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102例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及相关化验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的病因:肝硬化54例(52.94%);非肝硬化48例(47.06%),其中胰源性门脉高压29例(28.43%),其他19例(18.63%)。首发临床症状:呕血8例(7.84%),黑便8例(7.84%),同时出现呕血、黑便13例(12.74%),腹部不适症状34例(33.33%),乏力7例(6.86%),下肢水肿5例(4.90%)。非肝硬化患者中出现腹部不适症状比例明显多于肝硬化患者(43.75%∶24.07%,P0.05)。血常规检查:肝硬化患者白细胞、血小板分别为3.77×10~9/L、75.50×10~9/L均低于非肝硬化组的5.11×10~9/L、152.50×10~9/L,二者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肝肾功能结果:肝硬化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凝血酶原时间、胆红素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患者(均P0.01)。[结论]引起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最主要的病因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及胰源性门脉高压,肝硬化患者多存在脾功能亢进和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孤立性胃静脉曲张内镜下形态特点、分类以及与原发病种类、首发症状和胃-肾分流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91例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患者胃镜检查图像,根据内镜下形态分为结节隆起型、条索型、葡萄串型、树枝型及混合型,并分析其临床病史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和门脉CTA影像。结果 91例患者中结节隆起型57例(62.6%),葡萄串型14例(15.4%),条索型13例(14.3%),树枝型4例(4.4%),混合型3例(3.3%);首发症状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64例(70.3%);原发病为肝源性68例(74.7%),胰源性16例(17.6%),其他7例(7.7%);41例行门脉CTA检查的患者中,24例显示胃-肾血管分流(58.5%),17例无分流。内镜下形态分类与原发病有相关性(P〈0.0001),与首发症状及是否存在胃-肾分流无关。结论内镜下形态分型可为临床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且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常伴有门静脉高压.自发性脾肾分流(spontaneous splenorenal shunt,SSRS)指的是从脾静脉到肾静脉之间丰富并增粗的异常血管,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先天存在的小血管扩张有关,也可能与新生血管有关. SSRS可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但也会减少入肝血流,其已被证实是导致肝移植术后肝脏血流灌注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 SSRS导致血液中的有毒物质不能经肝脏充分代谢而直接进入体循环,进而增加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目前,介入和外科手术是SSRS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5.
背景:各种疾病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常可导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胃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食管静脉曲张低,但一旦破裂其出血量大、死亡率高。目前临床上关于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引起的IGV内镜下形态分型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IG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内镜下形态分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10例IGV患者中,内镜下形态分型主要为结节隆起型69例(62.7%)、条索型15例(13.6%)、葡萄串型14例(12.7%)。首发症状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71.8%)。83例(75.5%)IGV的原发病为肝源性疾病。胰源性疾病20例(18.2%)。36例行门静脉CTA检查的患者中,19例(52.8%)示胃.肾分流。内镜下形态分型与IGV的原发病相关(P〈0.0001),而与首发症状无关。结论:IGV内镜下形态分型有助于其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在诸如肝硬化等病因所导致的门静脉高压进程中,不仅可以引起常见的侧支循环形成,如食管胃静脉曲张,还可导致脾肾分流、胃肾分流等自发性门体分流通道的开放。有研究表明,大部分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发性门体分流,这类患者在临床特征、预后和治疗选择上都与无自发性门体分流患者有着显著区别,因此有必要对此类患者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7.
由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断困难、出血量大、止血困难、预后差、死亡率高,其早期识别和治疗是困扰临床工作的一个难题.本文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异位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识别与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型(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type 2,GOV2)与孤立性胃静脉曲张1型(isolated gastric varices type 1,IGV1)患者在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10月—2021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收集并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共纳入患者210例,其中139例GOV2型,71例IGV1型。血常规结果显示患者中位血红蛋白降低,其中GOV2组较IGV1组更显著(91.00 g/L比112.00 g/L,P<0.05),GOV2组较IGV1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高[20.14%(28/139)比5.63%(4/71),P<0.05];而消化性溃疡发生率低[12.23%(17/139)比38.03%(27/71),P<0.05]。GOV2组门静脉主干中位直径大于IGV1组(15.09 mm比12.85 mm,P<0.05),胃底曲张静脉中位体积显著小于IGV1组(2.14 mL比10.00 mL,P<0.05)。GOV2组流入血管胃左静脉的构成比例高于IGV1组[98.43%(125/127)比77.78%(42/54),P<0.05]且胃左静脉中位直径较IGV1组更大(5.58 mm比4.53 mm,P<0.05);流出血管主要包括胃肾分流、脾肾分流,GOV2组与IGV1组相比,胃肾分流发生率[27.56%(35/127)比66.67%(36/54),P<0.05]与脾肾分流发生率[12.60%(16/127)比25.93%(14/54),P<0.05]均较低,而附脐静脉开放[38.58%(49/127)比12.96%(7/54),P<0.05]与腹膜后侧枝分流[30.71%(39/127)比11.11%(6/54),P<0.05]相对多见。结论 肝硬化合并GOV2型与IGV1型患者在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方面存在显著异质性。充分认识和理解两型患者间差异,可为临床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有益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近3年来我院对10例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结扎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高压是导致肠腔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源自食管静脉曲张。确定静脉曲张患者并采取相关治疗措施以降低初次出血率,可改善患者的预后。β受体阻滞剂或静脉曲张结扎是最常用的措施。急性静脉曲张出血处理(包括常规应用抗生素)后,需采取策略以降低出血的复发率。上述措施可降低门静脉高压出血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刘继友  王计听  孔丽韫 《内科》2011,6(6):568-569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对肝硬化病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3~2010年肝硬化伴PVT形成的患者资料。18例肝硬化伴PVT形成患者入选血栓组;随机选择同阶段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无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宽度及脾脏厚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及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等情况。结果血栓组的门静脉宽度及脾脏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率、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大量腹水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PVT形成加重门静脉高压的程度,从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机率,使腹水难以消退,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助于延缓肝硬化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常见及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危及患者的生命。据报道,每年约7%的肝硬化患者发生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因此,评估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对于临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内镜、一些血清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及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等对曲张静脉出血风险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将对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金属夹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伴自发性门体分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金属夹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的合并自发性门体分流的32例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纳入回顾性分析,总结治疗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止血,组织胶中位使用量为3.8 mL。静脉曲张根除或基本消失9例,静脉曲张改善23例。术后72 h、7 d、14 d及6周均无再出血,无异位栓塞发生。结论金属夹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胃静脉曲张伴自发性门体分流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门脉高压症患者内镜下食管静脉(EV)、食管粘膜及胃粘膜变化预测出血的价值,将6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分为出血组(36例)和非出血组(24例),分别观察其EV曲张形态、范围及颜色,炎性表现,胃粘膜改变及有无胃食管返流病(GERD)等.结果出血组EV曲张范围多超过食管中段,呈灰蓝、樱红色,静脉扭曲呈结节状,外径平均6.0±1.6mm;非出血组EV多局限于食管下段,呈灰白或灰蓝色,外径平均4.2±1.2mm;出血组食管炎20例(55.5%),非出血组5例(20.8%).出血组有胃粘膜损害者20例,非出血组为6例(P<0.01).认为食管静脉曲张超过中段、外径≥6.0mm、有樱红样征;伴有食管炎、GERD及门脉高压性胃病者的出血率明显增加;上述指标预测门脉高压出血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高压致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半数以上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但胃黏膜病变出血亦是重要原因,经胃镜证实门静脉高压患者中不少存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结扎术是目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经28例术后随访观察发现,该方法有加重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趋势,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28例患者均因上化道出血而住院。男  相似文献   

17.
胃静脉曲张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静脉曲张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4月胃静脉曲张患者的病因及并发出血的情况,胃静脉曲张出血与红色征、曲张静脉类型、程度的关系,以及各型曲张静脉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情况。结果我院5年间共诊治胃静脉曲张407例,占同期全部食管、胃静脉曲张的47.1%。胃静脉曲张的病因中,肝硬化占74.4%。孤立性胃静脉曲张的病因中脾静脉阻塞占37.2%,肝硬化占33%。407例胃静脉曲张患者中出血121例(29.7%)。在1型和2型胃静脉曲张、1型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患者中,出血组红色征的阳性率、静脉曲张的程度均显著高于未出血组(P<0.01)。门脉高压所致的304例胃静脉曲张患者中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60例(19.7%),与食管静脉曲张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22.3%)无差异,但孤立性胃静脉曲张很少出现门脉高压性胃病(9.6%,P<0.05)。结论胃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病因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而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最常见的病因是脾静脉阻塞。红色征、静脉曲张程度是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危险因素。胃静脉曲张对门脉高压性胃病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食道胃静脉曲张(EGV)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以EGV并存为最多见,但亦可以食道静脉曲张(EV)或胃静脉曲张(GV)单独存在的形式出现。目前对EV破裂出血的防治研究重视较多,而针对GV破裂出血的研究工作则开展较少。本就GV诊治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静脉血栓(PVT)形成对肝硬化病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2011年肝硬化伴PVT形成的患者资料。18例肝硬化伴PVT形成患者人选血栓组;随机选择同阶段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无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及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等情况。结果血栓组的门静脉宽度及脾脏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食管胃底重度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和大量腹水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肿大和门静脉增宽是PV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PVT形成加重门静脉高压的程度,从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几率,使腹水难以消退,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使相关症状加重,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有助于延缓肝硬化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叶晨安  吴叔明 《胃肠病学》2009,14(9):573-574
病例:患者男,53岁,因“反复结肠造瘘口出血半年,乏力伴纳差2周”于2009年2月12日入院。患者既往有大量饮酒史,白酒500g/dx20年,12年前确诊为“酒精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2004年2月于我院行脾切除+断流术.术后饮啤酒2瓶/dx半年。术后反复出现引流管感染,后继发窦道形成和肠瘘,于2007年7月30日行横结肠造瘘术。2008年7月起反复出现造瘘口出血,平均每2个月左右一次,内科处理(凝血酶等)能控制症状。此次入院前2个月内未发生造瘘口出血,近2周来自觉乏力、纳差伴嗜睡,遂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