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瑞兴 《海南医学》2010,21(8):62-63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结果及治疗预后。结果本组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吞咽困难、Homer征、共济失调、交叉性感觉障碍等。20例头颅MRI显示延髓背外侧梗死,其余3例未检出病灶,仅有2例头颅CT示有脑干梗死。单纯性单侧延髓背外侧损害病例预后较好,复合性延髓背外侧损害病例预后差。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闭塞所致,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及MRI,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27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7例均急性起病,以共济失调、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Horner征、交叉性感觉障碍为常见临床表现。MRI检查24例示延髓背外侧梗死及血管病变;24例行血管检查,其中4例不同程度椎动脉病变2,例显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1例示椎动脉闭塞伴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狭窄。均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以延髓背外侧局部血供不足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MRI对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助于明确病因。  相似文献   

3.
杨荫  王乾成  周红军  苏淑贤 《重庆医学》2021,50(8):1438-1440
延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延髓受损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内侧梗死和外侧梗死.延髓内侧梗死又称为 Dejerine 综合征,以同侧舌肌瘫痪、对侧肢体瘫痪及深感觉障碍为主要临床特点.与延髓外侧梗死相比,延髓内侧梗死很少发生,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 0.5% ~ 1.5%[1],而双侧延髓 内侧梗死更为罕见,现将近期收治的两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及误诊原因和预后.方法 对1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好转痊愈9例,4例分别遗留轻度Horner征和交叉性感觉障碍,2例遗留吞咽困难需鼻饲流食.结论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床以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水平眼震、Horner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偶见呃逆、对侧锥体束征等症状,磁共振成像为本病确诊有效手段.该病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是脑干梗死中的一个常见类型,主要是由于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或管腔本身狭窄甚至闭塞,或是栓子导致的栓塞以致延髓后外侧部缺血坏死所引起,本病临床上并不多见,所以积极合适的治疗对于改善其预后显得很重要,现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6例延髓梗死的临床特点及体征、MRI表现,与典型的延髓综合征进行对比探讨.包括3例延髓外侧梗死,3例延髓内侧梗死.不同部位的延髓梗死临床特点及体征各异,可表现为多种综合征,易误诊为延髓其他疾病,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在临床上影像学改变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在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及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及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多以急性起病(32例),以头晕(30例)、恶心呕吐(21例)、吞咽困难(27例)、饮水呛咳(27例)、构音障碍(20例)、行走不稳(26例)、共济失调(22例)、Horner征(23例)、交叉性感觉障碍(27例)为常见临床表现;CT对本病后颅窝疾病分辨力差,无1例发现延髓病变,检出率低;磁共振分辨力高,无骨性伪影干扰,26例显示有延髓异常信号,均表现为长T1、T2信号,呈小片状或斑片状,条索状长T1、T2改变,更适用于本病的检查;治疗应按缺血性脑血管病进行常规综合治疗,结合对症治疗,治愈13例,好转15例,未愈4例,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延髓梗死(M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对延髓外侧和内侧梗死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延髓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MI患者,31例延髓外侧梗死(LMI),19例延髓内侧梗死(MMI).LMI组和MMI组的发病年龄分别为(57.3±9.3)岁和(61.4±12.6)岁.LMI组病灶多位于延髓上中段28例(90.3%),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头晕或眩晕28例(90.3%),感觉障碍26例(83.9%),构音障碍16例(51.6%),吞咽困难19例(61.3%),共济失调17例(54.8%)等.MMI组病灶多位于延髓上段14例(73.7%),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为肢体无力17例(89.5%),眩晕13例(68.4%),构音障碍12例(63.2%).LMI组和MMI组梗死由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者分别为24例(77.4%)和12例(63.1%).50例MI患者总体预后良好.结论 MMI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较LMI患者大,LMI病灶多位于延髓中、 上段,MMI则以延髓上段多见.椎动脉粥样硬化是MI的最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9.
延髓外侧梗死是常见的脑干梗死综合征之一,但在临床上其导致尿潴留的病例并不多见。本文回顾性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延髓外侧梗死致尿潴留的患者1例,患者以头晕、行走不稳为主要症状,同时发现存在急性尿潴留的临床表现,完善影像学检查后诊断为延髓外侧梗死;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及时予以患者静脉溶栓、导尿及其他对症治疗,约1个月后其自主排尿功能完全恢复。尽管延髓外侧梗死导致尿潴留的病例不常见,但应充分了解并提高对此类情况的认知,做到全面预判,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尿潴留的可能性及其预后,反之,在颅脑CT显示不佳、MRI完善不及时的情况下,对于眩晕症状明显而其他定位体征较少,同时又合并急性尿潴留的患者,也能给予脑干-延髓外侧部分-可能受损的提示,提高对后循环梗死的警惕和重视,给予及时、适当的处理,避免延治失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LMS)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非典型性LMS患者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该病例除感觉障碍为非典型之外,其他症状均符合典型延髓背外侧临床表现,结合患者头颅磁共振提示延髓及小脑梗死,头颈部CTA提示双侧椎动脉颅内段混合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符合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诊断;患者于脑梗死急性期,积极内科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 LMS属于临床少见病,临床症状多变,充分认识该病众多表现,以免误诊及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孙家兰  王瑛  傅毅 《上海医学》2006,29(7):480-482
目的探讨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关系。方法分析2j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I检查结果。结果本组部分患者有共济失调、眩晕、头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Horner征、面部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MRI检查结果显示,延髓上部损害是经典的斜带型,常伴随严重的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和面瘫;而下部的损害常位于延髓外侧的表面,表现为明显的眩晕、眼震和共济失调。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MRI的受累部位密切相关。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尽快给予恰当的诊断、治疗及改善预后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对20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TOBS患者以老年人为主,临床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视觉障碍,头部核磁共振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常以中脑及丘脑病变为多见,并合并其他部位的梗死,如小脑、枕叶、颞叶等,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结论 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895年由Wallenberg首先报道,主要指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所致延髓背外侧部损害,使此处神经核团和传导束受累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近年来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对Wallenberg综合征的病因及病变部位有了新的认识。现对26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主要由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所致,是脑干梗死的特殊类型[1]。但由于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且患者多无明显偏瘫,误诊率较高。我们临床工作上误诊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1):24-27
目的对191例脑干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脑干梗死患者,按梗死部位分为中脑、桥脑和延髓梗死三组,分析比较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脑干梗死主要发生在桥脑,占82.20%;其次是延髓和中脑,分别占12.04%和5.76%。对桥脑组、中脑组、延髓组三组进行分析,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房颤、吸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单侧肢体无力68.06%,其次为言语不利40.83%。平均随访25个月,77.25%的患者预后良好(MRS≤2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预后与患者的危险因素、入院NIHSS无关。结论脑干梗死以桥脑部位为主。单侧肢体无力和言语不利为临床常见症状。脑干梗死患者多预后良好,预后与危险因素及入院NIHSS值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Wallenberg综合征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Wallenber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眩晕(10/15)、构音障碍(9/15)、吞咽困难(7/15)、Horner征(11/15)、共济失调(8/15)及交叉性感觉障碍(8/15)为常见临床表现。15例行MRI检查均显示延髓背外侧梗死。11例采用抗凝、抗血小板、活血化瘀治疗,4例采用东菱抗栓酶治疗,其中10例于7~10d后症状缓解,1~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1例死亡。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致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是Wallenberg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但不是惟一原因,本病经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993年 1月~ 1999年 12月 ,我科收治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 32例 ,其中男性 2 6例、女性 6例 ;年龄 49岁~ 71岁 ,平均 5 9岁。既往有高血病史 2 5例、高脂血症 12例、糖尿病史 7例、冠心病史 6例、脑梗塞病史 3例。3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 ,其临床症状及体征见附表。附表  32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临床症状及体征症状及体征n %头晕 (眩晕 ) 32 10 0声音嘶哑 32 10 0进食水呛噎 32 10 0恶心呕吐 32 10 0呃 逆 3196 .8头 痛 6 18.8突发呼吸停止 3 9.4消化道出血 17 5 3.1眼球震颤 2 990 .6同侧肢体共济失调 32 10…  相似文献   

18.
<正>延髓外侧综合征1895年由Wallenberg首次报道,又称Wallenberg综合征,经病理证实为供应延髓外侧及小脑后下动脉血栓所致[1]。但最近的资料否定该动脉对延髓背外侧区供血的优势作用,认为其对延髓供血区范围差异很大,约50%不供应延髓背外侧区[2]。延髓形状狭窄,内部结构复杂,是维持人体生命功能的重要部位。临床上,延髓最多见的病变是缺血性血管病,由于受累的血管不同,引起一些相应的综合征,其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是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诊断标准的5例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配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3个月。结果:1例患者共济失调、感觉障碍及吞咽困难症状完全缓解,3例患者仅遗留少许感觉障碍,1例患者仍存在病灶侧的共济失调症状。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提供临床治疗依据。方法:对1例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与结论:双侧延髓内侧梗死患者临床较为罕见,核磁DWI为诊断患者病变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