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   总被引:110,自引:0,他引:110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肝脏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在美国,药物性肝炎约占住院肝病患者的2%~5%,占成人肝病患者的10%。25%的暴发性肝衰竭是由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占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10%~15%。我国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例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药物肝损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性肝损害和药物性肝病为相当常见的一种临床情况,但往往被忽视或误诊,据文献报道至少有10%拟诊断为肝炎的病人中,其致病因素为各种药物.  相似文献   

3.
刘倩  段学萍 《山东医药》1992,32(1):10-11
本文对96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所致肝损害的药物37种,其中抗生素类占39.9%。剂量大、病程长以及配伍药物过多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原因。41岁以上患病人数占69.8%,提示中、老年人用药更应慎重。本文提出4条诊断标准,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损害是结核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药物性损害,结核病病人应用抗结核药物周期较长,因而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比例较大。我们2000—01/2004—08收治住院结核病病人831例,其中因应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20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DIL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本院41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服药时间及服用药物种类、临床表现、肝损害的分型进行综合评价,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前3名依次为:中草药及中成药14例(32.6%),抗生素10例(23.3%),降压药5例(11.6%)。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13例,占31.7%;胆汁淤积型15例,占36.6%;混合型12例,占39.3%。结论临床上多种药物可导致肝损害,因此在使用有肝损害副作用药物时,应及时检测肝功能,以求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6.
58例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58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以指导今后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方法采用Maria等提出的药物性肝损害诊断(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2005年收治的符合标准的58例患者的用药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及出现异常时间和恢复时间。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9类,以抗生素类(27.6%)、皮肤科用药(20.7%)、中草药(12.1%)、抗结核药(8.6%)为主;临床上以肝细胞坏死型为主,表现以纳差、恶心、乏力多见,实验室检查以ALT、GGT升高多见,均在3个月内恢复。结论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应用评分表法作出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损害,可以发生在原来没有肝脏疾病的人群,或以往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某种药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8.
刘燕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5):335-338,342
随着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提高及临床医帅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肝功能异常伴自身抗体阳性特别是高滴度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因为自身抗体阳性虽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主要条件之一,但在部分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也均可检测到自身抗体,特别是非特异性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线粒体抗体及抗平滑肌抗体等,是一种疾病伴随自身免疫现象还是两种疾病共同存在,如何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时成为摆在临床医师面前较棘手的问题,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此节主要讨论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检测出自身抗体时如何诊断及治疗,是药物诱导了自身免疫样肝炎还是药物伴随自身免疫现象?如何与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因自身免疫性肝炎治疗需较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而非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短期应用或不应用上述治疗.如上述诊断及鉴别诊断不全面,使治疗不得当,会加重或延误病情,给患者带来痛苦.  相似文献   

9.
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1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程书权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9):571-571,573
现对172例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DLL)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670例药物性肝损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670例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患者,对其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前三位药物分别为抗肿瘤药物(18.8%)、中草药(13.3%)、抗结核药(12.5%);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乏力、纳差等非特异性症状。肝损害以肝细胞损害型最为常见,占420例(62.7%)。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预后较好,其中治愈和好转率达82.7%。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及漏诊,在有基础肝病者中更为常见,因此临床医师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应加大相关研究力度,重在预防和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脏几乎是所有药物代谢降解的主要器官,因此,差不多每一药物都有引起肝损害的潜在可能性.虽然药物代谢通常并不引起肝脏损害,但是每年仍有不少严重药物反应病例的报道.药物性肝损害可由过量所致,也可因与剂量无关的特异体质所引起.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反应包括直接毒性反应、特异质反应、毒性加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性肝炎、淤胆反应、肉芽肿反应、药物性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样反应、微小囊状脂变、肝纤维化、静脉阻塞性病变、局部缺血损伤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肺结核病患者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250例肺结核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同期住院治疗的250例肺结核非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整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个月和第2个月后患者肝损害的情况以及采用单因素分析观察组患者中年龄、性别、肝炎病毒和病灶范围与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伤的相关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第1个月后肝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91,P<0.05),而治疗第2个月后肝损害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9,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2个月后肝损害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治疗第1个月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859、5.554,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中性别、乙肝表面抗原(HBsAg)、结核病灶的范围以及患者的年龄与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是否发生药物肝损害不存在特定的相关关系(x2=2.084、0.703、1.473、0.119,P值均>0.05).结论 肺结核病患者合并蛋白质营养不良能明显升高抗结核药物治疗后肝损害的发生率,因此需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密切监测,及早进行临床干预,并注意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肝是在药物代谢上起有中心作用的脏器,是药物由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以最高浓度积聚的部位。药物在此进行聚合、氧化、还原、羟化以及脱甲基化等等一系列的代谢过程,而使其在全身诸个脏器得以发挥效应。从而可以想象。肝脏乃是最为容易遭受药物影响的脏器,也可认定其为实际上最为频发药物性损害的器官。现将主要引致肝损害的药物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不少见,我们收集本院2000年到2007年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凯西莱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 选择住院患者确诊为肺结核 86例,既往无肝炎病史,抗结核治疗前肝功正常。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 43例,治疗组在抗结核的基础上口服凯西莱 0. 1g, 3次 /d,对照组在抗结核基础上口服复方益肝灵 84mg, 3次 /d,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TBIL、DBIL、ALT、AST升高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1)。结论 凯西莱对预防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有较好疗效。毒副作用少且易于耐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致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防治原则。方法 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我院老年病科88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患病率为2.34%,老年患联合用药多,引起肝损害以心血管药物最多(28.41%),其次是抗肿瘤药(23.86%),再次是抗生素(18.16%)。主要临床症状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36.36%),黄疸(9.09%),低热(5.7%),皮肤搔痒(4.5%),无症状(61.4%)。临床治愈率75%,无一例出现肝衰竭。结论 心血管药,抗肿瘤药和抗生素是引起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老年患肝功能受损后大多无明显症状。老年人肝损害与其肝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长期联合用药有关。老年人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7.
288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288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的DILI住院患者的因果关系评价法(Roussel Uclaf causality assessment method,RUCAM)评分进行统计,并分析其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TBA、GGT和ALP)、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及病理学特点。结果 288例DILI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234例,占81.25%;胆汁淤积型27例,占9.38%;混合型27例,占9.38%。RUCAM评分≥3分的患者246例,占85.42%。实验室检查表明:ALT>400U/L的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和胆汁淤积型患者(P<0.05),GGT>320U/L和ALP>150U/L的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患者比例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288例中血清自身抗体阳性60例,占20.83%。肝组织病理学分析发现:39例(13.54%)有发展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趋势;36例(12.50%)为慢性肝炎病理改变,胆汁淤积型患者发生率高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P<0.05)。结论 RUCAM评分与病理学检查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临床诊断DILI的重要参考。胆汁淤积型DILI患者有更明显的慢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
刘金旭  陈文梅 《肝脏》2007,12(5):426-426
本文对我院2000年—2006年12月收治的由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32例进行分析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病例为2000—2006年我院诊治的由中草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病患者。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其中男性24例,女性8例,年龄18~65岁,平均(45.64±10.12)岁。记录每位患者用药史、临床症状、体征、ALT、AST、TBil、DBil、GGT、ALP水平,以及治疗情况和转归。对所有患者的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临床分型参照国际药物性肝损害分型标准[2]分为三型,即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结果一、患者服用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46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停用抗结核药物后应用谷胱甘肽和保肝基础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1.8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1次/d,3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停服抗结核药物后应用与治疗对照组相同的基础保肝药物,即护肝片4片,3次/d,肌苷片0.2g,3次/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28,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一个疗程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12,P〈0.05),治疗组治疗7、15、21d后,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复常率为81.29%、92.80和100.00%;对照组治疗7、15、21d后,ALT、TBIL复常率为30.20%、68.65%和88.95%,治疗组ASL、TBIL复常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2,P〈0.01)。结论谷胱甘肽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