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来曲唑(LE)微刺激促排卵方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方法将206例不孕患者分为A组(年龄>35岁,n=116)及B组(年龄≤35岁,n=90)。以上两组再根据不同促排方案各分为试验组(LE微刺激促排卵)和对照组(短方案促排卵)。比较各组的促排卵治疗结果和临床结局。结果 A组和B组中对照组的Gn用量、Gn刺激天数、HCG注射日雌激素(E2)值、大于16mm卵泡个数等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成熟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周期取消率、生化妊娠率及临床妊娠率试验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的优质胚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来曲唑微刺激方案是卵巢反应低下患者较理想的促排方案。 相似文献
2.
微刺激促排卵方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微刺激促排卵方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应用。方法将351例不孕患者分为卵巢正常反应组(n=225)及卵巢反应不良组(n=126)。以上2组再各分为微刺激促排卵方案试验组及常规促排卵方案对照组。比较各组的促排卵治疗结果和临床结局。结果卵巢正常反应组中常规促排卵组的Gn天数、Gn支数、获卵数显著多于微刺激组(P〈0.05),卵巢反应不良组中常规组的Gn天数、获卵数、HCG日内膜厚度与微刺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常规组的Gn支数显著多于微刺激组(P〈0.05)。卵巢正常反应组中常规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双胎率、中重度OHSS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微刺激组(P〈0.05),宫外孕率、流产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巢反应不良组中常规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宫外孕率、流产率、双胎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与微刺激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重度OHSS发生率均为0。结论微刺激促排卵方案在不影响临床妊娠率的前提下能明显减少Gn量,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对于卵巢反应不良患者使用微刺激方案更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临床技术及实验室技能的提高,只有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才能在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embryotransfer,IVF.ET)周期中获得高妊娠率的观点已经受到质疑。近些年来微刺激或称温和刺激方案越来越受到关注,其目的是开发更安全、更便于患者使用的风险最小化的方案。总结近些年来温和刺激方案的文献, 相似文献
4.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进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逐年在提高,但是对于卵巢低反应的患者成功率总不尽人意,目前也是从事辅助生殖工作者面临的棘手问题。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压力增大、环境污染、生育年龄推迟,致使卵巢低反应的不孕症患者越来越多,文献[1]报道其发生率为9%~24%,这部分患者促性腺激素(Gn)使用量明显增加,周期取消率高,获卵数少,妊娠率低,早期流产率高[2]。如何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成功率,选择合适的促排卵方案,已成为生殖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回顾性地分析了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卵巢低反应患者共120例159个周期,采用3种不同的促排卵方式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结局,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对卵巢高反应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接受IVF-ET治疗的224例卵巢高反应患者,根据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108例)、B组(64例)、C组(52例).A组为黄体期长效长方案治疗,B组为拮抗剂方案治疗,C组为微刺激方案治疗.比较三组临床资料、胚胎发育情况、临床... 相似文献
7.
在辅助生育技术中 ,采用外源性促性腺激素以募集较多的卵泡发育 ,以期获得多个卵子用于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 (IVF ET)已经是常规的可控制超排卵治疗手段之一。如果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反应过度 ,则可能发生医源性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OHSS是可控制性促超排卵技术中主要并发症 ,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我院自 1998年开展辅助生育技术以来 ,在IVF ET周期中发生中、重度OHSS 5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见表 1。二、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见表 2。表 1 5例中、重度OHSS患者IVF周期超促排卵资料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nt)方案在多囊卵巢综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在我中心行IVF/ICSI助孕治疗的141例PCO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GnRH拮抗剂组62例和GnRH激动剂长方案组(对照组)79例,比较两组的基线水平、临床结局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水平指标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获卵数、2PN受精率、卵裂率、移植胚胎数、HCG日内膜厚度、HCG日E2及P水平、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拮抗剂组Gn总量及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拮抗剂组优胚率比对照组高(P〈0.05);拮抗剂组HCG日LH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拮抗剂组中、重度OHSS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拮抗剂方案较激动剂方案能降低OHSS发生风险,而获卵数、受精率、卵裂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方面不受影响;拮抗剂方案能缩短治疗周期、降低治疗费用,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PCOS患者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卵巢低反应患者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相关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卵巢低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两组患者周期内受精率、妊娠结局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获卵数、优质胚胎率、冷冻胚胎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提高患者获卵数、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可作为超排卵技术的协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促排卵方案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1年1月-2012年12月250例351个周期的卵巢低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促排卵方案分组:微量长方案组90个周期(A组)、拮抗剂方案组85个周期(B组)、超短方案组94个周期(C组)、微刺激方案组82个周期(D组),比较分析各组的促排卵结局。结果各组间的临床妊娠率、获卵数、成熟卵率、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周期取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临床妊娠率略高于其他3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P值、L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促性腺激素(Gn)使用天数及Gn用量明显少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卵巢低反应患者,微刺激方案为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显示,在接受促排卵治疗的不孕症妇女中卵巢低反应者发生率为9%~24%[1].尽管,针对这些患者临床上采用了很多治疗方法来改善其反应性,但效果都不理想.最近有调查显示,卵巢低反应患者的数量和发生率在逐年增长,已成为辅助生殖领域临床医师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卵巢低反应病因、预测指标及其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垂体降调节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促排卵过程中添加和不添加,以及在不同时间添加促黄体生成素对卵巢反应、胚胎质量及妊娠率的影响,为临床优化超促排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单独使用人绝经期尿促性腺素(HMG)、单独使用重组促卵泡素(rFSH)和联合使用rFSH/HMG三种促排方案的129个移植周期。结果HMG/rFSH组尽管促排时间长于rFSH,但获卵数与之相近。其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在三组中最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在垂体降调节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于中晚卯泡期添加外源性LH可获得较好的卵巢反应,并得到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及胚胎种植率。 相似文献
14.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促排卵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克罗米芬(CC) 人尿促性腺激素(HM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卵与行超促排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F-ET)结局的差异。方法:常规门诊促排卵因卵泡发育过多转为IVF-ET患者12例(A组);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常规长方案或短方案IVF-ET的PCOS患者17例(B组),对2组的促性腺激素(Gn)用量、促排卵天数、获卵数以及临床妊娠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促排卵天数、受精率、胚胎移植数及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Gn用量比B组患者用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获卵数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患者胚胎种植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患者应用CC HMG HCG进行促排卵,如卵泡发育过多,可改为IVF-ET,这是一种有效的挽救周期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促排卵时多个卵泡发育改做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效果。方法对PCOS合并不孕的患者进行促排卵,如果发育卵泡≥7个者建议改行IVF-ET,设为研究组,PCOS患者常规进行IVF-ET的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结果。结果研究组促性腺激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14.74±6.76 vs 22.41±7.55)支,P〈0.05,妊娠率略高于对照组(70.6%vs 48.4%),两组取卵数、受精率、移植胚胎数、多胎率、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发生率、流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PCOS患者诱发排卵卵泡发育过多时改行穿刺取卵体外受精可有效降低OHSS和多胎率,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8.
口服避孕药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中卵巢反应不良患者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促排卵周期前应用口服避孕药(OCP)对体外受精 胚胎移植术(IVF ET)中卵巢反应不良者的意义。方法 将143例行IVF-ET的卵巢反应不良患者按排卵周期前是否使用过OCP药分为OCP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74例,对入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评估口服避孕药对患者促排卵的效果以及对IVF ET手术结果的影响。结果 预先使用OCP的患者促性腺激素用量[平均(44.06±9.30)支]较对照组[平均(51.37±13.68)支]少,周期取消率(11.6%)较对照组(25.7%)低(均P<0.05),但两组获卵数、受精率、临床妊娠率等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卵巢反应不良的患者,在行IVF ET前口服避孕药可改善促排卵治疗效果,降低周期取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工黄体期方案用于卵巢储备功能低下患者促排卵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449例卵巢储备功能低下(DO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促排卵方案的不同把应用人工黄体期促排卵方案24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把应用微刺激促排卵方案20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促排周期数、基础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及孕酮(P)水平、获卵数、成熟卵数、正常受精数、优质胚胎数以及周期取消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的总周期取消率为25.71%低于对照组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观察组获卵数(3.18±2.65)个、成熟卵数(2.93±2.49)个均高于对照组(2.74±2.27)个、(2.51±2.14)个,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获卵数P=0.059,成熟卵数P=0.058);观察组的优质胚胎数(1.50±1.69)个及优质胚胎率69.04%均高于对照组(1.19±1.32)个、6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质胚胎数P=0.027,优质胚胎率P=0.008);但正常受精数及正常受精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对于DOR患者,可行有效,是一种较好的促排卵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晚卵泡期血清孕激素(P)水平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贵阳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2011年~2012年间完成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ET/ICSI)共178周期病历资料,按注射hCG日血清孕激素浓度不同分为三组:第1组(78例),血清孕激素≤2.5nmol/L;第2组(76例):血清孕激素2.5nmol/L>血清孕激素≤5.0nmol/L;第3组(24例):血清孕激素>5nmol/L。分析实验室反映卵子和胚胎质量的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治疗结果,比较晚卵泡期血清孕激素水平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根据以上分组标准,选择其中45例,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和观察控制性卵巢刺激中卵泡期孕激素变化规律。结果第1组平均获卵子数、MⅡ卵子数明显低于第2组(P<0.05),第3组受精率明显低于第2组(P<0.01),三组间优质胚胎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组优质胚胎形成率最高,第3组最低。第1组,第3组,临床妊娠率明显低于第2组,分别为28.57%、41.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hCG注射日血清LH水平及流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获卵子数及MⅡ卵子数与血清孕激素水平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253,P<0.01及r=0.245,P<0.01)。hCG注射日血清LH和孕激素无相关性(r=0.026,P=0.841>0.05)。结论 (1)控制性卵巢刺激中晚卵泡期血清孕激素≤2.5nmol/L和血清孕激素>5.0nmol/L均可能对卵子和胚胎质量产生影响,并使临床妊娠率降低。此期血清孕激素水平是决定hCG注射时间及预测IVF妊娠结局的一个重要参数;(2)在控制性卵巢刺激中,血清孕激素浓度随卵泡增大及卵泡数目增多而升高,晚卵泡期血清孕激素适当上升是卵泡发育所必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