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23 例.观察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增强特征.结果 23例患者,26 个病灶,1例单侧2个病灶,2例双侧各1个病灶;病灶位于下颌角旁21个; 23个病灶边缘清楚,病灶大小0.5~4.2 cm,18个病灶密度均匀,其中1例囊变,平均CT 值44.2 HU,8个病灶密度欠均,均有不同程度的囊变.结论 55岁以上男性患者,CT显示腮腺下颌角区病灶,边界光整,囊变,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应考虑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2.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和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12例腮腺淋巴瘤的CT表现,主要观察病灶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及其密度。结果:12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均为男性,7例病灶单发,5例多发(其中3例为双侧腮腺腺淋巴瘤),共21个病灶,其中13个(61.9%)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CT表现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密度均匀(12个)或不均,CT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CT值增高10~65HU,其中13个(61.9%)病灶内见小血管通过或包绕。结论:年龄50岁以上男性患者,CT表现腮腺浅叶后下象限病灶,边界清,强化明显,特别是多发病灶和(或)病灶内见小血管进入时应首先考虑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CT征象,1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其中女性2例(12.5%),男性14例(87.5%).分析病变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程度.结果:16例腮腺腺淋巴瘤共有28个病灶,10例单发(62.5%),单侧多发2例(12.5%),双侧多发4例(25%),病灶中心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20个(71.4%).全部病灶边界清楚,病灶内密度不均匀17(17/28)个,增强后CT值增加的平均值为(38.7±19.5) HU,19个(19/28)病灶内可见小血管进入、包绕或贴边现象.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发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及临床表现,对术前定性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双期扫描强化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9例共33个病灶腮腺腺淋巴瘤的CT平扫及增强影像学特征,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形态、大小、密度及强化特点.19例均为男性,50岁以上者17例(89.5%).结果 19例患者23侧发病,共33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浅叶27个(81.82%),深浅叶同时受累6个; 27个(81.82%)病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19个,14个病灶内有多发小低密度影;增强后明显强化29个,CT值上升平均为60.3 HU;12例行双期扫描者中,10例表现为动脉期快速明显强化.结论 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腮腺腺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论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腺淋巴瘤患者的CT特点,分析病灶部位、数目、形态、大小、密度以及强化程度。结果:13例患者中位于单侧单发9例,单侧多发2例,双侧多发1例。居浅叶8例,深浅叶同时受累3例,深叶1例;肿瘤均呈圆形或类圆形,病灶最大径1.6~4.8cm,平均2.5cm。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8例,伴囊性变者3例,增强后实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对于年龄〉50岁的男性患者,腮腺后下极出现单发或多发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实性部分早期明显强化,可考虑为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16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全部为男性吸烟者,16例患者共发现18个肿瘤(其中单侧单发14例,单侧多发1例2个病灶,双侧多发1例2个病灶)。肿瘤居腮腺后下象限13例15个病灶,非后下象限3例3个病灶。肿瘤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囊实性或实性,边缘光整;增强后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CT值>100Hu,平均增加约64Hu,静脉期密度减低。14个肿瘤边缘可见贴边血管影。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影像特点,测量肿瘤动脉期强化后的CT值>100Hu和肿瘤边缘贴边血管影显示对于诊断腮腺腺淋巴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及其相关病理学表现。结果:34例共45个肿块,单侧单发23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5例。病灶CT表现为椭圆形、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部分囊变。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幅度减退;囊变部分无强化。镜下可见瘤体由双层柱状上皮和淋巴样间质2种成分构成,由于肿瘤组织中上皮和淋巴样组织成分的比例不同,CT表现分为实性和囊性表现。结论:由于腮腺腺淋巴瘤病理表现的特点,其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表现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30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及MR的影像学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影像学分析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或信号。为了探讨腮腺腺淋巴瘤发病部位特征,在腮腺矢状面将其分成4个象限。30例中男29例(96.67%),女1例;50岁以上者26例(86.67%)。结果30例患者37侧发病,共44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25个(56.82%);多发者10例(33.33%);42个病灶边界清楚;22例行CT检查共发现32个病灶,其中增强CT值上升的平均值为(29.27±14.11)HU,3例CT延迟扫描显示3个病灶强化延迟。8例行MR检查,共发现12个病灶,其内信号全不均匀。结论>50岁的男性患者,CT和(或)MRI发现腮腺浅叶的后下象限病灶,边界光整,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有明显强化,而且多发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点,着重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强化形式等。结果:24例均为中老年男性,20例有嗜烟史。24例CT和MRI共发现56个病灶,其中单发9例,多发15例。4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7个病灶跨叶,3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病灶长径0.3~4.6cm,平均长径约2.9cm。53个病灶包膜完整,边缘清楚。30个病灶呈实性,26个呈囊实性,囊变区呈裂隙状或分隔状。实性部分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多呈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部分病灶可见血管包绕或小血管穿行,邻近下颌后静脉受压推移。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可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特点,着重观察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或MRI信号、强化形式等。结果:24例均为中老年男性,20例有嗜烟史。24例CT和MRI共发现56个病灶,其中单发9例,多发15例。49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7个病灶跨叶,32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病灶长径0.3~4.6cm,平均长径约2.9cm。53个病灶包膜完整,边缘清楚。30个病灶呈实性,26个呈囊实性,囊变区呈裂隙状或分隔状。实性部分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MRI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多呈早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部分病灶可见血管包绕或小血管穿行,邻近下颌后静脉受压推移。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可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CT平扫和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共43个病灶,双侧多发2例,单侧多发6例,83.7%(36/43)病灶或病灶主体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40个病灶呈圆形或类椭圆形;97.7%(42/43)病灶边缘清楚。CT平扫83.7%(36/43)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呈中度-明显强化,增强幅度(45.6±15.7)HU;静脉期强化减退,增强幅度(28.5±10.3)HU;74.4%(32/43)病灶可见包绕血管/或小血管进入病灶。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BCA)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腮腺BCA病例的CT资料,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CT平扫和双期增强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搜集的3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19例腮腺腺淋巴瘤进行比较。结果:9例BCA均为单发病灶,6例位于腮腺浅叶,3例病灶跨浅叶及深叶。病灶均边缘清楚,4例肿瘤内见囊变,其中3例囊变区≥50%,1例瘤体边缘见弧形钙化。所有病例增强双期均显著强化,动脉期BCA增强幅度高于多形性腺瘤,静脉期BCA增强幅度高于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腮腺BCA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MRI表现。结果 24例腮腺腺淋巴瘤共发现37个肿瘤(单侧单发13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30个(81.1%)位于腮腺浅叶和后下象限。肿瘤一般呈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低、高混杂信号,囊变区呈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根据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双期增强CT表现及其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腺淋巴瘤(A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并与同期2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B组)患者比较。结果 A组腮腺腺淋巴瘤: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边界清楚光整,呈均匀稍高密度或伴囊变坏死低密度,增强扫描多呈"快进快出"表现;B组多形性腺瘤:多发于中年,多位于腮腺非后下象限,边界清楚光整,呈均匀稍高密度或伴囊变坏死及钙化,增强扫描呈缓慢渐进性强化。A、B两组患者在病灶部位、分叶状病灶所占比例、增强扫描后CT值上升平均值比较,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灶大小、密度对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双期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的显示。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adenolymphomas)的影像资料及其相关病理学改变,包括:病灶数目、部位(分成4个象限)、形态、大小;平扫、增强CT值及强化特征;下颌后静脉移位情况。结果21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5例,50岁以上者17例,吸烟者18例。17例病灶单发,4例多发(其中1例为双侧腮腺腺淋巴瘤),共25个病灶,其中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者14个,下颌后静脉前外侧移位16个,病灶边界清楚24个,密度不均匀13个,内可见小血管影15个,增强CT值平均上升31.3Hu。结论〉50岁的男性患者有吸烟史,CT发现腮腺浅叶的后下象限具有良性肿瘤病灶特征,内部密度不均匀有小血管影,强化较明显,且病灶多发时,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腮腺腺淋巴瘤的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2例。年龄42~85岁,平均(62±8)岁。结果 29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共发现54个肿瘤(单侧单发20例,单侧多发4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36个(67%)位于腮腺浅叶和中下极,无单独发生于深叶的病灶。肿瘤一般呈类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整、大部分可见包膜(50个),病灶小者信号较均匀、较大者信号混杂,T1WI大部分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高低混杂信号、灶周及部分病灶内见留空血管影,增强后实质成分表现为较明显强化,且大部分早期强化、延时期减退。其中19例可见囊变,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信号影,囊变区呈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根据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37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主要观察病灶位置、大小、数量、形态、密度及强化方式等。结果 37例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9.4岁,共发现103个病灶,其中单侧单发者17例,多发者20例,所有病灶均发生于腮腺浅叶、下极。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分叶状软组织肿块,96个病灶于平扫呈略高密度,5个病灶呈低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可见不同程度的坏死、囊变,其中82个病灶囊变区呈裂隙样。增强扫描101个病灶呈"快进快出"表现,25例病灶周围出现贴边强化血管影,其中6例病灶内见小血管穿行。9例患者同时合并上颈部淋巴结增大。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老年男性,常多发,位于腮腺浅叶下极,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影像征象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 10例共12个病灶,9例单发,1例单侧3个病灶.病灶位于浅叶者10个,2个病灶跨深浅两叶.病灶最大径均<3 cm,其中<1 cm者4个,1~2 cm者5个,>2 cm者3个.所有的病灶边界均清楚;病灶边缘光整者11个,不光整者1个.病灶内密度均匀者3个,其中2个见于<1 cm的病灶;病灶中央囊变者共9个,其中5个病灶囊变区>50%.增强后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强化幅度≥40 HU.结论 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具有某些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对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5例腮腺混合瘤及18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比较两者的影像学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混合瘤多发于年轻患者,病灶单发,多位于腮腺叶非后下极,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伴坏死囊变,囊变常为大片状;腺淋巴瘤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单发或多发,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形态规则或呈浅分叶状,边界清楚,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可伴裂隙样囊变,可见血管贴边征。2组在发病年龄、性别、病灶数目、象限、形态、囊变方式及血管贴边征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CT对腮腺混合瘤及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结合病史有助于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淋巴瘤:双期增强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双期增强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术前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3名高年医师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变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强化程度和类型.其中,2例同时作了MR检查.结果 8例肾上腺淋巴瘤11个病灶中,双侧3例,单侧5例;病灶呈椭圆形8个,三角形3个.肿瘤直径4.1~10.7 cm,平均6.3 cm.10个病灶CT平扫密度相对均匀,1个病灶密度不均匀,所有病灶密度高于大多数肾上腺肿瘤,平扫CT值为24.1~35.2 HU,平均25.5 HU;双期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均匀强化4个病灶,不均匀强化7个病灶,动脉期CT值28.3~44.7 HU,平均31.6 HU;门静脉期中度强化,所有病灶强化趋于均匀,门静脉期CT值36.4~62.6HU,平均48.7 HU.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密度相对均匀,密度高于大多数肾上腺肿瘤,坏死少见或范围较小,双期增强呈轻~中等程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较均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