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实验用组织化学、电镜和生化测定方法研究了人和大鼠输精管的平滑肌和神经分布。结果表明;大鼠输精管的神经密度明显高于人,轴索数/100个肌细胞断面,大鼠是118,人是315肌-神经间隔,大鼠是25nm左右,人是100nm左右;肌细胞外间隙(%),大鼠是12.9,人是35.8;肾上腺素能神经支配占优势,乙醛酸诱发荧光法显示大鼠输精管肌层内有致密的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ACh阳性反应神经较少,主要分布于固有层,人输精管中上述两种神经均较少;每克湿组织中NE含量(ng)大鼠约为人的10倍左右(大鼠:2369.35±820.27,人:294.66±83.90);电镜观察,SGV型神经终末支多见。  相似文献   

2.
血管周肾上腺素能神经密度与管壁组成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组织化学技术和电镜方法对家兔、豚鼠和大鼠血管周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密度与管壁组成成分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证明,血管周神经分布于外膜层,中膜内未见有神经分布,肌性动脉(以肠系膜动脉为代表)较弹性动脉(以颈总动脉为代表)的血管周神经密度和含膨体数都较高。神经肌肉间隔近(0.05—3微米),最近者神经与肌肉间除基板外无其它组织成分。弹性动脉神经肌肉间隔较远(1—12微米),神经肌肉间隔以外弹力膜、成纤维细胞和板层状的结缔组织。股动脉和肾动脉周的神经分布特点介于上二者之间。静脉较相应动脉神经分布稀疏。但也存在部位的特殊性和种属差异性。如脐动脉虽属肌性动脉,但动脉周并无神经分布,豚鼠肾动脉周的神经密度远较兔及大鼠稀疏。作者认为血管周的神经密度与血管壁中平滑肌的含量有关。本文并对肌性动脉周神经分布致密的原因,不同类型动脉的神经分布特点与生理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诱发荧光和胆碱酯酶组化、髓鞘染色、镀银等技术,对41例新生儿胆总管末端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神经分布进行了系统地观察。证明该区有丰富的胆碱能、肾上腺素能神经分布,神经的密度与平滑肌的含量有关。在此区内未见肾上腺素能节后神经元,但可见副交感节后神经元,后者属DogielⅠ型和DogielⅡ型神经细胞。大小不等的AChE阳性神经节,神节丛节位于外膜、肌层及乏特氏壶腹粘膜下。在该区外膜处的血管附近还发现ButhE阳性小神经节、小神经节群。ButhE阳性神经纤维布于粘膜下及血管壁,并在血管附近形成小丛。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察雷公藤甲素(T10)对DSP4致成年SD大鼠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NE)神经元丢失及海马NE能神经纤维溃变的保护作用,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DSP4组)、治疗组(DSP4+T10组)、对照组(NS组)。DSP4组、DSP4+T10组动物在第1d、30d腹腔内注射DSP4(25μg/kg),NS组动物同时间腹腔内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DSP4+T10组动物第1d开始用T10[10μg/(kg.d)]灌胃持续45d,DSP4组、NS组动物用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45d后取材,用酪氨酸羟化酶(TH)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蓝斑NE能神经元和海马NE能神经纤维,双盲法计数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细胞数,HPIAS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像测量系统测定海马CA3区神经纤维阳性表达产物的平均灰度值。结果显示:NS组海马NE纤维长而连续;DSP4组海马NE纤维少,断裂现象多见,DSP4+T10组纤维的连续性较DSP4组好;DSP4组蓝斑NE阳性细胞数(505个±24个)明显低于NS组(1069个±49个)和DSP4+T10组(996个±63个)(P<0.05)。DSP4组海马NE阳性神经纤维平均灰度值为(141.89±2.17),明显高于NS组(134.32±2.29)和DSP4+T10组(136.59±3.25)(P<0.05)。以上实验结果提示:DSP4对大鼠蓝斑NE能神经元及海马NE能神经纤维有损伤,雷公藤甲素对其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去甲肾上腺素(NE)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与骨架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神经因素对VSMC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分为血清对照组(control)、NE+血清培养组、血清饥饿组、NE+血清饥饿组。RT-PCR检测表型基因SM22 α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骨架蛋白F-actin的表达。结果与血清培养相比,血清饥饿上调SM22 α表达水平,使F-actin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NE可降低SM22 α表达水平和使F-actin的荧光强度明显减低,细胞由长梭形转变为多角形或短梭形,细胞板状突起增多,可见细胞分裂。结论 NE对VSMCs表型转化和骨架蛋白形态和数量表达改变有重要作用,为研究神经因素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研究通过比较慢性心理应激(以下简称应激)和长期体力运动(以下简称运动)2种过程对大鼠海马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及其合成酶酪氨酸羟化酶(TH)和代谢酶单氨氧化酶A(MAOA)的影响,探讨体力运动减缓海马应激损伤的相关机制。方法:动物分别施予自愿跑轮动物模型4周和慢性束缚应激模型3周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海马NE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NE合成酶TH、代谢酶MAOA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应激大鼠体重增长缓慢,糖水偏嗜量明显降低,NE水平明显降低[(303.46±24.36) ng/g,P<0.05],TH、MAOA蛋白表达升高,分别为(1.35±0.94)倍和(2.22±0.62)倍(P<0.05);运动组大鼠NE水平明显升高{(418.53±70.64) ng/g,P<0.05],TH、MAOA蛋白表达亦升高,分别为(1.22±0.59)倍和(1.85±0.36)倍(P<0.05)。结论:结果提示NE水平变化可能与运动减缓应激性海马损伤的关系密切,NE水平的改变与NE的合成与代谢关系不密切,可能存在其它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单胺类荧光和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技术,观察了家兔和大白鼠胃壁神经和5-羟色胺细胞分布。并以同一切片做荧光和胆碱酯酶连续显示方法,观察它们之间的形态学相互关系。在胃底腺分布着5-羟色胺细胞,它们不仅与交感肾上腺素能膨体末梢直接接触,还与迷走副交感胆碱能末梢接触,说明胃壁5-羟色胺细胞可直接受到神经活动的影响。在胃底腺腺细胞有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末梢分布,这可提供神经控制胃液分泌的根据。有部分支配胃底腺细胞的两种神经末梢,分布位置和形态一致;在肌层平滑肌间和胃壁各层中细小动脉壁也存在可相重合的神经末梢分布。胃壁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末梢,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相互重合,支持药理学上提出的这两种神经末梢具有交互作用。在含非特异胆碱酯酶反应,可见胃粘膜上皮下固有膜内,存在分支的神经末梢交互联成网状,可能是传入性质,对其功能意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应用先进技术细胞内微电极的方法研究了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 (Em)及其对血管活性物质KCl、ACh、NE的反应性。结果表明 ,大鼠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静息膜电位稳定 ,其均值为 -54.38± 2 .36mv ,KCl和ACh均可引起膜电位去极化 ,且呈剂量依赖式特点 ;NE对膜电位无明显影响。结论 同一动物的不同血管或不同动物的同一血管反应性存有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高血压早期,中期和晚期蓝斑去甲肾上腺素(NE)能神经元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高血压中期手术组和假手术组蓝斑NE能神经元数相似,高血压早期和晚期手术组的稍多于假手术组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易卒中型肾血性高血压的各期蓝斑的NE能神经元数目没有多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相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sorcin蛋白表达及其对去甲肾上腺素(NE)的反应性,初步探讨sorcin是否参与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调节。方法:36只SD大鼠,12只用作非手术对照组,其余采用经股动脉放血法制成失血性休克(动脉压40 mmHg)模型。分别将成模大鼠再分为休克早期(30min)组及晚期(2h)组;各组开腹分离肠系膜动脉,采用离体器官张力测定技术检测肠系膜动脉对NE的反应性;采用Western Blotting(WB)检测肠系膜动脉平滑肌sorcin的表达及其分布;采用免疫共沉淀联合WB检测sorcin-肌浆网2型雷诺定受体(RyR2)表达,并分析休克大鼠sorcin水平与肠系膜动脉对NE反应的相关性。结果:失血性休克早期组大鼠肠系膜动脉对NE的收缩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而晚期组对NE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早期组和晚期组大鼠肠系膜动脉血管平滑肌sorcin总蛋白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发生了明显转位现象,即早期组sorcin在胞浆及质膜内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但晚期组sorcin在胞浆内的表达明显增强,而在质膜的表达显著降低(均P0.05);免疫共沉淀发现,早期组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sorcin-RyR2复合子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晚期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晚期组sorcin由质膜向胞浆移位与其血管反应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后2h,大鼠肠系膜动脉平滑肌sorcin从RyR2解离,导致sorcin从肌浆网向胞浆转位,至少部分参与肠系膜动脉对NE低反应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分支及其对脑神经血供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15个(30侧)成人颅底标本,观察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个主要分支的起始、外径、行路及其对海绵窦内脑神经的血供。垂体下动脉的出现率为96.07±3.28%,海绵窦下动脉为93.33±4.60%,脑腊背动脉和小脑幕动脉均为86.67±6.21%。3例小脑幕动脉和2例海绵窦下动脉起自颅外动脉。动脉的起点或行经与窦内其他结构之间存在一些较为恒定的毗邻关系。借助这些关系可快速寻找动脉。窦内脑神经的营养动脉共计75文,每例平均3.26支,平均外径为0.30mm。64.00%(的营养动脉由海绵窦下动脉发出。因此,可认为该动脉为窦内脑神经的主要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免疫金银法对豚鼠心脏5-HT能神经进行了研究。除心内膜外,整个心壁都有5-HT能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神经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各不相同。这些表明,心脏的功能受5-HT能神经所调节。  相似文献   

13.
人周围神经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与神经束性质的鉴别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用Karnovsky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系统地观察了成人周围神经中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布。材料包括20侧上肢主要神经干及其分支、部分下肢神经的肌支和皮支、6侧C_7脊神经前后根。皮神经内,有髓纤维酶反应阴性;大量无髓纤维显示强阳性酶反应,呈群块状分布。肌支神经内58%的有髓纤维酶反应阳性,酶活性局限于轴索内,髓鞘不显酶活性;示强阳性酶反应的无髓纤维远较皮神经少。C_7脊神经前根87%有髓纤维酶反应阳性,与肌支内酶反应阳性有髓纤维相似;后根纤维酶反应阴性;灰交通支内酶反应强阳性,与皮支内阳性无髓纤维酶染色强度一致。本文结果表明,周围神经运动束和感觉束内,有髓及无髓纤维酶活性都有明显不同;明确提出,酶染色有髓纤维来源脊神经前根运动纤维,具有强酶活性的无髓纤维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相似文献   

14.
豚鼠胃肠5—羟色胺能神经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威权  王文超 《解剖学报》1989,20(2):194-196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HRP跨节追踪技术在光镜下观察了猫的眶上神经、眶下神经、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的初级传入纤维向孤束核的投射状况。另外,向舌咽、迷走和鼓索神经也注入HRP进行了观察和对比。结果表明,上述三叉神经各分支中只有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向孤束核投射。舌神经的标记出现于孤束核的闩以上部分,以三叉神经吻侧亚核尾段水平的部位最为浓密,标记终末多分布于腹外侧亚核、中间亚核和内侧亚核。下牙槽神经只有少量标记终末呈斑块状局限分布于闩附近的孤束核间质亚核区,小部分投射于连合核。舌咽神经投射至孤束核全长,以内侧亚核区为最多。迷走神经的大量纤维主要投射于极间亚核平面的孤束核。鼓索神经大部投射至孤束核吻极段。本文对比分析了三叉神经初级传入与Ⅶ、Ⅸ、Ⅹ神经内脏传入在孤束核分布的相互关系,结合文献讨论了投射到孤束核的三叉初级传入神经的性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用免疫金银法。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免疫活性细胞和神经在大鼠胃肠胰系统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在胃、小肠、大肠和胰腺有GnRH免疫反应阳性的上皮细胞,这些细胞的顶端到达腺腔面或器官腔面,属于开放型的内分泌细胞。在胃和小肠的肌间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和浆膜下,有GnRH免疫活性神经细胞。在小肠的粘膜下层和固有层,有GnRH免疫活性神经纤维。这些结果提示,GnRH对消化生理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电缆方程和激励函数只能用于描述纵向电场中外周神经的兴奋,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两阶段过程的模型,可以描述外周神经在横向电场中的兴奋特性,结果显示径向的净内向电流是外周神经在横向电场中产生兴奋的原因,并且计算出横向电场的刺激阈值。此模型是对传统的电缆方程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带臂外侧上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32例经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上肢标本,对臂外侧上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结果:臂外侧上皮神经在均由腑神经发出,起点横径为1.5±0.4mm,在三角肌深方斜向外下3.6±1.1cm从该肌后缘中1/3浅出肌间隔,分为上支和下支,分布于三角肌后部、外侧部和臂外侧上部.该神经的营养血管起源于旋肱后动脉,起点外径为0.9±0.4mm;其行程、分支和分布均同在神经,供血范因为14.8×9.8cm~2,并与周围的皮动脉存在丰富吻合.结论:带臂外侧上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 瓣可视受区需要设计成游离瓣或旋转瓣,用于修复邻近部位、手或颌面部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肌电图检测技术,通过刺激环指分别记录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神经诱发电位(SNAP)潜伏期之差值,对腕管综合征(CTS)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对14例CTS患者及20例正常人在环指近端放置一组环形记录电极,分别在腕上屈面正中神经、尺神经处刺激,对二组SNAP的潜伏期之差值作比较。结果:正中神经与尺神经SNAP的潜伏期之差值:正常人对照组:0.137±0.005,CTS组:0.368±0.019。结论:当正中神经、尺神经SNAP的潜伏期之差值处于0.368±0.019范畴时应高度怀疑CTS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