿瘤或副神经节瘤.大体标本,肾上极包膜下见灰白肿块,大小5.0 cm ×2.5 cm×2.5 cm,质中等、韧.镜下见肿块与肾组织界限清,有纤维性假包膜.瘤细胞呈上皮样,胞质嗜伊红色,细胞大小较一致,呈片状排列,小区胞质透明.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3岁。以左腰区隐痛不适一年于1997年11月9日入院。查体:左肾区叩击痛( )。B超示左肾大小为9.90cm×4.50cm×4.50cm。外形欠规则,其内末见异常。于上极处探及一5.50 cm×5.30cm×5.00 cm实质性异常区,向肾外伸展,包膜清晰,内为分布较均匀的密集光点。CT示左肾上极有-5.50cm×5.00cm卵园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为-97Hu。肾上极皮质受压变薄,呈“新月形”缺损,右肾无异常。IVU示左肾上盏向外下呈弧形受压移位,但无扩张积水征象,术前诊断为左肾脂肪瘤。术中见左肾上极有一5.50cm×5.0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肾旁Castleman病(CD)的临床特征和诊治方法.方法 总结2例肾旁局灶型CD患者的诊治资料,复习文献讨论CD的临床特征和诊治进展.例1,男,43岁.右腰痛10 d入院.B超示右肾内侧7.5 cm×4.9 cm低回声实性肿块,边界清楚;CT示右肾下极内下方7.5 cm×5.0 cm实性软组织肿块伴钙化,增强扫描时肿块明显强化.例2,女,36岁.左腰痛7年入院.B超示左肾下方6.6 cm×4.3 cm低回声肿块,质地均匀,边界清楚;CT、MRI示左肾下极前方6.5 cm×4.0 cm软组织肿块,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结果 例1行根治性右肾切除术,例2行单纯肿瘤切除术.2例病理诊断均为Castleman病,透明血管型.随访18个月无复发.结论 CD是一种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肾旁CD非常少见,手术切除是局灶型CD的首选治疗方法,也是明确诊断的最佳途径.临床医师应该意识到CD也可累及肾周,了解其特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广泛切除.  相似文献   

4.
例 1 女 ,45岁。因左腰部隐痛半年于 1 987年7月 8日入院。患者左腰部隐痛不适 ,无血尿、恶心、呕吐及发热。 B超示左肾下极囊肿 6.0 cm× 4.0cm,IVU示左肾上极受压、扩张、变形 ,右肾正常。 7月 1 3日手术探查 ,见左肾增大 ,约 1 3.0 cm× 8.0cm× 7.0 cm,下极有一 6.0 cm×  相似文献   

5.
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附三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提高肾嗜酸细胞瘤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 3例肾嗜酸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无特异表现 ,肿瘤大小分别为 7.6cm× 8.5cm× 6 .8cm、10 .0cm× 11.5cm× 9.8cm、10 .0cm× 8.0cm× 6 .8cm ,分别位于左肾下极、右肾上极、右肾下极。CT扫描肿瘤密度均匀一致 ,瘤体中央有星状结构。术前均诊为肾癌而行肾癌根治术。 结果 肉眼观察瘤体边界清楚 ,切面呈棕色或棕褐色 ,均质状 ,无出血及坏死灶。光镜下瘤细胞排列成腺泡状或管状 ,胞质含丰富的嗜酸性颗粒 ,细胞无明显异型性和核分裂相。电镜下胞质内见大量线粒体。免疫组化染色 :Cytokeratin( ) ,EMA( ) ,Vimentin(- )。 3例患者随访 16~ 30个月 ,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 肾嗜酸细胞瘤是一种良性实质性上皮肿瘤 ,临床无特异性 ,诊断需依据病理组织学、免疫组化及电镜特点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例1 男,56岁.因乏力、纳差3个月,低热1个月,于1988年3月5日人院.既往无腰痛、血尿、膀胱刺激征.体检:右肋缘下触及 4cm×5cm肿块,质硬,活动,表面不平.B超示右肾14.8cm×8.5cm×8.7cm,中下部探及8.5cm×9.0cm肿块.边界尚清晰,未见完整包膜,内部回声不均匀.腹部平片示右肾区L_2平面数枚点状钙化,右肾轮廓不清.静脉尿路造影示右肾盂肾盏形态不规则,下盏受压,向上移位.CT报告右肾增大、变形,除上极少许正常肾组织外,大多为肿瘤占据.肿块9.5cm×8.2cm×12.0cm,密度不均,有部分钙化灶及坏死液化区,无明显增强效应,部分断层可见病变与腰大肌粘连.血  相似文献   

7.
例1,男,66岁。因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3个月收入院。入院后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血及大便常规检查未见异常,尿常规检查RBC++++。肝肾功能、血糖检查未见异常。胸X片、EKG检查未见异常。尿瘤细胞检查2次均阳性。B超示左肾上极可见约1.5cm大小、边界较清楚、内部回声均匀强回声肿物,右肾、双输尿管及膀胱未见异常,前列腺4cm×3.5cm×4.3cm大小。CT检查左肾上极可见约1.5cm大小、边界较清楚、密度较均匀、低密度肿物,  相似文献   

8.
腹膜后腔镜切除肾上极肿物二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 0 1年 12月至 2 0 0 2年 2月 ,我们采用腹膜后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良性肿块 2例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本组 2例 ,男女各 1例 ,年龄均为 38岁。均因阵发性头痛、心悸、高血压入院 ,查体示血压均为170 / 10 0mmHg ,余未见明显异常。CT和B超示右肾上极 1.8cm× 1.6cm×1.5cm实质性肿块 1例 ;1例 9年前因车祸曾发生左肾破裂 ,未手术 ,CT和B超示左肾上极 2 .4cm× 2 .0cm× 2 .4cm实质性肿块。术前IVU、血肌酐、尿素氮均正常。全麻 ,健侧卧位 ,于腋中线髂嵴上 2cm作一长约 1.5cm切口直达腹膜后腔 ,钝性分离 ,置入自制气囊 ,注水 5…  相似文献   

9.
肾脏平滑肌瘤三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脏平滑肌瘤临床罕见 ,我所 195 0至 2 0 0 3年收治 3例 ,现报告如下。例 1,女 ,5 5岁。因腰部胀痛 1个月 ,B超检查发现左肾肿瘤 1周入院。B超示左肾上极 7.8cm× 6 .6cm不规则低回声肿物 ,仅少部分与肾上极内侧联系紧密。CT示肿物平扫CT值 5 4HU ,强化后CT值 74HU。术前诊断 :左肾癌 ,拟行左肾癌根治术。术中见肿瘤与肾被膜有细蒂相连 ,肿瘤有包膜 ,实性 ,质韧 ,不符合肾癌 ,行保留肾脏手术。术后病理报告左肾平滑肌瘤。免疫组化 :Vi mentin( )、MSA( )、SMA( )。随访 8年无复发。例 2 ,男 ,5 2岁。因体检发现右肾肿瘤 1周…  相似文献   

10.
肾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临床罕见,患者生存期短,死亡率高.2008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例1,女,55岁.因右侧腰痛2年,血尿3d于2008年11月入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检查:右肾上极6 cm×5 cm低回声团块,边缘不规则.增强CT检查示右肾上极较大混杂密度肿块影,不均匀强化,边界欠清,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全麻下行右肾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肾脏中上部,大小为6.5 cm×4.0 cm ×3.5cm,侵及肾被膜,肾周未见肿大淋巴结.<作者简介>=10.3760/cma.j.issn.1000-6702.2012.04.009  相似文献   

11.
例 1   男 ,5 5岁。因间歇性血尿 2个月于 1 999年 1 1月入院。外院 B超检查示右肾肿瘤伴下腔静脉瘤栓。体检 :右上腹可触及约 1 3 cm× 1 1 cm的肿块 ,表面不平 ,上界不清。 CT检查显示右肾中下极有 8.0 cm× 9.0 cm× 1 0 .0 cm低密度不规则肿块影 ,增强扫描后肿块不均匀强化 ,右肾静脉、下腔静脉内见低密度癌栓形成 ,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 (图1 )。 MRI显示右肾中下极有 8.0 cm× 9.0 cm×1 0 .0 cm的异常信号肿块影 ,边界尚清 ,T1WI呈等信号和部分低信号 ,T2 WI呈高信号 ;右肾静脉及相应水平的下腔静脉内见 3 .0 cm× 4.0 cm的软组…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70岁。因体检时超声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1个月,于2007年12月3日收入院。有高血压病史多年,自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控制血压正常。体检:神清,血压130/70mmHg(1mmHg=0.133kPa),心率齐。心肺无异常。双。肾区无包块及异常隆起.无明显叩击痛;双侧输尿管径路无压痛;耻骨上膀胱区无压痛及膨隆。超声示左肾上极偏后见等回声肿块,大小4.0cm×3.9cm,怀疑为左肾上极肾细胞癌的可能。IVP示左肾占位性病变;CT示左肾上极皮质包膜下有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肿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2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1个月于2008年2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腹胀,外院体检时发现左肾占位.B超检查示左肾上极占位性病变,大小4.7 cm×4.0 cm,边界清楚、中等回声、欠均匀、有 片状低回声,肿瘤周边有少许血流信号,肿瘤内部少血流信号.CT检查示左肾实质性肿块,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全麻下行左肾上极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直径4.5 cm,有包膜,与周围肾组织境界分明,并与肾动脉分支相邻,未见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癌钙化骨化的发病机理、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预后. 方法 患者,男,48岁.因体检发现右肾钙化性占位2周人院.CT示右肾外形不规则,肾上极町见一类圆形占位性病变,伴明显骨化.PET-CT检查示右肾上极类圆形肿块,明显钙化,不伴有高功能性,考虑良性病变.术前拟诊断为肾癌,取右侧腹直肌旁切口行右肾探查术. 结果 术中见右肾中上极7.5 cmX5.0cm肿块,质硬如石,肾门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行右肾部分切除,术中冰冻病理提示肾透明细胞癌伴明显骨化,即行根治性肾切除加肾门周围淋巴组织清扫.术后病理报告:肾透明细胞癌伴广泛骨化纤维化,输尿管残端、血管残端及肾周组织未见癌组织浸润,未见转移淋巴结.术后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转移. 结论 肾癌骨化较少见,肾实质性占位伴明显钙化骨化术前应按恶性肿瘤对待,肾癌骨化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类癌常见于胃肠道,肾脏类癌非常罕见.我院收治1例肾脏原发性类癌,现报告如下.患者,男.42岁.因间断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1年,于1989年11月22日入院.体检未见阳性体征.CT示右肾中下部有6cm×8cm.肿块,CT值为31Hu,与肾实质界限不清,累及肾窦、其内有低密度区CT值为27Hu.左肾未见异常.IVP示右肾下极有6cm×6cm圆形块影,肾盂向上呈弧形,肾下极肾盏破坏消失.左肾正常.诊断为右肾肿瘤.术中见右肾表面静脉充盈,肾门无肿大淋巴结,输尿管正常.肾下极为实性肿块,肿块未突破肾包膜,约  相似文献   

16.
例 1 男 ,57岁。因双侧腰痛、血尿 2年 ,右腹部肿块 1个月入院。体检 :右上腹可扪及一 6cm×5cm× 4cm肿块 ,质中等硬度 ,无压痛 ,双肾区叩痛 ,余未见异常。KUB示左肾结石 1 .3cm× 1 .0cm。 IVU示右肾不显影 ,左肾结石位于肾盂 ,左肾无积水。 B超及 CT检查 :右肾占位性病变 ,  相似文献   

17.
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侧恶变并多发转移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29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下腹部包块3 d于2004年6月13日入院.查体:左腹部可触及大小约20 cm×20 cm的实性肿物,固定,伴深触痛.B超示双肾实性占位,其中左肾2个肿块,大小分别为26 cm×21 cm,4 cm×3 cm,右肾肿块约3 cm ×3 cm.  相似文献   

18.
<正>患者,女,54岁。体检发现双肾肿瘤于2009年7月24日入院。B超示右肾下极10.5 cm×7.7cm混合性回声,右肾上极1.5 cm×1.6 cm稍高回声;左肾内探及多个稍高回声,大者1.5 cm×1.2cm,边界清,无包膜。CT示右肾下极有10.0 cm×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0岁.因体检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10 d于2009年6月17日入院.入院前无发热、腰痛和肉眼血尿.既往有高血压病史4年.查体双肾区叩击痛,右侧精索静脉曲张.B超检查示右肾上极直径5.2 cm低回声肿物,向肾外突出,回声不均匀,考虑右肾癌.CT检查示右肾上极背侧实质内可见5.1 cm×4.7 cm× 4.5 cm类圆形肿块,边缘清楚,密度不均匀,大部分为低密度区.增强后可见环状及分隔样强化,平扫及增强皮质期、实质期、分泌期CT值分别为35、82、103、100 HU,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6 0岁。因右中下腹部绞痛2个月于2 0 0 3年1 1月入院。查体:Bp 1 2 5 / 80mmHg ,腹软,饱满,未触及明显肿块,右肾区叩痛。实验室检查:RBC4 .1×1 0 1 2 /L ,AFP α1 .8ng/ml,CEA 1 2 .6ng/ml,β2 MG 2 .83mg/L ,DNA P(- ) ,尿隐血(- ) ,尿酮体(±) ,尿白细胞(±)。B超示右肾上极至肾盂中部1 0 .7cm×8.4cm×5 .0cm高回声团块,边缘不规则,轮廓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周边见数个同样低回声区。右肾包膜下见2 .2cm透声差的液性暗区,其内可见线状分隔。IVU示右肾外形增大,上部轮廓欠清。右肾盂肾盏变形,向内下移位,弧形压迹,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