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答:《伤寒论》第四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指伤寒疾病之初,肤表受邪,若邪中之轻浅,正能却邪,脉象平和安静,则可不传为某经疾病而自愈。若邪中之深重,正邪斗争较剧,病无自愈之机,胃不和而欲吐,神不宁而烦躁,脉不静而数急,则可能传为六经中的某一经病。那么,“传”就是外邪侵犯  相似文献   

2.
四、传经问题《伤寒论》关于传经的几条条文,有似一日一经的,有的二三日、六七日、十余日尚在一经的,兹据本论及各家对传经的见解而讨论之.《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一条说伤寒一日是太阳受邪,脉静则病不发展,若脉数急而有欲吐烦躁等证,则病情发展.钱璜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者,即《内经·热论》所谓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之义也."本论之六经与《热论》不同,钱氏之说非,然本条及下条又均似《热论》传经之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医宗金鉴》解释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  相似文献   

3.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4.
有问必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县中医院邓展龙问: 《伤寒论》中的“伤寒”、“中风”除太阳经外,余经的“中风”、“伤寒”应如何理解? “伤寒”、“中风”在《伤寒论》各经的含义,要根据当时的脉证等证候来判断,不可拘泥于日数和六经的次序。风寒外邪外袭机体,太阳肌表先受之,这只是普遍而言。六淫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少阳、阳明、少阴等经的“伤寒”、“中风”,主要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伤寒”由表传里。风寒外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是邪气传变的主线。如“伤寒,发热无汗……是转属阳明也”(185条),属于太阳先伤寒,继而传为阳明病。  相似文献   

5.
尤在泾注曰:“太阳之经居三阳之表,故受邪为最先,而邪有微甚,证有缓急,体有强弱,病有传与不传之异。”尤氏之言,颇合仲景之意。一、不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此段凭脉蕴证,以脉静辖病不传,颇有潜意。方有执云:“不传有二,一则不传而遂自愈,一则不传而犹或不解……则始终在太阳者有之。”  相似文献   

6.
证之主脉《伤寒论》以经分证,每一经证,有一些代表症状,也有一代表脉——即主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281),等。同时,每一经之属证,还因感邪之性质,个体正气之强弱,以及邪之在脏在腑等不同,主脉也不同。如“中风”与“伤寒”同为太阳病,但所中多于风邪者,是为太阳中风证,其脉除浮外,还兼有缓象;而多于寒邪者,是为太阳伤寒证,其脉又为浮紧。每一经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证候发生变化时,主症、主脉与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关于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历来认为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上起王叔和编次《伤寒论》,下迄现今的中医教材皆持比说。笔者通过学习,验之临床,认为三阳病的传经次第,应是太阳病可传阳明也可传少阳;太阳病传阳明,而阳明病绝不传少阳。也就是“伤寒”传经先少阳后阳明,与历来的说法不同。  相似文献   

8.
自利【原文】伤寒自利,何以明之?自利者,有不经攻下,自然溏泄者,谓之自利也。伤寒自利多种,须知冷热虚实,消息投汤,无致失差。杂病自利,多责为寒,伤寒下利,多由协热。其与杂病有以异也。表邪传里,里虚协热则利;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遂利,是皆协热已。又合病家,皆作自利;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阳明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大承气汤主之。三者皆合病下利,一者发表,一者攻里,一者和解。所以不同者,盖六经以太阳阳明为表,少阳太阴为在半表半里,少阴厥阴为在里。太阳阳明合病为在表者也,虽曰下利,必发散经中邪气而后已,故与葛根汤以汗之。太阳与少阳合病,为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第25条原文龙‘取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挂枝场如前法。”本条因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怅‘太阳病,取桂枝场后,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故王氏特撰文认为“大汗出,脉洪大”为邪已传阳明,当与白虎汤为是。《伤寒论讲义》则仅凭未见大热烦渴而断为病仍在太阳之表,对“大汗出,脉洪大”之理未予阐述,使初学者莫衷一是。笔者有感于此,对本条机理浅释如下。1大汗出因服枝枝汤非热盛迫津大汗出多被理解为阳明里热迫津外泄所致,但细推仲景原文,“大汗出”紧接“服枝枝汤”之后,可知此大汗出为服桂枝场所致。服…  相似文献   

10.
<正> 太阳病辨证太阳病为外感热病的初期阶段,以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苔白,脉浮为基本特征。故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由于感受邪气和人体抗病力强弱不同,又有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之分,两者统称为“经证”。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内侵入  相似文献   

11.
杨绍泉 《四川中医》1997,15(5):10-11
《伤寒论》有关发开的条例较多,讲述也较详尽。笔者就此对《伤寒论》使用开法初探如下:玉.明确病邪性质、时间、所在部位《伤寒论》把疾病的性质、发生、发展以及转化后的一系列治疗规律进行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六经辨证。分析给予其治疗原则,极为重视对疾病初起的治疗。在(伤寒论》397条中,太阳病脉证病篇就占lgy条,并将疾病初起的脉证以总纲的形式列出,如何发展变化,以总纲为前提,如在第一条中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恶寒包含发热在内,本条指出太阳病基本脉证,因太阳主一身之表,功能固…  相似文献   

12.
桂枝汤临床上用于太阳中风表虚证疗效颇佳。在治疗过程中正确运用辨证护理对治疗效果尤为重要。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辨证分析凡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均可使用桂枝汤 ,四证中头痛是太阳本证 ,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 ,关键在汗出 ,汗不出者即非桂枝汤证。药后应絷絷微汗而解 ,若药后不但病证不解反而加重 ,出现热闷之状 ,如脉证不变者为不传 ,若见呕吐、烦躁、脉数急为表证已罢 ,内热较甚 ,病已传变。若患者是初服桂枝汤 ,太阳中风之脉象俱在 ,只有闷热之感 ,属于邪气较重 ,经气郁滞 ,正气欲驱邪外出 ,而邪气较重 ,仍可…  相似文献   

13.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出伤寒论262条,文中云:“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凡病至阳明,其成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太阳病失治、误治,即谓“太阳阳明”;二是少阴病误用发汗,利小便等法而成者,谓“少阴阳明”;三是索体阳盛,病证直从阳明化燥而成实者,即“正阳阳明”。此外尚有阴寒证郁久化热,或少阴病热化之邪传阳明而成者。张仲景之本方药是为阳明病热不解,湿热邪蒸在里发黄,却又太阳表证未净而设的。其所以“身必黄”,乃因太阳病失治或误治后,伤津耗液,胃中干燥,热邪与太阴湿相合,湿热熏蒸肝胆而致发黄(阳黄)。  相似文献   

14.
方和谦应用小柴胡汤法思路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春绮 《北京中医》2002,21(2):74-76
少阳的定位包括胆、胆经、三焦、少阳的生理功能是由其阳气实现的,方和谦老师认为不阳病不仅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足,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纺,而是包括人体脏腑气血经络诸多方面的疾病,由于少阳在太阳阳明之间,结合《伤寒》中所及的“阳微结”证,分析出半表半里证的特点,故提出凡是有邪气侵袭、正气不足,邪正交错的状态,均可运用和解法来处方用药,而和解法绝非调和之法,而是扶正祛邪之法。“和肝汤”就是教师积多年临床经验,师小柴胡汤法所似处方之一,此方具有扶后天之本之正气,祛郁滞之邪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海荣  赵红 《河南中医》2013,33(4):478-479
《伤寒论》中热入血室证病因有邪气从太阳传入者,有邪气从阳明传入者,发病时有轻重缓急之分,故临证时应明辨疾病病因病机,根据同证异治的原则,分别采取“当刺期门”“小柴胡汤主之”“必自愈”的不同治法,方可体现仲景辨证之精细,治法之谨微.  相似文献   

16.
“伤寒六经提纲”之说,仲景书的原貌如何?无从查考,从《伤寒论》中分析,无疑是后世提出来的。据文献考证,《伤寒论》注本,自成无已往后,才逐渐形成提纲概念,例如柯韵伯在《六经正义》中有“六经提纲各立一局”之说,并指出:“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乃是六经分司请病之提纲.”多少年来,研究《伤寒论础学者,因天这六条记载,始终认为是六经病症的高度概括。笔者不敢苟同,现就这六条提纲,谈点管见。1太阳篇提纲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所载的太阳病,有伤寒、中风、温病、风温、中唱、湿…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六经病皆各有其提纲。提纲者,乃揭示本经病主证与病理实质的纲领性条文。如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明确指出太阳病的主证为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析其病理,为风寒邪气犯表、卫阳被遏、经输不利,其病位在表。此已为古今医家所共识。它如少阳、阳明,太阳、少阴等病之提纲所示病理,亦少见有争议。然对厥阴病提纲病理实质之认识,至今未一。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六经提纲,人所共知。然而,另有两条目设于《伤寒论》各篇之中,却不大为人所注意。细读《伤寒论》,可知仲景在六经各篇之中,都设有中风与伤寒两条目。即:在“太阳篇”中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在“阳明篇”中有阳明中风、阳明伤寒,在“少阳篇”中有少阳中风、少阳伤寒等等。除此而外,还在汤证中进一步分析中风、伤寒的不同。在“太阳篇”中,中风、伤寒,说的很清楚。第2条说的是太阳中风:“太阳病,发热……名为中风。”第3条说的是太阳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名为伤寒。”  相似文献   

19.
于文 《河南中医》1999,19(3):6-7
多数医家在解释《伤寒论》第4条“为传也”时,认为是传少阳,阳明;《伤寒论讲义》虽不落窠臼,解释为“病邪入里”传变,似还浅了一层,作者资于训估,稽引旁证,认为“为传也”乃是太阳病邪缺少阴,寓意在警启学者,虽外感病初期,邪气亦可随时陷入了少阴危险境地。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对中医基本理论和内、妇科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针灸疗法也有不少论述,本人就有关条文进行初步探讨。太阳病 1、防太阳病传变《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条文说明太阳将传阳明,可针足阳明经俞穴,防止邪传阳明,古人认为针足阳明经可用三个穴位:趺阳(周禹载)、足三里(陈修园)、睛明(柯韵伯)。趺阳是冲阳穴的别名,它是足阳明经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之处,针刺后可使足阳明经脉气盛,能健脾化湿,使中气充足,增强体质,抵抗外邪;足三里是阳明经合穴,为阳明经脉气汇合之处,具有理脾胃、调中气、通调经络气血、祛邪防病作用;睛明是足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