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胃异型增生的PadoVa国际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上皮异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变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个被全世界共同采用的胃癌和癌前病变的组织学分类是对连续性流行病学资料和对原发性转移性胃病变的发展和评价的前提。目前在全世界不同地区 (尤其是欧美和日本 )对胃癌癌前病变的命名和术语语义的应用并不相同。因此制定一个国际统一的、能够被东西方病理学家及临床学家接受的分类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1998年 4月来自西欧、北美及日本的 9位胃肠病理学家在意大利的Podova共同研究制定了这一方案并正式发表于美国外科病理杂志 2 0 0 0年第 2期 ,国际科学联合… 相似文献
2.
3.
肠重复畸形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畸形,而成人结肠重复畸形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22岁的女性患者,体检时发现腹腔囊性占位病变,大小约15 cm×10 cm。术中发现病变起自横结肠系膜,边界清晰。组织病理学显示囊壁具有结肠黏膜层和固有肌层等肠壁结构,局部黏膜上皮低级别异形增生,伴炎症反应,囊肿内缺乏其他脏器组织分化的成分。该患者诊断为结肠重复畸形伴上皮低级别异形增生。本文并结合文献对肠重复畸形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肝异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DN)是肝内结节样占位病变,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被视为肝细胞癌的癌前病变。尽早诊断DN并随访能有效发现早期肝癌。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DN的常用方法。常规超声、CT、MR诊断效果有限;超声造影、增强CT、增强MR能区分部分DN与HCC,临床仍需要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查以确诊。普美显增强MRI等新型分子影像学检查对于DN的诊断有较好的特异性,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6.
8.
胃癌前粘膜变化的自然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胃癌前胃粘膜变化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胃镜随访检查对胃癌早期发现的意义。方法 对1417例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其中750例进行胃镜随访检查。结果 1417例中首次胃镜检查即诊断为胃癌患者64例,检出率4.5%;在以后随访检查中又先后发现胃癌82例。癌前变化人群95%癌变所需时间:萎缩性胃炎11.6年,肠上皮化生11.4年,异型增生5.7年,肠上皮化生(中、重度) 异型增生(中、重度)4.5年。胃癌中有许多(54.9%)并不经历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阶段。结论 对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等病变患者的胃镜检查随访有利于提高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有必要更新癌前变化的概念,探索研究新的尚未认识的癌前病变,并提出新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正> 我院于1998年7月-2002年7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胃粘膜非典型增生68例,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68例中,男49例,女19例;年龄33-76岁,中位年龄48岁;轻度增生者18例,中度增生者45例,重度增生者5例。临床症状为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腹胀,嗳气,反酸,厌食,有的贫血,胃镜检查示胃粘膜充血、水肿、花斑样、糜烂,有的粘膜呈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凸起,粘膜不光整,活检示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Giemsa染色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者65例。 相似文献
10.
胃上皮异型增生107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上皮异型增生及相关病变Padova国际分类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按照1998年Padova国际分类标准,收集复习既往胃黏膜活检诊断为各级异型增生的病例107例,对其中71例进行随访或追踪复查,38例伴有肠化者行HID/AB黏液染色。结果 既往诊断为轻度异型增生的42例中,按Padova分类标准仅9例诊断低度异型增生,27例不确定为异型增生,其余6例为异型增生。42例中,13例获随访结果,12例经一次或多次复查为浅表或萎缩性胃炎,1例进展为黏膜内癌。按Padova分类诊断不能确定为异型增生中的14例获随访结果,复查均为浅表或萎缩性炎。Padva分类将异型增生分为2级,据记随访复查资料,诊断低度异型增生的癌发现率是3/9,高度异型增生的术后癌诊断率是5/5,高度异型增生伴局部可疑浸润的术后癌诊断是10/10。结论 以往安三级分类诊断为轻度异型增生的病例,多数是慢性胃炎的反应性上皮增生,非真性肿瘤。按Padova分类,应列入“不能确定为异型增生” 组观察随诊。胃黏膜活检诊断高度异型增生的病例常合并有早期癌或浸润癌,诊断确定后应早期手术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11.
超声显像在胃溃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萍 《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5,6(1):19-20
目的 研究分析超声显像在胃溃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9例经胃镜检查为胃溃疡的患,采用超声多切面、多角度观察胃部结构及邻近脏器,并与胃镜检查结果比较,统计得出超声检出符合率。结果 49例患中,超声诊断胃溃疡39例,总体检出符合率为79.6%;漏诊10例,占20.4%。39例中,胃角部溃疡27例,占69.2%;胃小弯部溃疡8例,占20.5%;胃大弯部溃疡4例,占10.3%。4例溃疡型胃癌全部检出。结论 在胃充盈良好的情况下,超声可清楚分辨胃壁的各层结构及其异常改变,根据面积大小及凹陷程度、胃壁增厚与胃蠕动等指标可鉴别溃疡的程度及性质,对于溃疡型胃癌的发生及其对周围脏器的影响也有很好的分辨率。因此,超声对胃部溃疡的诊断虽具有较高价值,但对较小浅表的溃疡仍可能漏诊。 相似文献
12.
Survivin和p53在胃粘膜异型增生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urvivin和p53表达在胃粘膜上皮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0例胃癌、88例胃粘膜异型增生和22例正常胃粘膜中survivin、p53的表达,分析它们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survivin在正常胃粘膜不表达.survivin阳性表达率在轻中度异型增生时较低,分别是3%(1/28)和7%(3/43);而在重度异型增生时达82%(14/17),与胃癌组76%(61/80)无显著差异(P>0.05).p53在正常胃粘膜和轻度异型增生无表达,中度异型增生时有少量表达16%7/43,至重度异型增生时阳性表达率达35%6/17,与胃癌组52%42/80无显著差异(P>0.05);(2)survivin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无关,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53表达与胃癌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3)survivin和p53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urvivin和p53共同参与胃癌的发生过程,是胃癌早期诊断的有用指标.p53亦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2年4月应用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186例的临床价值,并检测患者服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患者服用奥美拉唑1~7天后,左上腹部疼痛症状消失。服用28天后,总有效率为92.47%,胃溃疡愈合率为87.61%,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率为90.23%,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2.15%。结论:奥美拉唑对治疗胃溃疡有较大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胃溃疡的临床疗效和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方法将2010年1月-2012年1月对住院及门诊180例内镜诊断并检测证实Hp阳性的胃溃疡患者,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两组均给予口服奥美拉唑20 mg,2次/d,克拉霉素0.5 g,2次/d,甲硝唑0.4 g,2次/d,铝碳酸镁1.0 g,3次/d,治疗7 d。7 d后改为口服奥美拉唑20 mg,1次/d,铝碳酸镁1.0 g,3次/d,疗程4周,治疗组加服康复新液10 mL,3次/d;对照组不使用康复新液。治疗期间以上腹痛作为判断症状改善的主要指标,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为总有效率82.2%;溃疡病灶愈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为总有效率8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4周后无任何不良反应,Hp根除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可有效治疗胃溃疡,治疗期间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为治疗胃溃疡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p53、CerbB-2表达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中的变化,探讨各证型之间在病理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有无差异,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选取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Feulge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p53、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异型增生即有癌基因的阳性表达,且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的p53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CerbB-2在轻、重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p53、CerbB-2阳性表达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阳性表达率均存在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递进关系。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一定的病理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2)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均有癌变的可能,且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癌变的可能性逐渐增大。(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在病情严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轻重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4)检测p53、CerbB-2的表达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诊断、分级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胃黏膜腺体上皮反应性增生(gastric epithelial reactive hyperplasia,GERH)及胃黏膜腺体上皮轻度异型增生(gastric epithelial low—gradedysplasia,GELD)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对于判别两种性质增生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胃黏膜活检组织中伴腺体上皮轻度非典型增生139例,根据Padova及Vienna标准分为GERH组(106例)及GELD组(33例),观察两组病变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并分忻P53、Ki-67在两组的表达情况。结果GERH组多伴有明显的炎症背景,腺体增生向黏膜表面或固有膜逐渐分化成熟,无明显的界限;GELD组缺乏炎症背景,且GELD的腺体上皮可延伸至黏膜上皮表面或向下面固有膜及其周围形成界限清楚的局灶状分布。P53在GERH组及GELD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3%及15.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ERH组中Ki-67阳性表达率24.53%,Ki-67表达位于小凹基底部(下1/3)95例(89.62%);GELD组中Ki-67阳性表达率90.90%,表达位于小凹基底部及侧面(达中1/3)13例(39.39%),两组在表达数量及分布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10,P〈0.005;x2=14.83,P〈0.005)。结论临床诊断胃黏膜腺体上皮GERH及GELD时,结合组织形态学变化及P53、Ki-67的表达情况可为两者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Young Oh T Ok Ahn B Jung Jang E Sang Park J Jong Park S Wook Baik H Hahm KB 《Journal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2008,42(3):204-214
Quality of ulcer healing (QOUH) is defined as ideal ulcer healing featuring with the fine granular ulcer scar, high functional restoration and the resistance to recurrenc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rates of QOUH achievement in rat gastric ulcer model between acid suppressant treated group and gastroprotectant treated group accompanied with elucidations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Serosal injection of acetic acids for generating gastric ulcer and intraperitoneal (ip) injection of recombinant interleukin 1-beta (IL-1beta) for recurring healed ulcer was done in SD rats. The 72 ra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reatment as follows; Group I, no further treatment, Group II, 8 weeks treatment of omeprazole, and Group III, 8 weeks of gastroprotectant treatment. IL-1beta was administered for ulcer recurrence after 28 weeks of acetic acid injection. At four weeks after gastric ulcerogenesis, 58.3% (7/12) of active gastric ulcer were converted to healing stage in Group III, but 16.7% (2/12) in Group II and none in Group I, for which significant level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mucin, and pS2/trefoil peptide1 were contributive to these accelerated healings of Group III. ip injections of rIL-1beta (200 microg/kg) at 28 weeks after acetic acid injection led to 100% of ulcer recurrence in Group I and 75.0% in Group II, but only 16.7% of Group III rats showed ulcer recurrence.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level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cluding IL-2,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alpha (TNF-alpha), cyclooxygenase-2 (COX-2), nitrotyrosine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resistance to ulcer recurrence in Group III. Conclusively, gastroprotectant might be prerequisite in order to achieve ideal QOUH through significant inductions of remodeling.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细胞核DNA含量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中的变化,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以更好地协助指导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方法:选取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Feulgen染色、病理图像定量分析细胞核DNA含量。结果:(1)DNA含量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且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DNA含量在各证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均有癌变的可能,且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癌变的可能性逐渐增大。(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在病情上存在一定的轻重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4)检测DNA含量可作为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诊断、分级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