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皮炎(包括湿疹)和皮肤癣病是最常见的皮肤病。由于这两类疾病都表现为皮疹反复出现,且伴随顽固的皮肤瘙痒,在很多人眼中就成了一类疾病,用惯了皮炎平的人,只要皮肤有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都用皮炎平;觉得达克宁有效的人,只要身上哪儿痒,拿起达克宁就往上抹。其实,这两类皮肤病的性质、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复方癣药水治疗皮肤癣菌病119例疗效观察湖南白云家用电器总厂职工医院(419503)莫征波,余强我科于1991年~1993年对门诊皮肤癣菌病患者119例用复方癣药水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选择及分组:皮肤癣菌病患者共198例,均... 相似文献
3.
<正>肠病性肢端皮炎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系由肠道吸收锌有缺陷所致。患儿血清及毛发中锌离子的含量降低[1]。其特征是腔口及四肢末端有特殊皮损、脱发、慢性腹泻、甲营养不良和生长迟缓。用锌剂治疗后,皮疹可迅速完全消退。长期接受静脉输注高营养者,如营养液中锌含量低者使锌耗竭,可发生获 相似文献
4.
前列腺疾病,号称成年男性身下“一把剑”。常见的前列腺疾病,包括前列腺肥大和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用药要防低血压尿路梗阻较轻,或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全等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以选用两类有效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皮肤瘙痒病是临床中较常碰到的一类常见皮肤病。此病常无其他症状,仅以皮肤顽固性瘙痒为主要表现,检查多无过敏及血液病或内分泌代谢疾病。笔者于2000年以来用加味四物饮治疗90例患者,收到很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7.
随着天气的日渐变暖,皮肤癣菌也开始活动起来,侵犯人体的皮肤,从而给老年朋友带来身体及生活的不适。为了帮助老年朋友预防减少皮肤癣菌病的发生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皮肤癣菌是一种被称为皮肤癣菌的浅部真菌侵犯人或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而致的疾病。这种 相似文献
8.
9.
产后病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多虚、多瘀、易寒、易热",故产后病治疗重在补虚化瘀祛邪,产后调养以药膳为佳。纯补纯攻均非产后病所宜,因为补虚有留瘀之弊,化瘀有伤正之忧。补虚当以气血为重,然气血之虚,有轻重缓急之异,故用药须分主次。攻邪务辨邪之属性,谨守平和。化瘀不但要善于选用既能活血,又能兼顾脏腑生理解剖特点的引经报使药物,而且应注意攻逐不能太过。产后用药,还应注意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亦当削伐有度,清热慎用芩连,温里谨投桂附,消导之品不可重用。 相似文献
10.
11.
张雪梅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3,(5):121-123
姜树民教授从事脾胃病研究二十余载,对脾胃理生理功能、脾胃病病因病机有深刻的认识,熟读经典,选方用药具有独到之处,在治疗脾胃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大多是流行性感冒。中医称流感为“时行感冒”,又或重型感冒,在温病学派中属春瘟病范畴。当体内正气不足,兼受疫邪入侵时,人们便容易中招。很多人在患上流感后往往有这种疑惑,为什么吃了不少药,病症却并未减轻呢?关键在于没有辨证用药,没有吃对药。 相似文献
13.
14.
·病例简介:女性患儿,9岁,因中度发热、左下腹皮疹伴瘙痒就诊。皮疹发生于3d前,伴小水泡且有黄色液体流出(见图1)。水泡不断胀大,局部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诊断:大疱性脓疱病。图1大疱性脓疱病Figure1The bullous impetigo·讨论:大疱性脓疱病起初表现为面部、躯干、臀部、会 相似文献
15.
我院应用康妇特栓[太阳石(唐山)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347)]治疗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患有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6月至2005年3月到我院妇产科就诊诊断为早孕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要求终止妊娠者共108例,无其他合并症,既往无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1.2诊断标准主观指标:外阴阴道瘙痒、外阴阴道烧灼/刺激感等症状、白带量。客观指标:外阴潮红、外阴水肿、外阴皮肤脱落、阴道潮红、阴道水肿。实验室检查:白带常规检查找到芽孢和假菌丝。主客观指标的评分标准:0分…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念珠菌是一种内源性真菌,由念珠菌引起的外阴阴道炎是最常见的妇女外阴阴道炎症,也是门诊患者中主要就诊原因之一,80%-90%的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有资料显示约75%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其中50%以上有过2次以上的复发性感染,孕期妇女3/4以上患过1次或1次以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传统的治疗方法疗程长,复发率高,因此,寻找简单、快捷、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名自开始创立以来,其病因病机经过了外风、内风和内外风认识三个不同的时期,随着病因病机认识的不同,其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及用药规律也各不相同,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用药规律对于指导中风病的认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