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发生心肌缺血的关系,探讨超短效β阻滞剂艾司洛尔缓解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 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CHD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分析不同程度冠脉病变CHD患者心肌缺血的发作阵次、持续时间、ST段下移幅度和发作时心率;对心肌缺血患者常规使用硝酸酯、吗啡等药物后未能完全缓解者,给予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以用药前和用药后4h作为评价时间点,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症状评分、心电图ST段压低、心率和血压.结果 163例中有126例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艾司洛尔治疗的103例患者中有86例有效,治疗有效率为83.5%,其中,59例显效患者用药(68±21) min后症状完全缓解(P<0.01),心率和血压均显著下降(P<0.001,心电图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P<0.01).结论 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有关;艾司洛尔可迅速、安全、有效缓解冠脉病变所致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2.
方胜 《中国医药导报》2009,6(4):151-151,154
目的:比较不同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冠心病(CHD)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发作是否存在差异,探讨SMI的发生与冠脉不同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DCC)记录,分析CHD患者缺血性ST段的发作阵次、发作时的心率、ST段下移程度及持续时间.结果: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及狭窄程度的加重,SMI发生率升高,但SMI的持续时间及ST段下移程度无显著性差异.发作时的心率在单支与双支、三支之间、狭窄轻度与中、重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但双支与三支、狭窄中度与重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病变程度的SMI多发在白天,但各支数、狭窄程度间SMI的发生率,在各时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与SMI的发生率及发作时的心率有关,对缺血程度、持续时间及昼夜规律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Holter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olter检测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作用.方法:200例行Holter检查的患者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对Holter检测到的心肌缺血结果进行分类,并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进行评价.结果:Holter检测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性为56.4%,特异性为50%,假阳性率为50%,假阴性率为43.6%.缺血性ST段压低>2 mm组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90%的血管支数均较ST段压低≤2 mm组明显增多(P<0.01);ST段水平延长组中4例患者均有冠脉重度狭窄,ST段上抬组其中2例冠脉接近闭塞,2例冠脉无异常;ST段压低>2 mm组多支病变的例数较其他组明显增多(P<0.01),冠脉造影阳性而Holter未监测到心肌缺血组狭窄>90%血管支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Holter对检出冠心病多支病变及冠脉严重狭窄患者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并能判断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及检出伴随心肌缺血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程度对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马康华 《重庆医学》2005,34(5):715-716
目的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程度的冠心病(CHD)患者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方法观察经冠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73例单支病变、101例多支病变、68例轻度狭窄、106例重度狭窄)及50名健康人24h心率变异长程频域指标.结果CHD患者HRV指标中的LF、HF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病变支数患者之间的HRV无显著性差异;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者HRV减低越明显(P<0.05).结论CHD患者的HRV降低;HRV的改变和CHD患者冠脉的病变支数无明显关系,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提示HRV对CHD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严重度与心率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严重度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及其关系。方法:选择130例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病例,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并分为对照组(39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30例)、双支病变组(31例)和三支病变组(30例);CAG前1个月内完成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心率变异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 Index、rMSSD和PNN50。结果:冠心病组心率变异指标(PNN50除外)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冠心病多支病变组心率变异指标(PNN50)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单支病变组(均P<0.05)。所有病例的心率变异指标(PNN50除外)与反映冠脉病变严重度的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狭窄百分比、Gennisi评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HRV)降低不仅与冠脉狭窄严重度有关,而且与冠脉病变的广泛程度有关,提示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HRV降低的重要因素,HRV降低程度对冠心病严重度可能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总负荷关系,探讨心肌缺血总负荷在评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120例病人均行冠脉造影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病变。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心肌缺血总负荷值、24h心肌缺血总时间、24h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结果①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心肌缺血总负荷值、心肌缺血总时闻、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增加显著.②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心肌缺血总负荷、缺血时间、缺血次数有进一步增加,但只有三支病变时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才明显增加。③冠状动脉内药物层支架术后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明显下降.结论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增高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有多支病变,若明显增加,反映冠心病病情加重,病变范围广。冠脉内药物支架术是冠心病的最佳治疗。心肌缺血总负荷对判断冠心病病情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不同病变程度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72例CHD患者和60例正常人进行HRV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结果:CHD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不同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HRV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HD患者HRV明显下降,与冠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总负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肌缺血总负荷关系,探讨心肌缺血总负荷在评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120例病人均行冠脉造影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狭窄病变。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24h心肌缺血总负荷值、24h心肌缺血总时间、24h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结果 ①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心肌缺血总负荷值、心肌缺血总时间、心肌缺血发作总次数增加显著。②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心肌缺血总负荷、缺血时间、缺血次数有进一步增加,但只有三支病变时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才明显增加。③冠状动脉内药物层支架术后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明显下降。结论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增高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有多支病变,若明显增加,反映冠心病病情加重,病变范围广。冠脉内药物支架术是冠心病的最佳治疗。心肌缺血总负荷对判断冠心病病情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76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患者,回顾分析其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的变化.结果:176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阳性率为75.6%,其中3支、双支、单支病变阳性率分别为90.2%、73.7%和68.4%;动态心电图ST段压低幅度、持续时间、出现阵次随冠脉狭窄支数增多、程度增强而显著增加.结论:动态心电图是理想的筛查冠心病的无创伤性检查技术,特别是对双支及以上病变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心电图ST- T改变来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方法:根据有无心绞痛及ST- T异常的情况分为持续ST段压低组(A组)、持续单纯T波低平、倒置组(B组)、有ST- T变化组(C组)、ST段压低<2 mm组(D组)、ST段压低≥2 mm组(E组)、ST段水平延长组(F组) ,ST段上抬组(G组)。10 0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统计各组的冠脉造影阳性率、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95 %支数。结果:典型心绞痛且伴ST- T动态变化组冠脉造影阳性率87.8% ,无典型心绞痛组阳性率仅11.9% (P<0 .0 1) ;心绞痛发作时ST段压低≥2 mm组(E组)冠脉病变支数及狭窄>95 %的血管支数均较ST段压低<2 m m组(D组)明显增多(P<0 .0 1) ;ST段水平延长组(F组)中2例均有冠脉极重度狭窄,ST段上抬组(G组)中2例冠脉接近闭塞。结论:无典型心绞痛表现且无ST- T动态变化者,基本可排除冠心病;典型心绞痛和ST- T的动态变化,结合冠心病危险因素是门诊初筛、诊断冠心病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运动实验最大ST/HR斜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 拟诊冠心病(CHD)患者280例2周内行活动平板运动实验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比较2组活动平板运动实验ST/HR斜率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结果 运动ST/HR斜率[≥2.2 μV/(次·min)]值CHD组明显高于非CHD组,P<0.01;而METs明显低于非CHD组,P<0.01。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运动ST/HR斜率值逐渐增大,ST/HR斜率≥2.2 μV/(次·min),1支血管病变为28.98%;ST/HR斜率≥4.0 μV/(次·min),2支血管病变为32.60%;ST/HR斜率≥6.0 μV/(次·min),3支血管病变为38.40%,血管病变支数与病例比较,P<0.05。运动ST/HR斜率值与ST段压低值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运动最大代谢当量(METs)与ST段压低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结论 冠心病患者运动ST/HR斜率增大可反映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运动试验早期心率快速增加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早期心率的快速增加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45例进行了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的胸痛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中又进一步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对比分析各组平板运动试验开始后第1分钟心率的增加量(AHR1ninute).结果:冠心病组AHR1ninute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1);随着冠脉病变严重度的增加AHR1ninute逐渐增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AHR1ninute与ST段压低值及冠脉病变严重度均呈正相关(r=0.252,0.470,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AHR1ninute增大,△AHR1ninute可作为反映心肌缺血及冠脉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和冠脉CT血管造影(CCTA)及其融合图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疑诊冠心病患者70例,均行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和CCTA检查,并于15日内行冠脉造影(CAG)诊治,分析其影像特点及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70例患者中MPI提示正常、异常分别5例、65例,其中心肌缺血60例,心肌梗死5例,共210个节段,节段灌注异常68段,灌注正常142段,灌注异常节段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容量(MBV)低于灌注正常节段,而达峰时间(TTP)较灌注正常节段延长(P<0.01);CCTA发现冠脉异常、正常分别53例、17例,其中93个节段异常,冠脉狭窄≥50%,117个节段正常;MPI/CCTA融合影像提示,冠脉异常(存在功能相关冠脉狭窄)56例、正常14例,以CAG为诊断金标准,MPI/CCTA融合显像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MPI及CCTA(P<0.05)。结论MPI与CCTA对冠心病均有较好诊断效能,尤其是MPI/CCTA融合显像可明确冠脉狭窄与其功能状态的关系,提高功能相关冠脉病变检出率,有望成为冠心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5):77-7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40例,为患者提供动态心电图检查,持续时间1 d,随后经过回放的形式分析结果中ST段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 140例冠心病患者127例出现心肌缺血,占90.7%,心肌缺血次数423次,包括有症状性心肌缺血68次,占16.1%,两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在早晨8点到晚上6点的ST下移为(0.18±0.04)m V,下移的持续时间为(3.23±2.11)min,心肌缺血阈变异性为(24.95±1.41)%,患者晚上6点到次日早晨6点的ST下移(0.13±0.02)m V,下移持续时间为(6.16±3.32)min,心肌缺血阈变异性为(27.17±1.90)%,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心肌缺血发作前的心率为(90.3±12.0)次/min,心肌缺血发作后的心率为(70.4±7.0)次/min(P0.05),患者心肌缺血发作前ST下移(0.18±0.02)m V,心肌缺血发作后ST下移(0.07±0.01)m V(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为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掌握及后续回访、治疗等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马立青  李芸  刘兆英 《海南医学》2009,20(6):114-116
目的探讨无痛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及规律。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诊断。结果①72%无痛性心肌缺血性ST段下移发生于轻体力和脑力劳动时,发作高峰位于上午6:00—12:00时(P〈0.01),90.7%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P〈0.01),缺血发作的最高心率与24h内最高心率差距很小,与ST段压低相平行(P〈0.01)。②无痛性心肌缺血ST段弓背抬高幅度及阵次以夜间为著,发作高峰位于1:00—6:00(P〈0.01),心率减慢时ST段弓背抬高(P〈0.01),夜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增高、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降低、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持续时间延长(P〈0.01),缺血发作的最低心率发生于夜间,与ST段弓背抬高相平行(P〈0.01)。结论缺血阵次、ST段移位幅度、缺血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变异性低频/高频比值可了解心肌缺血时耗氧水平、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冠状动脉张力的高低,是冠心病患者和各种治疗疗效的有价值的指标。交感神经兴奋致耗氧量增加为缺血发作的重要机制,主张给β受体阻滞剂。冠状动脉张力增加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异常引起相对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主张给钙离子拈抗剂和硝酸类药物。  相似文献   

16.
李文 《河北医学》2004,10(11):1024-1025
目的:探讨通过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比,冠心病患者心电图(ECG)ST-T改变的相关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均以Judkins技术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阳性的冠心病患者。对比分析其心电图ST-T改变所对应的血管病变。结果:120例患者ECG定位为前壁、下壁、侧壁、广泛心肌缺血者分别为58、16、20、26例。前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前降支(LAD)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6.2%;下壁心肌缺血预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2.5%;侧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回旋支(LCX)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55.0%;广泛心肌缺血判定左主干(LM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1.5%。结论:心肌缺血ECG定位可以用以初步判断冠心病缺血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17.
董春华 《海南医学》2005,16(3):19-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临床特点和发生规律。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监测(DCG),检测60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程度,心率变异性,每次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和S-T段最大移位,以及昼夜缺血次数。结果 共检出516次心肌缺血,93.8%在ST段压低时心率加快,心肌缺血幅度与症状呈正相关,而与心率变异性(HRV)呈负相关。夜间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及ST段压低幅度明显重于白昼。结论 SMI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应和有症状心肌缺血同样给予足够重视,应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胸痛时心电图(ECG)改变对UAP缺血相关血管判别的可能性。方法:记录62例UAP患者入院时、胸痛发作时、发作后12导联ECG(必要时18导联);所有患者均以Judkins技术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对比分析UAP胸痛时ECG动态缺血性ST—T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62例UAP患者胸痛发作时ECG呈T波伪改善6例;T波倒置5例;ST段一过性抬高4例;动态缺血性ST段压低47例。ECG定位为前壁、下壁、侧壁、广泛心肌缺血者分别为30、8、11、13例。前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前降支(IAD)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86.7%;下壁心肌缺血预测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2.5%;侧壁心肌缺血预测左回旋支(LCX)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54.5%;广泛心肌缺血判定左主干(LMCA)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为61.5%。结论:UAP患者胸痛时ECG动态缺血性改变多样,心肌缺血ECG定位可以用作初步判定UAP缺血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肽素(copeptin)与冠心病(CH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4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CHD(组71例)和对照组(23例);CHD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9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3个亚组;并根据Gensini积分,将CHD组分为轻度病变组18例,中度病变组24例,重度病变组29例;将AMI亚组分为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组19例和AMI后无并发心力衰竭组13例。应用ELISA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结果:CHD组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和肽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AP组(P0.01);CHD重度病变组血清和肽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CHD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P0.01);AMI后并发心力衰竭组的和肽素水平明显高于AMI后无并发心力衰竭组(P0.01)。结论:和肽素参与冠心病患者机体应激反应,反映冠心病病情发展的严重程度;和肽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存在相关,对于冠脉事件的发生具有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有效的血运重建是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关键。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分叉病变作为一种复杂的冠脉病变,其处理仍面临巨大的挑战。药物涂层球囊(DCB)是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新技术,研究证明,DCB在治疗分叉病变方面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就DCB在分叉病变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