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与喂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铁性贫血(IDA)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对全身各组织器官有较大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及机体免疫力的方面,对小儿将来的成长有诸多不利因素.我科儿保门诊3年来检查出缺铁性贫血小儿163例,现就患病原因与喂养方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发生情况及IDA发生与喂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出生并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1 416名婴幼儿的血红蛋白检查结果和喂养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岁以内儿童贫血发生率为30.09%,6~8个月龄儿童贫血发生率为32.8%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加贫血发生率逐渐下降;早产儿更易发生贫血;贫血患病率随膳食的平衡而降低。结论婴幼儿时期特别是6~8个月龄的婴儿容易发生IDA,适当添加辅食有利于预防婴幼儿IDA,特别针对早产儿更应做好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地区婴幼儿贫血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干预及治疗措施。方法:对儿保门诊做体检的婴幼儿做血常规检测。结果:6个月~1岁缺铁性贫血发病率为37.55%;1~2岁发生率为30.59%;2~3岁发生率为21.30%。结论:加强保健指导,婴儿期母乳喂养同时,适时适量合理添加辅食,定期查血红蛋白,及早干预是降低发病率关键。 相似文献
4.
郭稳捷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87,(5)
本文在河北省349651名婴幼儿中进行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调查,发现贫血患者101010例,患病率为28.89%。其治疗结果表明轻度贫血以饮食治疗为主,中度以上贫血必须应用铁剂治疗。 相似文献
5.
6.
小儿缺铁性贫血 (IDA)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 ,特别在经济收入低的国家发病率高 ,且多为 6个月至 3岁的婴幼儿。据资料统计 ,全世界患病人数达 11.2亿 ,有 2 1.5亿人存在铁缺乏[1]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不仅对血液系统有影响 ,而且还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减慢 ,免疫功能低下 ,智力发育落后 ,学习成绩下降 ,行为异常等。而对小儿智力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儿科医生的关注 ,因此 ,及时而有效地防治铁缺乏对于提高儿童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现将笔者在儿保门诊实习中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的患儿的智力情况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40例IDA婴幼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未发生IDA的43例婴幼儿作为对照组,分析IDA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是否添加辅食、辅食添加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婴幼儿期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脐带血可预防婴幼儿期缺铁性贫血.方法 在足月婴儿保持于阴道口同一水平以及脐带在出生3分钟后进行钳夹的情况下,胎盘输血量约合出生体重的35m l/k g.结果 将新生儿放置在母亲腹部上面以及出生后在脐带动脉博动未停止时立即钳夹脐带的效果比较,发现婴儿出生后放置母亲腹部上面的婴儿比出生后立即钳夹脐带的婴儿血容量要高32%.结论 脐带的钳夹时间晚的对增加婴幼儿铁储存量预防缺铁性贫血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城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原因。方法对382例3月~3岁婴幼儿进行IDA诊断,建立数据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病主要集中在3月~1岁年龄,男女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辅食添加晚及不合理是IDA相关因素。结论3月~1岁的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可以通过及时正确添加辅食,合理均衡的膳食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城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原因.方法对382例3月~3岁婴幼儿进行IDA诊断,建立数据库,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发病主要集中在3月~1岁年龄,男女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辅食添加晚及不合理是IDA相关因素. 结论 3月~1岁的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可以通过及时正确添加辅食,合理均衡的膳食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以及补铁治疗在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1例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筛查出60例缺铁性贫血患儿,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营养治疗和外用氟康唑粉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右旋糖苷铁分散片,30d后比较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缺铁性贫血治疗有效率为90.0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念珠菌病治疗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铁性贫血可能是婴幼儿皮肤念珠菌病的一个重要诱因,而补铁治疗可增加患儿机体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婴儿缺铁性贫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婴儿缺铁性贫血(IDA)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缺铁性贫血婴儿273例为病例组,未患IDA婴儿273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非条件回归分析IDA的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定期参加产检及培训、按时添加辅食、母亲孕晚期贫血、患儿近1个月有腹泻或呼吸道感染、主要看护人并非父母亲是婴儿IDA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近1个月有腹泻或呼吸道感染、母亲孕晚期贫血是婴儿ID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按时添加辅食、定期参加产检培训是婴儿IDA的主要保护因素(P<0.05).结论 患儿近1个月有腹泻或呼吸道感染情况、母亲孕晚期贫血是婴儿IDA的主要危险因素,按时添加辅食及定期参加产检培训是婴儿IDA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20例儿童,依据胃镜及Hp检测结果将这些患儿分为Hp阳性慢性胃炎组(n=40)、Hp阳性胃镜下无损害组(n=40)和Hp阴性慢性胃炎组(n=40)三组,对三组患儿的缺铁性贫血指标、缺铁性贫血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阳性慢性胃炎组、Hp阳性胃镜下无损害组患儿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水平[(113.3±11.4)g/L、(77.5±6.5)fl、(12.3±11.5)μmol/L、(16.5±8.2)μg/L和(116.3±13.2)g/L、(76.6±6.5)fl、(12.5±6.5)μmol/L、(20.3±12.5)μg/L]均显著低于Hp阴性慢性胃炎组[(133.5±7.5)g/L、(87.2±6.3)fl、(19.5±5.3)μmol/L、(35.2±11.5)μg/L](P<0.05),总铁结合力(TIBC)水平[(67.5±18.2)mmol/L、(73.5±18.2)mmol/L]均显著高于Hp阴性慢性胃炎组[(54.2±15.2)mmol/L],缺铁性贫血发生率[42.5%(17/40)、47.5%(19/40)]均显著高于Hp阴性慢性胃炎组[10.0%(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p阳性慢性胃炎组、Hp阳性胃镜下无损害组患儿的Hb、MCV、SI、TIBC、SF水平、缺铁性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密切相关,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医疗供给者的角度,对孕妇缺铁性贫血采用的二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期能对目前临床上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运用前瞻性、开放式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手段,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合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最低限度分析法,对各种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各治疗方案的治愈率均为100%,两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济学分析却显示,速力菲治疗组的成本低于天一血泰组。结论: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速力菲组治疗方案优于天一血泰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山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缺铁性贫血患儿和同期在儿保科门诊体检的健康婴幼儿各65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其性别、年龄、胎龄、出生体重等信息,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其中患儿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育儿指导、母乳喂养、添加辅食时间、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出生体重、是否早产、母亲晚期贫血等11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这些因素可能和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有关。然后把这11项结果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其中喂养方式、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添加辅食时间、辅食种类、出生体重、母晚期贫血情况7项指标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提示喂养方式、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添加辅食时间、辅食种类、出生体重、母晚期贫血情况7项指标与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病密切相关,可能为引起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较显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医疗供给者的角度,对孕妇缺铁性贫血采用的二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期能对目前临床上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运用前瞻性、开放式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手段,观察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合药物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最低限度分析法,对各种不同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经济学评价。结果:各治疗方案的治愈率均为100%,两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经济学分析却显示,速力菲治疗组的成本低于天一血泰组。结论: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速力菲组治疗方案优于天一血泰组。 相似文献
17.
缺铁性贫血136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缺铁性贫血(IDA)的主要病因。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7-01~2010-12住院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的136例患者的临床材料。结果136例IDA患者中单一病因致病者90例(66.18%),两种病因致病者46例(33.82%)。致病因素包括:慢性胃炎49例(36.03%),消化性溃疡19例(13.97%),肠道钩虫感染31例(22.79%),女性生殖道出血22例(16.18%),不良饮食17例(12.50%),痔疮出血15例(11.03%),泌尿系结石8例(5.88%),胃肠息肉6例(4.41%),慢性结肠炎4例(2.94%),胃癌4例(2.94%),结肠癌4例(2.94%),食道癌1例(0.74%),肺结核2例(1.47%)。结论消化道疾病是IDA主要的致病因素,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为主,肠道钩虫病、痔疮出血、消化道恶性肿瘤、不良饮食、女性月经过多均是IDA的常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8.
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体格、智力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对婴幼儿体格、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对86例定期进行儿童保健的婴幼儿进行体重、身高、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及行为发育进行测试。智力及行为测试采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根据2岁时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IDA组36例与正常对照组50例。结果IDA组患儿2岁时体重、身高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其MDI、PDI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智力发育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IDA组患儿Hb的水平与MDI、PDI呈正相关(P<0.01);IDA组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社交退缩,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精细动作协调性差等行为问题(P<0.05)。结论IDA对婴幼儿体格发育影响不大,但可造成智力发育落后,引起婴幼儿行为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35-38
目的探讨儿童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合并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88例儿童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合并缺铁性贫血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组,常规治疗组采取常规补充维生素D和补铁治疗,综合治疗组则采取综合治疗。比较常规治疗组、综合治疗组临床效果、缺铁性贫血纠正的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儿营养指标、血红蛋白水平;副反应。结果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8%,常规治疗组为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12,P0.05)。综合治疗组副反应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000,P0.05);综合治疗组缺铁性贫血纠正的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11±1.21)d、(13.13±0.78)d,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2.44±2.21)d、(18.23±1.54)d,综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01、6.012,P0.05)。治疗后综合治疗组营养指标ALB、TP、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35.01±5.23)g/L、(64.58±8.11)g/L、(92.19±2.22)mg/L,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的(32.34±4.21)g/L、(61.11±7.12)g/L、(79.23±2.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3、10.733、15.872,P0.05)。结论综合治疗儿童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合并缺铁性贫血效果理想,可有效纠正贫血,改善血红蛋白和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开始补铁以预防轻度低出生体重儿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预防低出生体重儿缺铁性贫血提供参考。方法将207例轻度低出生体重儿按家长知情同意原则分为三个实验组(Ⅰ组从2周龄开始补充铁剂,Ⅱ组从4周龄开始补充铁剂,Ⅲ组从2个月龄开始补充铁剂)和1个对照组(Ⅳ组,不补充铁剂)。实验组补充铁剂2 mg·kg^-1·d^-1。分别于入组时、3个月龄、6个月龄时对各组患儿进行血细胞分析,比较各组的血红蛋白浓度(HG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水平和贫血患病率,并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Ⅰ组、Ⅱ组和Ⅲ组患儿的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比Ⅳ组高,贫血患病率均比Ⅳ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血红蛋白水平和贫血患病率在早期(3个月龄时)均比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期(6个月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血红蛋白水平和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轻度低出生体重儿预防缺铁性贫血最好从4周龄开始补铁,过早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过晚会增加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