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并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且符合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标准的 180例AMI患者 ,根据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分成A组 (时间在 30min内 ,n =4 6 )、B组 (6 0min内 ,n =6 3)及C组 (90min内 ,n =71) ,分别测定 3组的梗死血管室壁运动幅度。结果 :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所需的时间不同 ,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存在差异〔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关室间隔运动幅度A、B、C 3组分别为 (8.15± 1.6 2 )、(7.84± 1.4 3)及 (6 .5 6± 2 .15 )mm ,P <0 .0 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左室后壁运动幅度 3组分别为 (8.78±1.92 )、(7.32± 1.5 4 )及 (6 .15± 2 .0 5 )mm ,P <0 .0 5〕 ,且随需要的时间延长 ,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幅度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越短 ,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室壁运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心内科及急诊监护病房收治并接受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且符合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标准的120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后心电图的ST段达稳定下移50%的时间,分为30min内(n=34)、60min(n=49)、90min(n=37),分别测定3组的梗死血管室壁运动幅度及射血分数。结果抬高的ST段稳定下移50%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存在差异(P<0.05),且随需要的时间延长,梗死相关室壁运动幅度及左室前壁收缩功能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越短,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及左室前壁的收缩功能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抬高的ST段恢复时间对预测溶栓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92例AMI患者根据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 ,分成A组 (时间在 3 0分钟内 ) ,B组 (时间在 60分钟内 )和C组 (时间在 90分钟内 )。比较不同组间 3 0天的左室收缩功能。结果 溶栓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达到稳定下移 5 0 %的时间不同 ,各组 3 0天左室收缩功能存在差异 ,其LVEF( % )分别为A组 65 4± 1 1 2、B组 5 7 6± 1 0 3、C组 49 9± 1 0 1 ,ST段恢复时间越短 ,左室收缩功能恢复越好 (P <0 0 5 ) ,并随梗死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 ,前壁MIST段恢复时间与左室收缩功能恢复关系更密切 (P <0 0 1 ) ,下壁MI随ST段恢复时间延长 ,左室收缩功能有下降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用心电图监测溶栓后ST段的变化 ,是预测左室收缩功能的良好指标 ,尤其对前壁MI有更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4.
心电图墓碑样ST段抬高与AMI早期左室重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墓碑样ST段抬高对AMI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对 12 5例初发的AMI,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和下壁组 ,根据ECG的ST段变化再分为墓碑样抬高亚组和非墓碑样抬高 (通常型 )亚组。在起病第四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室壁运动情况 ,测量并计算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 ,舒张末期容积 (EDV) ,每搏输出量 (SV)和射血分数(EF)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在前壁梗死墓碑样抬高组EDV =(16 8 19± 11 0 3)mL ,ESV =(116 93± 19 31)mL ,SV =(5 1 2 6± 7 94 )mL ,EF(30 4 7± 12 37) % ,P <0 0 1;通常组EDV =(133 4 3± 5 73)mL ,ESV =(6 6 92± 9 0 7)mL ,SV =(6 6 5 1± 9 7)mL ,EF =(49 84± 13) %。在下壁梗死 ,墓碑样抬高组EDV =(14 3 0 5± 15 4 7)mL ,ESV =(88 12± 14 75 )mL ,SV =(5 4 93± 12 0 9)mL ,EF =(38 39± 10 8) % ,P <0 0 5。通常组EDV =(12 8 78± 12 2 5 )mL ,ESV =(5 7 5 1± 8 0 4 )mL ,SV=(71 2 7± 4 4 7)mL ,EF =(5 5 34± 9 3) %。墓碑样抬高组较通常组更多发生室壁瘤。结论 心电图墓碑样ST段抬高与AMI早期左室重构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濒死的心肌,使梗死范围缩小,改善预后,对AMI患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但对于AMI经心肺复苏(CPR)的患者来说,溶栓治疗是否增加并发症及死亡率,一直是临床医生关心的问题。笔者对12例AMI经心肺复苏的患者(CPR组)与普通组溶栓治疗进行比较,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普通溶栓组:AMI患者60例,平均年龄54.2±17.4岁。发病到溶栓的时间≤6h53例;6~12h,但胸痛持续且ST段仍抬高共7例,平均时间4.2±2.5h。5例出现皮下淤血、黑便等,经对症处理,病情好转。CPR组:12例(男8,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aVR导联ST段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66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依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将病例分为无偏移组、抬高组和下移组.结果 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0例、4例、1例,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范围为多支病变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3例、18例、5例,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下移组与无偏移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心脏事件无偏移组、抬高组、下移组分别为1例、9例、2例,ST段抬高组与无偏移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病人如果aVR导联ST段抬高或下移可能提示有严重的左主干病变或严重的多支病变,且有大面积的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例,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 ≥70岁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 segmen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STE AMI)患者5 2例(≥70岁组) ,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若判定梗死相关动脉未能有效开通,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TIMI 3级灌注、同时患者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的6 7例(<70岁组)STE AM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与<70岁组患者比较,≥70岁组的STE AMI患者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大;但梗死相关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异,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PCI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并未见增加。结论 ≥70岁组患者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PCI成功比例与<70岁组的STE AMI患者相同,在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情况下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与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近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2 18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0 1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组 ) ,117例接受急诊PCI治疗 (PCI)组 ,比较接受两种治疗方法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结果。结果 溶栓组梗死相关血管 (IRA)再通率为 70 4 % ;急诊PCI组IRA再通率为 98 8% ;30d时左室射血分数 (EF)溶栓组为5 6 1± 11 2 ,急诊PCI组为 6 0 2± 9 1,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病死率分别为 8 9%和 3 4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分析溶栓再通组与急诊PCI组的临床疗效 ,前者再发梗死、发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 ,比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 (30 7%vs 15 3% ,P <0 0 5 )。溶栓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15 8d[(12 3± 6 8)d],PCI组平均住院天数为 10 2d[(7 2± 3 1)d],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比 ,前者可充分有效地开通IRA ,降低死亡率 ,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 ,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利用SelvesterQRS计分系统,比较ST段测量与QRS终末变形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最后梗死面积和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选择644例第一次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其中398例接受溶栓治疗,246例未接受溶栓治疗。从入院时首次稳定心电图上估计ST段抬高的导联数目、ST段抬高的幅度(∑ST)及QRS终末形态。根据QRS终末变形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QRS终末变形(QRS+)组,QRS终末无变形(QRS-)组。利用修改的SelvesterQRS计分系统,从出院前心电图上估计最后梗死面积。结果:接受与未接受溶栓治疗者QRS+组∑ST、ST段抬高导联数大于QR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QRS-和QRS+者,溶栓治疗均能减少Selvester计分;但最后梗死面积的减少仅在QRS-的患者有意义(P<0.01)。ST段抬高的幅度与最后梗死面积之间无相关性;ST段抬高导联数仅与溶栓治疗者的最后梗死面积有关(r=0.25141,P≤0.05)。溶栓组QRS+者无复灌流率较QRS-者高。结论:QRS终末变形较ST段测量能更好地估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的最后梗死面积和溶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体表心电图STaVR与STV1 抬高的差值 (STaVR-STV1 )能否准确鉴别冠状动脉左主干(LM)与左前降支 (LAD)急性闭塞。方法 :5 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其中LM闭塞 15例 (LM组 ) ,LAD 6段闭塞 35例 (LAD组 )〕 ,对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 2 0例无心肌梗死且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①正常对照组aVR导联和V1导联ST段无明显抬高 ;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程度显著大于LAD组〔(0 .15± 0 .12 )∶(0 .0 4± 0 .0 8) ,P <0 .0 5〕 ,V1导联ST段抬高程度显著小于LAD组〔(0 .0 0± 0 .19)∶(0 .15± 0 .10 ) ,P <0 .0 5〕 ,两者的差值 (STaVR-STV1 )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0 .15±0 .2 3)∶(- 0 .10± 0 .12 ) ,P <0 .0 1〕 ;②LM组aVR导联ST段抬高的比率显著大于LAD组 (86 .7%∶4 2 .9% ,P<0 .0 5 ) ,V1导联ST段抬高的比率显著小于LAD组 (4 0 .0 %∶71.4 % ,P <0 .0 5 ) ,STaVR-STV1 ≥ 0的比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80 %∶2 0 % ,P <0 .0 1)。结论 :体表心电图STaVR-STV1 ≥ 0是判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及闭塞位置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V1 导联ST段抬高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 方法 根据V1 导联ST段变化 ,10 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分为ST段抬高组 (30例 )和非ST段抬高组 (78例 ) ,分别观察两组病人右室梗死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结果 V1 导联ST段抬高组具有较高的右室梗死发生率 ,右冠状动脉全部为梗死相关动脉 ,且较非ST段抬高组有显著近段病变发生率 (83%VS 4 2 % ,P <0 0 1)。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时V1 导联ST段抬高提示右冠状动脉病变 ,特别是右冠状动脉近段病变 ,因而具有较高的右室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以揭示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节段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5 6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占 79.5 % ,左回旋支占 2 0 .5 %。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节段多发生在第一右心室支开口以远 (77.6 % ) ,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病变节段多发生在第一右心室支开口前 (87% )。STⅢ 抬高 /STⅡ 抬高 >1,STⅠ、aVL下移≥ 1mm ,提示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分别为 87.9%、89.5 % ,特异性分别为 84 .4 %、81.2 % ,阳性预告值分别为 95 .6 %、94 .8%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ST段V1、V2 下移≥ 1mm ,提示左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阳性预告值分别为 84 .4 %、91.9%、73.0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节段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aVR导联ST段(STaVR)抬高对左主干病变或三支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8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其中71例STaVR抬高≥0.10 mV为STaVR抬高组,137例STaVR抬高0.10 mV为非STaVR抬高组,结合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结果回顾性对比aVR导联抬高幅度、其他导联ST段最大下移幅度、累积ST段下移幅度以及伴随ST段下移导联数、运动时间、Duke评分。分析评价STaVR抬高及STaVR抬高联合运动时间5 min标准预测冠脉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STaVR抬高组的aVR导联抬高幅度、其他导联ST段最大下移幅度、累积ST段下移幅度以及伴随ST段下移导联数明显高于非STaVR抬高组,运动时间、Duke评分明显低于非STaVR抬高组(P0.01)。STaVR抬高组中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19.7%)明显高于非STaVR抬高组(6.6%),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非STaVR抬高组(22.5%vs 2.2%,P0.01)。单独STaVR抬高对左主干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21%、70.90%、72.12%,对三支病变分别为60.87%、69.19%、68.27%;STaVR抬高且运动时间≤5 min对左主干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3.16%、88.89%、86.54%,对三支病变分别为43.48%、87.57%、82.69%。结论运动试验诱发STaVR抬高可提示左主干或三支病变,结合运动时间可提高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预后意义。方法入选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92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性前壁心肌梗死的连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静息心电图Q波导联是否存在ST段抬高,将患者分为2组,即ST段抬高组(52例),非ST段抬高组(40例)。结果ST段抬高组入院后CK-MB水平[(140±21)U/L]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90±15)U/L],其他一般临床资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时两组心脏超声资料显示,ST段抬高组心功能较差,平均经过2年随访,复查心脏超声,两组心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ST段抬高组心脏功能仍较非ST段抬高组差。结论AMI后ST段持续性抬高,与较大面积的梗死、较差的心功能有关,并在随后的2年中,更易发生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5.
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状态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与心电图QT离散度 (QTd)和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经静脉溶栓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 (PTCA)再灌注治疗成功的AMI患者 30 8例 ,再灌注治疗后 1h按照 12导联心电图ST段的下移幅度分为A和B两组。A组为ST段迅速下降组 (下降≥ 5 0 % ) ,共 2 2 1例 ;B组为ST段持续抬高组 (下降 <5 0 % ) ,共 87例。分别计算两组患者入院即刻、再灌注治疗后 1h和 2 4h心电图的QTd ,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CK、CK MB峰值均明显小于B组 (P <0 0 5 ) ,分别为 (315 5± 2 0 4 6 )vs(4 2 5 3± 2 76 2 ) ;(12 9± 80 )vs(181± 94 )。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B组 (5 7%vs 4 7% ,P <0 0 5 ) ,左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7 5 %vs10 4 % ;4 6 %vs 8 3% )。A组再灌注治疗后 1h、2 4h心电图QTd均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 ,分别为 (4 0± 14 )vs(4 6± 12 ) ;(37± 13)vs(4 5± 15 )。结论 AMI再灌注治疗后 ,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与临床预后及QTd有相关性 ,QTd和心电图ST段回落速度是判断心肌微循环灌注状态的简易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符合 WHO诊断标准的首次发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患者 86例 ,年龄 60 .1 5± 1 1 .6(37~ 78)岁 ,男 61例 ,女 2 5例。未溶栓伴 V1~V3导联 ST段压低者 2 8例为 A组 ,无V1~ V3导联 ST段压低者 2 0例为 B组 ;溶栓伴 V1~V3导联 ST段压低者 2 1例为 C组 ,无 V1~V3导联 ST段压低者 1 7例为 D组。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排除了有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大以及人工心室起搏的患者。以下壁 ( 、 、a VF)导联 ST段抬高最明显的一份标准 1 2导联心电图为准 ,PR段作为基线 ,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肌红蛋白时间含量测定对静脉溶栓与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并安放支架对血流再通效果的评价 ,并比较不同再通方式的梗死面积差异。方法 :测定 15例静脉溶栓再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 (溶栓组 )、5例直接PTCA并安放支架后TIMI血流达 3级患者 (介入组 )血流再通前 ,再通后 4、8、12、16h肌红蛋白含量并以ST段平方面积测定再通前及再通后 8、12h两组的梗死面积大小。结果 :肌红蛋白系列含量测定诊断AMI的敏感性为 10 0 %。不同溶栓方法在血流再通前肌红蛋白含量均显示明显增高。再通后 4h ,两组的肌红蛋白含量迅速上升直达高峰。介入组比溶栓组含量有所增高 [(6 80 .0 0± 99.10 )∶(372 .75± 6 7.80 )μg/L]。随后的肌红蛋白系列测定表现出成倍递减并与时间呈线性相关 (r =0 .78,P <0 .0 0 1)。ST段平方面积测定显示 ,介入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溶栓组 [(2 2 .5± 15 .1)∶(5 8.2± 2 0 .0 )mm2 ]。结论 :介入组由于血管开通完全 ,肌红蛋白成倍高于溶栓组 ,且在ST段平方面积测定中表现梗死面积的减小  相似文献   

1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相关动脉与体表心电图改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 5 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进行比较 ,以揭示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的预测价值。 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 5 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 3组 :右冠状动脉 (right coronary artery,RCA)闭塞组 2 4例 ,左回旋支 (left cir-cum flex artery,L CX)闭塞组 17例 ,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 (RCA L CX)同时闭塞组 9例。结果  (1)RCA组 ST 抬高 >ST 抬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L CX组及 RCA L CX组 (P<0 .0 0 5 ) ,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7.5 %、84.6 %、86 %、84%、86 % ;L CX组与 RCA L CX组后壁导联梗死图形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RCA组 (P<0 .0 0 5 )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4.6 %、10 0 % ;RCA组及 RCA L CX组右心室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L CX组 (P<0 .0 1) ;(2 ) RCA组及 RCA L CX组侧壁导联 ST段下移的发生率及 STa VL下移 >STI 下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L CX组 (P<0 .0 0 5~ 0 .0 5 ) ,其中a VL 导联 ST段下移及 STa VL 下移 >STI 下移对各自梗死相关动脉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76 .2 %、90 .5 %、73.3%、83.3% ;L CX组前壁导联 ST段下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 RCA组及 RCA L CX组 (P<0 .0 0 5~ 0 .0 5 ) ,其灵敏度、特  相似文献   

19.
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后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将AMI溶栓治疗判为临床再通者 64例分为对照组 ( 3 2例 )及银杏达莫组 ( 3 2例 )。银杏达莫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银杏达莫静脉输注。统计 2h内心电图ST段抬高指数(∑STI)下降≥ 5 0 %率与ST段完全回落率。测量溶栓前即刻及溶栓后 2h、10h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银杏达莫组与对照组比较 :①心电图∑STI下降≥ 5 0 %率、ST段完全回落率均显著提高 ( 96.9%∶71.8% ,P <0 .0 5 ;87.5 %∶5 3 .1% ,P <0 .0 5 ) ;②溶栓后2h两组血小板聚集率银杏达莫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 3 1±18) %∶ ( 4 5± 2 2 ) % ,P <0 .0 1] ,10h两组相同 [( 15±7) %∶( 13± 6) % ,P >0 .0 5 ]。结论 :银杏达莫液能通过迅速抑制血小板功能 ,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不同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以及对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根据下壁导联心电图ST段变化分为两组:A组为Ⅱ、Ⅲ、aVF中至少2导联抬高;B组为Ⅱ、Ⅲ、aVF中至少2导联压低。比较两组之间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重构指标,梗死相关动脉相关性以及近期预后。结果:与B组相比,A组CK-MB最大值较低[(111.46±64.65)vs.(179.79±96.06)IU/L,P<0.0l];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为[(52.28±12.62)vs.(46.81±5.79)%,P<0.01];室壁运动分数低[(20.38±5.65)vs.(38.48±5.28),P<0.01]。两组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A组患者中30例(35.29%)为包绕心尖部前降支(wrapped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WLAD),55例(64.71%)为非包绕心尖部前降支(non-wrapped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NWLAD),B组患者中7例(3.14%)为WLAD,216例(96.86%)为NWLAD,两组梗死相关血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壁导联ST段抬高幅度较大,并伴有ST段抬高幅度V1>V3导联。室壁运动分数与左心室功能呈负相关;与心电图抬高导联数呈负相关,与Ⅱ、Ⅲ、aVF导联抬高幅度呈负相关;与sumSTE呈负相关;并与血浆尿素氮、LDL、TG及体质量呈负相关。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RA为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LAD)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改变可能与LAD长度和病变部位有关;前壁导联合并下壁导联ST段同时抬高的患者若IRA为WLAD,其梗死面积较小,心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