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心理治疗作用。方法采用VeerkampJ(1993)标准将568例儿童牙病治疗前牙科畏惧症(DF)状况进行分级,针对不同分级的儿童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结果568例患儿中有554例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疗,配合率达到97.5%。结论心理治疗是帮助儿童配合牙科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讲示做诱导法对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淑芳  邓敏 《右江医学》2007,35(3):293-294
目的探讨讲示做诱导法(tell,show,do,TSD)对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方法用Corah's牙科畏惧症评分法(Coarah's dental anxiety scale,CDAS)筛选出148例3~6岁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TSD法作行为诱导后进行牙科诊治,对照组采用常规法进行牙科诊治,分别记录CDAS评分。结果实验组CDAS评分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TSD法对学龄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缓解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针对牙科畏惧症患儿的特点探讨对患儿开展行为管理可以使用的最有效的方法。方法:210例畏惧症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取不同的行为诱导方法。对照组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式行为诱导方法,实验组采用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系统、规范的强化行为诱导的方法,比较2组患儿对治疗的配合程度。结果:采取不同的行为诱导方法后,实验组配合治疗程度Ⅰ级的患儿有22.4%,而对照组为49.5%,实验组配合治疗程度Ⅱ级的患儿有63.6%,而对照组为16.5%,实验组配合治疗程度Ⅲ级的患儿有14.0%,而对照组为34.0%,2组间不同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行为诱导明显优于传统式行为诱导的方法。结论:强化行为诱导方法可有效地减轻畏惧症患儿的恐惧心理,并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儿童牙科畏惧症是指牙病患儿在牙科治疗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忧郁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它对儿童牙病的准确诊断及彻底治疗均有较大影响,是儿童求诊及继续治疗的一大障碍,而且这种畏惧感还可延至成人期.因此,了解其发病原因,在治疗中掌握儿童的心理状况,并采用一系列心理护理方法至关重要.现将近1年来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芳  杨娜 《新疆医学》2010,40(11):103-104
牙科畏惧症(denta fear),又称牙科焦虑症(dentalanxie2ty),是指对牙科治疗过程以及治疗中某些环节的害怕和焦虑,具体表现为:烦躁不安、心悸、出汗、高声叫喊、呼吸困难、躲避或者拒绝治疗等。儿童(此处界定为1~12岁)由于心智尚未成熟,自制力差,更易出现上述症状,临床上把牙病患儿在牙科治疗过程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和恐惧的心理状态称为儿童牙科畏惧症.  相似文献   

6.
<正>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anxiety,DA)是指牙病患儿在牙科治疗中所具有的紧张恐惧、忧郁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1]。DA既影响儿童牙病患者的早期及时就诊,又降低了诊疗质量,更重要的是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这种畏惧感可能使患儿产生不良的思想负担和心理阴影而影响到身心的健康成长,甚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3岁~14岁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儿童牙科畏惧症产生原因,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方法: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采用不同的教育诱导方法,并根据他们的合作程度进行分级。结果:年龄及性别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有显著差异。结论:在口腔科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儿进行治疗时,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帮助患儿克服畏惧心理,使其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特指牙病患儿在牙科治疗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忧郁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DF对于医师进行有效诊治的影响较大,本研究通过研究医师行为干预对于患儿诊疗表现的影响,来探讨一种有效缓解DF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燕 《当代医学》2010,16(4):43-43
儿童牙科畏惧症是指牙病患儿在牙科治疗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忧郁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它对儿童牙病的准确诊断及彻底治疗均有较大影响,是儿童求诊及继续治疗的一大障碍,同时也会给牙医带来一定压力。而且这种畏惧感还可延至成人期,国外对于儿童牙科畏惧症已做了较多的研究,尤其是北欧国家,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其予以了关注。  相似文献   

10.
儿童牙科畏惧症又称牙科焦虑症,是指牙病患儿在治疗中所具有的紧张、害怕、忧郁的心理状态以及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抗拒治疗的现象,是影响儿童牙科就诊率和治疗质量的主要原因[1].有资料显示[2],成人牙科畏惧症患者大多起源于儿童时期不良的牙科就诊经历.因此,如何减少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是牙科医生面临的...  相似文献   

11.
刘朗  叶剑涛  孔祥波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071-1072
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是指患儿在牙科治疗中所特有的忧虑、紧张或害怕的心理以及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躲避治疗的现象。它的存在对儿童牙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较大影响,甚至影响患儿下一步的就诊,给口腔医务人员及家长造成压力。  相似文献   

12.
王艳  田源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190-190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儿童患者241例,其中男130例,女111例,4—6岁160例,7~13岁8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依据Frankl行为分级标准,对300例儿童牙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97例(32.3%)为不畏惧,83例(27.7%)为畏惧,120例(40%)为高度畏惧,儿童DF(包括畏惧组和高度畏惧组)发生率为67.7%。患儿年龄、是否独生子女与儿童DF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DF的发生与患儿年龄和是否独生子女有关。  相似文献   

14.
农晨  秦楚林 《华夏医学》2004,17(3):394-395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方法 :将 4 5 0名 DA患者按年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 :干预组 DA程度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儿童牙科治疗前进行心理干预 ,对预防和治疗 DA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李小新  麻健丰  喻棣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1):1345-1348
目的 分析儿童牙科畏惧症(CDF)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龋齿患儿340例,通过Frankl治疗依从性情况评估量化表将患儿分为CDF组(161例)和无CDF组(179例)。制定CDF影响因素量化调查表,调查CDF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监护人情况、家庭经济情况、监护人牙科就诊经历、监护人CDF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独生子女情况、患儿牙科就诊经历、患儿CDF病史、父亲教育程度、母亲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儿童自身气质类型、管理类型、分娩情况、身体发育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患儿CDF病史、父亲教育程度(大学以下)、母亲教育程度(大学以下)、农村生活环境、抑郁质气质、溺爱抚养型、剖宫产及中等以下身体发育情况是CDF的危险因素(P<0.05);患儿牙科就诊经历、多血质气质、民主管理型是CDF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农村生活环境、抑郁质气质是CDF重要的危险因素;多血质气质、民主管理是CDF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张莉  阮世红  武剑 《当代医师》2013,(10):1418-1419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微创窝洞预备技术对学龄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影响。方法选择乳磨牙Ⅱ类龋洞120颗,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非机动器械法非创伤性修复治疗(ART)法去除腐质,对照组采用最小窝洞预备微创窝洞预备(MCP)法去除腐质,制备洞形,玻璃离子充填。治疗前、中、后分别记录心率和veerkamp指数情况。结果基线时两组的心率和畏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但在治疗中、后ART组畏惧情况明显优于MCP组,心率较MCP组缓慢(P〈0.05)。结论MCP较ART法更易产生儿童牙科畏惧症。ART可以减少临床中患儿的不适感,促进患者与医生之间的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对我院就诊患儿进行心理调查,筛选出伴有焦虑症状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分别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和一般治疗,同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理干预组患儿的焦虑水平比非心理干预组显著下降,患儿的就诊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儿童畏惧调查表一牙科分量表评分,筛选出牙科畏惧症患儿148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牙科治疗。结果干预组牙科畏惧症程度明显下降,与牙科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减轻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谈谈应用心理干预治疗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体会.方法 采用改良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评分,筛选出牙科畏惧症患儿150名并用行为分类法对其进行分类.将患儿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牙科治疗的同时给予心里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的牙科治疗和简单劝说.结果 干预组儿童牙科畏惧症程度明显下降,与牙科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里干预可以减少或者消除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行为管理措施对学龄前儿童龋病诊治过程中牙科焦虑症的影响,并评价其在缓解牙科焦虑症、改善就诊行为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50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0例,实验组在诊疗过程中使用行为管理技术,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方法,通过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CFSS-DS)及临床合作率对比评价其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儿CFSS-DS总分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CFSS-DS总分均值,P<0.05。实验组焦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焦虑发生率,P<0.05。实验组患儿临床合作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患儿实施认知行为疗法、讲-示-做、系统脱敏、分散注意力、语音控制、正强化、模范作用等行为管理技术,能显著缓解患儿的牙科焦虑情绪,有效提高患儿牙科治疗的合作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