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通过对病媒生物苍蝇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的监测,为汶川开展病媒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蝇笼法,选择中心城区餐饮外环境2处,农贸集市1处,公园绿化带1处和居民区1处的垃圾回收点(桶)进行布放;2010-04/10,2011-03/11每月中旬监测1次.结果 2010年-2011年共开展苍蝇监测16次,布放诱蝇笼80个,捕获蝇类2039只,以丝光绿蝇和巨尾阿丽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蝇类的44.87%和30.46%,不同生境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为67.47只/笼,其次是农贸市场,为19.45只/笼,6月和9月为蝇密度高峰.结论 2010-2011年汶川县地震后苍蝇种群结构以丝光绿蝇和巨尾阿丽蝇为优势种,全年蝇密度出现6和9月2个高峰,各种环境类型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是重点应该采取防控的环境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内江市蝇类种群、季节消长规律及密度分布情况,为蝇类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进行蝇密度监测。结果 2016年共捕获蝇2 303只,平均密度为8.69只/笼;优势蝇种为铜绿蝇,占28.79%;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17.91只/笼;蝇密度季节消长呈双峰型,主高峰在4月。结论内江市的蝇类优势种为铜绿蝇;4月和8月为蝇类防治重点月份,重点防治区域为绿化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营口市区蝇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蝇密度情况,为制定蝇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蝇笼法。结果 2012年共捕蝇2 931只,平均密度为52.34只/笼。其中最多的3种蝇类为丝光绿蝇(1 365只,46.57%)、厩腐蝇(490只,16.72%)、亮绿蝇(284只,9.69%)。丝光绿蝇为主要优势种。7、8月为密度高峰期,密度分别为:85.13、113.50只/笼。结论在成蝇活动期间,重点防治月份为7、8月,重点防治区域为露天农贸市场,相关部门在这些区域要增加灭蝇器械,并保持环境卫生,以减少或者避免由蝇类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了解厦门市的主要蝇种,季节消长规律及其密度分布,为更好开展厦门市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遵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采用诱蝇笼法,每次放置6h,上午9~10点之间布放,下午3~4点间收回。每月中旬监测1次。结果全年共开展苍蝇监测12次,捕获蝇类1141只,以家蝇、瘦叶带绿蝇、市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蝇类的23.40%、18.23%和12.27%,不同环境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达17.04只/笼,餐饮外环境最低,为3.96只/笼,密度时间分布以6月份最高,达34.5只/笼,2月份最低,达1.8只/笼。结论 2013年厦门市苍蝇种群结构以家蝇、瘦叶带绿蝇、市蝇为优势种,全年蝇密度6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各种环境类型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是应该重点采取防控的环境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山东省蝇类的密度、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及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更好地控制蝇类的孳生与繁殖,为蝇类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以糖-食醋-水混合作为诱饵,4-11月调查蝇类密度和种群。结果 2011-2013年山东省共捕成蝇15 424只,其中家蝇、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分别占33.85%、17.78%和10.73%;捕获蝇类的总平均密度为10.2只/(笼·d),其中:2011年密度最高为11.12只/笼,其次是2013年为11.03只/笼,2012年密度最低为8.59只/笼;蝇类总体的季节消长情况呈单峰型曲线,蝇密度高峰期在6-9月,最高峰出现在7月份;不同生态环境中蝇类密度最高的为农贸市场(14.1只/笼),其次是绿化带(10.98只/笼)、居民区(9.08只/笼),最低的为餐饮外环境(8.28只/笼)。结论山东省的蝇类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蝇类密度及种群构成均有所不同,气温、孳生环境和防治措施为主要影响因素。在蝇类繁殖高峰前及早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蝇密度,为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控制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更好熟悉厦门港区的苍蝇蝇类种群、季节消长规律及密度分布情况,从而进一步降低厦门港区病媒生物水平。方法依照《病媒生物监测方法 (蝇类)》,采用笼诱法,监测时间9:00~15:00,每月中旬监测1次。结果 2012-2013年共开展24次,捕获蝇类1785只,以大头金蝇、家蝇、丝光绿蝇和铜绿蝇为优势蝇种,分别占20.56%、18.26%、10.12%和8.12%。不同蝇类密度生境中,绿化带密度1.63只/笼·h为最高,最低的为办公区密度,0.83只/笼·h。结论厦门港区蝇类优势种群为大头金蝇、家蝇、丝光绿蝇、铜绿蝇,全年度6~7月份蝇密度最高,2月份最低。不同环境类型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汕头港区1988年10月~1989年9月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监测结果。汕头港区全年均有蝇类活动,共获苍蝇15653只,计4科19属,33种,未定种的93只,月平均密度43.8只/笼。3月份蝇类密度明显上升,5月出现高峰,后逐渐下降,但1988年10月为最高峰(156.7只/笼),1989年9月最低(4.76只/笼)。主要蝇属为金蝇属占48%,为优势种;次为阿丽蝇属(?)家蝇属等8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泰安市蝇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蝇密度情况,为制定蝇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 2010年共捕获蝇类2 054只,平均蝇密度为17.1只/笼。其中,优势蝇种主要有家蝇(25.80%)、丝光绿蝇(20.84%)和厩腐蝇(12.22%)。蝇类密度季节消长基本呈单峰曲线,7-8月形成密度高峰。不同生境蝇密度季节消长曲线不同。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达25.3只/笼。结论 2010年蝇密度水平较高,家蝇、丝光绿蝇、厩腐蝇是重点防控蝇种。建议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在蝇密度高峰期采取防蝇、灭蝇措施,减少蝇媒传染病的发生,并加强对蝇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措施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0年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内不同季节、不同海拔高度蝇类种类和密度变化,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在三峡库区上、中、下游选择4个典型消落区作为监测点,分别于退水后的6月份和蓄水前的9月份进行监测。在消落区中按10 m海拔高度差设置3个监测海拔梯度,每个海拔梯度中用3只诱蝇笼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 2010年共捕获89只苍蝇,隶属7蝇种,其中棕尾别麻蝇45只,占51%,为优势种;其次是市蝇24只,占27%;家蝇10只,占11%;丝光绿蝇7只,占8%;伏蝇、铜绿蝇和夏厕蝇各1只,各占1%。结论在三峡消落区范围内,存在着多种蝇类,均处于低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掌握绵阳市城区蝇类的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为蝇类及肠道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蝇笼诱捕法。每年3-11月开展监测,对每月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共捕获成蝇6 521只,分属4科9属13种。总平均密度为5.37只/笼,其中2012年蝇密度最高,为10.64只/笼;2017年蝇密度最低,为1.24只/笼;全年蝇活动高峰出现在5-8月;优势种为丝光绿蝇、铜绿蝇、大头金蝇和家蝇,分别占捕蝇总数的33.32%、11.95%、11.35%和10.14%;以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8.02只/笼,餐饮外环境密度最低,为4.18只/笼。结论蝇类种群密度与不同的生境、气候、季节有关。综合物理、化学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蝇密度,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泰安市城区蝇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蝇类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农贸市场3处、餐饮外环境6处、绿化带3处、居民区3处作为固定监测点,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2007-2010年泰安市城区共捕获蝇类7088只,平均蝇密度为14.8只/笼,家蝇(19.6%)、厩腐蝇(19.6%)和丝光绿蝇(17.1%)为主要优势蝇种;不同生境蝇密度农贸市场>绿化带>餐饮外环境>居民区;蝇密度年际间、生境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蝇类在7、8月出现高峰。结论基本掌握了泰安市城区蝇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在7、8月集中灭蝇、防蝇,加强对蝇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以减少蝇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相似文献   

12.
张掖市城区蝇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张掖市城区蝇类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掌握城市蝇类的分布特点及消长规律,为疾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结果张掖市城区蝇密度平均为4.30只/笼,蝇种分布以家蝇为主。密度以绿化带最高,为7.96只/笼,其次为餐饮店外环境,为4.85只/笼。蝇类密度基本呈前高后低的双峰型曲线,5月和9月有两个峰值,以5月最高,达10.93只/笼。结论张掖市城区蝇类以家蝇为主,应在蝇类繁殖高峰期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蝇密度,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与掌握绍兴市区的蝇类密度与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笼诱法。结果绍兴市区2年平均蝇类密度为161.01只/笼,新城区蝇类密度明显高于老城区,2004年蝇类密度明显高于2003年。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家蝇、巨尾阿丽蝇、亮绿蝇、棕尾别麻蝇、市蝇、铜绿蝇、厩腐蝇的平均密度依次为92.21、17.89、16.30、8.76、8.17、5.21、4.20、3.88、1.21只/笼。蝇类季节消长呈双峰型,高峰在7月、9月。各类型生境蝇类密度分别为绿化带(320.27只/笼)、农贸市场(164.61只/笼)、居民区(125.91只/笼)、餐饮业(112.8只/笼)、垃圾中转站(111.01只/笼)。结论不同时间、调查点、生境的蝇类密度均有差异,气温、孳生环境、防治措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方新艳  金骥品 《上海预防医学》2013,25(3):117-118,126
[目的]掌握永康市蝇密度和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蝇类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监测,4—11月份每月监测1次,每次选择农贸市场1处、餐饮外环境2处、绿化带1处、居民区1处作为固定监测点。[结果]2009—2011年监测点共捕获蝇类681只,平均蝇密度为5.68只/笼,主要优势蝇种为家蝇、铜绿蝇、市蝇;蝇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居民区、绿化带;季节消长呈单峰型曲线,在7、8月出现高峰。[结论]永康市城区存在多种媒介蝇,建议加强蝇类综合监测,降低蝇密度,控制蝇传疾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聊城市蝇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蝇密度情况,为制定蝇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 2012年共捕获蝇类1 454只,平均蝇密度为6.1只/笼。其中,优势蝇种主要有家蝇(95.46%)、市蝇(3.99%)。蝇类密度季节消长基本呈单峰曲线,6-7月形成密度高峰。不同生境蝇密度季节消长曲线相同。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达12.94只/笼。结论 2012年蝇密度水平较低,家蝇、市蝇是重点防控蝇种。建议在蝇密度高峰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蝇密度,减少蝇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西安市城区蝇类的种群分布、生态习性及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为蝇类及虫媒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捕蝇笼糖醋诱饵诱捕法。每年3-11月,对每月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蝇种多样性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2年共捕获成蝇2378只,分属3科10属15种。总平均密度为2.65只/笼,其中2009年蝇密度最高为3.00只/笼;2012年蝇密度最低为2.47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厩腐蝇、黑尾黑麻蝇和丝光绿蝇,分别占捕蝇总数的54.71%、10.26%、10.13%和9.04%。结论蝇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及不同的生境、气候、季节有关。在蝇类活动高峰前适时加强环境整治,采用物理、化学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蝇密度,减少虫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涪陵水运口岸蝇类的种群构成、生境分布、季节消长等情况,为口岸蝇类卫生控制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9月—2011年10月,在涪陵水运口岸即黄旗码头、糠壳湾码头,采用诱蝇笼捕集法捕获蝇类,按常规方法鉴定到种,分析不同环境的蝇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结果涪陵水运口岸共捕获蝇类3 301只,经鉴定隶属于6科34属90种,其优势种群为巨尾阿丽蝇、大头金蝇、紫绿蝇、瘦叶带绿蝇、白头亚麻蝇。涪陵水运口岸以外围蝇密度最高,为20.25只/笼.d;其次是集装箱泊位,为12.98只/笼·d;检疫处理区最低,为3.21只/笼·d。黄旗码头蝇类捕获的高峰期为4-5月和9-11月,糠壳湾码头蝇类捕获的高峰期为4-6月、10-11月,均呈双峰型。结论涪陵水运口岸2个码头的优势蝇种基本一致,黄旗码头蝇类密度低于国家控制标准,糠壳湾码头蝇类密度高于国家控制标准。外围、集装箱泊位最易滋生蝇类。春秋季节应加强蝇类的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福州海港口岸不同季节、不同时期蝇类分布状况、变化和影响因素,为控制蝇密度、防范新蝇种入侵、防制蝇媒传染病积累基础数据,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根据福州海港口岸地理分布和港口类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8个不同类型的监测点7个不同生境,在2007年7月-2008年6月之间,实施为期1年,每月2次的成蝇监测。现场调查采用诱蝇笼诱捕法,捕获蝇类采用速冻法杀死,进行种属分类鉴定和计数。结果季节消长。蝇类活动呈现双峰型,峰值分别在2007年9月和2008年5月,最高峰为2007年9月,5-10月半年捕获量占总蝇数的94.57%。各蝇种季节消长情况不同,大多数在5-6月份和9月达到最高峰,大头金蝇等呈双峰分布,丝光绿蝇、铜绿蝇、家蝇、市蝇等呈单峰分布,黑尾黑麻蝇、褐须亚麻蝇、酱亚麻蝇等呈三峰分布。不同地点不同生境蝇类季节消长不同。气温和降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变化影响蝇密度分布,在温暖但不炎热的季节蝇密度最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适合蝇类生长,蝇月平均密度和1个月前的降雨量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长期变化趋势。此次监测蝇年平均密度74.66(只/笼·日),比3年前年平均密度120.93(只/笼·日)下降;捕获蝇类4科21属36种,3年前捕获4科14属19种;捕获夏厕蝇、厚环黑蝇、黄足裸变丽蝇、多突亚麻蝇等4种福州市新发现蝇种;常见种群在各生境和监测点中分布和季节消长变化不大。结论福州海港口岸蝇季节消长呈双峰型,活动高峰在5月和9月,和适宜的环境气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应针对气候变化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比3年前,年平均密度下降,捕获蝇种明显增加,出现了4个新蝇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广州市近年来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广州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7-2019年每月在全市开展鼠、蟑螂、蚊及蝇监测,并对不同生境的病媒密度和季节消长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7-2019年,总体鼠密度为2.42%,城镇居民区总体鼠密度最高,其鼠密度高峰集中在8-10月。总体蟑螂侵害率为13.79%,总体密度为0.58只/张,3年中农贸市场的蟑螂侵害率和密度均高于其他生境(P<0.001),其蟑螂侵害率和密度高峰分别在9月和10月。总体成蚊密度为2.75只/(灯·夜),3年中不同生境的成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1.277, P<0.001),各年农户和牲畜棚的成蚊密度均高于城镇,其高峰分别在4月和7月。总体蝇密度为1.17只/笼,3年中不同生境的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2.427, P<0.001),各年农贸市场总体蝇密度最高,其高峰集中在8月。  结论  广州市不同生境病媒密度和季节消长趋势不同,应结合实际开展长期、系统和持续的病媒监测和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