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淋巴瘤,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小肠淋巴瘤12例,其中累及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和回盲部9例;其中11例行CT检查,1例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表现为肠壁增厚(2/12)软组织肿块(7/12)及肠管扩张(3/12)。结论消化道管壁广泛或局部增厚并形成软组织肿块是小肠淋巴瘤主要的影像学表现;少数病例仅表现为肠管明显扩张,在诊断时需要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胃肠道淋巴瘤影像学表现进行探讨,将对该疾病行影像学诊断水平提高。方法选择曾于我院进行治疗,并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小肠淋巴瘤患者1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在这30例小肠淋巴瘤患者中,有2例患者累及十二直肠,有3例患者空肠,有10例患者为回肠与回盲部病变;对其中12例患者行CT检查,其中3例患者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患者表现为3例肠壁增厚,8例患者为软组织肿块,4例为肠管扩张。结论对于小肠淋巴瘤疾病,其主要影像学表现就是消化道管壁广泛或者局部出现增厚并且有软组织肿块形成,有少部分病例为肠管明显扩张表现,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要加强注意。  相似文献   

3.
陈小梅 《中国保健》2008,16(10):350-351
目的:对小肠恶性淋巴瘤患者进行消化道钡餐造影、CT检查,比较二者诊断小肠恶性淋巴瘤的差别.方法:对22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肠恶性淋巴瘤的患者作消化道钡餐造影,并对其中16例进行CT检查.结果:①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肠管扩张与狭窄交替18例,溃疡13例,瘘道4例.②CT诊断:肠壁增厚16例,肠管扩张、狭窄12例(其中单纯狭窄6例),溃疡4例,腹腔、肝门、脾门淋巴结肿大5例.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及CT检查在诊断小肠恶性淋巴瘤方面各有利弊,应根据临床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 原发十二指肠恶性肿瘤12例,其中十二指肠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3例,恶性间质瘤4例;十二指肠继发性恶性肿瘤14例,其中壶腹癌4例,胰头癌9例,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癌1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肠腔局限性不规则环状狭窄伴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肿块有中度强化;恶性淋巴瘤的特点是长范围的肠壁增厚或肠腔外肿块,增强扫描肿块有轻度强化;恶性间质瘤的特点是巨大软组织肿块伴明显、不均匀强化,肠梗阻不明显。壶腹癌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内侧壁的局限性肿块,增强有轻度强化,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头癌累及十二指肠表现为十二指肠内侧壁凹凸不平,邻近的胰头部肿块,增强扫描不强化,伴肝内外胆管扩张;胰腺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癌侵及十二指肠表现为胰头部巨大肿块伴明显强化,肝内外胆管不扩张,肿块与十二指肠分界不清。结论 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些特点,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茧症的腹部平片、B型超声、消化道造影及CT诊断。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来收治并经手术证实6例腹茧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腹部平片、B型超声、消化道造影及CT表现。结果临床表现均有腹痛、腹胀,1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腹茧症,另5例术前分别诊断为慢性阑尾炎1例、卵巢肿瘤蒂扭转1例、肠梗阻3例。6例患者小肠全部或部分包裹于一层灰白色致密坚韧包膜内。腹部平片表现为中腹部小肠扩张伴宽大气液平面;B超可见包绕在肠管团周围强回声的纤维膜;消化道造影表现为受累小肠呈菜花状、弓形排列或"扭麻花状"聚集于中下腹部,形态较固定;典型CT表现为小肠于中下腹部聚集呈包块状,周围可见膜状软组织密度影。术后病理确诊为腹茧症。结论本病术前诊断较困难,但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影像学检查资料,多可做出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吴杰 《工企医刊》2008,21(5):23-2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占位性病变的各种影像学检查的阳性率及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小肠肿瘤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口服钡剂小肠造影47例,彩超检查32例,CT检查29例,DSA检查15例,MRI检查5例。结果:口服钡剂小肠造影47例,阳性48.9%(23/47);彩超检查32例,阳性53.1%(17/32);CT检查29例,阳性55.1%(16/29);DSA检查15例,阳性73.3%(11/15);MRI检查5例均为阳性,但都为其它影像检查阳性再作MRI检查,故不作统计。传统的钡剂小肠造影、彩超检查仍是目前诊断小肠肿瘤的主要方法,但现代影像学检查手段CT、DSA、MRI可作为重要的补充检查方法。合理应用可提高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特发性单侧透明肺的影像学表现,分析病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特发性单侧透明肺患者的x线、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特点。结果患者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病程较长。19例患者中,12例行x线检查,均见患侧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少,肺门影缩小近乎消失;透视下见纵隔摆动,其中2例支气管造影示患侧合并支气管扩张。8例行CT检查,见患侧肺透亮度增加,患侧肺动脉较健侧明显变细,其分支稀少,其中2例合并支气管扩张,2例合并肺囊肿。9例行DSA检查,见患侧肺动脉干细小,主肺动脉及健侧肺动脉轻度扩张。结论特发性单侧透明肺是由于胚胎期发育障碍导致肺动脉、支气管和肺组织发育不全,在此基础上继发感染所致。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特发性单侧透明肺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26例均成功完成胶囊内镜检查,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病变检出率为73.02%(92/126),病因包括小肠血管发育不良79例(85.87%),小肠溃疡7例(7.61%),小肠蛔虫症3例(3.26%),小肠肿瘤2例(2.17%),小肠毛细血管扩张1例(1.09%)。结论患者对胶囊内镜耐受性好。胶囊内镜对病变检出率较高,主要病因为血管发育不良,可见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贲门癌CT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贲门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 螺旋CT诊断贲门癌61例,诊断符合率89.71%;误诊为淋巴瘤1例,间质瘤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误诊率7.35%;漏诊2例,漏诊率2.94%;螺旋CT平扫显示贲门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增强扫描贲门部肿块明显强化,容积扫描多轴位重建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情况更清晰.结论 螺旋CT可显示贲门癌局部、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对贲门癌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重病患者麻痹性肠梗阻床旁腹部平片的影像学特征。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ICU内2008-01/2010年-06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床旁腹部平片检查,统计发生麻痹性肠梗阻的病因,分部位统计肠腔积气、积液、肠管扩张等麻痹性肠梗阻的影像学特征的发生率。结果全部患者中胃、小肠、结肠、直肠具有积气征的患者27(79.41%)例,具体病例中仅2~3个部位积气。肠管扩张患者6(17.64%)例,扩张程度小。仅1(2.94%)例可见气液平并见肠粘膜影呈弹簧状。7(20.58%)例患者全消化道无积液积气征象。结论危重病患者麻痹性肠梗阻不具有典型麻痹性肠梗阻的X线征象,判读腹部平片时应结合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病情的连续观察以及CT等检查的排除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比较增强多层螺旋CT和磁共振SSFSE序列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探寻对肠梗阻诊断更加有效的影像学手段。方法:回顾68例有肠梗阻症状的患者的增强CT扫描与MRI的SSFSE序列图像,评价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肠梗阻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68例患者中有56例最终临床诊断为肠梗阻,其中小肠梗阻为35例,结肠梗阻为21例。导致梗阻的原因中,纤维粘连占25例,原发或转移肿瘤占26例,炎性肠病占5例。多层螺旋CT对肠梗阻的诊断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83.3%;采用SSFSE序列的MRI诊断,其灵敏度为94.6%,特异度为100%;两种技术对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2.637,P=1.000)。结论:多层螺旋CT和MRI的SSFSE序列对肠梗阻诊断均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但MRI相对于CT而言具有无辐射、无需造影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所导致的放射线肠炎( RE)磁共振成像( MRI)特征。方法选取武警医院放射科进行MRI检查,并经内镜活检或手术证实的RE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MRI特征。结果 RE主要发生在放疗后4~8月;发生部位在小肠46.0%,直肠22.0%,结肠32.0%;MRI主要特征表现为肠壁明显增厚,T2W、DWI上肠壁表现为环状分层信号,呈靶征样分层改变;CT检测发现163处病变,MRI发现171处,MRI和CT检出病变肠段的符合率为91.8%(χ2=0.375,P>0.05)。结论妇科盆腔恶性肿瘤放疗后的放射性肠炎具有一定的MRI特征,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胃肠间质瘤( GIST)的多层螺旋CT和MRI表现,评价其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和MRI资料,其中10例行CT及MRI检查,8例只行CT检查.结果 18例GIST发生于胃9例,小肠5例,结肠及直肠4例;邻近组织器官侵犯4例.肿瘤多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7例向腔内生长,11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8例密度或信号均匀,10例不均匀,增强扫描7例均匀轻中度强化,11例不均匀明显延迟强化.10例行DWI检查,8例呈高信号,其中4例中心见低信号;2例呈等、低信号.结论 GIST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及MRI检查能准确诊断GIST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室(ICU)脑外伤及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病原学特点,探讨相应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ICU 2008-2010年收治入院的236例脑外伤及脑血管病患者病历资料。结果23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9例(12.29%),50例次(21.19%);其中呼吸系统感染23例次(46.00%),泌尿系统感染15例次(30.00%),口腔感染4例次(8.00%),胃肠道感染3例次(6.00%),皮肤和软组织感染2例次(4.00%),其他部位感染3例次(6.00%)。共检出病原体6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5株(65.22%),以铜绿假单胞菌(17株)、肺炎克雷伯菌(12株)、大肠埃希菌(10株)和鲍曼不动杆菌(4株)为主;革兰阳性菌21株(30.4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表皮葡萄球菌(7株)、链球菌属(2株)为主;真菌3株(4.35%)。结论该院ICU脑外伤及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慢性腹痛患者43例及无症状体检者25例,对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腹痛组与体检组胶囊胃运行时间分别为(43.1±11.3)min和(41.7±10.9)min,小肠运行时间分别为(224.8±60.2)min和(220.5±53.9)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慢性腹痛组发现小肠非特异性炎症13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血管畸形2例,小肠单发小溃疡2例,小肠克罗恩病1例,小肠钩虫病1例,小肠淋巴瘤1例。无症状体检组发现小肠非特异性炎症3例,小肠息肉1例,血管畸形1例,单发溃疡1例。腹痛组小肠疾病的检出率(53.5%)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胃、结肠病变的检出中腹痛组检出率39.5%,体检组检出率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囊内镜在慢性腹痛尤其是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16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胃肠运动功能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6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食管动态pH监测、胃电检测和呼吸氢试验分析。结果: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餐前、后胃电变化较对照组明显(t=-8.437,t=-7.126;P〈0.01),胃电变异指数、肠道传递时间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t=-2.312,t=-1.694,t=-9.163,t=-7.894;P〈0.01)。结论: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消化吸收及肠道运动功能异常可能是由于肠道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引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某院收治的经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的53例小肠间质瘤病例的临床表现、病理及诊治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3例SIST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贫血,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肿块,腹胀。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51/53),CD34阳性率(39/53)。该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时间32个月(4~60个月)。32例术后复发转移,11例复发转移患者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小肠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诊断小肠间质瘤检出率较高;中高恶性度SIST较低恶性度者更容易复发转移;手术为该病目前最佳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及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匹维溴铵联合谷维素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老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7例)和对照组(n:36例)。试验组给予匹维溴铵治疗,3次/d,每次50mg,另给予谷维素治疗,3次/d,每次30mg。对照组只给予匹维溴铵治疗,3次/d,每次50mg。两组均以30d为1个疗程,评估两组的I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62.3%和2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89.2%和61.1%,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7.45,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匹维溴铵联合谷维素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顾海斌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645-1646,1649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分析6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X线表现,66例均行腹部平片检查,其中4例行腹部CT平扫,并结合临床表现和有关文献,对其X线特征进行描述。结果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X线表现为胃泡影增大30例,肠曲充气多、肠腔扩张32例,肠曲充气不良14例,肠间隙增厚模26例,部分肠曲狭窄变细、形态僵直40例,进展期肠壁积气29例,门静脉积气者6例,腹腔积液20例,气腹6例。结论肠壁积气、肝门静脉积气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特征性X线征象。X线腹部平片检查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病变进展的估计及提供手术适应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