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曲善记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6,(3):48-49
先灭性巨结肠为常见病,如检查方法不当或操作不当。易致漏诊或误诊。根据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摸索出的检查方法,可谓行之有效,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检出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生于2岁以下,男多于女近一倍,临床诊断一般并不困难。本文就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进行研究。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有手术复位与灌肠(钡或空气)复位两种,以往多强调剖腹手术,认为用钡灌肠颇为费时,会延误手术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阳正星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0,(2)
钡灌肠(BE)检查在临床不典型的病例诊断上有重要作用,唯一禁忌证是腹平片发现游离气体。不需做肠道准备。灌钡时尽量使末端回肠与阑尾充盈。为观察盲肠有无压迫,应在前后位、侧位与斜位下检查。为使钡剂充盈阑尾,需作压迫点片和/或排空后照片。正常阑尾90%会完全充盈,阑尾长度1~24.5cm(平均8.2cm),远端呈球状,能自由移动,触诊无疼痛。大多数阑尾位于盲肠之前 相似文献
6.
颜虹桥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1,(6)
钡灌肠时钡剂进入静脉内是十分罕见的。文献中曾报告过10例,其中仅有2例生存。以往的作者们认为,促成这一并发症的因素有:(1)粘膜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或憩室炎;(2).肠梗阻;(3).使用囊球式导管灌肠,肠腔压力增高;(4).导管错插入阴道内。患者症状轻重和能否生存,同进入血循环的钡剂数量有关,也和患者年令及健康情况有关。至于钡剂进入静脉内的早期识别问题,Zatzkin 等描述 相似文献
7.
钡灌肠造成直肠粘膜下积钡一例林琳,杨继金,卢任华,王飞,王振堂患者女,37岁。因“痔核”脱出4年,大便带血1年,大便变稀及次数增多2个月,加重1个月,于1992年6月14日在外院行钡灌肠检查。检查中,病人出现严重下腹部疼痛,未予处理。回家后,下腹部疼... 相似文献
8.
钡灌肠检查并发门静脉积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尔杰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4,(5)
作者报道一例乙状结肠憩室患者在做单对比钡灌肠检查出现门静脉积气。患者六十岁女性,长期体重减轻而行钡灌肠检查。既往无炎性肠病、消化道出血或做灌肠病史。先做腹部平片检查未见异常,插管时对病人轻度不适,但无疼痛。静脉注射一毫克胰高血糖素、将肛管气囊充气,后注钡剂。在检查期间,发现门静脉积气(预先摄片未发现异常)。未发现钡剂外溢、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1例钡灌肠检查过程中发生致死性超敏反应。女49岁,有广泛的过敏史,因大便潜血而行单对比结肠造影,当钡剂接近脾曲时病人诉说有上肢瘙痒和发热感,即刻停止检查,但病人症状不缓解,且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致至发生青紫,经多种心肺复苏措施抢救无效而死亡。尸检中结肠未见异常,亦无肺梗塞、冠心病和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0.
孙东辉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4,(6)
在正确实施钡灌肠检查并能做出准确解释的情况下,钡灌肠是一种简单安全且高度有效的方法。作者讨论了各种因素及其在提高结肠检查效果方面的重要性。 实施一次正确钡灌肠检查最重要的是清洁结肠,同时结合饮食控制、口服流质、应用通便剂。作者所在单位采用24小时流质:口服液体(每小时240ml水)用盐和一种带刺激的酸性通便剂(枸椽酸钠或蓖麻油60ml)并清洁肠道(检查前30~60 相似文献
11.
孙鼎元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2,(5)
以往有关腹腔脓肿的X线诊断,多着重其解剖,感染扩散途径及平片所见。目前又有人将超声,CT及核素用于诊断本病。联合使用这些手段,固可提高确诊;然而,钡灌肠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通常脓肿出现在原发病变如憩室炎或阑尾炎附近,但有时感染源与脓肿并不接近,偶而,如败血症及放线菌病之感染源则位于腹外。用双对比钡灌肠检查37例结肠旁脓肿,男25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岁。1例有2处脓肿,共计38处。大部分病例的诊断由外科及病理证实,其余由临床所见及病程经过判明。 相似文献
12.
李景学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1,(3)
小肠急性扭转为最严重的急腹症之一,且为小儿最常见的肠扭转,它伴随的肠梗阻可为完全的,间歇的或不完全的,这决定于受累肠袢扭转的松紧程度,如果血运受损,则可产生梗塞及坏死。钡灌肠检查时,不常见小肠扭转的直接征象。文内报告两例都在肠管扭转处,钡柱显咀状变形。这种表现特别是对没有错转位病人有助于其术前诊断。讨论中指出肠扭转有两型。原发性小肠扭转伴 相似文献
13.
14.
刘连祥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1,(5)
在钡灌肠检查过程中,由于部分病人有肛门失禁,所以通常应用充气的直肠胶囊导管以避免钡剂自肛门溢出。但是,有时由于胶囊导管应用不当有引起直肠损伤和掩盖直肠病变的可能性。因此,本文作者提出对直肠胶囊导管充气应当谨慎应用。直肠胶囊充气除增加病人的不适外,还有引起直肠损伤和穿孔的危险。胶囊的过度充气引起直肠壁紧张度明显增加,这样可使直肠粘膜撕裂引起出血或引起伴有钡剂外溢的症状明显的穿孔。胶囊突然破裂时,压力突然减小,使灌肠导管尖端和直肠粘膜之间形成一种剪力,而引起直肠的撕裂。直肠粘膜断裂的予后一般是好的,而且绝大多 相似文献
15.
小肠逆行钡气灌肠双重造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肠管腔细长 ,相互重叠 ,影响了病变的显示。而且目前尚缺乏小肠内窥镜检查 ,因此对其检查方法的研究与改进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 ,除口服法外 ,应用直接插管法插至十二指肠屈氏韧带附近 ,经导管注入钡气双对比造影[1~ 4 ] ,但操作比较复杂时。我院于 1994- 0 4采用经肛管灌注钡气 ,经回盲瓣逆行进入小肠造影 ,称为小肠逆行钡气灌肠双重造影。经多次临床验证此种检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特作初步报告。1 检查前的准备1.1 多饮水与控制饮食 :检查前两天每天饮水不少于 5 0 0ml,进半流食 ,检查当日 ,禁水 ,禁食。1.2 服缓泻剂 :将 9~ 1… 相似文献
16.
王兆琪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4,(5)
钡剂造影目前仍是检查小肠疾病的主要方法。虽然内窥镜已广泛使用于上消化道和结肠的检查,但尚不能在空回肠的检查中使用。小肠钡剂造影究竟是使用常规口服造影法好还是使用小肠灌肠法好,过去一直有争论。作者回顾性地分析了1465例小肠钡灌肠病人的检查结果,并与临床最后诊断进行了对照,在手术病人则与手术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气钡对比灌肠在诊断结肠息肉及炎性肠疾病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已有详尽的报告,鉴定这种方法能够发现0.5厘米左右的息肉,所以,一般认为对较大的新生物将更易于发现,作者发现一些结肠癌病人在气钡对比检查时,有一容易被忽略的,细微的线形影,本文提供一些实例力求解释和说明这种X线表现,同时讨论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高龄体弱病人,尤其是70岁以上的高龄病人,因其生理特点,在传统法钡灌肠时,因肛门松驰或因钡剂量过大,肠管不能承爱而致钡剂倒流,造成钡灌肠失败。低张气钡灌肠法,常因低张芗禁忌或病人无法九受较长时间的肠管扩张而中止,在初中中 风不鲜。针对上述总是我们在众多的钡 肠法中,进行了筛选、改进和研究。采用非低张气钡灌肠三位照片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总是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着重介绍造影方法。 相似文献
19.
林社章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4,(2)
临床和病理学文献上常常强调检查肛管病变对于鉴别Crohn 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作者复习了241例双对比灌肠检查时所摄的直肠肛门象(其中74例为Crohn 病,32例为溃疡性结肠炎,135例无炎性肠病)。约半数结肠Crohn 病患者有肛管异常的X 线表现(即:裂隙、瘘管或脓肿)。13%小肠Crohn 病患者,6%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无肠道炎性疾病患者有肛管异常。其中2例Crohn 病患者肛门周围皮肤和肛管体检为正常,但数天后,X 线检查却证实有广泛的肛门周围病变。作者描述在大多数情况下正常的肛管X 线表现 相似文献
20.
女,60岁,因反复便中带血1年,腹痛1 h由痔科转入外科.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便中带血,暗红色,有时为黏液血便,大便尚成形.无里急后重,腹泻,便秘,但便中带血时有发生.在痔科就诊,行钡灌肠检查.X线下全结肠充盈后,左半结肠钡剂突然消失,并排入腹腔,迅即停灌钡剂,未灌气,紧急情况下拍仰卧位片,显示腹腔广泛散布钡剂,升结肠部分充钡.影像诊断:结肠穿孔(可能位于乙状结肠,见图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