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皮肤血管瘤中肥大细胞 (MC)、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bFGF)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们在血管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颌面部血管瘤标本 68例 ,按Mulliken[1] 分类法将血管瘤病程分为三期 :增殖期 3 2例、退化期 2 4例、退化完成期 12例。选取 5例唇裂患者的唇部皮肤做正常对照。将每个标本连续切片 4张 ,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计算肥大细胞数和bFGF阳性率。结果 :①肥大细胞的胞浆内抗胰蛋白酶抗体显色为棕褐色 ,胞核为蓝色 ,多位于小血管管壁及其周围。各期血管瘤中肥大细胞计数分别为 :增殖期 2 1.3± 3 .0SD/HPF ,退化期 8.4± 2 .6SD/HPF ,退化完成期 3 .2± 2 .0SD/HPF。正常皮肤组织中肥大细胞计数 3 .1± 1.3SD/HPF。增殖期与退化期、退化完成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②血管瘤中bFGF位于肥大细胞内或胞外基质中 ,增殖期bFGF染色深 ,棕褐色 ,呈阳性连续片状分布。退化期呈不连续片状分布、染色浅。退化完成期染色更浅 ,呈点状分布 ,阳性反应物少。增殖期bFGF阳性表达率 93 .75 % ,退化期 5 4.16% ,退化完成期 3 3 .3 3 %。增殖期bFGF明显高于退化期、退化完成期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正常对照组中bFGF无表达。③bFGF与MC计数表达呈正  相似文献   

2.
APOJ在血管瘤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J(APOJ)在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颌面部血管瘤标本68例,按mulliken分类法将血管瘤分为3期,增殖期32例,退化期24例,退化完成期12例,选取5例唇裂患者唇部皮肤作为正常对照.将每个标本连续切片4张,分别行HE染色和APOJ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APOJ阳性率.结果:APOJ位于内皮细胞周围纤维脂肪组织中,呈棕黄色.各期血管瘤中APOJ计数分别为:增殖期2.3±1.2SD/HPF:退化期7.6±2.3SD/HPF:退化完成期8.7±2.5SD/HPF,正常皮肤中APOJ无表达,增殖期与退化期及退化完成期相比较,APOJ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POJ参与皮肤血管瘤的退化,并在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腮腺幼年型血管瘤中bFGF表达及肥大细胞计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晓萍  刘维贤  李吉 《上海口腔医学》2004,13(3):167-167,172,178
本研究采用特殊肥大细胞染色法、免疫组化法及图像分析技术,对40例婴幼儿腮腺血管瘤、5例正常腮腺组织进行肥大细胞和bFGF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腮腺幼年型血管瘤中肥大细胞的数量、面积及平均光密度均明显增加.差异显著:腺小叶内及幼稚毛细血管中出现大量的肥大细胞;血管瘤组bFGF呈高表达,bFGF阳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胞浆,主要分布于细胞外基质,呈浅网状。本研究表明:bFGF和肥大细胞与腮腺幼年型血管瘤的发生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PCNA在颌面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探讨颌面部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54例颌面部血管瘤组织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其与血管瘤分型、分期的关系。结果:PCNA仅表达于毛细血管瘤中,且在它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表达有所不同,增殖期表达最高,退化期次之,退化完成期表达最低,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毛细血管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为特征,PCNA可作为划分毛细血管瘤不同发展阶段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瘤增殖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血管良性肿瘤。为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在血管瘤增殖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不同阶段血管瘤中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 )以及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density ,MVD)进行了检测。1.资料与方法 :①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1982~ 2 0 0 1年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手术切除标本 5 4例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 ,按Mulliken分类法将其分为增殖期 (2 5例 )、退化期 (18例 )、退化完成期 (11例 )。正常皮肤及口腔黏膜 15例作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时期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TRAIL受体DR4、DR5 m 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3—10月在中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收集婴幼儿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组织标本40例(增殖期血管瘤26例、退化期血管瘤14例),以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12例,应用RT-PCR检测TRAIL的2个受体DR4和DR5m RNA在其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DR4和DR5 m RNA的表达强度显著低于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DR4、DR5 m RNA的表达强度较高,但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退化期血管瘤组织DR4和DR5 m RNA表达程度高,与增殖期血管瘤相比,退化期血管瘤可以更多的结合TRAIL,细胞凋亡增多,引发血管瘤消退。  相似文献   

7.
毛细血管瘤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分布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纤维连接蛋白(FN)在颌面部不同分期毛细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及分布方式。结果表明:增殖期FN呈强阳性连续线状分布,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退化期及退化完成期,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后两者间则无差异性。由此探讨毛细血管瘤细胞外基质成份变化在肿瘤增殖退化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过量氟对大鼠切牙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探讨氟牙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将2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饮用蒸馏水)和实验组(饮用100mg/L氟化水),复制氟牙症动物模型,8周末处死动物,获取切牙标本,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FGF在大鼠切牙的表达定位及其在对照组与实验组切牙表达的变化。结果bFGF在分泌期成釉细胞、成牙本质细胞中均呈阳性表达。实验组bFGF的表达明显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过量氟可抑制bFGF的表达,从而影响上皮与间充质之间的相互介导作用,导致釉质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雌二醇(E2)及尿bFGF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患者中的表达差异,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78例增殖期血管瘤患者、18例消退期血管瘤患者及25例脉管畸形患者的血清和尿上清液,阴性对照为48例单纯唇腭裂患者,所有患者年龄均≤30个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和尿bFGF浓度,并对尿bFGF浓度进行尿肌酐平衡;应用放射免疫方法(RlA)检测各组血清E2浓度.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血管瘤患者血清bFGF浓度>脉管畸形患者血清bFGF浓度>对照组血清bFGF浓度,3组之间浓度有显著差异(P=0.027);血管瘤患者尿bFGF浓度>脉管畸形患者尿bFGF浓度>对照组尿bFGF浓度,3组之间浓度有显著差异(P=0.000);增殖期血管瘤患者尿bFGF浓度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患者(P=0.04);血管瘤、脉管畸形患者和对照组3组之间血清E2浓度有显著差异(P=0.000);脉管畸形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清E2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尿bFGF浓度可作为血管瘤鉴别诊断的指标,血清E2浓度可用于诊断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并判断血管瘤是否处于增殖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增殖期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前、后2个月尿液中bFGF、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变化,初步探索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区住院的增殖期血管瘤患儿34例。分别在患儿口服普萘洛尔前、后2个月留取清晨无菌中段尿10 mL,另外收集21例正常婴幼儿(年龄<12个月)的清晨无菌中段尿10 mL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尿液样本中bFGF的表达水平,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3组尿液样本中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口服普萘洛尔后2个月,患儿尿液中bFGF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普萘洛尔治疗增殖期血管瘤患儿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患儿体内bFGF、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进而抑制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血管生成,达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检测尿液中bFGF、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可作为患儿口服普萘洛尔用药过程中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瘤自然消退过程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标本63例,均经病理证实;所有患者均未经过激素或其他药物治疗.其中血管瘤44例,按照组织学特征将其分为增殖期23例,退化期21例;血管畸形19例.每例标本采用SABC法免疫组化,检测bcl-2、survivin 2种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的蛋白表达,同时以8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采用SPSS11.0软件包行×列表卡方检验.结果:血管瘤增殖期和退化期的bcl-2表达不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survivin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cl-2在血管瘤增殖期血管内皮细胞的高表达与退化期表达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该基因可能在血管瘤增殖期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方面发挥作用;而survivin在血管瘤增殖期内皮细胞的高表达,与退化期表达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该基因与血管瘤的自然消退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血管瘤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和HLA-DR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对血管瘤增殖退化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期血管瘤及退化期血管瘤的细胞间黏附分子-3(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3,ICAM-3)、CD34和有核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DR型(Histocompatibilityantigens-DR,HLA-DR)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的表达情况,将2个时期进行比较;同时以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为对照。采用行×列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CAM-3和CD34均在增殖期血管瘤高表达(分别为26/28和28/28),而退化期低表达或不表达(分别为20/22和20/22),2个时期差异有显著性(P<0.001);而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几乎不表达,这与不同时期血管瘤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HLA-DR则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高分化阶段密切相关,增殖期基本不表达(4/28),在分化好的退化期高表达(17/22),2个时期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ICAM-3、CD34可能在血管形成早期发挥作用,介导内皮细胞间黏附,参与血管瘤发病和消退的病理过程。HLA-DR可能与内皮细胞成熟表型的获得及活化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acrophage inhibitory cytokine-1,MIC-1)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以及p53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探讨MIC-1在血管瘤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血管瘤组织标本中MIC-1和VEGF、p53的表达情况,分析MIC-1与VEGF、p53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中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χ2检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MIC-1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9%和34.78%,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VEGF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30%和43.48%,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p53在增殖期和消退期血管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48%和30.43%,2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MIC-1在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MIC-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 (r=0.613,P<0.01),与p53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753,P<0.01)。结论:MIC-1可能与血管瘤的发病及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激素治疗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应用类固醇激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疗效报道不一致,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分类方法紊乱有关。本研究采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新分类,对31例血管瘤进行口服强的松治疗。根据服药后病变改变大小、颜色深浅变化将疗效分为优、良、中、差。服药前采用放射免疫方法进行血清Es水平测定,来探讨其疗效与血清E2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口服强的松治疗血管瘤的有效率为74%。强的松疗效优、良、中、差各组间的血清E2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强的松疗效好坏与血清E2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5.
头颈部血管瘤治疗适应证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瘤是婴幼儿期常见的良性脉管肿瘤,60%~70%发生于头颈部。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迄今尚无一种方法适合于所有类型血管瘤的治疗。作者结合临床经验和文献复习,提出了头颈部血管瘤的治疗适应证及方法选择。认为较小、处于稳定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的血管瘤适于随访观察,增殖期血管瘤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积极治疗,表浅血管瘤可采用咪喹莫特软膏局涂、单纯激光或激光 激素治疗;深部血管瘤可采用瘤内注射激素、平阳霉素治疗;多发性血管瘤、重症血管瘤或生长快速的血管瘤首选口服激素治疗,激素治疗无效时,采用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手术治疗不能作为早期血管瘤的首选治疗,而是用于血管瘤后期残存病变的切除或修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2月,35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完成普萘洛尔治疗,按1.0~1.5mg/kg,每天1次口服用药,连续服用,随访1~10个月。收集每例患儿的相关资料,包括临床特征、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半球测量法和数码照片记录患儿血管瘤大小,按家长反馈信息和4级评分法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大部分血管瘤体积明显减小,颜色变淡,质地变软,家长满意度好,不良反应轻微。疗效评定为Ⅳ级(优)者6例,Ⅲ级(好)16例,Ⅱ级(中)10例,I级(差)3例。结论:口服普萘洛尔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用药安全,疗效明显,对体积较大的血管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Ѫ����������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血管肿瘤,约60%发生于头颈部。通常在1岁以内快速增殖,大多数血管瘤可自行消退。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迄今尚无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血管瘤的治疗。根据血管瘤部位、大小、范围、深度、分期、功能影响以及对患儿的心理影响等因素的不同,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不相同。较小的、处于稳定期或消退期的血管瘤可以等待观察;浅表血管瘤可采用咪喹莫特软膏局涂、激光或激光+激素治疗;深部血管瘤可采用激素、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多发性血管瘤、重症血管瘤或生长迅速的血管瘤首选口服激素或普萘洛尔治疗,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干扰素皮下注射治疗;手术治疗一般不作为早期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增殖期血管瘤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治疗,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18.
TGF-β及其受体在颌面部血管瘤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肽生长因子TGF β及其受体与颌面部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方法分别测定TGF β及其受体 (TGF βRII)在颌面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 ,并以正常组织为对照组。结果 TGF β在血管瘤组织中阳性表达 ,主要表达于增殖活跃的内皮细胞胞浆、细胞膜上 ,间质细胞中也有表达 ;明显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P <0 0 5 ) ;TGF βRII在血管瘤内皮细胞在组织中无明显表达 ,与血管畸形组织和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管瘤组织中的内皮细胞不是特异性TGF β靶细胞 ;TGF β对血管瘤的内皮细胞调节作用可能通过其它途径 ,并可能与血管瘤的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远期疗效及适应证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评价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远期疗效和适应证,方法: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患者1040例,其中男312例,女712例,年龄1月-57岁,治疗方法为分次,多点瘤内注射,间隔14-21d重复注射,2-3次为1个疗程,结果:随访1-13a,获得性蜘蛛样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最好,治愈率分别为100%,96.40%,92.20%和67.20%,对蔓状血管瘤和鲜红斑痣 疗效不佳,平阳霉素最佳用量为1mg/cm^2,治疗毛细血和瘤的最佳浓度为1mg/1ml,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时,浓度应达3-4mg/ml,发热反应发生率6.54%,无肺纤维化发生。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可作为中,小型获得性蜘蛛样血管瘤,毛细血管瘤,混合性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其疗效确切,安全,简便,疗程短,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血管瘤是临床上较为罕见的血管瘤,在婴儿出生时就已发生。临床上将先天性血管瘤分为3类:快速消退型、不消退型和部分消退型。一般多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并与其他相似病症进行鉴别诊断。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变,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何更加准确地诊断以及有效治疗,是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先天性血管瘤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