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在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1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超声检查,分析超声检查结果.结果 超声检查结果:肝内梗阻性黄疸1例,为转移性肝癌患者.肝外梗阻性黄疸15例,其中肝外胆管结石7例,肝门部胆管癌1例,胆囊癌3例,壶腹癌1例,胰头癌3例.结论 超声在梗阻性黄疸中有重要的临床检查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3.
李青 《中国基层医药》2002,9(10):942-942
24例梗阻性黄疸病人,男13例,女11例;年龄27—77岁,平均52.2岁。使用A1oka SSD-680EX实时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病人仰卧位,常规探查腹部,了解肝脏、胆囊及肝内外胆管、胰腺的情况,必需时加用左侧卧位探查。  相似文献   

4.
黄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可分为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其中梗阻性黄疸较其它两种多见。笔者自2000-04~2002-04间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查了35例梗阻性黄疸的病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35例梗阻性黄疸病例,其中男27例,女8例。年龄32~75岁,其中32~40岁2例,40~50岁8例,50~60岁10例,60~75岁15例。临床症状:除均表现黄疸外,腹胀5例,厌食28例,恶心9例,消瘦20例,发热2例。 仪器:应用HEWLTT、PACKARO、SONOS 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4.0MHZ检查。 2 结果 ①胰腺癌(20例…  相似文献   

5.
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对各种原因所致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132例梗阻性黄疸,结合超声检查与手术和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132例梗阻性黄疸中来源于胰头及壶腹部24例,肝胆管系统108例,132例中120例符合,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0.9%。结论:超声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是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结合临床可提高该病变的病因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梗阻性黄疽的超声与MRCP征象。方法 统计梗阻性黄疸56例,均经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全部病例均有完备的超声与MRCP资料。结果诊断为肿瘤40例,结石13例,炎症3例,均有相应的超声与MRCP征象。结论 超声与MRCP结合,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7.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CT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58例,对其CT表现结合病理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诊断梗阻部位准确性为97%,判断梗阻原因的准确性为81%。结论CT在梗阻性黄疸的定位诊断和鉴定上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梗阻性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8例不同部位梗阻性黄疸的声像图特点,进行了相互对比分析。结果梗阻部位不同声像图表现不同。结论根据不同的声像图特点,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梗阻部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超声检查无创伤、无痛苦、形象、直观、准确,被列为梗阻性黄疸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并比较CT与超声诊断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发病病因临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收治手术确诊梗阻性黄疸患者82例CT及B超检查影像学资料,比较患者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对于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发病病因临床诊断准确率。结果 CT检查诊断肝外胆管、胰头及十二指肠乳头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是对于肝内胆管梗阻,CT与超声梗阻性黄疸临床诊断准确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T检查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十二指肠乳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狭窄及胆总管狭窄诱发临床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但是对于胆总管结石、胆管炎诱发,CT与超声临床诊断准确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超声诊断相比,CT用于梗阻性黄疸诊断具有较高临床准确率,能够有效区分梗阻部位及发病原因,可作为临床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我院 86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超声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 ,旨在提高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的准确性。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11月至 2 0 0 2年 8月我院收治阻塞性黄疸手术患者 86例中 ,男 34例 ,女 5 2例 ;年龄 2 4~ 85岁 ,平均年龄 5 8 9岁。1 2 仪器与方法 采用ASPEN彩色超声诊断仪经腹壁常规方法扫查 ,对肥胖或 (和 )胃肠胀气明显的患者使用组织谐波成像技术 ,必要时嘱患者饮 5 0 0ml~80 0ml水通过胃窗或改变体位尽可能地减少干扰 ,使图像清晰。观察肝内胆管、胆总管内径 ,胆囊、胰腺的大小及胰管的内径 ,…  相似文献   

11.
陈小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254-1255
目的:探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MRCP采用FSE序列重T2W1扫描,对56例拟诊为梗阻性黄疽的病人进行了MRCP检查,并与临床综合诊断或手术和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全部56例MRCP检查一次成功,均获得较满意的MRCP图像。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87.5%。结论:MRCP对肝外胆管梗阻的定位诊断准确,结合常规MR扫描,对定性诊断也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顺式阿曲库铵(Cisa)应用于阻塞性黄疸患者麻醉时的肌松效应和安全性。方法 40例阻塞性黄疸伴肝功能不全手术患者均分为Ⅰ组(Cisa,2×ED95)和Ⅱ组(Cisa,3×ED95);对照组为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均分为Ⅲ组(Cisa,2×ED95)和Ⅳ组(Cisa,3×ED95)。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刺激前臂尺神经,记录各组肌肉松弛效应参数和注射Cisa前后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插管条件。术中TOF第一个颤搐反应的高度(T1)10%恢复时,补充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05 mg/kg,记录术中5次追加顺式阿曲库铵临床有效作用时间(S1、S2、S3、S4、S5)。麻醉维持采用间断静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6~8 ml.kg-1.h-1及瑞芬太尼0.1~0.2μg.kg-1.min-1泵注。术毕观察并记录各组肌松恢复情况。结果Ⅰ、Ⅲ组的肌松参数与Ⅱ、Ⅳ组相仿。与Ⅰ、Ⅲ组比较,Ⅱ、Ⅳ组插管条件为优的比率较高,起效时间较短,诱导剂量临床有效作用时间较长(P<0.05)。结论 Cisa可以安全用于阻塞性黄疸患者的麻醉。麻醉诱导用3×ED95剂量Cisa的肌松效果比2×ED95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经临床和/(或)手术证实的梗阻原因所致黄疸71例,其中良性54例,恶性17例,71例均为平扫+增强扫,并进行MPR、CPR和MIP图像后处理,对比观察肝内、外胆管扩张的程度和形态,测量扩张胆总管内径,梗阻的部位,梗阻端的形态,梗阻端有无高密度结石影,有无新生物、新生物位置及新生物与胆管的关系、新生物强化程度,主胰管扩张的程度和形态.结果 71例病例均能清楚显示梗阻部位、梗阻部位的形态、梗阻部位与附近组织的关系.结论 16排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梗阻部位、梗阻原因及良恶性的鉴别准确性高,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由手术病理或ERCP证实为14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MPR及CPR技术重建图像等.根据术前影像诊断的结果将疾病类型分为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对梗阻部位及性质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多层螺旋CT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0%;定性诊断准确率:良性病变组为96.70%,恶性病变组为94.23%.结论 多层螺旋CT对梗阻性黄疸的病变显示清晰,结合增强扫描、MPR、CPR等图像后处理,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胆管梗阻的部位、程度以及病变所累及的范围和程度,对梗阻部位和性质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胆道引流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佩忠 《中国基层医药》2002,9(12):1080-1081
目的 探寻术前胆道内外引流对恶性梗阻性黄疸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本院1990年1月至2001年1月共11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其中行胆道内引流组35例,外引流组37例及未引流组40例,病理类型包括胆管癌49例,胰腺癌34例,壶腹癌29例,均行手术治疗,分析三组的死亡率,并发症,伤口感染,腹腔感染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三组间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胆道外引流组伤口感染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胆道引流组腹腔感染发生率高于未引流组;胆道引流组的住院日明显长于未引流组。结论 术前胆道引流并不能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在梗阻性黄疸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统计25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在黄疸减退前,直接胆红素和总胆红素比值(D/T)并分析其与梗阻性黄疽定性诊断的关系.结果D/T值平均(44.9±14.6)%,D/A>60%者60例,仅占23.7%,20%~50%者133例,占53%.其中结石组D/T>60%者最少,仅占该组的14.8%,结石 感染组、肿瘤组D/T值有逐渐上升趋势,肿瘤组最高,为35.5%.结论 认为既往D/T>60%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标准不全面,当D/T>20%时就应考虑有肝外梗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UG-PTCD)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利弊因素,以便切实有效地改进操作过程,以期提高UG-PTCD的成功率及时有效减少患者痛苦。方法:梗阻性黄疸疾病33例,均采用超声引导的PTCD术治疗。结果:PTCD术穿刺1次成功32例,2次成功1例,无失败,无显著并发症发生。结论:UG-PTCD术是一种比较安全、简便、经济、可靠的治疗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方法,可以取代X线下引导的PTCD。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在梗阻性黄疸患者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宇廷  周怀文  余秀专  张剑 《贵州医药》2004,28(3):200-203,F00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在梗阻性黄疸患者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选取阻塞性黄疸患者 30例作为实验组 ,另选取同期住院的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 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血清一氧化氮 (NO)、肿瘤坏死因子 (TNF)、谷草转氨酶 (GOT)、谷丙转氨酶 (GPT)、胆红素 (TBil)、白蛋白及血浆内毒素水平变化。取阻塞性黄疸患者肝组织作成 10 %生理盐水匀浆 ,计算每克 (湿重 )肝组织NO -2 含量 ;取材同上 ,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 ,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计算HE染色切片肝细胞坏死面积。相关分析肝组织坏死面积与肝组织NO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实验组一氧化氮、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肝组织坏死面积与NO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血清NO含量与血清谷草转氨酶 (GOT)、谷丙转氨酶 (GPT)、胆红素 (TBil)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一氧化氮水平显著升高 ,体内一氧化氮水平的高低与肝损伤程度相平行 ,抑制或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可能对肝脏起保护作用 ,检测体内一氧化氮水平可成为了解梗阻性黄疸患者肝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263例患者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技术要点.结果 33例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囊造瘘术均1次置管成功(技术成功率100%),230例患者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外引流术210例均1次置管成功(技术成功率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