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儿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7年至2004年间住院血液病患儿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者的临床及细菌耐药性.结果 902例次住院血液病患儿中,血液感染大肠埃希菌者19例,多数为恶性血液病,感染均发生在化疗、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广谱抗生素之后,除1例ITP外,中性粒细胞均<0.5×109/L.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唑林、磺胺药耐药率达100%,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棒酸、氨曲南耐药率达80%以上,产ESBLs菌达69.23%.结论血液病患儿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是由于免疫功能严重抑制,粒细胞缺乏,菌群失调引起,以内源性感染为主,故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对粒细胞缺乏者应进行肠道脱污染,治疗上可选用亚胺培南、头孢他定、头孢西丁、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院内血液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菌群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血液病住院患者发生败血症1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败血症的血液病患者共142例。31.88%的患者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敏感。粒细胞减少83.80%,能找到原发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多见,占32.48%)83.20%。结论革兰阴性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是导致住院血液病患者发生败血症的最常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预防和治疗粒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3.
应用API及VITEK2签定系统对临床分离菌株进行签定,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大肠埃希菌仍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随着产ESBLs菌株的产生,多重耐药的大肠埃希菌感染使临床治疗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 患者,女,78岁,因左侧大腿包块1月余,发热1d入院。入院时体温39.2℃,嗜睡,言语模糊,左侧大腿上端及臀部可见2个大小约5cm×5cm包快。  相似文献   

5.
魏新社  代灿灿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777-2778
目的:为大肠埃希菌(产ESBLS)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12例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进行回顾调查,分析大肠埃希菌(产ESBLS)感染相关因素。结果:12例大肠埃希菌患者均痊愈出院,未造成交叉感染事件。结论:大肠埃希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及患者的管理、医务人员的管理、环境的管理、抗菌药物的应用、无菌技术操作、职能科室的监督管理有关。  相似文献   

6.
引起腹部感染的病原菌较多,大肠埃希菌作为条件致病菌是腹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笔者对226份引流液、胆汁、腹水标本中分离出的102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研究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特征,以便于指导对肝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病原菌大肠埃希菌进行腹水培养筛选,并对这些培养出来的大肠埃希菌进行相关的医学检测,分析出大肠埃希菌的各项基本特征。经过检验之后,发进行实验的60株大肠埃希菌中,有17株发生变化,证明大肠埃希菌具有着较强的抗药性。本文的研究结果是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具有着一定的耐药性,可以在肝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之中选择亚胺培南等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研究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特征,以便于指导对肝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对病原菌大肠埃希菌进行腹水培养筛选,并对这些培养出来的大肠埃希菌进行相关的医学检测,分析出大肠埃希菌的各项基本特征。经过检验之后,发进行实验的60株大肠埃希菌中,有17株发生变化,证明大肠埃希菌具有着较强的抗药性。本文的研究结果是肝病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具有着一定的耐药性,可以在肝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之中选择亚胺培南等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社区和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情况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 2 GN和AST-GN13卡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阳性率(51.0%)显著低于医院感染(68.2%)(P=0.029)。933株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类抗生素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和磺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最高。结论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患者以儿童居多,医院感染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注意手卫生依从性,减少侵入性操作,是控制细菌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海南医学》2012,23(14)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感染途径.结果 5127例次住院血液病患者中,院内感染败血症107例次,大肠埃希菌占34.58% (37例次).均在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或应用免疫抑制剂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发生,97%患者为粒细胞缺乏.81.1%的患者可找到原发感染部位,以肛周感染最为多见(35.1%).经治疗后7例死亡,死亡率为18.9%,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血液病院内感染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体,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故应注意预防,化疗后尽快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及药敏未明确之前需要早期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淋巴细胞绝对值(LYM)、中性粒 细胞/ 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 反应蛋白(hs-CRP)及降钙素原(PCT)在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中 的意义。方法 以50 例明确为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选取50 例血培养阴性 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全血细胞计数、hs-CRP 及PCT,绘制ROC 曲线预测诊断价值。结果 实验组患 者WBC、NEU、NLR、hs-CRP 及PCT 高于对照组(P <0.05)。NLR 诊断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曲线下 面积为0.728。结论 NLR 用于诊断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综合价值优于WBC、NEU、LYM、hs-CRP 及 PCT,NLR 联合PCT 可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3.
权建文  李博 《基层医学论坛》2013,(20):2591-2593
目的研究几种中药体外对大肠埃希菌引发泌尿系统感染的治疗效果,分析五倍子、黄连、黄柏对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方法选择我院中药房清热药物五倍子、黄芩、黄连进行研究,分别制备中药水煎剂、菌悬液,最后进行抑菌试验分析。结果阳性组与阴性组MIC平均值对比,3种中药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清热药物具有明显抑菌作用,不同的中药抑菌范围特定,临床只要做到合理选择,就可以有效抑制细菌耐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导致泌尿生殖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对抗菌素的耐药趋势进行调查分析。方法应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分离的14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药敏测试与分析,并用纸片扩散法对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作确认试验。结果对28种抗生素的耐药检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达73.6%~86.4%;对一代、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拉啶、头孢唑啉、头孢克洛)耐药率在44%以上;对三代头孢菌中的头孢他啶耐药率最低,为10.1%;对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84.5%、44.6%、83.0%;对含酶抑制剂的复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苄西林/舒巴坦为4.1%、10.8%和52.0%)要明显低于单剂型的同种抗生素,抗菌敏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01)。148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有38株(25.7%),不产ESBLs菌株有110株(74.3%)。产ESBLs菌株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不产ESBLs的菌株(P<0.05)。结论对于治疗因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应该根据实验室的药敏和ESBLs的检测结果来指导合理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呋南妥因和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比较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液培养169株大肠杆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大肠杆菌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痰液中的分离情况及耐药特征。方法 连续 12个月对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常规进行深部痰液培养 ,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分离大肠杆菌 16 9株 ,分离率为 3.99% ,在病原菌阳性的病例中占 14 .31%。 <1岁患儿大肠杆菌分离率显著高于 1岁以上者 (χ2 =4 1.73,P <0 0 0 1)。大肠杆菌产生超广谱 β内酰胺酶率 (ESBL)为 4 2 .6 0 % ,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 ,对阿莫西林 /棒酸、头孢哌酮 /他巴唑坦的耐药率分别为 10 .6 5 %和 2 .38%。菌株对呋喃妥因和立克菌星的敏感率高达 92 .31%和 84 .2 5 %。所有的菌株都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 大肠杆菌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产生ESBL率高 ,对重症感染的治疗 ,亚胺培南是最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病伴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临床特点、抗真菌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IFI患者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和抗真菌治疗结果。结果:5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5例伴特异性胸痛和气促。CT表现复杂,7例(13.2%)伴肺部空洞或结节,5例(9.4%)呈现"晕轮征"或"新月形空气征"样改变。共检出真菌株27例,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9例(33.3%),热带念珠菌5例(18.5%),曲霉菌5例(18.5%)。55例患者治疗15~79 d,8例(15.1%)患者均因为感染难以控制或疾病进展死亡。结论:血液病伴发肺部IFI患者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常见,CT辅助检查对IFI诊断和经验性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导致无效输注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76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分析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疗效、血小板计数。同时对比有效输注组与无效输注组患者在血小板输注次数、输注原因、基础疾病等方面有无差别,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相关因素。结果入组的76例血液病患者共输注血小板悬液276例次,其中有效血小板输注共163例次,有输注率为59.1%;无效输注113例次,无效输注率为40.9%。输注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4.11±6.88)×10^9/L和(34.69±12.46)×10^9/L,血小板输注后较输注前计数显著上升,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4.03,P〈0.05);多次输注患者无效输注率显著高于单次输注患者(P〈0.05)且输注次数越多输注效果越差(P〈0.05),相关性检验发现患者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输注效果呈负相关(rspearson=-0.68,P〈0.05);不同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且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7.43,P〈0.05),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输注有效率最高,为87.2%,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注有效率最低,为48.8%。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悬液应根据疾病类型选择性输注,减少重复输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