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并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且符合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标准的 180例AMI患者 ,根据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分成A组 (时间在 30min内 ,n =4 6 )、B组 (6 0min内 ,n =6 3)及C组 (90min内 ,n =71) ,分别测定 3组的梗死血管室壁运动幅度。结果 :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所需的时间不同 ,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存在差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关室间隔运动幅度A、B、C 3组分别为 (8.15± 1.6 2 )、(7.84± 1.4 3)及 (6 .5 6± 2 .15 )mm ,P <0 .0 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左室后壁运动幅度 3组分别为 (8.78±1.92 )、(7.32± 1.5 4 )及 (6 .15± 2 .0 5 )mm ,P <0 .0 5〕 ,且随需要的时间延长 ,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幅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越短 ,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92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分成A组 (时间在 3 0分钟内 ) ,B组 (时间在 60分钟内 )和C组 (时间在 90分钟内 )。比较不同组间 3 0天的左室收缩功能。结果 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不同 ,各组 3 0天左室收缩功能存在差异 ,其LVEF( % )分别为A组 65 4± 1 1 2、B组 5 7 6± 1 0 3、C组 49 9± 1 0 1 ,ST段恢复时间越短 ,左室收缩功能恢复越好 (P <0 0 5 ) ,并随梗死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 ,前壁MIST段恢复时间与左室收缩功能恢复关系更密切 (P <0 0 1 ) ,下壁MI随ST段恢复时间延长 ,左室收缩功能有下降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用心电图监测溶栓后ST段的变化 ,是预测左室收缩功能的良好指标 ,尤其对前壁MI有更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心内科及急诊监护病房收治并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且符合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标准的120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后心电图的ST段达稳定下移50%的时间,分为30min内(n=34)、60min(n=49)、90min(n=37),分别测定3组的梗死血管室壁运动幅度及射血分数。结果抬高的ST段稳定下移50%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存在差异(P<0.05),且随需要的时间延长,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及左室前壁收缩功能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越短,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及左室前壁的收缩功能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 ,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其效果依赖于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 (冠脉 )再通。我们在实践中发现 ,溶栓过程中 ST段漂移 ,有助于早期预测冠脉再通。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确诊并收治住院的 AMI患者 48例 ,男 41例 ,女 7例。年龄 30~ 76(平均 53.2 )岁。前壁梗死 1 8例 ,前间壁梗死 4例 ,下壁梗死 2 6例。1 .2   方法发病 1 2 h以内 ,持续性胸痛不缓解 ,心电图 ST段抬高 ,无溶栓禁忌证 ,给予尿激酶 1 50万 IU,加入生理盐水 1 0 0 ml中 30 min内静脉滴入。尿激酶滴注前、滴注后即刻及 2 h内每 0 .5h描记心电图 …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ST段改变对预后的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60、90和180 min心电图sT段下降50%对早期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将95例AMI患者在溶栓后60、90和180 min记录的心电图分为ST段下降≥50%组和ST段下降<50%组,比较不同时期两组间36 d的心脏性死亡率和功能。结果:在每个研究时间与溶栓前基础心电图的ST段抬高最大导联比较,ST段下降<50%组较ST段下降≥50%组,心脏性死亡率和射血分数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这一关系随梗死部位不同有变化。下壁梗死只有60 min心电图可预测心脏性死亡(P<0.05)。前壁梗死只有溶栓后60和90 min心电图ST段下降<50%组较ST段下降≥50%组左心功能明显下降(P<0.05)。结论:用心电图监测AMI溶栓后ST段的变化,是一种预测早期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简便而可靠的方法。AMI溶栓后60 min心电图预测临床预后似乎比90和180 min心电图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与院内溶栓治疗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时间、血管再通率、心源性休克及一年内生存率。方法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先静脉注射15mg,继而30min内静脉滴注50mg,期后60min内再静脉滴注35mg。结果经统计学处理,A组(院前溶栓组)比B组(院内溶栓组)溶栓时间提前了(150±150)min;血管再通率提高了13.00%,!2=4.13;心源性休克减少了7.27%,!2=1.45,P>0.05;一年内生存率提高了12.62%,!2=4.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比C组(PCI组)溶栓时间提前了(190±160)min;血管再通率提高了1.98%,!2=0.012;一年内生存率提高了0.68%,!2=0.015;心源性休克减少了15.5%,!2=5.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比院内溶栓治疗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争取了溶栓时间、降低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提高了血管再通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血管及闭塞部位的预测价值。方法:对6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者50例(80.65%),左回旋支者12例(19.35%)。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右冠状动脉中远段(62.07%);并发右室梗死者均发生在右冠状动脉,且多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近段(70.00%)。STⅢ抬高/STⅡ抬高>1、STaVL压低≥0.5mm、STV1抬高≥0.5mm、STV3压低/STⅢ抬高≤1.2提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的灵敏度分别为88.00%、90.00%、66.00%、72.00%,特异度分别为58.33%、75.00%、83.33%、66.67%。STⅢ抬高/STⅡ抬高≤1、STaVL呈等电位线或抬高、STV1压低≥0.5mm、STV3压低/STⅢ抬高>1.2提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回旋支的灵敏度分别为58.33%、75.00%、66.67%、66.67%,特异度分别为88.00%、90.00%、80.00%、72.00%。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血管及闭塞部位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时 ,V7~ 9导联 ST段抬高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 (IRA)、梗死范围及近期愈后的作用。方法 :对 146例 AIMI患者的心电图及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与单纯 AIMI患者相比较 ,AIMI伴 V7~ 9导联 ST段抬高的患者中回旋支为 IRA的比例较高 (40 .9% ,P <0 .0 2 5 )、CK峰值高 (P <0 .0 0 1) ,左心室功能差 (均 P <0 .0 0 1)、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及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高 (P <0 .0 2 5~ 0 .0 0 5 )。结论 :V7~ 9导联 ST段抬高对判断 AIMI患者的 IRA、梗死范围及近期愈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工作中,患者心电图检查往往可见ST段抬高,故对此现象应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诠释,才能做到精准医疗。1定义ST段指自QRS波终末至T波开始之间的一段。J点指QRS波终末至ST段开始的一点。ST段的偏移往往是测量J点的偏移,并参考TP段与PR段。2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2.1心电图特征根据2012年ESC/ACCF/AHA/WHF  相似文献   

1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aVR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患者心电图aVR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43例急性下壁MI患者根据有无aVR导联ST段压低分为2组,并分析其临床情况。结果:ST段压低组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明显高于非ST段压低组[(47.25±25.42)∶(25.50±15.46)mmol/L,P<0.01;(2.82±1.99)∶(1.80±0.86)mmol/L,P<0.05,ST段压低组患者并发后壁MI比例亦明显高于非ST段压低组(56%∶9%,P<0.01)。结论:急性下壁MI心电图aVR导联ST段压低提示梗死面积较大,累及下侧壁或后壁;且有助于并发后壁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侧壁导联ST段下移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侧壁导联(I,aVL)ST段下移与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关系。方法 分析9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的结果。结果 Ⅰ导,aVL导ST段下移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RCA)的敏感性分别为64.4%和95.9%,特异性分别为80.0%和56.0%,有显著性差异(P<0.005);aVL导ST段无明显下移对判断IRA为回旋支(LCX)的阳性预测值为82.4%,阴性预测值为86.4%。结论 I导,aVL导ST段下移是判断RCA为IRA的较敏感的指标;aVL导联ST段无明显下移是预测LCX为IRA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机制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不同形态 ST段抬高的机制和意义。方法 :结扎家兔冠状动脉的不同分支制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结果 :ST段抬高的形态随心肌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呈“下弧形—上斜形—上弧形”的规律性变化。结论 :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反映心肌损伤的不同时相 ,下弧形抬高提示心肌缺血的早期 ,上弧形抬高提示心肌损伤的晚期 ,上斜形抬高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3.
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心电图示抬高的ST段回降是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主要间接指标。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少数病例于溶栓再通后出现短暂的ST段反常抬高现象。为探讨其临床意义,现对近3年来在我院行静脉溶栓的182例AMI患者溶栓后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常认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ST段持续抬高是提示室壁瘤形成的标志。本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及心室造影探讨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9~ 2 0 0 2年 ,我科共收治ST段抬高的AMI的患者 2 0 0例。伴有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右室肥大、脑血管疾病等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者均除外。入选了 1 40例ST段抬高和非抬高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两组 :①ST段抬高组 (即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弓背抬高至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Ⅱ、Ⅲ和V1导联ST段变化对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的梗死相关动脉及闭塞部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I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IAMI右冠状动脉(右冠)闭塞占74%,回旋支闭塞占26%,并发右心室梗死占13.1%。46例存在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右冠近段闭塞并发有右心室梗死的10例中7例存在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和V1导联ST段抬高。结论: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和V1导联ST段抬高的同时存在,高度提示右冠近段闭塞,并提示并发右室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6.
杭久利  李洪英 《山东医药》2007,47(10):76-77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可使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开通,其对于减少坏死心肌数量、限制梗死范围、改善患者预后非常有益。2002年10月~2005年10月,我们观察了107例静脉溶栓后ST段再抬高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溶栓治疗已被证明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预后,已成为AMI再灌注治疗的标准方法之一。目前临床判断溶栓血管再通常以胸痛消失,血清肌酸激酶(CK)峰值前移、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降为指标,但只有后者可能是反映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的临床指标。本文旨在探讨抬高的ST段早期回降与否对AMI住院期间临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 7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 MI)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 76例患者中 ,4 2例为前降支单支病变。 34例为前降支并发多支血管病变。根据前降支不同病变部位分为两组 :前降支近段病变组 (PD)、前降支远段病变组 (DD) ,两组间比较 :PD组在Ⅰ、aVL导联出现ST段抬高明显增加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在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明显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② 34例前降支并发多支血管病变中 ,PD组同DD组比较 ,Ⅰ、aVL导联ST段抬高≥ 1mm者明显增加 ,Ⅲ、aVF导联ST段压低≥ 1mm者明显增加。Ⅱ导联压低≥ 1mm者有增加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AAMI前降支阻塞时行心电图检查可以预测病变部位 ,Ⅰ、aVL导联ST段抬高 ,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同前降支近段病变存在良性相关性。可视为对应性改变。前降支远段病变时Ⅱ、Ⅲ、aVF导联ST段常常在等电位线或抬高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后Q波导联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 ( MI)后 Q波导联 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MI后 Q波导联 ST段持续抬高 (静息心电图 )的患者 3 0例 ( ST段抬高组 ) ,以无 ST段持续抬高的 MI患者 2 6例为对照组 ,两组均行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及左心室造影 ,观察两组病例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 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 EDV)、射血分数 ( EF)、局部室壁运动情况及冠脉阻塞部位、程度。结果 :ST段抬高组较对照组 EF减低 ( P <0 .0 1)、ESV增大 ( P <0 .0 5 ) ,冠脉完全闭塞、局部室壁无收缩或矛盾运动比例 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5 ) ,而两组 EDV、室壁瘤发生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结论 :MI后 Q波导联 ST段持续抬高与冠脉完全的闭塞、大面积的梗死、EF的显著降低、ESV的明显扩大直接相关 ;与室壁瘤、EDV无显著相关 ,是一种简便、无创的临床检测手段 ,对 MI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ST段特征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58例,了解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24 h动态心电图结果的关系.结果 当STⅢ大于STⅡ,87%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而STⅢ小于STⅡ时,69%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只占31%.58例病人中单支血管病变22例(38%),伴胸导联ST改变者6例(27%);多支病变36例(62%),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34例(94%);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较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者高(P<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Ⅱ/Ⅲ的比值有助于梗死相关动脉的判断;伴胸导联改变者常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并且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