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家学源渊,师出名门 余瀛鳌先生之祖父余奉仙先生的诗句“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余奉仙《无聊斋诗集》,未刊行)素为道中人所赞颂。“余氏后人或有将此两佳句作为座右铭者,教导后辈,在日常处人、处事和业医过程中,时刻注意谦谨,戒骄戒躁,求取进步”。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末由王仲奇先生后人将先生所手录,或门人弟子抄录医案709则整理出版为《王仲奇医案》,吉光片羽,汇而成帙,使我们终于可以一窥先生治学治病的经验与特点;也终于可以知道,先生享誉甚高,绝非过语。本文试举王仲奇先生治疗“喉痹”“类中”“咯血”“湿温”等四则医案中对《黄帝内经》经文在临床上的发挥,从而一窥先生学问的渊源,也是想通过这些分析,加深对《黄帝内经》条文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春温忌汗”语出叶桂《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温热经纬·卷三)。叶氏自注云:“……风温肺病,治在上焦,夫春温忌汗,初病投剂,宜用辛凉。”细玩叶桂之语,所谓“春温”,系指“春令大热,外感时邪而病”,“感而即发之春温”,实属风温;与“冬受寒邪不即病,至春而伏气发热”之春温迥异(伤寒指掌·邵仙根按)。所谓忌汗”,系指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忌用麻黄等辛温之品,  相似文献   

4.
“我的心在痛,昏昏欲睡的麻木侵蚀着我的感觉……”“我知道了,基茨先生。”我说,“你有点儿抑郁。”“……我像喝了毒芹酒,或是血管内注入了些许晦暗的鸦片。”他说的有点急促,仿若被我打断他的语流所激惹。哎呀,我是个繁忙的人,在这6至10分钟的会诊时间里,请叫我来自波洛克的全科医生吧。“或许这使你想跳上诗歌那无形的翅膀,”我快...  相似文献   

5.
<正> “本而标之”、“标而本之”,语出《素问·标本病传论》,经曰:“病发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古今对此注释可分为两种。其一:以张志聪、高士宗为代表,如高氏说:“有余者,  相似文献   

6.
中医疏导疗法肇源于《灵枢·师传篇》。其中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近年来,中医心理学界研究《内经》中这段经文者渐多,说明中医疏导疗法已引起当代中医界的重视。《内经》中所谓的“告”(分析病因病理)、“语”(安慰病人)、“导”(开导病人)、“开”(为病人解开疾病之谜),作为一种心理疗法来说,其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语言,兼以行为辅助,其所作用的对象是病人的“神”。而  相似文献   

7.
《未刻本叶氏医案》,系门人裒集先生叶天士的临证资料而成。读其案,虽“寥寥数语,而处方之妙,选药之精严,有非他人所能望其项背者。”(程门雪语)研读再三,诚非虚语。全书叶氏治疗咳嗽病案甚多,计有260多诊次,他独运匠心,园机活法,善于应变,反映出娴熟的临证技巧,颇多令人惊悟之处。现整理其治咳方法,供临证之绳墨。  相似文献   

8.
事出有因     
一家豪华剧院里,一名男子伸展四肢趴在座位上,占了整整三个座。引座员路过时看到这情景,就凑到男子耳边低声说:“对不起,先生,您只能坐一个座位。”  相似文献   

9.
余自总角之年 ,渐识家学。每读堂中曾祖伯子先生联 :“揽辔登车 ,一世澄清须满志 ;读书闭户 ,万家忧乐尽关心” ,中心勃郁 ,知君子之行藏 ,不惟独善其身 ,亦且兼济天下。先严子愚先生则谆谆以告先祖仲淹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不为圣贤 ,便为禽兽”为千载家训 ,而每述及先祖仲淹少时“断划粥”砥砺品学 ,既贵 ,设置义庄 ,赡养宗族 ,不禁为之泣下。盖凡国中之宗族绵延千百年而不堕者 ,必有大贤大哲之嘉言懿德、必有后继者之慎思笃行 ,至于诗文 ,“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 ,德之发于口者也”(苏…  相似文献   

10.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文学作品为社会语篇,主张从广阔的文化语境的视角来研究文学语篇,为文学语境研究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指导。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文章将《小布朗先生》中的主要人物小布朗先生置于1692年的塞勒姆巫术妄想事件中,考察了该文学语篇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了其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文章认为该语篇之情景语境为当年巫术妄想事件之实例化,从而驱散霍桑通过词汇语法手段制造弥漫于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中的“朦胧迷雾”,功能语境解读使得该人物形象明晰化、合理化。  相似文献   

11.
接种各种不同疫苗后之神经组织不良反应,其程度、发生率和类型,在不同生物制品之间有很大差别;这类神经性并发症之发生机理也因各种不同疫苗的种类而异。在若干情况下,还仅仅约莫知其梗概而未彻底探明。某种传染病正在流行时,与之同时发生的这类神经性“反应”,或许不一定有可能作出鉴别诊断。各种疫苗的非特异性热原反应  相似文献   

12.
《错误》系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撰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情短诗。该诗纤巧婉转,音节协调,表现了绵延不绝的悠悠情恨。下面笔者就此诗三个方面的特点谈谈看法。一、前后情景的戏剧性诗中女子得知来者不是归人而是过客的“错误”后,一定失望和伤心不已。但是这一切都在不言之中。诗人不言怨恨而怨恨自生,得其力处在最后两行,特别在“美丽的错误”几字。“美丽的错误”是所谓矛盾语:错误而谓之美丽,就常理而言,是矛盾的,自布禄克斯(C.Brooks)标举以矛盾语论诗后,谈艺之士皆能对诗中此类字句,侃侃而析论。不过,仅从矛盾语来欣赏“美丽的错误”,并未能尽得此语之妙。蹄声是美丽的,因为女子以为来者是归人,但情景瞬间即逆转,“我”不是归人而是过客,这就是“错误”之所在了。“达达的马蹄”起先所代表的美丽,好像杜甫的“画省香炉”、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不是归人是过客”所代表的“错误”,则如“违伏枕”、“欲饮琵琶马上催”。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二、人物描写的含蓄性这首新诗虽然沿用了“倚楼望归”的主题和意象,但与白居易、温庭筠等词已有很大的不同。在白、温的词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确的倚楼姿态正面出现,无论是“思”、“恨”还是为之“肠断”...  相似文献   

13.
古人对命名穴位,或是 以穴位所在部的特征,予以 象形比喻;或是以经脉循行 的特点,寓意于中;或是以 脏腑所属,采用脏象学说; 或是以该部、器官的功能及 穴位的适应证等等。笔者发 现,眼周围的穴位是以眼的 特殊功能、作用、局部特征, 以及穴位的适应证等来予以 命名的。兹将管见提出,供 同道参考,并望指正。 一、睛明“睛”,《玉篇》:“目珠子也。”即指眼的黑珠部分。《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说:“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说明《内经》时代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结合相关的文献研究,探讨“两阴交尽谓之厥阴”一语的真正含义。[方法]查阅分析古今相关文献,考究古今医家对“两阴交尽谓之厥阴”一语的主要理解及相应的不足,对厥阴的含义进行深入解析,并从一气周流理论、六经病欲解时及经络角度详细分析“两阴交尽谓之厥阴”的真正含义及临床意义。[结果]“两阴交尽谓之厥阴”一语,源自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但是对于何出此言,则历代医者鲜有论之,或论而不详。从一气周流理论、六经病欲解时、经络等角度分析,所谓“两阴交尽谓之厥阴”,一是因为气之运行顺序为太阴-少阴-厥阴,厥阴居末,故为两阴交尽;二是因为厥阴重丑时,而丑时为太阴之末时,少阴之中位时,厥阴之初时,此三阴交织之时,阴尽则阳生,故丑时有阴尽阳生之象;三是厥阴俞与风门在督脉上无对应穴位,故可知厥阴为阴竭之象。[结论]所谓“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实则是阳气周流至里,阴竭阳生之象,同时表明了气由太阴至少阴再至厥阴的周流顺序,而且也说明了厥阴丑时为阴尽阳生之象。该理论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谵言、谵语、谬语、错语,均属神志症候之描述,由于词义相近,殊难区分,故每多互用。其实,四者词义有差异,概念不尽同。 “谵言”始见于《内经》。如《素问·热论篇》:“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王冰注曰“谓妄谬而不次也”。即因病势转重而致意识障碍,胡言乱语。 “谵语”首见于《伤寒论》。如《阳明篇》210条:“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成无己注“伤寒(讠严)语何以明之?(讠严)者,谓呢喃而语也。又作谵,谓妄有所见而言也。此皆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伤寒明理论》)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蛊”、“痔”名义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所载以“少腹热而痛,出白”为主症的疾病,在古人看来是因为蛊虫噬咬、精气消蚀所致,故以“蛊”名之.这是古医家在审证求因基础上,以病因命名的疾病,不当附会为任何一种具体的体内寄生虫病.《黄帝内经》中的“痔”并非因“峙突”之意而名之,《释名》“虫食致痔”之说当是古医家对痔病的早期认识.痔之名义极有可能源于蚩虫之“蚩”,古医家或是据生于后阴之处的疮疡有出血之症,联想到虫食之因,进而据“蚩”有“虫”义而立痔之名.  相似文献   

17.
详察《周易》崇天尚阳而以乾卦为首之旨,细审《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之语。仲景据经旨而疗伤寒杂病,善用附子以温周身之阳而起沉疴大疾。由此而拓宽后世用是药以温阳蠲疾之大法门。观其要义,至今...  相似文献   

18.
<正> “气反”一语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是:“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注家多将此解为上下互治之法,而忽略“气反”本义。上下互治当属整体施治,毫无反义,难与“气反”相承。因此有必要究其本义,以不失其真。该篇先言“气立”。张志聪云:“气立者,谓天地阴阳之气,上下升降,为万物生长化收藏,故  相似文献   

19.
<正> 60.“汗出詀语者”,何以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 答:阳明的詀语,是出现于大便硬或者有燥屎这两种情况下。但是一般的大便硬,是由于肠中燥所致,肠中既燥,就必周身无汗,甚至皮肤干涩。如果詀语的同时又见全身汗出,这说明肠中尚不甚燥,所以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大便硬,而是肠中有燥屎。燥屎的形成,是未消化好的宿食停留变化而成,它比一般的大便硬更为顽固难下,也不一定完全是肠中水液干枯,因为它有时能和溏粪混杂在一起。正因为燥屎的形成,不完全是肠中燥,所以詀语的同时又周身汗出,胃中有燥屎的诊断便可以成立。至于“此为风也”,是因为风邪常见汗出的缘故。但只见汗出不见恶风,要诊断为风邪就有一定  相似文献   

20.
“汗出而散”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你若燔炭,汗出而散.”此句通常被释为治法.如唐·王冰注曰:“此重明可汗之理也,为体若燔炭之炎热者,何以损之,必以汗出为热气施散.”明·张介宾亦曰;“体热若燔炭,必须汗出,邪乃得散.”历代多遵而释之以治法,对此如不深究似无疑义.其实,此有两点难圆其说.其一,纵观《生气通天论》对各种具体病证只描述病因和主症,而不言其治法.在论及疾病传变时也不过是提到“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的基本原则和告诫而已.试想,如果“汗出而散”是言治法,则其他病证(至少“因于寒”、“因于湿”、“因于气”三者)也都应列出相应的治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